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干事,教学管理,考试

教学干事是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高校各个学院教务系统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作为学院教学管理执行者,他是校教务处、老师、学生这几者之间联系的枢纽和桥梁,他的工作成绩直接关系到各类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任务多样化的复杂性增强,对教学干事的技能及应变能力相应增加了不少,如何正确理解教学干事这一岗位存在的意义,如何适应教学任务的多变化,如何在持续发展的高等院校教务管理系统中落实“好学力行、严谨办学”的办学观念,是高校领导首当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干事的工作职责

对高校中的各院系而言,教学干事是院系与校教务处教学管理工作不可缺的桥梁也是具体执行者和承担者,他必须要结合教学院长并分管教学方面的众多事务,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及时落实。

1.协助工作

教学干事是教学管理环节综合协调的实际执行者。他要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的工作。准确将校教务处的各项任务及指示,传达给相关相关系所负责人及分管学生领导,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2.基础教学工作的管理

教学干事管理着教学执行过程中的很多工作,主要管理着学籍管理、成绩库管理、考试管理、试题库管理、退学条件筛查及毕业资格审查五个方面。(1)学籍管理。新生入学初统计新生学籍信息,按规定格式导入教务管理系统,并进行定期维护,尤其对学生学籍异动及时处理,以便学生紧跟着新班级上课,参加各种班级活动。(2)成绩库管理。每门课考试结束后根据教师提交的成绩更新成绩库,及时将本学期成绩库内容移至历史库中;期末后将本学期成绩单打印出来寄给每位学生的家长。(3)考试管理。统筹安排各种正常的考试(专业学位英语考试、全国大学英语CET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及公共基础课期末考试等)及各项课程补考工作,根据教师申请考试后的考试审批表安排各考场监考老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考场巡视人员;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老师参加考试监考、巡视相关内容的培训,并将文件下发至每一位班主任、辅导员手中,以便其对所带班级进行考试考场纪律的相应培训。(4)试题库管理。根据学校文件规定购置专用试题库电脑,该电脑不可上网,定期更换密码,对每一位申请考试的教师,务必将本次考试所用试卷用试题专用盘考至该电脑,以便不断完善试题库,对已用过的考试试卷做标记并将其移至相应文件夹。(5)退学条件筛查及毕业资格审查。根据校相关规定,每学期开学初筛查学生一学期必修课不及格学分达到12-16学分以及尚不及格必修课学分累计达到24-30学分的学生给予退学警告或退学处理。毕业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不同要求对毕业生做毕业资格审核。

二、教学干事的工作特点

1.工作繁杂

开学初要做好学生补考、课程补改选及课程重修、达到退学条件学生筛查,学生评优评先成绩排名。平时要应对各年级学生成绩单打印;从期中开始进入考试高峰期,要做好各类考试的相关工作,如:试题库更新、安排监考、教师考试成绩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录入完毕、学生是否对任课老师评教及课程成绩核查等。

2.服务对象众多

教学干事的服务对象有校教务处、院系领导、老师、学生等群体。因各类对象层次不同,要求该岗位工作人员善于与各类人员打道,在处理问题的同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更正。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而且更有利教学工作的执行。

3.较强的心理素质

教学干事的工作内容和业绩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按要求开展等,因工作的繁琐、面对的对象较杂,工作很难做到很细致、很到位,也可能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理解。反之,一旦出现纰漏,便会遭到指责和批评。因此,教学干事应具备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胜任教学管理工作。[1]

三、教学干事队伍的问题

虽然如今在高等院校中对教学干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除了某些岗位被大家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其它的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尤其是教学干事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学干事岗位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该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因此造成该岗位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有的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有专业不对口,迫于形势不得不在该岗位任职。

2.教学干事任职时短、岗位流动性大,往往成了从其它岗位往行政岗位过渡的跳板,严重影响了教学干事队伍建设的发展。[1]

3.教学干事对岗位的敬业意识不强,整体素质难以提升,缺乏工作能动性。由于对该岗位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该岗位工作人员职称及职务的晋升机会不是很多,且得到与工作的付出不匹配。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学团队发展

1.正确认识教学干事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现状。尊重教学干事的劳动和权利,为其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环境,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价值,进而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和荣誉感。[2]

