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摘要:服务的无形性特征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本文就此对服务企业的营销对策进行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无形性营销对策有形展示
服务与有形商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服务的无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服务是无形无质的。消费者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既用手触摸不到它,也凭视觉看不到它。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享用某些服务之后难以感受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6年的39.4%。然而,服务的无形性特征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1服务的无形性给企业营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服务具有无形性特征,这给服务企业的营销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不能储存。因为服务是无形的,没有及时消费的服务不能被储存。例如,在淡季,没有被销售的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座位、铺位不能保存起来留到春节“黄金周”时供消费者使用。
服务不能申请专利。因为服务是无形的,所以服务不能申请专利。而不能申请专利,新的服务或现有服务就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得到专利的保护。如2002年世界杯期间,巴西著名球星罗纳尔多的“瓦片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巴西队在比赛中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发型也被巴西人认为是时髦和能带来好运气的,因此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如果能申请专利,罗纳尔多一定会因为“瓦片头”在巴西推广而获得不菲的收入。与此类似,如果没有专利保护,一个服务业公司就难以在竞争中长期保持其优势。
在购买前无法向消费者展示服务的成效。服务是无形的,消费者看不到服务。在消费者享用服务前,服务人员也不能提前生产供其了解。因此,怎样在消费者使用服务前向其展示服务的成效成为服务企业的一大难题。
2服务企业的营销对策
(一)努力减少供需间的错位
因为服务不能储存,因此服务没有及时得到消费就会浪费掉。当高峰期来临时,对于等待消费服务的顾客,服务企业也没有库存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并不等于说在这方面服务企业就无所作为。各种不同的服务企业根据其服务产出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其具体行业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对需求进行管理。在需求处于低潮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需求;在需求处于高峰期时想方设法压低需求。实施需求管理通常可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实行差异化定价。当需求处于淡季时,可将价格适当调低以刺激需求;而当需求处于旺季时,则可适当调高价格以降低需求。
实行预订与预约制度。为使服务的工作流程得到很好的控制,服务企业可实行预订与预约制度。通过预订与预约制度,把需求安排到服务能力的不同时间段内,便于服务企业提供服务和消费者享用服务,提高服务的生产率,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航空公司、旅游公司、旅馆、饭店和美容院等服务业普遍使用这种制度。
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引入可以使服务企业在消费淡季时更有效地控制需求。服务企业可以让设施场地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利用,例如,电影院可以利用多余的戏院座位,体育馆可以利用闲置的健身设施等,为企业创造效益。
2.供给管理。在需求处于低潮时,采取得力措施减少供给;在需求处于高峰期时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实施供给管理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适当鼓励顾客参与。服务企业可鼓励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甚至让其在服务过程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从而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自助式餐厅、自助式加油站、让顾客在银行填写单据等都是顾客在服务递送过程担当作业性角色的例子。
灵活布置服务设施。服务企业对服务设施进行灵活布置使其服务能力的用途增多,从而消除瓶颈环节,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有效增加服务的供给。
扩大服务人员的技能。服务企业可适当扩大服务人员的技能,使其多样化,同时将服务人员进行灵活配置,训练其承担多元化的工作。这种工作安排上的弹性和对各种不同供应角色的灵活管理能够使服务企业在需求高峰时适度增加服务的供给。
灵活制定日程计划。服务企业可以制定多种不同的日程计划,根据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合需要的日程计划,这使得服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服务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的供给。
简化服务递送方式。服务企业可以根据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对服务递送方式作适当简化。在服务需求的高峰时期,服务企业在递送服务时仅执行基本性的服务工作,做好必要的预备来应对高峰需求量,认真全面地检查现有服务过程,对可要可不要的部分予以剔除,对过于繁杂的部分予以简化,以例行化和专门化加快服务的表现,对能够利用科技取代人力的地方要利用科技,从而使整个体系更具生产性。
临时雇用服务人员。在服务需求的高峰时期,服务企业可临时适当雇用一些服务人员。根据服务需求雇佣临时工,可以使服务企业临时增加服务的供应量,缓解需求增加带来的压力。
(二)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
服务不能申请专利,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服务业公司就难以在竞争中长期保持其优势。服务业公司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能够有效阻止其竞争对手的模仿,从而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服务企业要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必须重视培养、开发和利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阻止竞争对手对服务的模仿并保持竞争优势要求服务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科技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并能对其充分利用。服务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外一流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与他们的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让他们的科研人员、师资力量、在校学生以及科研设施成为服务企业发展需要的潜在资源,再将这些潜在资源转变为可利用的现实资源。
