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体育论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体育论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运动是良药,让大学生拥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有研究表明45%的男大学毕业生,10%的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60%的男毕业生,15%的女毕业生形成体育特长。从“不自然,有意”到“比较自然,似乎已经有了从事此种活动的欲望”,再到“不经意间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通常会伴随一生、。

1.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基本情况分析

艰苦专业大学生多为理工科,通常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处于中上等,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甚至没有女生,将来工作的环境艰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男生约为女生的2.5倍,喜欢体育的程度处于中间水平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调查人数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喜欢体育,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大约为调查总数的5%左右、。、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除和自身有关系外,也和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及体育运动氛围有关。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自由,有很大的群体性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操作定义“每次运动30min以上,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另外规定参为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者。由表1可见,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基本一致,原因一方面为低年级上体育课,时间也充裕,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步入社会,急于找工作等;处于动荡期的学生(即不确定是否拥有体育运动习惯)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7%,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引导,环境影响,假以时日会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成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而体育可谓贯穿于每一个层次之中。大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参与体育的动机自然也比较明了。由图2可见,运动减肥、缓解压力、人际交往、文化环境、习惯娱乐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家庭和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交往也相对薄弱,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更促进了他们投身体育之中。大学生一个最奢侈的优点就是拥有大把的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除上课、吃饭、睡觉等完成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们把他叫做“余暇时间”。由图3可见,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睡觉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4.4%、34.3%和47.3%,看书学习仅为23.1%此外谈恋爱和社交活动也占据了不少比例,明确表示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比例为31.1%。调查发现,时间不足,身体困乏、懒惰,天气因素是影响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首要原因。综上所述,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1.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征研究

1.2.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式和场所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愿意到社会中去历练。高校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比如体育社团就会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集体社团、和社会人、个人自己,场所选择以学校和俱乐部居多。一方面说明大学具有更高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一面。尤其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对很多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太了解,积极参与社团,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学习,扩大交际圈,提高办事能力。

1.2.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项目选择分析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做事拥有自己的主见,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代潮流,当然艰苦专业学生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等影响会稍有区别。由表4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以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轮滑、足球、游泳、跑步等项目为主,在俱乐部中进行力量练习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精彩吸引人的一面,艰苦专业学生切不可因为攀比或追风而选择超出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最终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1.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周、时间/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艰苦专业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以1次居多,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超出1h以上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4.7%,很少有每次活动不足半小时的学生。艰苦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从图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了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即身体出汗,感觉休息下后身体比较疲惫;强度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4.6%。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基本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运动年限是体育运动习惯稳定性最直观的体现。结合表1、表7可以得出,拥有和处于“动荡期”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运动年限通常在半年以上;一半左右学生达到了一年以上。

1.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陋习情况分析

体育运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现象,有些是好的,有些事坏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松散,自主性强,往往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暂且叫做“陋习”。文章所指陋习主要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的不好习惯,主要包括不做准备活动、穿便装,戴首饰、空腹或饭后运动、活动过量成瘾、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大量水等。准备活动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即使是慢跑也要适当做一下拉伸和体转等活动,毕竟让身体直接进入剧烈状态,心脏等系统是无法马上接受的。从图6看出,空腹、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和大量饮水的学生比例颇高;穿便装戴首饰运动的大学生时有出现;每次运动过量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科学、安全的运动。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体育运动习惯应是个体主动积极性的需求,体现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四个方面。

2)艰苦专业大学生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3)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以集体社团、社会人士、个人为主;场所以学校、俱乐部、小区及公园为主;项目类别以球类、自行车、轮滑、足球等居首,自主性较强;时间点以课下时间、周六日、体育课居多;周次数以一次居多,持续时间则较长,强度和量基本适宜。

4)艰苦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陋习”严重。

2.2建议

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误区和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文化领域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学科局限性,研究领域较窄,其他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涉及的较少,此外,生态体育文化研究者缺乏广泛的学科背景,其研究仅限于理论概念和现象等,无法挖掘到深层次和多角度的问题.况且,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很难形成热点及引起社会关注.

