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下转第202页)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描述是这样说的“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三年级到六年的的小学课程,编排了三年级认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变化、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年级初步认识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电、新的生命、食物、矿物和岩石;五年级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沉与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六年级初步认识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这些内容,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制作等形式,目的是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科学怎么学
(一)小学科学的“学”重在探究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走课改之路,经过三年的摸索、总结、打磨,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第一步 发现问题,猜想假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目标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做准备。如,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请教有识之士,准备实验器材等。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步 动手探究、体验科学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能力。
第三步 合作学习,尊重科学
在分析研究、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四步 展示交流,质疑解疑
科学课展示汇报程序
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为例,四(5班)第一小组的学生展示的过程是:
1、我们研究的是问题是面包发霉与哪些条件有关?
2、我们的猜想是 面包发霉可能会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
3、我们的研究方法是 用烘烤的方法使面包保持干燥、每天给面包滴几滴水。
4、我们使用了盘子、滴管、面包、放大镜等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我们制作了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 实验记录表。
5、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保持干燥的面包都没发霉点,滴了水的面包从第四天开始出现霉点,以后霉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6、我们的结论是 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从这个实验我们想到了可以让食物干燥后把食物保存起来,如晒干鱼、晒干腌菜等,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农民储存粮食也是要晒干才能储藏 。
7、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谢谢大家对我们小组的帮助。
8、我认为这是本课的知识点,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请大家跟我读一读。
9、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的能力。展示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根据内容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五步 相互评价、教师小结
在课堂评价中,学生学会了鼓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种形式的小结,如:设计技能训练、实验演示质疑、快速记忆等,学生对课堂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
“参与式”科学教学模式是云南省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课改之花”,该模式最能适应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目标。科学“参与式”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中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用导学提纲有效引领课堂;重视知识储备,不仅使知识储备满足课堂需要,还得超越课堂的需要,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知识扩张;重视课后反思,随时调整思路,满足主体需求。
(二)灵活应用多种方式,拓展小学科学学习
探究不是唯一的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只要教师能根据经验和课程要求,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也能收到较好效果。
我校不仅致力于教学改革,还重视学生和教师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校就建设了红领巾气象站,近三十年坚持组织红领巾气象观察小组做观察、记录,培养了学生执着的科学精神。我校的公民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入手,开展了“推进新法安葬”“整治城市牛皮癣”“酒后禁驾 从心开始”“不要让生命如此燃烧”“关注母亲河――迎春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城市流浪狗的危害调查”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进新法安葬”“整治城市牛皮癣”“酒后禁驾 从心开始”“不要让生命如此燃烧”四个活动都获得省级表彰。从2008年开始,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主题为“节粮在我身边”“节能在我身边”“节约纸张、保护环境”“我的低碳生活”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学习生活的思想能力。为了让孩子们从沉溺的电子游戏里走出来,从不安全、不卫生的游戏里走出来,培养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从2007年期,我校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教师教育科研、教具自制竞赛等活动,不同程度补充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大家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了求知欲,形成了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丰富了教师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小学科学的评价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是这样描述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一)“学”与“考”的矛盾
历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课程极为重视,举办小学科学课堂竞赛、教具制作比赛、公民实践活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而且近年来我县多次对小学科学进行检测。因此,小学科学的“学”与“考”的问题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师共同的话题。“学”需要时间,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体验活动的开展,课中实验探究,课后学习延伸都需要时间,按现开的课时(我校按规定开启课程,开足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没问题,但考试还是需要知识巩固。语文、数学年年检测,再检测上科学,学生明显精力不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特别是山里见识少的学生,难免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减弱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我校能开展的诸如公民实践活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教师教育科研、教具自制竞赛等活动,在农村小学一般是不开展的,更是缩小了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减少了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在叫苦。
(二)评价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的评价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合作学习能力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观察,同学评议形成。
2、实验操作能力评价
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承担操作时的评价,也可以是课外体验、实验时家长的评价加展示汇报时师生的评价。
3、知识再现能力评价
通过开卷考、科学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价。开卷考、知识竞赛的体可以是上级不定期出,也可以是教师编制,还可以组织学习能力强、中、弱三个层次的学生自己编制,采用综合卷、自选卷两者结合评价。
4、创新能力评价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参与能力的评价。重点是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参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综合评价
是教师对学生以上的综合能力做的一个小结。在评价中,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责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2-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关心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资源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要首先考虑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
1、教程资源要适合学生
教学资源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别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既是老师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例如在空气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师可以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常规科技活动,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科学课后的自由研究,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的记录,并撰写好课题报告;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弘扬正能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学科间的交流,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网络,实现高效课堂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外部视角,采用图片、录象、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变难为易,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教学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激活了小学科学课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当然,网络资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都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校实验器材经过上学期的补充,现在已较为完备,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只有一个实验室,很多时候学生科学实验都会与其他班发生冲突,这些都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不过,学校和我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3、学科整合,实现教学高效
