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幅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我的一位朋友,她做得很好。女儿在读小学时,她总会抓住各种机会,向教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某些特长,孩子升初中前,她又向初中的班主任介绍自己孩子在朗诵、讲故事等方面的特长。开学后由于该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有了一定印象,不久就被选进了校广播站,使她在小学就具备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家长学会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努力提升放大,可促使子女潜在的才能得到迅速发挥。
我曾听过“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非常感人,听完后,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我为有这样善于提升放大孩子,懂心理教育的母亲感到高兴感到欣慰!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7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了,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位母亲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她造就了儿子,最为关键的是她懂得十几年如一日地不断提升放大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将那星星之火燎原成熊熊烈焰。
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父母,怎样做到善于用显微镜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努力予以提升放大呢?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玩耍、交谈时,察觉他是喜弹琴还是爱绘画;是善言谈还是有创意,把这些蛛丝马迹记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诱导激发。
其次是制造机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后,父母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例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朋友,就极善于创造这类机会,家里凡有客人前来,他们就会让孩子为客人讲自己编的故事,这样,既练了孩子的口才,又丰富了孩子的想像力。
将中国父母称之为殚精竭虑的一个群体,毫不夸张。这一点在北京尤为显著。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哪一个市区如海淀这般成为占据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宝地。于是,关于学区房的竞争,就已成为子女入学前最早的较量。互联网上聚集了大批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的父母。
累并快乐着
5月21日,这一天对孙女士和儿子而言,是非常难忘的。位于朝阳区南十里居的日坛中学分校在这天举办了全体国际学生家长会。朝气蓬勃的学生与神情各一的家长齐聚一堂,家长会的邀请是学校一周前发出的,每一位父母都十分重视这场家长会,没_人缺席。“这次家长会更像是一个总结表彰大会。”孙女士说。在那之前,日坛中学分校刚结束期中考试。学校将小学部、中学部国际学生与家长召集起来,进行了优秀学生表彰。学校领导将过去半学期的学生情况作总结报道后,便开始表彰获奖学生,奖励分优秀奖与进步奖。进步奖鼓励进步较大的学生,优秀奖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显然,优秀奖在家长们的眼中更具分量。获奖学生一共1O名,2名小学部学生,8名初中部、高中部学生。
孙女士的儿子获得优秀学生称号,这是小学部仅有的两个名额之一。上台领奖的那一刻,儿子带着满满的自信,从学校领导手中双手接过奖状,和其他9名学生一道,挺起小小的胸脯与领导们合影留念。获奖学生的家长在人群中神采奕奕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孙女士也不例外。
这一切对于一名小小留学生而言,来得太不容易。孙女士依然清楚地记得儿子回国念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波折。孙女士今年刚满十岁的儿子,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在他的整个童年中,大部分时光都是随着父母空中飞人般辗转于中国、美国。“双城记”式的生活方式让他很难在一个固定的学校安定下来。直到2006年,孙女士将没有京户的儿子送入日坛中学分校小学部,作为插班生。儿子刚去时,中文句子说得尚不通畅,写字则更为困难。那段时间,孙女士和儿子都很焦虑,好在她是全职母亲,每天悉心辅导。从一笔一划地教他写字,慢慢发展到字字句句,接着教他作文字斟句酌。