2大学生态体育的内涵及作用

虽然学术界至今对生态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其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生态体育对个人而言,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体育文化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遵守不伤害原则;对于社会和公共团体而言,它代表这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2.1生态体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生态体育融合了环保、自然的新领域,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生态体育覆盖面极广,包含多种体育形式,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等,其原则都必须是绿色生态的,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2.1.1接近自然,热爱自热生态体育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是其首要原则,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空间,力争做到绿色体育、天然体育.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生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生态体育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做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作为生态体育的载体,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和谐”“、生态”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基于生态体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文化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还需要健康环保的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蓬勃有生命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也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学校通过营造与和谐生态大学互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生态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在体育课中弘扬生态精神,让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生态大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1.2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生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事例,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载体,自然的退化和破坏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因此,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法则,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节约利用每一种生态资源,做到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指标.此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也应是科学绿色的,既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又无需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时刻提醒自己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2.2生态体育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社会发展要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学校要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行动中来.生态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完成.2.2.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竞技体育中所要求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诚实守信等原则同样是生态体育文化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生态体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其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泳、滑冰、爬山、帆船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要.其二,高强度与低强度运动结合训练,高强度运动包括攀岩,赛跑,潜水等,低强度运动包括骑车,徒步行走,垂钓等,在快慢节奏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校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到达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的.2.2.2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已付出惨痛代价,使得人与自然处于激烈对立的层面.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天人合一”原则,力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大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形成环保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还能使学生开阔胸襟,抛下一切烦恼杂念,尽情的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从而启发学生更好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3生态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注重生态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行的户外生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如浙江农林大学在西校区进行扩建和修缮,本着“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原则,目前该校区已成为集教学、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其中,该校区绿植覆盖面积为68%,有两千种以上植被和大量珍稀物种.由于环境优美又依山傍水,学校浓浓的环保和生态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考查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的构建和设计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绿化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其校园文化宗旨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首先,生态体育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封闭管理,更应面向全社会;其次,体育课程形式多样,要引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注重于国外合作交流,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最后,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生态体育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和谐,并培养大学生乐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顽强.此外,该校还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植被覆盖率大,有大量山地、灌木、湖泊等,为其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奠定基础.学校建立了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进行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登山、攀岩、负重越野、宿营、潜水等项目,让学生在自然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要营造浓厚的生态大学体育文化,仅靠体育课程的安排还远远不够,还需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特别注意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普及,利用宣传栏和多媒体,并定期播放体育资讯和赛事.还可以定期举办生态体育盛会赛事,如生态体育节,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态体育项目为广大师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比赛的,使生态体育观念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

4总结

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人文素养

引言

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1]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使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文学经典作品来说,除了其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外,其中包含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思想乃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专业人才方面,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着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对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其所重视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而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素养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

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之一,是要尽量考虑他人和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多学生形成了只顾短期利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很多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斤斤计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势利刻薄。不仅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直接同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的美德背道而驰。这些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的大学生,必然因为其自私冷漠而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和指责,从而不利于其对社会的适应,从根本上影响其学习和今后的发展。

(二)对待自己不思进取,怕苦畏难

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环境的改变对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其必须面临着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更大的竞争,以及必须为自己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挑战,此时其迫切需要吸取大学语文教育中提供的榜样力量,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不少大学生却由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而无所适从,遭遇几次困难之后即自抛自弃,意识不到困难的暂时性及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都需要艰苦的付出,他们同样得过且过,怕苦畏难,不愿意通过暂时的付出而取得相应的进步。其结果是陷入一事无成、难以取得任何成绩的不利处境。

(三)人文素养的基本知识积累的缺乏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主要知识是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则更多地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忽视,缺乏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中国设立民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不知道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哪里,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不知道中国四大发明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运动到底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其在进入社会后,不仅会使其很难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很容易使人对其产生浅薄、见识浅陋的印象,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文学知识的教育,使文学知识中包含的各种人文思想和知识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使其对大学生在上述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到处闪耀着尊重关怀他人,团结友爱,注重集体荣誉的思想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精神,以及忠义孝悌的美德,都是强调对长辈朋友兄弟等自己周边的人群的爱护关怀以及尊重和照顾等。相关的描述以及事例,在中国的各种儒家经典文学中比比皆是。而现代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更是强调各种以人为本,对他人要尊重和宽容,崇尚和平,讲究平等和自由的可贵。因此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对势利贪婪的鄙视,对残酷冷血的厌恶,以及对他人不幸的悲悯和同情。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这些文学经典的讲授和学习,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相应的思想精华,逐渐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养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精神