在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尽量在小学阶段能很好地开发他们的科学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让他们从小就能有科学的启蒙,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小学科学方面的教学,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老师们的教学科学性,不仅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更要创造性的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素养;教学方法;互动
虽然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还是影响着一部分老师,也影响着家长学生,他们并未真正的重视科学素养的从小培养。而且有老师依旧固执的认为,基础课才是重中之重,科学素养也不必急于一时,当然基础课很重要,但科学的教育却不能落下,因而就目前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让学生、老师、家长更重视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认知中,“我教你听”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依然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没能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只是基础科学知识的一种表达渠道了,没能形成互动的气氛,学生没有主动性,更何谈主动求知。
(二)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好奇心最重的,尤其是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中,他们应该会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知欲,他们应该会主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在课堂上,老师依旧表达书面的刻板的理论,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我们的学生也仅仅关注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不会问为什么是这样?所有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考试。
(三)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基础科目的成绩,在乎孩子能不能上好点的初中,却不在乎孩子是否健康成长,不在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求知欲。
二、科学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国内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科学素养的培育应该要把探索作为核心。探索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更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如同父母一般。因而科学方法最好的执行者就是我们老师。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众所周知,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合理的调动他们爱玩的天性,调动他们的兴趣,教育会事半功倍,因为求知欲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且科学文化本身就有特别的魅力也有特别的内涵。生活中的一切从身边的小草、小花、树木、以及小动物,还有脚下的大地、头顶的太阳、月亮,以及微风习习,细雨纷飞,大雪飘飘等等都是那么的富有魅力。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内知识的讲解,更要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例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从身边的人或事学习科学。比如周末组织学生去公园看看花草变样了么,树木长高了么,当然也可以采集一些做标本,也可以看看树上的小鸟羽毛长好了么,适当也可以分析小鸟的生活习性,从而创造出更适宜他们的环境。也可以参观一些天体博物馆,看看外太空的景象,看看离我们遥远的星球。孩子往往对未知的东西有特别的兴趣,因而那些漂亮,深邃的外太空景象,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更努力的学习科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自己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二)倡导小组合作,通过团队更好的学习知识
小组的团队学习,不仅能够培养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让同学们懂得协作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能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团队的合作,在小组内的竞争合作,激发他们不服输的性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更能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他们社交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协力合作,有不同意见一起商议,不仅提高了他们团队协作能力,更让问题能更快的解决。小组得团队合作除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能力,同时在团队中他们个性的一面也展现了出来,而且通过团队,让他们明白科学需要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视实验教学何乐而不为
一个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其的过程往往比它的结果更为诱人,因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那么重要了。在这一点上,强化实验实践的教学就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了。
1.实验过程充满乐趣
大多数的小学生往往多动,爱玩。因而自己动手实验往往对他们有特别的吸引力,以致于他们对实验有特别的兴趣。而这种爱好,这种求知欲往往能让他们更开心的去学习,去做。也能让他们在这种玩乐中学到知识,在这种开心的实验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想要真正的完成实验往往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课本知识,这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多次的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炼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实验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的,需要多次尝试,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在慢慢长大。
3.实验激发学生的求是精神
实验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是不一定和书上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实验结果,追求求实精神,合理的分析实验结果,实事求是,不符合理论的时候,那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找错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时候。
(四)科学教学要合理利用网络
当今社会,网络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孩子当然更不例外,而且他们对其更加着迷,因而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合理利用网络知识,更好的来开展科学教育。小学学生有往往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感官上的认识,而空洞的理论比较难理解。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对地壳的运动分析,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中,过去的老师只能说一些空洞的理论,孩子们很难真正的理解。而现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老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地壳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现一些图片,简单的感官刺激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我们老师能把空洞的理论知识,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学习。当然也缓解了老师们的压力,也能让科学教学更好的发展。
作者:何琴花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学教科学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五课“铁钉生锈了”时,我饶有兴趣地给学生例举了生活中的铁锈,再拿出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与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第二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让每个同学先倾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并描述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而思考:这些声音听起来为什么不同?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个橡皮筋、钢尺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践行合作探究模式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工具”。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欲,要培养他们去主动参与,善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让同学们五人一小组,各自明确自己的任务,搜集有关水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淡水和咸水的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而产生了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这一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践行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结论。如在教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
五、创新拓展,探究科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