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Literature Education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68/I
邮发代号:38-4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首先是中职语文急功近利的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是着重关注学生的就业,设置一些与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有关的课程,而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与其专业课相比必然不受学生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上,主要教授学生学习一些与将来直接就业有关的应用文写作,功利性较强;其次是中职教学的文学教育效果较差,中职学校门槛较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语文教师在安排语文教学时只好抓基础,向语文的工具性偏重,以及语文教师教学非常僵化,缺乏创新性和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较低等原因造成文学教育效果较差;最后是传统观念导致学生忽视文学的熏陶,中职学生从观念上认为自己上职业院校,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非是来学习语文这些对工作看起来无关的学科,这样的传统观念导致学生忽视文学的熏陶。
二、中职语文教学加强文学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文学教育可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社会,传承人类优秀精神品质,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其情操,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价值潜能,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受教育人多方能力素养,中职院校在着眼学生就业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其文学教育,这是全民素质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是中职院校的学生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强烈需要。
(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综合素质,企业认为通过培训与学习职工的专业技能可迅速提高,而职工的工作态度一旦形成,却是很难改变的。而中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差距较大。因此职业教育应将眼光放远,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教育功能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健康人格的需求。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以及网络充斥的不良风气等,对辨别能力尚不完全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而文学教育对建构健康人格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效果,通过加强文学教育,健全中职学生的人格,提升其审美情趣,启迪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终身学习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职学生如果仍仅以能够胜任某项工作为出发点,这样的心理必然会造成学生最终的失业,学生应该有通过终身学习去提升与发展自己的观念。因此,中职院校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应注重人文价值素养的培养,而文学教育既可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素质,又能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启迪。
三、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文学教育应从点滴做起,注重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本文从增加文学课所占比例、科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加强隐形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发挥文学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一)增加文学课所占比例。
中职学校过分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在语文课程安排上不合理,课时非常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性的选取几篇作品来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系统性学习,进而致使学生对文学失去兴趣爱好。文学教育应加强对“人文性”的强调,真正实现其功能与育人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必须增加文学课所占比例,增加对名家名篇的学习,以培养学生文学情愫,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使学生健康发展。
(二)科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的文学教育只有在语文教学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为达到文学教育的最佳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学、巧妙的设计。教师可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各种情景中活跃思维,大胆踊跃发言,引起师生的共鸣;可通过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通过加强学生口语表达与写作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不断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加强隐形课程建设。
文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文情怀。此人文情怀的养成需要建设人文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其形式多样。教师可通过组织文学讲座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但中职院校师资薄弱,讲座会给教师带来较重的负担,因此也可通过影视、广播等多媒体工具,对学生喜欢看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播放;如果中职学生只靠课本上的文学作品学习语文,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因此学生应加强对课外优秀作品的阅读,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加强学生文学教育所必须做到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力量与乐趣。
四、小结
[关键词]文学本质;文学教育;文学存在方式
[作者简介]徐一周,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一
文学之所以能够以教育的方式而存在,首先是由于它与文化、教育的天然联系决定的,具有共同的功利性。
在回顾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30年的理论建设的成就时,我们会发现,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最大进步就是逐步摆脱了政治的奴役和干涉,走向独立自主发展的轨道。文学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普遍被人接受并深入人心,成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在解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的表现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文学是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所谓无功利就是指文学不能满足人的实际利益的需要,不求实现现实的利益。似乎强调无功利性之后,文学就能摆脱社会的政治等各种外界因素的纠缠,走上独立自主之路。
其实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难于成立的。
我们不妨看看证明无功利性存在的例子。
一个常用的例子,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从实用角度去看,从理论上去看,从美学角度去看。对于一片树林有人会问它是否有益于本地区的健康状况,森林的主人会估计它作为柴禾能值多少钱,这都是从实用的观点去看它;植物学家对它的生长情况进行科学考查,这是从理论的观点去看,如果一个人只想到它的样子,想到它作为景色的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他就是从艺术或美学的观点去看。”
这个例子通常认为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审美的,是一种没有功利的,但是问题在于,主观上的无功利性能够否定客观上的功利性吗?