(三)充分运用服务有形展示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消费者难以感知服务或感受服务带来的好处,所以,服务企业必须使用一些有形的手段尽可能使服务有形化,让消费者能感知到并且获得对服务企业及其服务的初步印象。
消费者在进入服务企业前后将利用各种感官对服务企业的各种有形物体进行感知,并将由此获得对服务企业及其服务的印象,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及服务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在购买和享用服务之前,消费者会根据有形物体所提供的信息对服务企业及其服务作出判断,并作出是否购买和消费服务的决策。因此,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有形要素将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决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服务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好,就会达到有效推广其服务的目的。
(四)利用口碑
如果消费者在消费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就会主动地为企业进行免费的正面的口头宣传,这就是口碑。多数消费者觉得个人信息源往往更具有可信性。实践表明,口碑沟通在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55年,卡茨(Katz)等人发现,在影响消费者转换产品与服务品牌方面,口碑传播的效果往往是报纸与杂志广告效果的7倍,是个人销售效果的4倍,是收音机广告效果的2倍。1971年,乔治•戴(GeorgeDay)也发现,在把消费者的消极或中立态度转化为积极态度的过程中,口碑传播的效果是广告效果的9倍。因此,服务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口碑宣传服务及企业,从而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五)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另外,鼓励消费者试用服务。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服务,服务企业可以鼓励消费者进行试用,这样一方面向消费者展示有形的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让消费者亲自感受企业的优质服务,这样可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实现推广服务的目的。
在购买有形产品时,消费者可以根据产品的款式、颜色、商标、包装和价格等多种标准来判断产品的质量,从而作出是否购买产品的决定。而在购买服务时,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在作出是否购买服务的决定时,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客观信息,只能依据服务的价格和各种服务设施等信息作出。因此,他们在购买服务时所感受的风险通常要比购买有形产品时大得多。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企业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费者购买服务时感受到的风险。因此,服务企业可以花费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来塑造这种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曹礼和.服务营销[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气象 应用 信息服务 设计
[中图分类号] P414.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80-1
1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作用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我国目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信息资源之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在有可能出现的重大灾情面前,对诸如暴雨、大风、冰雹、台风等提前做出预警,各有关部门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额减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水利水电、民航运输、农业等部门,需要对气象信息进行详尽的了解,才能及时的有效的发挥它们之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
2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主要是从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基准点实施涉及研究的。居于移动数据传输平台的系统,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告警,在监测区域安装信号采集终端。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上,通过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通道,对监测数据实施传输、处理和智能分析,最终将检测数据或预警信息通过LED显示终端实时播报。
LED的智能文转阴功能模块统归对文本的模拟语言输出,实施喇叭自动播报。
该系统的主要设计特点是:GPRS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集群,实现实施的GIS全球地理信息平台,融合SIM全球通信系统三位一体的设计风格。
应用该系统,是实现移动公网资源,将气象灾害预警以网络的快速传递速率,地图定位,自由放大、伸缩和寻址,以管理员全新,实施电话插播,对于设备较为落后的地区,还能以终端电话广播,播报气象实况。系统的设计,带有开关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节能效应,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系统设计实现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气象日常管理需求,在器型数据库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终端用户应用系统三分组成不同的功能和应用。系统的网络设计群体,主要是基于网络浏览器和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在新闻资讯栏目档实现其应用价值。
系统设计的运行环境,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上。在设计实体时,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准,利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实现对系统的网络开发。建立气象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实施应用。以Internet Explorer和高级编程开发技术,实现终端系统信息沟通,实现数据库的集成。最终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NT或Windows XP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数据采用,Windows 98/2000,Browser(浏览器)rver相结合的结构客户端。