作为大学语文素材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各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精神的歌颂和赞美。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表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所表达的不畏困难、不怕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浪漫主义激情;东晋祖逖为了北伐中原,光复故土,从小“闻鸡起舞”、行军时中流击楫的豪迈;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大轰炸的艰难时刻,发表战斗到底、决不妥协的宣言。都会使人闻之精神振奋,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颓废、不向命运低头,坚持不懈,为自己今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积累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同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的人文知识相联系,大学语文中的各种文学经典,往往是同时期历史在文学上的最强音。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想真正理解相应的文学作品包含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和学习。[2]因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如学习唐朝的诗歌,就必须对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时的地理、军事情况、思想变迁有着基本的认识。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就必须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司马迁本身的家世经历以及特长等有着初步的了解。而学习的《可爱的祖国》,则需要对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与近代的百年屈辱互相对照,才能真正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的崛起、为人民的安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豪和悲壮之情。因此,大学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养成尊重关怀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对待自己能形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加其对人文知识的积累,从而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虽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上述的一系列作用,但要使这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这些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是大学语文教师能对学生起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的功能。假如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精髓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储备,其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能起到的指引作用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高校必须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以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相关素质进行考核,以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那样的道德情操标准,而自己在具体行为时却与之背道而驰,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质疑乃至逆反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榜样。

(二)提高大学语文中包含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的比例

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取,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仅仅是语言艺术的高低,而应尽量注意其中是否包含有相应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包含人文精神的程度。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瑰宝之一的宋词,就包含了以家国情怀为基调的豪迈派和以日常情绪变动为基本描述素材的婉约派。很显然,在语言运用艺术方面两者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对大学生能够产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3]婉约派宋词除了能使大学生充分欣赏到这一流派的语言艺术之外,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应主要以豪迈派而不是婉约派诗词作为宋词文学作品教学的主流。只有提高包含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中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三)课堂讲授中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充分的讲解。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由于其对大学语文承担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也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而经常将大学语文上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背景知识往往对大学生增加其人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应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1.1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是一种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境界。体育舞蹈教学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关系、教学过程中的诸种方法、手段的运用各要素之间都应该呈现出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愉悦、热爱,从而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生动、和谐的发展,使大学生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合适于自己的体育舞蹈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

1.2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

它是指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力求使体育舞蹈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的综合体育舞蹈教学法。实施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舞蹈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形成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案

从××大学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男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50人,对照班50人。采用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分别进行和谐教学和传统教学。教学前对所有受试对象技术基础水平进行诊断性测试,并进行差异性比较。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和谐教学法对高校体育舞蹈课产生的效果。

2.2数据处理方法

将教学实验前测、后测数据(大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认知水平等)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使实验结果得以量化,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

3.1.1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差异性比较

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掌握正确的体育舞蹈技能对于他们今后从事体育舞蹈运动,树立终身体育舞蹈意识很有必要。为了研究和谐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影响,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学生进行技术评定并进行了体育舞蹈教学差异性比较。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技评成绩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

3.1.2对不同层次大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

实验班后测技评的标准差0.323比前侧技评的标准差0.358变小了,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来讲,标准差的变化,反映着分数离散程度的变化,标准差变小,分数的离散程度变小,分数趋于集中。若在平均分数也提高的前提下,标准差的变小,则意味着低分的提高程度更高一些。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和后测技评成绩中标准差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因此,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术,并且对体育舞蹈动作技能掌握比较熟练长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教学观

和谐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在体育舞蹈课堂学练法上采用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在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并且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使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提高,使大学生练的时间多了,更有利于了大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熟练。