事实上,文学的无功利性是不存在的。所谓“无用之用”,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它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它的重点还是落在后一个“用”上。所以文学永远是功利的。它的功利性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功能,正是这种功利性的存在,使得文学可以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存在和传播。
历史地看,文学最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的艺术”或者“审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各种文化现象。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始终都夹杂在政治、哲学、道德、教育等各种论说之中。最初的文学不仅包括今天所谓狭义的文学,也包括其他文化现象。文学活动本身是没有独立性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就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施行“采风”制度的产物,各种民歌,其用途不过是统治者体察民情的借鉴,所谓“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是也。雅,虽说是文人正声,但也是中规中矩,不违背统治者意愿的;而颂则更是庙堂文学,乃歌功颂德,为政治服务的产品。孔子一直把文学当作政治教化的手段,主张以“诗教”来培养能担当为国出力的君子。《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学诗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文雅、得体,而且可以符合一定的思想要求和道德标准。因此,他的教育活动,始终在大力培养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诗歌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就等于说,把《诗》读得滚瓜烂熟,一旦去做官却既不会办内政,又不会搞外交,那学得再多,也等于白学。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更是把诗、艺术与政治制度直接的联系起来。
不但对个人强调教育,对社会也强调教化,《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云:凡亲身到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老百姓不仅温柔敦厚而且很聪明,那便是学《诗经》学得很深入了。
两汉以后,由于极力推崇“人文化成”,把《周易・贲卦・彖传》的“人文”理念加以大肆张扬,将文明与人文、天道联结起来,所谓“天文也(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就使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基因,以“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精神。伴随着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学说占据了主导地位,“诗教”传统特别是强调文学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一直成为正统的文学观念,影响后代。
同样古代的乐、舞也绝非单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尚书・尧典》有这样的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文》曰:“乐,五声八音总名。”按此说法,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之职能,主要是为了“和”,就是为了集体行为的协调一致。由此看来,乐产生之初也并非为了审美的意义而有更加现实的需要。
舞,同样也是如此,《论语・先进》曰:“风乎舞雩。”雩,乃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这便是“舞雩”。以诗乐歌舞以娱神,可见,这些后代所称的“艺术”之实用性何其明显。
教育同样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对人实施影响的社会活动。广义而言,凡是提高人的智力、体质、技能,以及增长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教育。在艺术领域中,以文艺为媒介,陶冶人的性情与品行,锻炼人的艺术能力的活动就是文学艺术教育。在上面所引述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远在物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时候,就合着悠扬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唱着优美的诗歌,与天地万物甚至百兽一起翩翩起舞,不仅心灵荡涤,而且天人合一。这不就是一种艺术至境吗?有时候,真是让人觉得耐人深思:究竟是古人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丰富的理想性影响了文学艺术呢?还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丰富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呢?抑或是二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呢?也许这就是文学通过教育而得到存在的缘故吧。
二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的文学创作曾经非常注意个人经验的写作视角,注意对人的个体性的关注,这无疑是有进步的意义的。作家注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转化为人生智慧,注意寻求个体的话语方式和话语权力,也是符合文学演变递进的内在规律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过 分强调表现自我,宣扬私人化写作而忽略了大众的感受,似乎抒情就是纯粹是自己的主观的东西,这显然是偏离了抒情的目的和初衷的。
抒情论的始祖是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这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在古代有过多种说法,如《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其志也”,《乐记》亦云“诗言其志也”等等。什么是“志”?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包括闻一多先生在内的许多人都做过分析。据闻一多先生《歌与诗》对“诗”、“志”字源考证,确认“志”本有三义。朱自清先生还专门写过《诗言志辨》一书。“诗言志”与“诗缘情”过去被认为是两条线,代表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其实二者从本质上讲,并无明显不同。“志”与“情”均为内心之物。志者,一如《尚书・尧典》郑玄注云:“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史记・五帝本纪》引为“诗言意”。《毛诗序》解释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志”是指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诗了。情亦如是,乃源于外物的感动兴发而引起的内心的变化。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也。《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但是,文学所抒写的这种志也好,情也罢,必是事关重大的。绝非个人无关痛痒的低吟浅唱,更非无病。它起码得陶冶人的性情,培养美的情操,感染好的思想,也即必须有引人向上的作用和力量。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不能无乐”,音乐中包含着人的情感,但情感要感化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乱,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礼记・乐记》则强调:“诗,言其志也:歌,永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也”。《毛诗序》有一段话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艺术的写志与抒情,必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密切相关的。因为不管是统治者也好,一般的文士也罢,在他们的心目中,文学、政治、经济等等都应该和谐发展。而“和”也是由音乐而社会,由艺术及人性的。从下面的材料即可看出这点。