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美德;热爱劳动;教育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道德水准开始下降,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暗长。使校园这一块净土,也已不在纯洁了,孩子们的心灵被污染。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小就应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
一、结合教材特点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是一种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培养传美精神。我们都知道,劳动本身并不自发地具有教育性,必须与思想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劳动具有教育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立志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美德。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教育性三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课教材特点,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讲授《包粽子》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介绍爱国诗人屈原生平的录相片,让学生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然后引起课题。通过简洁明了的导言,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教师又运用录像手段演示讲解包粽子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最后比赛看那组同学包的棕子多、质量好。操作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撒在桌上的米粒收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及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传统美德。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实践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综合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喜欢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钉纽扣》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妈妈在灯下钉纽扣,旁边的孩子在酣睡的投影片,学生看懂了图意后,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试着钉纽扣,结果有的同学控制不好针,有的纫不好线,不的安放不好纽扣的位置,有的扎破了手指。教师让学生体会钉纽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开始运用录像手段将钉纽扣的方法演示、讲解出来。学生学会了钉纽扣的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谈谈钉纽扣的体会。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扣子掉了,都是妈妈帮我钉,那时觉得钉纽扣很容易。今天,我亲手学会了钉纽扣,感到钉纽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我懂了,妈妈每天要做那么多事实在太辛苦了,以后我要帮妈妈多做些家务。”许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今后要帮长辈、父母、同学、弟弟妹妹钉纽扣,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得到培养,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真正体会到劳动是光荣伟大的,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达到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使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传美精神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是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继承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美教育。以《圆形彩灯》为例,教学中,我注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传美教育渗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每一节课渗透传美教育的首始环节,也是一堂课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就必须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方法,因为趣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利条件,是激发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动力。它会使学生带着兴奋、激动的情绪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来学习和思考。兴趣能左右学生情绪,使学生迫切地感到“我要学”。
上课一开始,教师便运用录像手段展示出正月十五花灯汇的场面,同时设计这样的导言:“国庆节就要到了,各大商场、饭店等教悬挂起各式彩灯进行庆祝。到了元宵节灯会,各种彩灯更是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出示教具)这是老师用吹塑纸制作的圆形彩灯,同学们喜欢吗?这节课我们学做《圆形彩灯》一课。”这样开头,既导入了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自然渗透了热爱祖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研究学习
这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理行理论知识传授的最佳阶段,此环节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课我运用“拆-装”法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下列问题:①圆形彩灯由哪几步骤制作的?②制作中应注意什么?③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圆形彩灯?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拆-装”演示,将放大的教具按制作顺序逆向拆开后,再重新组合起来。在学生操作时,“组合”一步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建议同桌合作,同时强调注意安全,讲究卫生,使“组合”一步顺利完成,有的同学还捡来别人剩的材料做成五彩圆灯,非常漂亮。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以及团结友爱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除吹塑纸外,废旧纸板也可以做圆形彩灯,从而培养勤俭意识,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光大,才能达到传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25-25
[2]秦凤权,田刚.对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2):17-18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3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
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
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
经典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
活动途径
①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②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③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
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
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
活动途径
①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②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
传统美德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
活动途径
①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②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重大价值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在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孝道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就是孝悌。儒家的孝悌就是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道并不仅仅是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还要对父母怀着诚心诚意的敬爱的感情,虽然现在的时代较之前有所不同,但提倡孝道,重视对父母物质的赡养及情感的慰藉,这一点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
2.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感受最深,最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国忧”的陆游等这些人都在用实践践行着爱国的传统美德。他们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显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义
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荀子也指出:“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重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华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造就了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伟大品格。在历史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总是以大局为重,舍弃私利,才得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4.诚信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诚实守信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甚至把诚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认识,他说:“诚者天知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也指出:“养心莫善于诚。”而今天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还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高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项重要要求。
5.礼义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在阐述其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时,把“仁、义、礼、智”视为“四德”,认为礼的“端”即根源是“辞让之心”,就是对上级的尊重,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义”。追求的是一种“谦”的态度,一种“和”的文化,同时讲“礼”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素质。
6.勤俭
勤劳的品性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发愤忘食”“头悬梁,锥刺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无一不是对中国人民勤劳品德的反映。中华民族崇尚勤劳,也提倡节俭,孔子指出君子之德即“温、良、恭、俭、让。”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虽然如今的社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勤俭仍然需要提倡,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需要倡导。
7.勇敢
中国传统文化别强调勇敢这一美德。孔子把勇敢作为三大德之一,孟子把勇敢分为血气之勇、意气之勇和恪守道德信念的“大勇”三种。而这所谓的“大勇”就是属于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推崇的智勇和义勇,勇敢不同于怯懦,也不同于鲁莽,它是为了高尚的目的而坚持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勇敢就是临危不惧,勇敢就是大义凛然。
8.律己
律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另一美德。孔子曾说:“多责己而少责人,则远怨恨。”凡事要多求诸己,要从思想品德上及行为举止方面从严要求自己,要经常自省、自察。传统伦理特别强调对人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这一美德造就了中国人民包容,忍让的性格。中华民族民风笃实宽厚,这也是一种“和”的文化,“和”的美德。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个体的价值
①可以引导政治方向。爱国的美德,为公的美德等这些美德可以启发和引导人们走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道路,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
②可以塑造个体人格。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为人处事的美德对个体人格塑造,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③可以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这些传统美德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起到推动的作用。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的价值
①有经济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传统美德的劳动者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社会道德可以影响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经济。
②有政治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爱国主义、大公无私等美德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有重要价值。
③有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随着历史的积淀、岁月的检验散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于丹现象”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自信相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在现代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④有生态价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状态,强调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强调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古于自然中,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道德教育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大公无私、勤劳简朴、诚实守信等都有内在的联系,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可以找到根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实践的结晶。现在仍然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组成、价值实现、任务完成以及未来发展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3.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上、下[M].中华书局,2004.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后来,传大调到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任副院长,我才得与传大相识。这时才知道,传大原来是学数学的。说心里话,当时我感到很失落。我是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学文而不以文章显,是文人的耻辱。今见学数学的传大竟“以文章显”,而我却默默无闻,心里实在有愧。所以当时我就对传大说:你的成果足令天下学文的人汗颜。
但是20年后的今天,当全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无不对栾传大崇敬有加时,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却又不是因为他写过那么多教研论文,而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执着与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社会上存在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思潮,同时出现了伦理道德滑坡、民族凝聚力涣散等倾向。面对此情此景,全国的千百万教育工作者,或推波助澜,或无动于衷,或扼腕叹息,或义愤填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采取行动,有所作为。而传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且敢于以布衣之身倡言天下,敢于逆潮流而动,为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早在1990年,栾传大就在全国首倡并主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20年来,历经4个五年规划,始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已在全国召开了30余次学术研讨会和成果推广会。并首先编写出一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用书。率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活动。
今年10月23-24日,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参研人员共计500人与会。由此不难看出,由栾传大所开创的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宏伟事业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栾传大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树立自尊,找回自信,在精神上重新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传大的这些贡献,今人和后人自有评论,我不想多说。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栾传大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的人格力量分不开的。这个力量的核心就是孟子所推崇的“浩然正气”,这就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传大可谓近之。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