(2)从教育信息理论分析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进程采用多样的纲要信号信息交流传输手段,避免了信息的繁杂和无关信息的干扰。大学生感知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要点,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通过多教学图表和教学录像可以提供给大学生明确的重点信息。教学图表卡片的应用利用了大学生的多感官交替刺激,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大学生在上课之前处于兴奋激活状态,使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的信息传输状态,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弥补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单调、抽象的缺陷。同时运用图片和视频录像,配合文字描述使大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系统,形成对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这样可以使在上课之前大学生就在头脑中形成更为明确的动作表象,更加明确在下一步学习中“做什么、怎么做”,学习的目标性更强,学习时精力更集中。在练习中,用摄像机对大学生部分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进行录像,使大学生在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练习之后观看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录像,通过分析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找到自己体育舞蹈动作的错误或差距,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目的。尤其对于掌握体育舞蹈技能差的大学生,马上进行暗示教学,提高它对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自信心。通过组内互评以及录像自我分析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说出其所做技术动作的质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系统认识和结构分析,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记忆保持量。最后,体育舞蹈动作掌握的熟练阶段并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练习而实现的,而是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暗示自己,提高目标与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利用肯定性信息源,提高大学生的信心,促进技术的巩固。

(3)有效学习的合理评价理论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大学生与他人的比较,在对比中往往是在产生一名优生的同时,相应的产生了一名差生。大学生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心理压力较大。尤其是差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而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理论的教学效果评价主张的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由于大学生所给自己评价的同时,也能给别人进行评价,这样大学生就不会在相互的攀比竞争中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且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环境中,同学和老师之间气氛融洽、愉快,更有利于吸收和消化。同时班级集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结合老师的暗示教学,每个小组内,互相帮助,提高自我内心成就感,小组之间每个人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小组内达到目标,个人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差生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帮助别人成功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差生自觉转化的力度。

3.2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达标成绩的影响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的达标成绩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都使大学生的达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大学生达标成绩提高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达标成绩的高低与其训练时间和训练水平的高低有关。而训练水平受身体素质水平、技术训练水平、战术训练水平、心理训练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非通过一阶段的学习训练就可以有显著提高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有成效。

3.3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理论成绩的影响

体育舞蹈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掌握技术的重点。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战术,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期末体育舞蹈教学实验后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测试。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先进的教学手段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教学调整了技术课与理论课的比例,适当的增加了理论课学内容。教师在传统的讲述、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的系统结构图呈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同时运用图表课件和录像教学手段,将体育舞蹈的标准技术动作的演示给大学生,使其建立标准动作的视觉表象。并且将在实践课中对大学生的技术动作录像放映出来,让大学生观察自己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自己分析自己技术动作中的不足,然后分组讨论,大家一起提问题,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在实践课的练习中加以实施。因此,有利于大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深层理解和系统掌握。

(2)重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容易对反复的基本技战术练习内容感到枯燥,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容易忽视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可以用纲要信号施加,由于大学生通过观摩、模仿后进行自主学习,初期他们还能凭着对练习方法的探究的新鲜感,对项目的自然兴趣进行练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他们没能重视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也没有将外部的兴趣转化为认知兴趣,对于大量的重复练习兴趣不高,练习质量也较差。通过对13位从事教学与训练工作的专家进行调查(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关键技术或重点技术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方式。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技术动作录像分析等方式,通过组内讨论以及录像自我评价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关键技术的理解和结构分析,而且将大学生的外部兴趣转化为认知兴趣,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因此,和谐教学方法注重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4和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影响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将有目的的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却容易忽略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增强,同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却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使大学生技术动作的稳定性、灵活性都提高,对于经常出现错误动作、动作间的连接不协调等问题,这时经常需要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大学生的动作,指出其不规范的地方,并帮助其改正动作,在小组中,小组内的同学及时纠正对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理论考试中进行了测试,主要是对本学期所学体育舞蹈动作的技术重难点分析、易犯错误与纠正措施等问题的笔试。统计结果如下:纠正措施等问题的笔试。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大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适宜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验前通过前测结果,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等情况将大学生进行分组,遵循各组间水平相当,便于组间竞争。在练习中,要求小组内的大学生相互观察,并在分组讨论时,提出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由教师就体育舞蹈练习中出现较多、较重要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由大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大学生在其所在的小组内都可以以指导者的身份来分析同伴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使大学生提前感受“教师”角色,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大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析讨论,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大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卡片的自学记忆理解,加之教师在每次布置练习内容之前给予大学生明确的观察目标,使大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观察,提高了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的教学过程

