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祖国诗歌

我的祖国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祖国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祖国诗歌

我的祖国诗歌范文第1篇

我的祖国

高山巍峨,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暮色苍茫,

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

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

洗刷百年污浊,

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我的祖国诗歌范文第2篇

颂歌献祖国—话说我家的故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环境越来越好了。有了电视、电话、电脑等家用电器,我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而每每提起“改革开放我家收益”的话题,我就会想到我第一次用电脑,收益无穷的事情。

那是快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我的“说服”下,终于给我们家新添了一位“家庭成员”——电脑。“哦!哦!终于有电脑了哦!”“爸爸爸爸,快一点儿组装零件,我要看一看电脑有什么功能,什么好玩。你们知道吗?听别人说,电脑很神奇哦!”“听别人说,电脑的 脑袋里藏着很多的知识;我们可以用电脑的眼睛看见社会上的很多人;可以……”我在爸爸妈妈的 身边跑来跑去,说着,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好了!”爸爸长呼了一口气,说,“来,爸爸教你怎么用电脑。”“好啊好啊!”我高兴地说。电脑开了以后,我看了看页面,问:“爸爸,这些是干什么用的啊?”“这个‘E’是可以上网找资料、显示网站的……”“电脑可真棒啊!”我在心里暗想。听完爸爸的介绍,我毫不犹豫地双击了“E”字。这时,在我眼前“跳”出了一个页面。我仔细辨认,发现这是“百度”两个字。“爸爸,这是不是只要在上面打字,就能查找到资料啊?”“是的。真聪明。”爸爸夸我道……

后来,我渐渐地熟悉了电脑的程序,查找到了 许多我需要的资料.让我收益匪浅。我不禁感慨:“改革开开放,让我们的国门大开,才有了令我们生活大大改善的电器。真好!”

我的祖国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分割;蚁族;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历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数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187. 7 万急增到 2011 年的660万。然而,未就业毕业生也从2003年的56. 3万人,跃升到2011年的约 204万人,这意味每年约30%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同时,高校毕业生群体表现出就业偏好的一致性加剧了供需矛盾,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西部、农村地区则少人问津。“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共存。

同时,2009年由北京大学廉思提出的“蚁族”概念,因准确形象的概括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特点而备受关注。“蚁族”现象不仅揭示出弱势大学毕业生在大都市的艰辛状况,更引起“读书无用论”的热烈讨论,严重打击了低收入家庭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积极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以“蚁族”现象为切入点,研究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方向和求职意愿,为缓解“蚁族”现象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职位特征可以概括为经济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有足够的晋升机会、劳资权利平等及依靠规章制度管理;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职务特征为:经济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晋升机会少、就业不稳定、管理不规范。与西方国家表现出的功能性分割劳动力市场对比,我国存在更为突出和复杂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不单是功能性分割更是制度性分割,制度性分割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在转型时期表现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无法发挥对劳动资源自由配置的作用。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是导致“蚁族”现象产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环境下的“蚁族”现象分析:

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蚁族”现象: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与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也由此出现“蚁族”现象,“蚁族”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具有较高智商、弱小、群居,往往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看,这个群体的收入偏低,是因为被挤出了以拥有一定学历的户籍人口为主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同时欠缺政府支持和家庭资助,必须自行承担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这群在毕业时未就业,然后“勉强就业”的大学生,其收入仅足以支持在城中村租个小房间。

2、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蚁族”现象的影响:第一、从城乡选择来看,我国大学生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分布极不均衡,比例较低,还未达到过剩的程度。一旦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乡镇就业完全可以占据农村、乡镇劳动力的高端市场,但他们宁可忍受极大的生活、心理压力,以延长工作搜寻时间、降低工作收入、降低生活要求为代价选择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2012年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城的大学生选择在非城镇和其他地区就业。城乡收入的差距固然是做出决策的重要经济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导致城乡之间高昂的工作转换成本。在制度的束缚下,一旦进入城镇或者农村就业,其人事档案、户籍关系就将在一定程度上固化,想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就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同时,农村及乡镇单位也会以较长的服务年限、高额的违约金等约束条件限制其流动。