家长会颁奖完毕后,来自各个班级的国际学生回教室上课,家长们分别与孩子的班主任交流。孙女士儿子班上只有三名国际学生,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三位家长与他分别交谈,话题围绕学生在校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并不涉及学生的成绩排名和建议参加各类补习班。在孙女士看来,这样的家长会比较轻松,家长没有压力。
不过,孙女士也有担忧。“有一次开会时,大概是教务处主任吧,在会上表扬一名学生,原因是一次作业错了一个字,老师罚他抄写十遍,但这名学生主动写了二十遍。”孙女士认为,这样的情况,如果写两遍能记住就行了,怕老师举这样的榜样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因此期望学校“灵活一些,不要刻板”。
未雨绸缪的小升初
伍女士的儿子现就读于花家地实验小学。这所坐落在中央美术学院对面的小学,是朝阳区重点学校。伍女士的儿子刚上四年级,和大部分学校一样,他们的家长会也是每学期两次,同样安排在期中、期末考试后。伍女士是大学教师,不需要朝九晚五,因此,每次家长会,她从不缺席。儿子班上的家长也没有缺席的,大家都准时来到教室,即使父母来不了,也会派爷爷、奶奶去。教语文的班主任在会上向家长介绍整个年级、整个班的情况。然后表扬学习成绩优、作业成绩优、在学校各方面好的学生,伍女士的孩子经常是其中之_。为了不给孩子和家长施加压力,老师不会批评没有得优的学生,也不会公布成绩排名。这样轻松的氛围,家长不会感到紧张,或者心有戚戚。开会时家长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话,不会主动提问。
这所学校,家长的一切担忧几乎都是围绕孩子小升初能不能升入重点中学。
因为花家地实验小学没有中学部,大部分家长不得不提前为孩子的小升初谋算。伍女士的儿子每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提及小升初,伍女士仍然感到有压力。在伍女士看来,海淀区的中学竞争太激烈了,她准备让孩子就近报考朝阳区的中学。虽然孩子刚上四年级,家长会上,老师也还未紧锣密鼓地催着小升初,但是伍女士的准备工作却提前拉开了序幕。孩子爱好广泛,以前喜欢写博客、聊MSN、打游戏、看《参考消息》。为了打好小升初的底子,伍女士安排他上奥数、英语、语文补习班,课余娱乐自然开始缩减。北京小升初流行一个词,叫做“占坑”,即提前进入目标中学补习。伍女士早已打听好了各中学的补习班安排,6月中旬去80中报补习班,8月份再去朝阳外国语学校报补习班。像伍女士这样未雨绸缪的家长,在北京是非常多的。
重要的是开拓眼界
有一股风,无形却难以抗拒的风,裹挟着当今中国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鱼贯般往前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的子女到了上学年龄,你都会被这股无形的风裹着拖着,跟在子女的身后艰难地往前走。
上“重点”不惜血本
远在子女上学之前,许许多多的父母便千方百计地琢磨着如何将自己的宝贝子女送上一所“重点”学校。在当今的大都市,“重点”还有“区重点”“市重点”之分。“重点”学校就那么多,僧多粥少,怎么办呢?找关系,送礼,或者,高价“赞助”学校。眼下的赞助数目是数千、上万乃至数万不等。如此大的金额,虽难为了众多的父母,但只要能达到目的,都不惜自己克勤克俭、节衣缩食,不惜陪着笑脸四处筹借。
“重点”首先意味着较高水平的师资和高升学率。一般来说,重点学校的老师对本校的“重点”荣誉又是极其珍惜的。维护或保住荣誉靠什么呢?当然是升学率。升学率越高,学校的地位就越高、名声也越大。这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已形成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多数是用增加学生作业、给学生补课的方式进行。你给学生10道题,我布置20个;你补习1小时课,我再加一倍……
3年前,借助朋友的帮助,姜将女儿送进了北京市一所名声显赫的学校。欣喜之余,姜又不免发愁。从家里到学校,骑车驮女儿需花1小时,每天来回2小时,行程20公里。她本是搞业务的,三天两头要出差,可为了每天能准时接送女儿,她不得不放弃业务,到本单位的办公室当打字员。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比方评“三好学生”,北京市一般要求学生每科不低于90分,而该校则要求95分。好在姜的女儿很争气,从一年级到现在的四年级,她每科考试成绩应试教育,能否托起共和国的明天?”都保持在95分以上,总成绩也一直处于班里前10名。即使如此,姜还是千叮咛万嘱咐,竭力为女儿鼓劲。有时女儿某科考试已得了95分,姜也心急火燎大不满足。她对女儿说,少了一两分,就掉下好几名,别人都憋着劲,你怎么能放松下来?那不等于退出竞争吗?姜还说,这辈子自己一事无成,就指望着女儿能有出息,给争口气。
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的失落