2.树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岗位机制。在做好教学干事工作的正确引导的同时,提供继续学习深造业务能力的相关培训及各类思想教育理念课堂,使教学干事能从思想上热爱并做好本职工作,并配套合理的薪酬机制,为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培养各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是提高教学水平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教学干事岗位、工作的重要性是建设一支一流教学管理队伍,进而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2]

参考文献

[1]温艳.试论教学干事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

[2]褚佳强.新时期高校教学干事工作的思考.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

[3]杨光.论教学秘书如何在提高本科教学教育质量中起积极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教务员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了成绩、课程、专业、毕业、实际等,教务员还需要协助学院的一些领导进行有关数据以及报告的整理,或者帮助院系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这些都是教务员的工作协。处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务员工作十分复杂,同时其工作任务还必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导致了工作的复杂性[3-5]。

2职业高校教务员的工作内容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职业高校中教务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教材。教务员每个学期需要进行教材的订购工作,同时要将以前使用的教材存档备案,还需要筛选优秀教材以及国家推荐的教材;2)教学管理。教务员在每个学期需要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如教学周程表、教务系统排课、教学计划维护、协助教务科进行上课教师以及时间的安排、向辅导员、学生班级以及任课教师发送课程表等;3)管理选修课。在每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或新学期开始以前,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介绍选修课的有关课程要求以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开始进行选修课的预选工作,然后根据选修的实际情况确定选修课的课程,同时提前做好开课准备;4)其他的教务工作,如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学生挂科补考等工作。

3当前职业高校教学管理问题

3.1不合理的结构

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来源十分复杂,导致了结构的不合理,如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管理人员往往是低学历或非专业的人员较多,无法构成有梯度的人才管理队伍[6]。

3.2管理思路不开阔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往往会存在事务观以及部门观较为严重的现象,仅仅只局限于解决平时的教务管理工作,缺少宏观把握教务管理以及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沟通,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视野不够开阔。

3.3管理队伍人员不稳定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每天都是从事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工作人员的成就感肯定是较低的,另外,这些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地位不高等,直接导致了高校管理队伍的不稳定。

3.4科研能力不强

职业高校中的教务员每天都是在进行繁忙的管理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科研工作,另外职业高校中也是缺少相对应的要求与规定,一些教学管理者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

3.5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很多教学管理者的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性,工作方法单一,缺少奉献精神以及服务意识,对业务不熟悉,疲于对付琐碎事务,职责不清,另外缺少协调与沟通,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7]。

4职业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4.1加强服务意识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因此教务员就应当加强服务意识的培训工作,注重大局,高效、及时、主动地进行高校管理的服务工作。首先,教务员应当培养自己的大局观,明确教务员的工作职能以及职责,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妄自菲薄或好高骛远,尽最大的能力做好学生的把手、教师的帮手以及院长的助手[8]。一旦权、利及责发送冲突时候,必须强调管理的职责。其次,教务员应当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够忙而不乱。第三,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众所周知,服务性行业的根本就是效率,教学管理者在面对学生、领导或教师的各种问题时,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及有效地解决,切记不能采取拖拉手段或者推卸责任。第四,管理工作可以适度超前,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规律性以及循环性,管理者可以提前做好计划。

4.2培养教学管理者心理素质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者每天面临的事务十分繁琐,因此教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9]。首先,教务员应当树立为学生及老师服务的心态;其次,要培养正确的管理方法;最后,要锻炼自己的奉献精神,把从事教务的成功管理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态,避免工作的患得患失。

4.3明确岗位职责与责任

学院的教学工作运行与规划是由教学院长来整体负责的,因此,教学院长的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具体的教学管理者需要明确岗位职责与责任。在出现比较紧急的突发事件时,应当独当一面地去处理问题。教务员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例如一些常规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并约束自己。

4.4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基础,笔者认为教务员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知识的储备:1)扩展教务管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务员在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其内容,明确其意义与目的,进而去摸索教学管理的基本逻辑,以达到提高管理的效率;2)扩展教育管理知识。教务员的教育管理知识储备是必需的,因为教务员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与教师,教育管理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技术和理论知识;3)由于高校的教育有很强专业性的特点,因此教务员需要十分熟悉院系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大纲,并同时了解不同院系课程的任课教师;4)增加外语表达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处理,例如教务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教务管理软件以及别的管理软件。