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理论要求大学生分析并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要点。不仅要明确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结构,而且要对动作环节之间的联接及核心环节进行分析,使大学生对技术动作形成深刻的理解,对于大学生提高上课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舞蹈的和谐教学法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学习的小组分析讨论环节,大学生间的相互观察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相互评价使自己在向对方说明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推理过程中加深了自己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组内互评以及录像评价将自己所看到的同伴所完成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经过系统的分析,说出其所做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质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能使大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系统认识和结构分析,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

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问题 改革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使大学生能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一、创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认识不足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创业教育是处于“正规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业余教育”。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更深层的原因是,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环节不能靠开设几门课来解决问题,它涉及教学的系统改革,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创业管理教育对教师综合教学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有一定的实际的企业运营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兼具这两种素质的老师非常少[2]。由于高校内部人才来源和培养大部分来自教育系统之内,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产业)运营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创业学实际教学中只能注重理论教学。同时,由于大多数讲授创业管理的教师自身缺乏创业实践背景,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都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与一般基础学科知识传授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科、专业的学生的,成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多采取开选修课的方式,没有设置独立的“创业专业”,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单一。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仅限于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教育》等选修课。各高校大多没有科学统一的教材,多由代课教师自行指定。一些学校只有一门类似《创业管理》的课程,课程内容多为创业基本原理的综述,这可能导致大学生只学习到与创业有关的一些零碎的经验和片段的知识。同时因为很多教学资料、案例是从外国拷贝过来的,引入国内后,很多教师不了解真实创业者的环境和规律,导致水土不服。

(四)创业管理实践教育方法简单

体现大学创业管理教育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通过调查编写创业案例、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创业小组编写创业计划书、学校组织创业大赛等。由于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缺乏,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基地、实践研究室少甚至没有,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与运营的认识仅停留在创业管理教育的书本和案例分析上。大多数校方没有固定合作的实习和实践单位,实习单位实际能接纳的人数也有限,且创业教育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单一,这些条件限制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管理教育实践环节的效果。

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重视培训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鼓励专业、专职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能力[3]。高校应该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同时选派教师到外校进行研修交流,并就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以期开拓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水平、带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相关法律人士等各类专家担任创业管理教学的兼职导师,打造一批“双师型”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二)构建以创业管理为价值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因此,在创业教育目标设计上应该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为具有创业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全面和综合的课程学习,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思维[4]。大专院校教学与素质培养部门要不断地进行创业管理教育改革,构建适合大学生创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以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类课程、创业相关知识类课程、创业体验类课程为四大模块,挑选4门到5门精品核心课程起步,整个课程以创业计划书为主线展开。

(三)尝试创业教育课程动态教学模式

结合案例,学生可以对该学科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增加基本教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本土创业案例,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矫正创业计划中的出现的错误、调整创业的战略思想。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创业小组,对现有企业进行调研,编写调研报告,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和点评,对创业项目调研报告进行分析,编写创业管理案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管理的本质认识。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加创业情景模拟和实践锻炼。创业教育情景模拟可以通过电脑模拟设计、角色扮演等手段使学生对模拟企业有清晰的认识[5]。实践教学,即指教师密切关注行业的动态,关注新兴的创业模式,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实体企业中见习,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去理解和感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目的。

学校应经常开办“创业论坛”“创业者系列讲座”,或邀请杰出创业者、优秀企业家来学校现身说法,用他们自身的亲身经验来阐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理论丰富化、鲜活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创业者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业信心。

(四)扩充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单一的校园环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能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跟当地工厂、商场、酒店、公司等挂钩,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那里见习、劳动,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让学生从中了解、学习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社会知识, 获取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宝贵经验, 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投身创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戴育滨,蔡茂华,张木明.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9).

[2]徐庆军.论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7).

[3]欧阳琰,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程琪.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