前文所引的《尚书》记载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是一例。《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又是一例。他们都是说,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可以推而广之,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对“和”的认识,已经变成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的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这时候它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或者文学的范畴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抒情本身是具有极强的公共性的。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引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将晚清以降知识分子所依凭报纸、杂志、小说等印刷媒体空间看作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性也叫公共领域,它并不指称某种特定的公共场所,而是任何能体现公共性原则,即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而形成的场合。一经形成后,它又能有效地保障人们自由地表达或公开他们的意见,不受任何教条与强制性权力的干扰。所以,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的。事实上,文学的所有活动及其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包括作家创作中的抒情也是具有公共性的。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有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成为一个流动的反馈的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极具公共性。世界一般说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它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为文学的其他要素的存在提供了背景和舞台。这是一刻也离不开公众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公共存在物,如果说过去还有少量“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作品存在的话,那么,今天根本就没有这种作品生存的土壤;作家的创作也是公共的行为,尽管在创作方式方法上,在审美追求与趣味上不同的作家各不相同,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它的公共性,否则我们还研究什么创作规律?我们的文艺学中还谈论什么创作论?至于读者,则更是一种公共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作品的读者都不会只是是一个人,而是由诸多读者组成的读者群。即使这个读者群的人数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多寡不定,但它也是一个社会存在,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公众的利益愿望与要求以及公众的审美习惯等等。此外,从现在的文学传播媒介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还有诸如网络等媒介,几乎开放到不设防的网络媒体的公共性更是尽人皆知的。因此,文学的公共性是无需用过多的例子加以证明的。
这种公共性就可以使文学与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获得存在的空间。因为,教育本身就更加具有公共性。教育的公共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育有普及性。就是通过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强大需求,切实提高民族素质,切实增进和扩大人民民主,以体现教育的普及性。
其二,教育有公平性。就是坚持理想、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着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通过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其三,教育有人文性。就是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并重,在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之间保持适当平衡,侧重发挥教育的非功利价值,防止和克服教育的失衡与异化,以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其四,教育有实用性。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开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各级各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以体现教育的实用性。
其五,教育有民主性。就是要形成教育的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格局,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确立学术自由自治、师生平等民主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建立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机制以及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等,以体现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民主性,要求教育向最广大的社会开放,体现公共性和包容性,教育价值观研究应当把握这一 新的趋势。
以此来看文学,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也是具有上述诸多属性的。它的人文性、实用性是天然的存在的;它的民主性、公平性、普及性则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以凸现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网络空间非常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些属性更容易得到体现。
三
文学以教育的方式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文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承。人是一个由各种活动构成的整体,文学活动只是人的诸多活动中的一种。那么这个活动何以称为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一经出现,就会出现文学产品,这些产品又以何种方式得以流传后世?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共同的属性与规律?诸如此类,这都是后来者要面对的。从时间维度上看,这是一个可以依照时间变化的历程不断积累材料,不断发生流变的过程;从空间维度来说,这又是一个可以共时地跨越不同空间,无限制的扩充内涵或者扩大外延的过程。这些汗牛充栋的材料如何融会贯通地成为文学知识,甚至建构成为关于文学的学科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文学教育要面对和考量的。也可以说,人类在建构和传承文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使得文学得以存在。比如,我们关于文学是什么?文学观念的演进等问题实际上就不仅仅是文学家或者理论家自己的事情,它还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我们为什么能够勾画出从广义的文学到狭义的文学的转变?为什么我们能够得到从文化的文学可以演变成为审美的文学这个结论的?如果没有知识的存在和传承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承认文学是一种教育存在对文学来说并不见得是不光彩的。一些人总以为,强调文学的教育本质或者文学的教育功能好像会影响他们表现自我,影响他们抒发所谓的自我的情感。这是很不科学的。其实,古往今来,哪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是以其倾向的进步和艺术的卓越鼓舞与教育着人们奋发向上、追求光明而留在文学的史册上呢?又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不以他的或是后世榜样或是前车之鉴的行为而存活在文学史之外的?