4.5增强科研能力以及创新管理

过去很多的教务员都是经验管理者,但是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还要求教务员摸索出一套具有效率的工作规律,不断地加强创新意识,把科研活动以及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并不断地关注教务工作的改进[10]。比如教务员要及时关注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办学方向。高校的各级领导需要不断地组织教务员进行培训与进修,并组织一些参观学习与业务学习,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4.6管理团队合作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娄欣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 教学 管理

体育教育是人才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高校是国家培养素质人才的第一基地,而要培养出全面而优秀的人才,体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

一、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学工作管理,是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一)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课实施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在大纲的统一前提下,使得课程得以规范,有章可循。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更好地达到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是学科的科学体系,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和体育教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必须经常对大纲进行研讨和构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计划过程的管理,其作用为保证教学计划系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全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在编写课时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课的各个部分的时间,科学地安排每个练习手段的时间和运动负荷,突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以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等。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做出及时的修订和调整。

(三)体育教学

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必须建立教学的管理机构,机构人员必须懂得业务,懂得管理,并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掌握教学情况,分析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内容有:编排教学日历和课程表,安排与通知任课教师,下达与执行教学计划,指导和监督教学工作的实施,检查与评定教学工作的效果,安排学生的理论课考试,汇总学生的体育成绩,安排学生的补考、重修,以及参加保健班学习等等。

(四)课外体育俱乐部

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即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许多高校正在探索与实践中的课题。这种“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使高校体育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锻炼系统,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课外体育锻炼在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都赋予了新的内涵,意义深远。从体育教学的管理角度上,又增设了新的管理内容。在组织与管理上,要做到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正确导向,严格制度,让学生通过参与俱乐部的活动,发展个性,提高技术与技能。

(五)体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评估是教学管理中的主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各种不确定随机因素,都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评判过程。为了使评估工作更客观、准确,一般是运用模糊教学中综合评判的教学模型,采用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六)体育教学文件

体育教学文件的管理是体育教学辅助过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文件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法令、条例、指示、制度,以及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计划、教科书和教师有关的教学材料、学生的成绩等,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库”。应重视并认真搞好教学文件资料的积累、整理、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文件管理原则上要做到:“一清”,即教学文件整个细目要清楚;“二全”,即各类文件全,全体教师资料全;“三规范”,即各种文件整体存档规范,各项文件格式要规范,各项文件执行、检查、评比规范。

二、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调整大纲与计划要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在考虑学生人数、场地器材、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客观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素质、个人特点及其教学效果等主观因素。要考虑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特长,对教师进行各项能力的综合考评和分析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工作量,并根据教师专项特长,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二)规范教案,强化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科学与否又是教学准备工作的关键。因此,在加强现代化教学管理中,要规范教学,必须首先规范教案。

(三)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和对运动技能的提高,使其既要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又要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在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做到: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运动项目,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自己兴趣、特点的锻炼方法和技术;改革教学方式,由家长式身体操练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积极思考主动专研型教学方式。依据因材施教学原则,提高学习兴趣原则,教材少而精的原则,实施教学组合的最优化。

(四)进一步优化考评制度,考评制度主要是围绕着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制定的,从实际情况看,学生个体间在身体素质、体形、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先天差异,而让这些学生用后天的努力达到同一标准显然不尽合理。因为进行体育教学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在某几个竞技项目上达到某种运动水平,而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具备较好的身体条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考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体质这一教学目的而设立考核模式,以利于对不同档次的学生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端.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J].体育世界,2012 ,2

[2]仲云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伦理;“责、权、利”异化;公共责任弱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190-03

高校教学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规范体系,它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协调学生和教师、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之间的利益.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有其客观必要性.公共管理伦理研究在不断嬗变,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伦理顺应了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场域理论.依据“场域”理论,现代公共管理有自己明确的“场域”,“场域”内会形成明确的“惯习”,“惯习”因规范和指导“场域”内成员的行为而成为公共管理伦理.在我国,高校管理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必须联合起来,将教学管理伦理作为本“场域”内部的一种“惯习”进行建设和发展.包括高校教学管理权在内的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间接或直接对人民负责,实行责任行政,承担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公共责任.[1-2]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国家反复强调要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简称“高教30条”).这些文件集中表述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顶层设计.其焦点在于培养人才,为此需要把教育资源和高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者是否承担起足够的应然公共责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的现状如何,该从何处着手建设?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对教学管理伦理的诉求.教师必须适当摆脱行政命令的控制,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相处,保证学术者和行政者各自承担自己的应然责任.这是学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的必然要求.[3]

