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这篇寓言故事可好看了!写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合奏队中,装模作样,骗薪水。后来国王死了,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想,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跑。读完后,我对这则寓言印象很深。

我的感受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大人们工作时,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装模作样,骗人。这样最终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在我们身边,可会有不少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我们同学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背下来。我们的声音那么响亮、整齐,可有不少人在混,在滥竽充数。过了一会儿,我们大家背完了,老师问我们:“大家都会背吗?”这是老师看见每位同学都高高地举起手。于是,老师要抽查了。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同学,让他背,可她却傻呆呆地看着老师。瞧,她多像南郭先生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一、入情境,懂故事

1.借助朗读入境

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要用眼睛理解文字符号的大意,也要让学生在声音中揣摩言语意蕴。教材中的寓言故事言语生动,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十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故事的文本情境,理解故事。

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教师先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躯壳,在朗读中走进寓言人物的内心,体会“鹬蚌相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威胁与得意;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划分角色,感受鹬蚌 “越威胁,越得意”的情感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角色的直接对读中,感受两者各不相让的僵持。

正是在教师逐层朗读之下,学生真正走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促进了对故事的深入理解。

2.依托品析入境

寓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起承转合的脉络非常明晰。教师可以从故事发展处开掘关键性词语,引领学生深入体悟,促进对故事的深入解读。

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楚国人被问得“张口结舌”,教师抓住这一词语引领学生思考:“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他肯定想怎么解释?为什么又会无言以对?……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品味了核心词语的丰富意蕴。

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词语的感知体悟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式理解上,而是结合故事的前后联系,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为之后寓意的揭示提供了认知支点。

二、巧整合,练语用

1.拓展补充

寓言的语言清新易懂,但却能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其中,足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因此,学习寓言不能有悖阅读教学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故事的基本情境,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创编,从而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

如《画龙点睛》中,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墙壁上的龙在“点睛”前后不同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则以文本语言为基础,通过“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以及“电闪雷鸣、腾空而去”等感受龙的外形和状态。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在影视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列分两条线进行随文练笔:一条补充描写静止时龙的外形,另一条补充刻画龙在腾飞时的样子。

这样的拓展基于文本语言,又不限于文本语言。学生在感知品味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意蕴后,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语言与经验的碰撞下,提升随文练笔的实际效益。

2.文白对照

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头。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后,教师出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的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趿,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如此文白比照阅读,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资源,也让教材文本成为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寓言的支点。

这种切实有效的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文言词汇的机遇,为之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开思路,揭寓意

1.在情节发展中揭示

不少人会认为寓意的揭示应该从故事的结尾处提炼。事实上,寓意蕴藏于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是细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发展的轨迹,紧扣文本的核心词语,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迈进,从而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如《鹬蚌相争》中故事的阶段,作者运用了“相持”一词。教师就地引发学生思考:此时,它们共同想到的都是什么?而不会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则意识到:它们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于是,教师顺势点拨,揭示寓意:如此无休止的缠斗,根本就没有胜利者,只能为他人谋取利益。

寓意如此深刻,却在情节发展处对一个核心词语的体悟中迎刃而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颇好。

2.在推向生活中内化

很多教师的寓意揭示,未能依照故事顺应而出,显得较为生硬,学生的所谓“懂得”也是机械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将寓意推向生活,对照生活案例与故事的相似点,对寓意进行内化,将寓意融化在学生的生命意识中。

如《滥竽充数》教学完,有的学生说:背书时,少数学生不会背却装模作样跟着背,这就是“滥竽充数”;有的学生说买回一箱苹果,里面有几个烂了,这也是“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将字写端正。(5.5分)

xiē xī  duàn liàn  biān cè  bǎo lǎn  diàn táng  hǎi jiāng

chōu chù  sōu suǒ  zhēn zhuó  mǎng zhuàng  làn yú chōng shù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线划出。(2分)

正月(zhēng zhèng)  扫兴(xìng xīng)  即(jí jì)兴  无垠(yín yíng)

三、写一写同音字。(6分)

jiàn—宝() 射() 关() huì— 智() 教() ()聚

mù—()色银() 羡()  chǔ—()国存() ()理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一定要细心啊!(2+2+1+2.5+1+2=10.5分)

1、请补充完整。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_ 铁杵磨成针——__________________