3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
3.1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网络浏览器的全系脑功能,对于数据的精准处理,保障设计系统的周期性开发,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最终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初衷。对短期预报,长期降水预报以及气候要素预报和最终结果的自动化综合化预报结果审查,都使得系统功能无限发挥。
3.2航空气象服务系统
目前应用气象信息系统的航空气象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世界空域预报系统(WAFS)、高高度航空航行气象信息服务(HAMIS)、低高度航空航行的气象信息服务(LAMIS)和 机场管制气象信息系统(ACWIS)。系统服务建立的初衷,主要是从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播报等方面,形成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机场气象预报网络平台,以气象局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投入运营。为保障气象信息服务的及时与准确,减少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压力,实现预报需要,确保资料数据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形成完善的气象雷达显示工作站,对短时临近雷暴监测系统的预报技术指导。最终以气象信息系统的公用,为航空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气象之于农业,不是单纯的气象投入就能了事的。近年来,农业气象系统运用信息化网络化传输渠道,从开展业务到服务工作,再到业务领导和国家经费建设支持。对农业气象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农业气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气象人员在出现关键天气时,根据天气预报结论,使得农业生产和注意问题以及建议措施都作为水利运行工作的参考。现有的气象观测站之间,观测治疗与实际情形有所差别,农业气象信息,必须建立多重观测站,以切合实际农业需求。实现气象信息服务软件的集中设计,发挥系统的主要功效,实现其技术方法和指导,在相关领域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同研究和服务下,充分了解农业气象卫星遥感业务,发挥其应功效。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的作用在逐渐加大,但是并不能拥有绝对抗衡自然的能力,这就需要应用气象信息系统,去保障相关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对国计民生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使得科研人员不断加大对应用气象信息系统研究设计的力度,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于公共领域、航空领域和农业领域,都为气象信息朝着精确化、指引化、预警报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松,吴臻,吴志坚,那志强,姜维,贺鹏.智能水电厂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2,36(5):78-80.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平台;Access数据库;历史灾害性天气库;公众预报
中图分类号:TN91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8003303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气象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各级台站预报员开始面对空前丰富的信息源,信息载体也全面转向计算机。取消旧的传统预报制作方式,取而代之以崭新的业务工作平台,有效地规范整理预报信息源,建立起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天气预报业务工作平台,是使天气预报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新形势下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的要求,也为更好地满足业务现代化的需求,根据锦州气象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作了适合业务需要的工作平台。实现了对预报业务的控制和管理,避免预报员操作的跳跃性和无序状态,按照天气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实现一套规范的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从而使预报服务业务走上规范化,使市级台站气象公共服务走进具有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预报业务轨道上来。
1系统特点及运行环境
本平台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VB6.0作为前台开发工具[14],采用多文档界面,如菜单、工具栏、图形等操作方式,具有界面友好,易于学习和操作等特点。系统在Windows98/XP操作系统环境运行,CPU为PⅡ300以上,内存为64MB以上,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图1为系统结构。
系统主界面是按其功能,分解成几大模块,采用从上向下逐层细化求精的设计方法,逐步完成每个模块设计及程序代码的编写。为了使系统具有设计思路清晰,代码编写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代码繁琐而采用多次调用子过程和函数的方法;如数据库连接和关闭,信息上星、下行传输,数据库查询等都是通过多次调用子程序和自定义函数来完成的,下面为部分子程序的代码:
(1)数据库连接子程序:
3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业务实际将系统分为预报信息采集、预报会商、预报编辑、气象电报收集发送、预报信息管理、灾害性天气及服务个例档案等6大模块,图2为系统工作总界面。
(1)预报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包括:历史天气背景知识库、自动站实况信息的采集和调看、Micaps常用图表调看、省台指导信息、雷达及MM5中尺度信息调阅等。
(2)实现功能:从对天气背景、实况信息、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中小尺度、卫星云图分析等信息采集,参照各种本地预报方法、上级预报及经验,预报员随着向导的提示,按常规预报思路完成各类信息调看,并记录每一步预报信息,最后完成预报初步结论。实现了预报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为提高预报的准确性起到了客观上的约束作用。
3.2预报会商模块
包括网络会商和电视会商,网络会商主要实现功能:对本地会商意见的编译,通过VB中Inet控件文件传输协议(FTP)上传本地会商文件及取回省台会商结论文件。电视会商功能:主班预报员根据综合预报结论将本地预报结论编译文本并且将预报理由以信息提示和图形方式制成电视会商件演示系统。