尽管先秦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文学”,实际上只是泛指文化学术的,但在追求至真、至善、至情、至理、至性的文学内容时,从来也未排斥其中“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这种文彩错画之美所体现的形式美。孔子就曾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等等,都主张质文并茂,质文并美。故先秦文学无论是质还是文,普遍都蕴涵着美的无穷魅力。
就“文”而言,包括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风格美。从语言来看,《尚书》估屈聱牙,《春秋》凝练含蓄,《左传》委婉典美,《国语》平实自然,《战国策》辩丽横肆,不一而足;从结构来看,《诗经》回环往复、舒卷徐缓,《离骚》长短自由、新鲜生动,《庄子》恣肆、跌宕跳跃,《孟子》大气磅礴、严谨细密,《荀子》意脉贯通、条达舒畅,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从修辞来看,《诗经》《离骚》的比兴,《庄子》的夸张,《孟子》的譬喻,《荀子》的层递……收到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效果;从风格来看,《诗经》朴素自然而温柔敦厚,《离骚》瑰丽哀婉而悲壮蕴藉,《孟子》刚正不阿而气势浩然,《庄子》奇丽诡谲而飘逸逍遥等等。
就“质”而言,包括形象美、人物美、哲理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文化美等等。美的形象、美的人物,如神话中的英雄,《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如儒家散文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道家散文中无功、无名、无己的自由品格;美的哲理,如《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庄子》中的庄周梦蝶的人生;美的意境,如《诗经·蒹葭》凄迷恍惚、耐人寻味之境,《离骚》飘逸深邃之境,《庄子》瑰玮諔诡之境;美的文化,如神话中的图腾文化,《诗经》中的民俗文化,《左传》中的礼节文化……总之,先秦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也就承载了强烈的审美教育功能。
三、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现。
三代学校教育已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诗、书、礼、乐是重点。据《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公卿大夫、元土之适子,国之峻选,皆造焉。”之后,学校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就官学而言,周代有中央王朝和诸侯办的国学以及地方办的乡学,都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业,以诗、书、礼、乐、射、数等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受业最后走向仕途。春秋战国时,私学兴盛,孔子、孟子等都曾私人聚徒讲学。孔子收集、整理、删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其中《诗经》成为孔子最好的宣扬和实现修身养性、治国经邦之道的教材。家庭教育,也是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礼”时,曾多次训诫儿子要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将《诗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读本,通过对《诗经》的教授学习,达到其政治、道德等教育目的。可以说,先秦文学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来实现的。
另外,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还可以通过大众的文学传播与接受如观乐、赋诗等方式,在乐舞、外交等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得以实现。这是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最普遍的一条途径。先秦的各个阶层,常常通过这种社会教育的途径接受文学的教育。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的史实,因为诗、乐不分,因而季札观乐也就包含了观诗。当季札听了《郑》乐,评论说:“美哉,其细己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听了《陈》乐,评论说:“国无主,其能久乎?”听了《齐》乐,评论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在观的过程中,季札一方面获得的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可以鉴往知来、有助于政治修明和风俗净化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教育,另一方面,获得的是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与审美教育。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子展等七位大夫在郑国国君为晋国大夫赵文子举行的外交宴会上赋诗言志的例子,子展等七位大夫采用赋《诗》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来宾的情感和态度,在接受、领悟《诗》所蕴涵的思想意蕴的同时,还对诗歌原作进行了创造和发挥,这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一种偏于实际应用的文学接受方式,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通过这一方式得以发挥与实现。
四、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特点
首先,先秦文学教育功能观的意识非常强烈,先秦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或鉴赏都相当注重文学的教育功能价值,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学教育功能观的基础。
其次,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先秦文学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先秦文学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先秦的文学教育实际就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教育,很难独立存在。
再次,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乐舞、外交等社会活动,在侧重鉴赏(观乐)与实践(赋诗)中得以实现。并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接受,从而开创了包括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语文文学教育传统。
最后,从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内容的体现来看,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包括政治道德等功利性价值和情感等审美性价值两个主要方面。功利性价值取向关注文学教育的有用和无用,这种价值取向是社会赋予的。审美性价值取向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文学教育内部所蕴涵的,是自主建立的。文学教育只有达到功利性价值与审美性价值相融合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但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文学的情感、审美的价值把握,是完全建立在对文学的政治道德等功利价值的评判的基础上的,审美性的功能价值往往附庸于功利价值之中,所以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具有明显而强烈的附庸性特色。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W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
(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
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