但在当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危机日渐凸显,突出表现在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化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缺失教师民主.为此,教学管理正在呼唤伦理管理,唯有伦理精神才能弥补大学教学管理服务意识的不足,才能预防和消除教学管理的物化依赖、功利膨胀.同时,教学管理伦理也要介入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教师要借助教学伦理去指导自己管理学生.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教学伦理来约束教师的服务.第三,在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仅靠出台更多的法规、文件、章程,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教学管理伦理更需要得到巩固和加强.我国高校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依托的是公权,这种公权源于社会对教学服务涉及的专业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的认可,它合法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自.但是,在当前我国教学实践被剧烈地工具化、技术化的大背景下,教师有意无意倾向于忽略这种自的有限性而趋向功利,可能会造成学生利益受损,因而合理规定教学活动管理者的权力边界就显得十分必要.[4]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教学管理伦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专门研究高校教学管理伦理的论文很少,已有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认同的多,研究的少.即使有,也是浅尝澈止,鲜有进一步的后续跟进.知与行,不甚协调.第二,少有研究能从公共管理学范式下探究教学管理伦理的建设.第三,局部的多,系统的少.以管理学视角来探究教学管理伦理的研究,在总体上缺乏较为严密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对高校组织中各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分析欠缺.

2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采用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间“责、权、利”关系分层分析法,自下而上,对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各自的应然和实然公共责任进行对比,分析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现状及其症结,初探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

2.1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责、权、利”

2.1.1学生和教师的应然“责、权、利”

学生进入大学后,其义务是遵守所属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经过四年本科学习,他应当获得工具性、人文社会科学性、自然科学性、学科基础性和专业性等五种知识,进而获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构成学生所获之利的实质内容,形式上表现为尽量高标准地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为了落实自身责任,依据权责对等原则,他就必须要拥有自主学习(包含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力,以此保证教与学的匹配和均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力尽管在《高等教育法》中没有被明确指出,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第十八条中得到明确表述,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随着学生进入大学,给学生讲授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有了自己的服务对象.相应地,教师需要承担起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责任.教师天然地是教学活动管理的主体,拥有“教什么”、“怎么教”和评定学业成绩的权力.

2.1.2学生和教师的实然“责、权、利”

我国高校学生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自主选择转专业.同样,在评教方面,学生也有权力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等级评价,但评价结果的利用权在高校.同是权责对等,学生的责任就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所言: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但显然,失去了“乐学”的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毕业、获得学位.教师在教学时,在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框架内,行使“教什么”的权力.但是,面对学生普遍现实的为了毕业、为了获得学位,“老师让我课程考试过关吧”的诉求,教师授课内容较易呈现出教学重点与考点有较高程度吻合的特征.由此,《教师法》所赋予教师的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权力,在教学实践中某种程度地成为了教师的职责.

2.2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责、权、利”

2.2.1高校和教师的应然“责、权、利”

《教师法》规定,教师教学的基本职责是服从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开课安排,完成高校规定的年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学质量.与其责任对等,教师拥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力.教师履行职责后,依据职称高低的不同,领取不同的基本工资、不同的课时课酬.依据《高等教育法》,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的权力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使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承担的教学管理职责的核心是为教学活动做好服务.通过服务性管理,高校获得有质量保证的教学活动的顺畅运转.

2.2.2高校和教师的实然“责、权、利”

教师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凭借“怎么上”的权力去上好课.各高校在教师“怎么上”的问题上也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如有些高校实施授课视频监控,指定教学用书,对考试形式明确限定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怎么上”的权力受限,导致其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活动有时不够彻底,大多以成果的形式“被发表”出来.在这样的“权力”背景下,教师的责任由保证教学质量转变为“保证教学”,教师也由此稳定住自己的职业根基.高校承担的核心教学管理职责是搭建学科和专业平台,组织和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供应和建设教材,管理和组织实验实习实训,改革和研究教学,负责制定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监控教学质量和评估等.这些过程控制构成了高校行使权力的实质内容,其结果是高校在教学管理职能中的控制职能得到较强发挥.