根据综合预报结论做出各种预报,如121预报,本地电台、报社、电视台预报,服务用户预报及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从工作实际出发,对于格式固定的预报(如12121、电台预报等)和格式不固定的预报(临时预报,各类预警信息)的编辑采用不同的界面,前者采用时间、预报时段、预报用语自动选取;后者由于预报格式的不固定则需要预报员手工输入,这里制作了简单文本编译器(此编译器具备文本复制、剪切、粘贴,打印等最基本文字编译功能)。
3.4气象电报收发模块:
首先根据《气象电报传输规定》进行报文分类,本地市级台站有常规报类、非常规报类一共10多种,程序中将它们分为3类:地面报、高空报和非常规报。由于各类报的报头、报文各具不同特点(如地面报的报头信息随时次和发报站有所改变;高空报共有7段之多,每一段报头都不同,但无站点的区别;非常规报报头除了时间外基本是固定的),所以在页面设计上采用分类设计发报页面。其次是参数信息采集:通过把所有本地信息参数化形成配置文件,程序自动读取所要用到的信息,如:登陆类的远程IP地址、用户名等;报文中的报头信息、发报时次等;最大化实现操作的简单、实用。最后是报文传输:报文发送使用Inet控件,以FTP的方式发送。
3.5预报信息管理模块
主要由用户登陆、预报评分、预报责任规程、系统日志等。
3.5.1用户登陆
将每个预报员信息输入数据库中,在程序启动时读取的用户信息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相符合,否则无法登陆进入系统。
3.5.2预报评分与预报责任规程
主要实现每月集体、个人预报质量的评定,调看日常应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预报员每日职责、每日提醒等。
美国图书馆“快照日”活动及其启示
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美国社区图书馆印象
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认证项目的借鉴与思考
全民阅读·无障碍——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推出“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服务
《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认可标准》介绍
共叙辛亥百年品味千年茶香
条件价值法引入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的可行性分析──以条件价值法在国内其他行业评估的应用为例
电子书版权保护与最终用户利益的平衡──对亚马逊删除电子书事件的思考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研究
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
图书馆利用馆藏纲要开展合作馆藏评估工作研究——以澳大利亚图书馆东北亚文献馆藏评估工作为例
省级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采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公共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探究
中美原始法律文献公开获取比较研究
RFID技术环境下的藏书剔除工作——以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阅览区剔除工作为例
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共享模式研究——以江西省高校图书馆为例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应增设“语种复分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H31英语”类目的修订
《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展
公共图书馆法对读者权利的法律保护
著作权法视野下的图书馆
图书馆版权管理相关案例分析
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及其著作权问题——以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例
国家图书馆的著作权管理
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中经费条款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基于深圳、内蒙古、湖北和北京4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知识产权风险及防范研究
关于图书馆自助寄存柜纠纷的法律思考
国外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
公共图书馆知识援助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国际电子预印本发展现状实证研究
国内文献编目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1999-2009
OPAC元数据利用调查分析
关于版权页的著录规则
同名标目附加成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关于电力系统(发电部分)的修改建议
中小城市全民阅读机制研究
女性阅读与图书馆应对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
安阳市图书馆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
阿根廷成立首家语音图书馆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
云计算和移动图书馆
我国知识自由研究综述
图书馆法私法属性论质疑——兼与郑敬蓉女士商榷
网络时代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研究
芬兰图书馆借阅人数大增
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广东省河源地区公共图书馆状况调研
第三方资源利用与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电子资源许可使用的发展脉络研究
高校图书馆馆藏核心期刊确定研究——以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理工科图书核心出版社的确定方法研究
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
借鉴OCLC经验探索我国联机编目的国际化建设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目使用之我见
小语种图书编目研究
关键词:科学数据;数据共享;数据出版;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著作权
中图分类号: D913.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93
Abstract Scientific data is a kind of research resources. It is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 paper and patent. It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scientific data has the copyright, but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data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uthorization way in data sharing, data publishing and cit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regulations and laws, and secondary utilization in scientific data.