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____,小小胡琴拉断腰。

2、试着按语境填写歇后语。

(1)“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2)暑假中,黎明小学的同学为远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书籍……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新的、贵的,却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书,我快乐。”我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是、等。

4、选择合适的成语填一填。

画蛇添足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1)、他的计划(),漏洞百出,大家都反对。

(2)、长跑比赛即将来临,为了班级荣誉,同学们积极锻炼,没有人敢()。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感不离读,读感结合。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对原作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

    写读后感,不仅有感的内容,也要有读的内容。一般来说,在读后感的开头,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绍一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这是因为你所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简介,不仅使学生或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这篇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能起到激发思索的作用。

    二、感想必须集中。

    读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和产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出来,那样的感想什么都说不透,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易深入,显得肤浅,与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华,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着手挥洒,更容易写得充实而深入。

    三、联系实际,言之有物。

    感想作为议论文,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在读后感写作的指导上,应特别提倡针对热门话题进行有理论、有实例的、生动的剖析,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的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有意义,才能对广大读者的心灵有所触动。

    联系实际,可从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来衡量自已以往的言行,决定取舍,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更为诚恳。

    联系实际还包含联系社会现象,举古代一则寓言为例,《滥竽充数》是尽人皆知的寓言故事,若以《读<滥宇充数>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古人、今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就故事论故事,只谈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那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理还是通用的,所以写这样的读后感就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故事与现在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不刚好与我们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体制十分类似吗?而齐民王的“好一一听之”,不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有某些类似之处吗?所以,我们如果从过去三代大锅饭的教训和三代岗位责任制的先例等角度,联系实际,畅谈耳闻目睹的新人事,新思潮,这样的读后感不就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吗?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机械和程式化的特点,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创新思维的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思维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受到限制。在语文教学中强制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定式进行直线推理方式学习。分析“滥竽充数”,答案只能是“滥竽充数,应该斥责南廓处士”,若学生提出“滥竽何以能充数,应该追究齐宣王的过失”,便被视为奇谈怪论,非正确答案。其结果,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前提必须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学认为,有丰富的知识,又适宜条件的人,而没有做出创造性业绩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创新意识,即缺乏创新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首先应当调动他们积极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心理欲望,从而提高他们主动的问题意识和主动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成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听众”和“观众”,更不是应和“拉拉队”。

2.教师应该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承认学生独立的人格个性,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师生平等的商讨,教师主动的描述,诙谐的评点,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合作,让学生与教师自由交往。

3.诱导他们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选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他们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去感受每篇文章,每个问题,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欲望,启发他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一位教师讲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以加深学生对成语“见异思迁”的理解:一只猴子捧着一盒点心,走到一堆西瓜前面,它立即丢下点心,抱起一只西瓜走了,一会儿他发现一只兔子从它跟前跳过,于是猴子又扔掉西瓜去追赶那只兔子,兔子一转眼就溜得无影无踪。结果,猴子什么也没有得到。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寓意: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能见异思迁,否则将一无所获。紧接着教师又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对这则寓言的见解还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因为有些问题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同学们再讨论,一位同学站起来评论:他认为那只猴子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它永不满足现状,时刻追求更高的目标,尽管结果是失败的,但这种精神是积极的。教师非常高兴,他的点拨成功了,对这位提出新见解的同学大加赞扬。由此,克服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披露灵性,展示个性。

创新的潜能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力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素,是学生语文能力灵性和个性的形象展示。而联想和想象力则来自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实践,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扬民主,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沟通点拨,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设置启发式问题情境和自主式活动情境,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让语文从课本中走出来与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相结合。

无数人懂得烧开水时,水壶盖会跳动,但没有人会像瓦特那样提出问题:壶盖为什么会跳?并由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而最终发明了蒸气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的前提是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做到不但会提出问题,而且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的能力。帮助学生自我构建联想和想象的思维空间,这个思维空间越是广阔自由,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越强烈,创新思维也就越活跃,学生的灵性和个性在联想和想象中无拘无束地自由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也日渐提高,如此,他们所练就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拔萃的,这样才能真正顺应时代的发展,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观点,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墨守成规地支持传统的教学程式,不能灵活多变的驾驭课堂,那一定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有新观念,新的思维,掌握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在观点上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而是要注重“生惑”,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不能把简单的提答式当作启发引导,而应该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思维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主导”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