第二、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80%的大学生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接近25%的毕业生前往京津沪三地,相对而言,选择到中部或者西部地区的学生不足10%。《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更是将“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列为了年度专题报告之一,从数据上看,东部和沿海地区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两倍于中西部的人才吸引力指数。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环境下,制度因素使大学生从“次要劳动力市场”到“主要劳动力”的过程中存在障碍。使他们偏向于“一次就业定终身”,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将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虽然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日益增高的生活成本、拥堵的交通等不利因素,但大学毕业生选择当“蚁族”是基于获得潜在的经济收益和各种非经济收益而选择大城市的结果,一线城市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更加公平的规则、生活质量高等因素显然对求职者更具有吸引力。

四、缓解“蚁族”现象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大环境、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蚁族”现象的根源,尽管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环境下“蚁族”现象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及必然性,但折射出的收入偏低,教育投资回报率不高,也经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人力资本的区域和城乡的进一步不平衡,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扩大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所以有必要缓解“蚁族”现象 。

第一,促进经济发展,扩展主要劳动力市场范围,打破行业垄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才以创造更多适合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这是缓解“蚁族”现象的根本途径。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控制大学毕业生供给,同时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机会不均等现象十分突出,大城市拥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更低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因此,国家教育财政投资需要向落后地区和中小城镇倾斜,以促进教育的地区均衡发展,缩小大学录取分数线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别,也必将削弱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

第三,切实转变过分重视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走兼顾大中小城市、打造城市群的发展新模式,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镇的经济水平和收入差距,吸引“蚁族”选择到中小城镇就业。

第四,完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使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政府部门应持续关注加大投入,改善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环境,保证他们也能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共服务,这样也能引得部分“蚁族”选择回流到次要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廉思.高校毕业生“蚁族”调查[J].中国经济报告,2010(3)

[2]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 .

[3]赖得胜,孟大虎 .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我的祖国诗歌范文第4篇

生活的重压一直在迫使着自己向下,向下,再向下,以零距离的姿态,拥抱庸常和世俗。而那些美好的诗意,总被轻易消解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便是生活的惯性。在一个快节奏的年代,无可回避。但仍有一些记忆,亦无法消遁。它萦绕在心底,日渐成为青春的一抹亮丽底色。

这是有关阅读的记忆。阅读诗歌,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在这个人人为房子、工作、交际等等奔忙的年代,谁还会安静地读一首诗呢。而一旦能遇上一首好诗,总会有一种别样的惊喜。

一年前,我读到雪马的《我的祖国》。那一刻,我已相信,它是一个出色的作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我的阅读记忆里,它是如此深刻,并使我不再怀疑,这依然是一个能诞生杰出诗歌的年代。

“我的祖国/只有两个字/如果拆开来/一个是中/一个是国/你可以拆开来读和写/甚至嚎叫”。这是这首诗歌的上半部分。诗人雪马似乎是在嬉笑之间,向我们展示着有关“中国”两个字的另一种描述。如果用一下文学批评的术语,当属解构的写法。它将我们的祖国――“中国”所蕴含的神圣、庄严,化解于无形之中。它彰显了一种生活的自在状态,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爱国者所能抵达的自由――把祖国的名字拆开来读和写,有什么不可呢。换句话说,这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达方式。

雪马是智慧的。他在以举重若轻的手笔,写出了一个个体对祖国赤诚的爱。狂热,却又平和、节制,并透出温暖的力量。但显然,这些还只是一个铺垫,一种异常平静的叙述。它只是为了在下半部分,表达汹涌的大爱大恨和大情大义。他从个体细小的灵魂悸动出发,最终试图说出具有普泛价值的爱国叙事:

“但你不可以拆开/字里的人们/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天空/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土地/不可以拆开这两个字/合起来的力量/如果你硬要拆开/你会拆出愤怒/你会拆出鲜血”。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祖国,也没有理由不去爱自己的祖国。相对于祖国而言,国家是个政治权力机构,通常不带感彩。祖国则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民族、人种等集合的概念。雪马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更多的是写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祖国。但在下半部分,笔锋急转,以大写意的手法,寥寥数字,将祖国所应有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彰显无遗。祖国,意味着一个民族群体的信仰,意味着牢不可破的力量,意味着对广袤的天空和大地的热爱……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都会以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光。雪马所写的“你会拆出愤怒/你会拆出鲜血”,表达的正是一个常识――我们的祖国神圣不可侵犯。

但就是这样的常识性表达,足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它击中了我们柔软的内心,它拨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它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本能。

雪马以一种解构的姿态,完成了对爱国主义的个性建构,并形成非凡的普泛价值。对雪马这样一个以先锋著称的诗人而言,确实是一个奇异的存在。雪马倡导“简单主义”诗学,他一直在以最微小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来勾勒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我的祖国》,则无疑是将个体的情怀,上升到对宏大民族主义的书写,虽仍是以口语入诗,但凸显出浓重的精英意识。这样的反差,使得这首诗歌产生一种博大的内涵:在祖国面前,个体是轻松的,也是凝重的;是渺小的,也是强大的;是平民的,也是精英的。整首诗,从日常书写到精神旨归,达到了非同寻常的高度、深度、广度。

我不掩饰对这首诗歌的喜爱。实际上,雪马自己也认为《我的祖国》是他巅峰状态的作品,是一个灵感式的杰作。我当然认同。一个诗人,在他年轻的时候,能创作出如此作品,会是多么欣慰和骄傲。

写祖国的诗歌,古今中外蛇行蚁爬,然出类拔萃廖廖。我无意夸大这首诗歌的价值。但至少,在一个越来越难以诞生好诗的年代,它确实给人以温暖和勇气、震撼,是如此清晰,轮廓分明――在雪马的个人创作史,乃至当代诗歌史中,都将是一个孤绝的范例。

附雪马作品: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只有两个字

如果拆开来

一个是中

一个是国

你可以拆开来读和写

甚至嚎叫

但你不可以拆开

字里的人们

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天空

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土地

不可以拆开这两个字

合起来的力量

如果你硬要拆开

我的祖国诗歌范文第5篇

“朦胧诗五将”之一舒婷有散文集《真水无香》,这是以《致橡树》《神女峰》等诗歌闻名全国的舒婷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对故土与人生进行全面的盘点与梳理。舒婷在扉页写着题词――“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而书中所有文字也全都围绕故乡小岛鼓浪屿而作。舒婷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人手,以近乎白话与日记的文字在一物一事间体现出一位诗人的敏感、炽热与深远。

舒婷当年是厦门灯泡厂的锡工,因为住在鼓浪屿,上班要比别人多花半个多小时等渡轮。所以曾经“怨恨”过鼓浪屿。美丽的景致与严酷的现实常常发生尖锐的对立,这时候诗便产生了。“通往心灵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诗;一个富有正义感又富有同情心的人,总能找到他走向世界的出发点,不仅仅是诗;一切希望和绝望,一切辛酸和微笑,一切,都可能是诗,又不仅仅是诗。”与其说生活是诗,不如说诗就是生活。有意地把生活“提炼”成诗歌,那样的诗歌就成了二流的诗歌,那样的生活也就成了矫揉造作的生活。“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些诗句反映了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高音区”的赞歌

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会沉湎于个人的荣辱沉浮,他会把忧郁和悲哀看作一种力量,与民族危难、国家兴衰紧紧联系。作为新时期文学朦胧诗人的代表、用诤隋点燃一代年轻人心灯的舒婷,就把这样的担当圆融于诗歌的艺术激情中,幻化为崇高的悲伤和渴望。