Key words scientific data; data sharing; data publishing; DOI; copyright
1 引言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从事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原始观测数据、探测数据、试验数据、实验数据、调查数据、考察数据、遥感数据、统计数据、研究数据以及相关的元数据和按照某种需求系统加工的数据[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密集型科研的兴起,科学数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在相当长时间以来科学数据被认为是由观测仪器自然产生,不属于智力劳动结果,不具有知识产权。但在现今科研模式下,大部分的科学数据在各个处理阶段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力劳动,包括观测仪器布置、数据模拟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等[2]。科学数据不仅是“原材料”,而且具有再利用价值,对其进一步研究会促进知识的新发现。科学数据是一种研究资源,与学术论文和专利处于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目前科学数据具有著作权已经成为共识,然而科学数据的使用存在著作权界定不清及其利益分配不当(尤其是科学数据二次研发过程中的著作权分配)等问题[3-4]。本文在分析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关对策。
2 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著作权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目的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5]。当前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涉及到数据共享中的授权方式、数据出版及引用、技术措施、制度与法规、科学数据二次利用5个方面。
2.1 数据共享中的授权方式
科学数据的授权是指赋予使用人合法使用科学数据的权利。科学数据授权中存在利益分配问题,不同类型及来源的科学数据需要多样化的授权方式[6]。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科学数据的授权方式主要有:①不同类型科学数据的授权方式。科学数据共享有无偿和有偿两种数据共享授权方式。无偿授权方式又可分为非授权完全无偿共享、授权无偿共享、收回服务成本共享[4, 7]。科学数据按用途性质可分为公益性科学数据、战略性科学数据和商业性科学数据。对于基础性公益数据或事实,由于已完全进入公共领域,可采用非授权完全共享方式;对于公益性和战略性科学数据的原始数据和初步加工数据,可采用授权无偿共享方式;对于提供离线服务的公益性科学数据的原始数据和初步加工数据,以及各类数据的精细加工数据,可采用收回服务成本共享方式;而针对商业性科学数据和各类数据的精细加工数据,可采用有偿共享方式[4, 6];②不同来源科学数据的授权方式。由政府部门监管下收集和维护的科学数据应当对非盈利的商业实体或非独占方式共享的实体开放,如《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通过网络适时、向社会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8];由大学、研究机构、研究小组等通过公共基金收集产生的科学数据,当研究成果以后,应当公开其研究所依赖或产生的数据资源,实现开放授权。
对于属于保密范围的科学数据应当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如保密数据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颁布的保密规定。科学数据授权使用中的公共利益应与对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著作权保护的合法考虑取得平衡[6]。如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规定,从数据中心获取的数据如属数据保密范围,用户须与“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签署保密协议,并有义务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出现问题,用户承担完全责任[9]。
2.2 数据出版及引用
2.2.1 数据出版中的著作权保护
科学数据出版是指将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科学数据进行同行审议和公开公布,创建标准和永久的数据引用信息,供其他研究性文章引证。数据出版是一种全新的数据共享机制,既可以解决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又可以推动数据的共享和再次利用,通过数据出版能充分体现数据的署名权[10]。科学数据出版为科学数据的使用者提供了获取利用数据的渠道。对科学数据的产出者而言,能够帮助其在学术交流和出版体系获取应得的学术声望,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版权等权益[11]。
数据出版涉及数据提交、同行审议、数据和永久存储、数据引用和影响评价5个基本环节[10],目前科学数据出版面临数据出版动力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是科学数据未被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导致研究者不愿意共享科学数据。作者在论文投稿时,期刊社应该要求研究者连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科学数据一同提交,经过专家审核,若论文被录用,期刊社则让研究者将科学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上传到指定的数据中心,之后再进行及数据出版。论文应与数据关联,无论是数据库中的电子文档或纸质文献,都应提供准确的数据链接,方便用户查看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同样,数据中心的数据也应提供对应文献的链接。目的是使整个科研过程更加完整地体现出来。如Dryad 提供免费的提交集成服务,允许期刊出版商将数据提交到Dryad,确保文章和数据的双向链接,增加两者的可见度[12]。另外,可以利用数据利用指标对出版数据进一步评价,如数据访问量、下载量和引用次数等具体评价指标[10],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将科学数据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而解决数据出版动力不足的问题。
2.2.2 数据引用中的著作权保护
数据引用促进学术信誉和规范性,对数据贡献者的著作权进行了保护。数据引用是数据出版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数据署名权的最佳方式。