姜的这番话,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年轻父母们的普遍心态。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出现使中国人“光宗耀祖”的传统心理更加突现;另一方面,曾经被动乱年代剥夺了上大学机会的这一代年轻父母,大都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着以此弥补自己的人生遗憾。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多几分成功的把握,善良的父母们不惜忍着那份“十指连心”的痛楚,自小便逼迫孩子挤上竞争之路。前些年,孩子们的业余学习主要是“琴棋书画”,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升入高一级学校时能够于考试成绩之外加若干分数。于是,就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家长“逼”到了钢琴前、画架前……有一个男孩,3岁起母亲就逼迫他学钢琴。一次,邻居听到他一边哭一边伤心地诉说(当时他大约5岁):“我说了我不想弹,你们非逼着我弹,弹不好你们就打,还尽拣我的手指骨打。你们是哪儿疼打哪儿,哪儿肉少打哪……呜呜……”母亲心里痛着哭着,理智却依旧执著于“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念。
家长最怕开“家长会”
14岁的田炜,原来在光明楼小学读书。光明楼小学也是“重点”,但实行的是“快乐教育”。可上了本区的一所重点中学之后,田炜的“快乐”一去不返,没完没了的作业总是压得他抬不起头来。每天,自打父亲将他送进校门,到黄昏父亲下班来接他,小田炜的唯一任务就是端坐在课堂里,一节课接一节课地听老师满堂灌。而每天所有的作业几乎都通通背回家里,然后在除了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里一道一道地做,而父亲还得坐在一旁辅导。每天晚上及节假日,做父亲的把原本看书及休息的时间全搭进去了。然而,由于作业过多、过于劳累,小田炜时常在晚上九点作业还没有做完便打瞌睡了。如此疲于应战,从“快乐”教育到“不快乐”,小田炜一直没能适应,于是他的成绩只属中游。眼看着被学业所累的儿子,做父母的时常疼爱不已。小田炜的父亲是“”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眼下是中央某部司局级干部。他同我淡起孩子的教育时,不无沉重地摇头叹气。他说现在养个孩子比过去的父母养几个孩子还累。过去自己的学习完全靠自己、靠自觉,照样能考上大学;可现在不知怎么,孩子每天的作业、试卷都要家长签字。此外,还几乎三天两头要开家长会,洗耳恭听教师们的各种要求甚至训话。
一位高中学生的家长就说过,现在简直是家长在上学!孩子学不好,学校不找学生找家长。家长会上,点到哪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哪个孩子的家长就得当着其他家长的面站起来听老师训话。另一名家长则诉苦说,他的孩子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政治考得不理想,学校竟把家长叫去办学习班,学习怎样辅导孩子复习功课。不少家长埋怨:“今天的家长真不敢去开家长会!”
两难境地如何是好
张是一家报社的记者,按说,单位不坐班,她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辅导儿子。可眼下,儿子的学业已实实在在地成了她一种巨大的精神负担。在儿子学校召开的一次家长会上,她曾被儿子的老师当着众多其他家长的面点名站了起来,老师不留情面地训她:“你儿子数学老学不好,你是不是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啊?”张刹那间感觉到像被撕下了脸皮,又羞又恼。
张的儿子生性活泼好动,上小学时他就招老师烦,一次儿子因未按老师限定的时间做完数学习题,遭到了老师的严厉训斥,从此,儿子便对数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张发现这样下去对儿子的学业不利,于是让儿子转到了离家近的一所小学就读。没料情况并没有好转,儿子常遭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加倍罚做作业,还被当众踩坏了铅笔盒,原因还是由于数学。儿子的数学果真那么不可救药吗?为了验证儿子的数学水平,张找来几道习题,鼓动儿子一同比赛,结果,张败给了儿子。张恍然大悟,儿子并非真的数学不行,而是因对数学老师的潜在恐惧导致在演算时经常出错。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苛刻而且机械,动不动要求学生背多少多少遍,抄多少多少遍,可张的儿子不喜欢死记硬背,与老师的矛盾缘此而起。于是,张苦恼不已,她不可能去纠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生怕那样会给儿子招麻烦),又不愿强迫儿子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招一式去完成作业。这种两难境地深深地困扰着她,她不知道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