矛盾的统一。在诗人舒婷温软的内心,“祖国”曾经拥有这样的模样:祖国曾是破旧的老水车;祖国曾是熏黑的矿灯;祖国曾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祖国曾是淤滩上的驳船。一组意象的叠加唱出了祖国曾经的模样。这样的模样的共同特征是贫穷、停滞、饥馑、落后―艰难的步履、苦难的历程。歌里流淌着浓郁的悲凉和寒薄,可以看出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心灵深处的痛楚。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祖国。舒婷将亲爱的祖国的旧模样状写得如此具体切实,就是因为能够正视祖国的过去――负累沉重,是一个诗人责任意识的苏醒。祖国,她不应该是一个浮泛的神话般的歌颂对象,对她的“反身”就是热爱。舒婷肯定自觉意识到:藏在中国人内心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一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深重的灾难和持久的贫困以及精神的空白。当诗人将它们一一呈现时,诗人的、我们的感情记忆都被叫醒了。爱国之爱,不一定在于多说一个“爱”字,因爱而痛,就是崇高的悲剧美。

痛苦因为爱。当亲爱的祖国重新站起时,诗人用她的笔重新雕塑了祖国的形象。你是理想;你是胚芽;你是笑涡;你是起跑线;你是黎明。祖国的模样在短短的三节诗中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是因为祖国在成长,在进步,在往前。百废俱于兴,万千气象新,亲爱的祖国经过长达十年的巨痛之后,山河重整,生机无限。第一节诗歌,舒婷着力于表现祖国曾经的衰微,选择的意象如“老水车”“矿灯”“驳船”等带有“沉重”“陈旧”“停滞”的印痕,宣泄了痛楚;第三节诗歌,诗人着眼于劫难后新生的国度,选择的意象如“理想”“胚芽”“笑涡”,烘托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表达了欣慰、振奋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祖国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饱经沧桑的过去、贫穷凋敝的现实与绯红黎明希望的交织体。作为抒情主体,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涵泳乎其中”,真情告白。古语有云:诗言志。抒情是诗的天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采用直抒胸臆的倾诉式抒情,是“我”对“你”的真情告白,是直抵“你”的内心的。这种抒情方式充满了张力和强度,能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每节诗的结语部分都有“祖国呵”,但朗读方式是有区别的。第一节中的“祖国呵”,字字重音,感情饱满,用降调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中的“祖国呵”,字字重音,语调低沉,略带悲哀,包含着几多痛苦,几多希望,充满深情;第三节中的“祖国呵”,拉长、抬高语调,是欣喜的呼唤,流露出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中的“祖国呵”,用呼告的语态,延长音频,上扬音调,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造成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小我与大我。诗中有“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你中有我),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总和(我中有你)。“我”是迷惘、深思、沸腾的“我”。而“你”将是富饶、荣光、自由的“你”。“你”和“我”之间,“你”喂养了“我”,“我”愿意奉献给“你”。写到这里,祖国与“我”合而为一,由此强化“我”与祖国密不可分,永远在一起。在“我”和“你”之间镌刻着一个字:爱。在一般的抒情作品中,抒情者和抒情对象之间呈现鲜明的主客体对应关系。《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就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创作习惯和走向。主体是诗人“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为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诗歌的理性

优秀的诗歌有很自觉的美学追求,舒婷的诗歌也有这样鲜明的特征。比如在这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里,情绪流的推进过程中,会水到渠成地出现一些理性的句子: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句子一般出现在诗末,它们有效地将原本暗示的东西明朗化、情境化了。舒婷其他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环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要是没有离别与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赠别》;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悼》。

诗句收尾的这些简短的收束,是为了留有余响。一句话的简评,好比将诗歌的门轻轻合上之前,那短促却用情的一瞥。门里门外,都将永远是一个诗的世界、爱的世界。爱,将世俗的眼光洗净了,时光流转,经典永存。这就是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的缘分。

舒婷拥有诗歌创作的高蹈目光,她知道让诗歌得以常青的圭臬,让理性入诗,成为舒婷诗歌的常态自觉追求,而诗人的高明就在于她能将理性还原为感觉,让理性渗透于意象,将思考融于情绪的变化或情感的推进之中:当诗情遭遇了哲理,就达到了最高境界的诗美。

学法指导

一、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

舒婷诗歌的有些部分,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如《双桅船》等。这些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在一起。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中,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