目前,在数据引用中主要存在数据不引用的问题。面对数据使用者故意不标注的行为,数据提供者可明确提出要求数据使用者在发表成果中对数据进行引用[13],也可通过评审专家、期刊编辑、数据中心的引导或强制要求,更有效地规范作者在参考文献部分对数据进行引用[10];同时也需增强数据使用者的著作权意识,尊重他人创作成果。针对版权信息不清楚的科学数据资源,数据中心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应有意识地收集数据的版权信息,便于数据用户引用[14]。如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使用条款与免责声明中,要求用户对数据进行引用时需标明数据来源,并提供了数据引用的规范。其第二条规定:为保障数据开发者的著作权,用户在使用全部或部分“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产出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数据产品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系统开发等),须在相关成果的显著位置上明确注明数据来源。除对数据来源署名有特殊要求以外,用户须依据以下规范注明数据来源:中文成果:“数据来源于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http://)。”英文成果:“This data set is provided by Cold and Arid Regions Science Data Center at Lanzhou (http://).”[9];在使用Dryad数据仓储提供的数据时,需要同时对原始出版物和数据包进行引用[14]。
另外,在数据引用过程中,也应注意数据引用规范不标准和数据引用地址易变等问题。
对数据引用规范不标准的问题,数据中心应制定并提供规范化的数据引用格式,如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组于2012年3月制定了《科学数据引用规范》[15]。吴立宗等[16]提出了分别针对完全自主版权的数据、再加工数据、与正式出版文章相关的数据、来源信息不清晰数据的典型引用格式;对数据引用地址易变的问题,可采用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其能够解决互联网环境下数字资源的多重链接和版权转移问题,出版社和编辑部应推广DOI的使用等。
2.3 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据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针对数据库及其服务系统安全,采用计算机安全技术加以保障,可以防止相关的著作权遭受不法侵犯,有效地保护科学数据资源的安全。
目前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技术措施来进行科学数据资源的著作权保护。如Creative Commons是美国一家为作者、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提供“创作共享”的著作权认证的机构,只需计算机操作便可在“保留全部权利”、“保留部分权利”到“完全公开”中自主选择其权利范围和认证机制[17]。其许可协议有6种组合方式:署名、署名-相同方式共享、署名-禁止演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18]。访问控制是实现安全策略的系统安全技术,它管理所有资源的访问请求,即根据安全策略的要求,对一个资源访问请求做出是否许可的判断。它能够有效防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资源和合法用户非法使用资源[19]。数字水印技术应考虑将版权信息映射为无意义水印信息的方式进行表达。任娜针对网络环境下瓦片数据非法下载、违法使用等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瓦片数据水印算法,实现适用于瓦片数据的版权保护系统[20]。
2.4 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与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将科学数据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这导致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保护。应尽快建立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与法规。可从以下方面推进科学数据著作权的保护。
(1)将“取得授权”纳入到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中。数据授权是数据生产者在将数据到数据中心(或出版社)之前所作的数据版权声明和分割[10]。其中,保密数据的共享,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和其他相关部门颁布的保密规定,以及公有领域数据和开放获取数据不用取得授权,除此之外,作者应在将数据到数据中心之前对数据的使用对象和要求做出相关明确规定,数据中心作为中介将数据提供给符合条件的数据用户,负责将数据生产者对数据用户的各项要求准确传达,并与用户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共享协议文件,数据中心有义务向数据生产者通报数据共享情况;或者是数据中心让数据生产者参与数据申请审批过程,使他们在了解用户将把数据用于何种用途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给予提供[13]。
(2)完善科学数据的标准体系。建立负责科学数据标准化的机构,从事科学数据标准化工作,制定科学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方法标准;对国家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必须按照科学数据标准进行提交;对企业或个人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其实现科学数据标准化,或者在科学数据共享之前,提交给国家有关机构进行数据标准化工作,支付一定的标准化费用[4]。
(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著作权专有性和科学数据共享性的冲突属于非完全对抗性冲突。权利人之间的利益能够通过协调的方式进行解决[21]。科学数据共享过程中应协调好科学数据投资者、数据创造者以及数据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4]。关于建库单位和数据中心的数据利益协调问题,可参照《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建设与服务项目组》制定的《科学数据共享办法》中第八章关于数据使用与产权保护的条款[7]。如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建库单位共享服务平台获得的有偿服务收益归建库单位所有。通过科学数据中心共享服务平台进行有偿数据服务而获得的收益在科学数据中心和相关建库单位之间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配,如无合同约定的自行协商解决。”第三十三条规定“得到数据(库)所有者许可,科学数据中心有权联合建库单位对项目产生的数据或数据库开发数据产品,提供增值服务。由此得到的回报和 利益在参与开发(服务)者和数据生产者或提供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具体分配方法由涉及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