2.3教育主管部门的“责、权、利”

2.3.1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应然“责、权、利”

相对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职责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通过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传承文明、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高校对教育主管部门履责后,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提供的包括高等教育公共预算在内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依据公共管理理论,教育主管部门有提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公共和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义务,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向作为事业单位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高校提供政策保障,尤其是经费支持.由此,教育主管部门也就获得了对公立高校的行政支配权.通过举办和管理高等教育,向社会提供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教育主管部门获得不断提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能力.

2.3.2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实然“责、权、利”

依据应然职责的要求,高校对教育主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教学质量,接受、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并保持合格或优秀水平.达到不同级别的教学管理指标后,各高校将获得教育主管部门不同内容的鼓励办学政策、尤其是不同数量的办学资金支持.由此,行政关系将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紧密相连.教育主管部门方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校实施质量评估和专业认证、引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正如《高等教育法》实施意见中指出的,在这些工作中,命令加控制的倾向较为明显,导致当前我国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高校总体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教育主管部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公共利益的能力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3研究结果

高校教学管理“责、权、利”异化,导致人才培养系统中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所承担的公共责任被弱化.具体而言,教师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责任转化成了保证学生毕业的责任,高校为教学活动做好服务的责任转化成了规制教学过程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支持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责任转化成了管控高校办学的责任.公共责任不协调以致弱化的结果,是高校教学质量欠优,人才培养质量欠佳.公共利益受损使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3.1教师的“责、权”异化

依据教育部于200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学生能自主选择专业、分阶段完成学业等,但有效使用这些选择权在广大学生中并未形成常态.学生关注的往往不是“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他更多地在乎自己能不能拿到学分.相应地,教师的职责一定程度转化为让学生顺利毕业.

3.2高校的“责、权”异化

高校的应然职责是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这种保障本质是一种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服务可能会被附加一些条件,其综合效应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师怎么教.从服务教师“怎么教”到规定教师“怎么教”,意味着高校应尽的职责一定程度上转化为行使的权力.

3.3教育主管部门的“责、权”异化

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投资主体仍然较为单一,全面推进包括依法治学治校在内的法制建设还在实施中,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依然是“目标+过程”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支持的职责”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控制的权力”.

4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

教学管理的手段被目标化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责权异化,进而导致教学管理伦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的突破口在于,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与手段的不同,加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间“责、权、利”的相互协调,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赋予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权力.

第一,加强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能不断提高每个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感,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对最初所选专业的满意度,这正是一种效率最高的自主学习.切实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形成教师自发有质量地授课的市场机制,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力,使学生能够对某一教师、某一专业以及某一高校的教学质量“说不”,促使教师之间、专业之间、高校之间产生“基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吸引学生”的竞争,是这种机制得以建立的关键.“以学促教”机制能很好地构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应承担的教学管理责任.引入竞争和消费者选择,建立市场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符合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

第二,加强实验室、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指导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去发现、思考乃至解决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基础和现实问题导向研究能力得到加强,教师自身发展与其教学质量提高实现统一.而教师自发有质量地授课,是高校履行好应然职责的必要条件.依据权变理论,管理者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同其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的状况密不可分.当前少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欠佳.各高校出台的许多教学规章莫不是把原属于最基本的教师教学管理伦理的道德原则,上升到制度层面加以确立,自然就将自己应然职责的内容加深、范围扩大.这似乎挤占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管理权,但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教师教学责任的异化.

第三,高校履行好应然职责是教育主管部门职责由控制转变为支持的前提条件.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公众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立法、审批、评判,制定教学标准,评估办学能力,监督教学过程,专一保障高等教育公平性,依法办校,讲究办学效率,协调高校间的关系,这些活动都是支持而非控制性的.当然,要完成这种转变,除了主动放权外,还需要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以拨款为杠杆、以提供经费作为条件介入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尽管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但是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和评价教学质量,把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通过公共预算的形式反馈给高校,那么,依据《高等教育法》,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则能使这种反馈更直接.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学管理权的丧失,实际上,高校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分离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嬗变与启示[J].行政论坛,2014(5):96-100.

〔2〕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146-150.

〔3〕王艳玲,苟顺明.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北美教师教育界的争议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4):53-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