2.5 科学数据二次利用的著作权问题
科学数据与传统文献的区别之一在于其有二次利用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数据进行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不同来源的科学数据进行研究也可能有新收获,更加利于科学创新。数据集成和二次加工必然要对不同来源和版权的数据进行处理,涉及处理后数据和原始数据的知识产权关系等问题。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处理方式,亟待深入研究。数据的分发权和再编译权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数据共享和二次加工,一般建议数据作者放弃这两项权利。数据前,编辑部一般要求数据作者签署数据授权协议,明确声明放弃数据的再编译权和权[10]。另外,创作共用协议零权利声明(Creative Commons Zero,CC0)和公有领域贡献与许可协议(Public Domain Dedication and License,PDDL)均采用弃权方式解决数据及其衍生品的复杂权利问题[22]。
3 结语
本文从数据共享中的授权方式、数据出版及引用、技术措施、制度与法规、科学数据二次利用5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学数据授权时应考虑对不同类型及来源的科学数据给予不同的授权方式;数据出版面临动力不足,数据引用中主要存在数据不引用等问题;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技术措施来进行科学数据资源的著作权保护;尽快建立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与法规:如将“取得授权”纳入到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中,完善科学数据的标准体系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数据二次利用时涉及处理后数据和原始数据的知识产权关系等问题。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适应新兴知识产权机制(如Creative Commons 和 Science Commons licensing)以及传统著作权法[23],结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已有法规条例,建立完善的科学数据著作权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潘小多,李新,南卓铜,等.科学数据文档的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3):30-35.
[2] 吴立宗,南卓铜,王亮绪.科学数据出版--促进数据共享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46 (5):72-78.
[3] 探索建立科研数据利用及知识产权共享机制[EB/OL].[2015-04-08].http:///dynamic/progressdetails.aspx?page_par=44.
[4] 朱雪忠,徐先东.浅析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J].管理学报,2007,4 (4):477-482,48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刘润达,孙九林,廖顺宝.科学数据共享中数据授权问题初探[J].情报杂志,2010(12):15-18.
[7] 科学数据共享办法[EB/OL].[2015-04-07].http:///upload/101205/1012052023376830.pdf.
[8]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EB/OL].[2015-05-12].http:///gxzc.do?method=getContent&typeId=22.
[9] 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使用条款与免责声明[EB/OL].[2015-05-11].http:///about/terms.
[10] 吴立宗,王亮绪,南卓铜,等.科学数据出版现状及其体系框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3):383-390.
[11] 袁曦临. E-science环境下学术规范的新领域:科学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2014(3):85-88.
[12] Submission integration[EB/OL].[2015-07-21].http:///pages/submissionIntegration.
[13] 李红星,王亮绪,吴立宗,等.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服务理念与成效[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3):370-376.
[14] datadryad[EB/OL].[2015-07-06].http:///resource/doi:10.5061/dryad.1455.
[15] 科学数据引用规范[EB/OL].[2015-04-08].http:///upload/120822/1208220929441440.pdf.
[16] 吴立宗,王亮绪,南卓铜,等.DOI在数据引用中的应用:问题与建议[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3):377-382.
[17] 刘细文,熊瑞.国外科学数据开放获取政策特点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9):5-9,18.
[18] About The Licenses[EB/OL].[2015-07-07].http:///licenses/.
[19] 陈建孝,郭少杰,张志强,等.访问控制模型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210-212,237.
[20] 任娜,朱长青,任树敬.瓦片数据版权保护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 (6):693-697.
[21] 徐先东,朱雪忠.知识产权专有性与科学数据共享性的冲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7):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