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普论文

小学科普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普论文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教学框架 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本科毕业论文正是考查学生这种初步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写作》是为中文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在过去两年的专业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也有了理论的储备,初步具备从事论文写作的条件。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温儒编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该教材是为中文学科本科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编写的,编者强调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结合,即将写作训练与专题课结合,将写作训练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这也决定了本教材的导向,即较少涉及理论而多提供学术性写作的范文,多往研究方法、规范和一般科研写作的路上引导。本教材在导言之后分为八个专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八个学科领域,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为中文类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教学框架:总论与专题的合理设置

该教材编者原来设想该课程不是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而是分给各个教研室,由中文各学科老师共同完成,但在我院实际教学中均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总论与专题结合的教学框架,加强了总论部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本课程简介、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详尽的总论之后才开始分专题例文选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该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中来,在第一堂课时就必须介绍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与意义,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将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首先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优秀的论文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文献的要求,对话性,递进感和规范性);学会选题:如判断其是否有学术意义。圈定合适的研究范围;保持客观、公正的研究立场,不人为拔高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则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思想上的发现、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文字表达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字表达,错别字、病句、空话连篇、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文风都是不提倡的。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要求:如开列核心期刊目录,使学生有途径阅读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寻找规范的文本阅读,阅读并伴随思考: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对我有何启发?在研究方法、观点梳理、语言表达、资料搜集方面有何可学之处?要求学生从本课程开始具备选题意识,多阅读一些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经典研究成果,并随时记录阅读心得,以便寻找到合适的论题;要求学生学会查找相关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如纸质图书的第一手材料、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晟后让学生思考论文写作的意义。相当多同学仅仅将论文写作作为毕业的手段,事实上通过论文写作,学生将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获得一种思维的能力,死记硬背的知识未必伴随终身,而智慧和能力则让人终身受益。

总论部分的重点包括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等。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模拟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实际运作流程,就各个环节应当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尤其侧重于思路的启发和规范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论文操作的具体模式。

而在分专题例文选读部分,由于本教材每个专题前均有该学科专家所写的导论,每篇范文前均有专家简明扼要的点评,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将导论、点评与具体例文结合。使学生对范文有了多向度的观照视角,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文章得失及文风有了深切的体会。从而在自己写作毕业论文时能找到有针对性的参照物,做到事半功倍。

二、教学环节:规范、实例与细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体验多偏于感性,对学术论文的体制多有隔膜,故而笔者认为,在论文写作教学中首要确立的是规范。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主要强调四个方面:首先是创造性,毕业论文本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考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尽量要求学生在选题、立论、材料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分为几种情况:或者是填补空白,或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推进,或是指出前人论述的谬误并加以新的阐发;第三则要求理论性,要求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提炼总结,避免仅仅是堆垛材料,或是停留在感性赏析的层面;最后是学术规范问题,从道德层面来说,明确要求不可抄袭。从文本层面来看,要求语言规范典雅,条理清晰,论证严谨,行文符合文体规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基于死记硬背型的学习方法,对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存在教条化的理解,实际操作时则错误百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重点强化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摘要、关键词、注释等部分的教学,要求学会实际操作而非仅仅熟知概念。在教导学生拟定写作计划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价值与意义;2、前人相关的研究状况;3、论文准备解决的基本问题;4、研究的主要角度与理论方法;5、材料搜集的主要方面;6、难点与可能的突破点。这事实上也是规范的开题报告所必须解决的内容。在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方面要求学生查找以下资料:1、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2、与所选论题有关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可以支持论点的原始材料:3、有助于建立研究范式和方法的理论资料。此时教师可通过列出书目训练学生筛选第一手资料及质量较高文本的能力。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追溯法、常用法和循环法。此外还需重点强调阅读笔记的制作。要求学生注明书名、版本、摘抄页码,学会重点摘抄与自己论点相关的文字内容,如有个人见解可以加注。以上均为规范的确立。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课态度不够积极,先人为主地认为该课程过于理性,枯燥无味,纯粹为完成学业的目来上课。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侧重实例教学,尽量使偏于理性 的论文写作课生动起来。如在选题过程教学中。不提倡学生找教师要题目(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摸索的机会,而且由于学养问题,教师能熟练操作的选题未必适合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查找资料,找到选题后才和教师进行讨论,以便进一步筛选和深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让学生模拟选题并列出开题报告,这调动了学生自主选题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毕业选题,并就可行性及持续发展性和笔者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选题往往存在过大或过小的现象。过大者,大而无当,动辄是跨文化研究,过小者,过于停留细节,作为赏析文章合格,作毕业论文则不合适,还有些选题构想很好,但需要相当多的学术储备,作为普通本科生可能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时就要量力而行,忍痛割爱,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要加以引导。笔者讲授该课程已有几轮,平时注意搜集往届学生的选题构思、开题报告及论文全文以备教学之用。为让学生更感性理解选题进程,笔者多采用往届学生的选题案例进行教学。就以往学生的选题偏差、纠正、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集中并深化选题,找到合适的论述范围与角度。在选题类型方面注重通过前人研究实例及往届学生实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有学术意义同时又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选题。在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开题报告格式及表述、摘要、正文行文等方面,笔者大多采用往届学生存在问题的实例,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本届学生指出问题并修改。这极大地引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在这种课堂实践练习中学会正确的表述方式。事实证明这些实例更接近学生水平,有亲切感而无隔膜,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并非凭空出产,它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细读能力也很关键。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只会照抄文学史教科书的若干结论,却缺乏对作家作品的解读能力。为解决部分学生在文本细读能力方面的薄弱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大量例文,包括学术论文和文学文本,并与教材中的例文相结合。如结合专题导论补充例文:在讲解比较文学专题导论部分时,补充了帕斯捷尔纳克《二月》一诗的多个中译本以使学生理解译本选择的重要性;还原教材例文中研究对象的原文,让学生在对原文的解读中理解研究者的论述:如在讲解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时,补充了《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与叙事视角有关的节选,让学生意识到自以为非常熟悉的材料也存在大量被忽略之处;补充与教材例文同一研究对象而在方法、角度方面均有不同的新例文,使学生在细读中拓展思维能力:如讲解吴宇宏《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一文时,辅以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研究视角及论文结构。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2篇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3篇

乌当区下坝中学座落在乌当区东北角的下坝乡下坝街上,学校占地面积6705 m2。现有在校生379名,教职工49名,专任教师43人,工勤人员3人,教辅人员3人。学校现有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楼各一幢。理化生教学实验仪器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值达到22.3万元。配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1间;物理仪器保管室各一间、化学仪器保管室、生物仪器保管室各1间。所有的实验室通水通电,并按照要求建立台帐管理,实验仪器入柜。图书室和阅览室各1间,生均图书52册,电脑87台,全部能上网。

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遇到的困难

(一)教育评估体系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评估的缺失

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属“额外工作”;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选先进时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认;其次,科技辅导教师在撰写科技活动学术论文,即使是参加全国或省级论文评审获奖,其论文在评定职称时,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等。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调动科技辅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经费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学校的经费上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搞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需要购买仪器、材料,培训教师等,每一项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这对于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因此,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想在科技竞赛的活动获得科技创新大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三)农村教师的知识老化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信息闭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基本上无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组织开展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科技辅导教师知识老化,学科单一的弱点,缺少综合驾驭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实和更新。

三、我校近几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像开展新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一样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使科技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科技辅导教师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领导总体抓、教导处具体抓、各科学任课老师重点抓的科技活动组织网络。学校还应该广泛宣传,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三)以少年宫建设为载体,推动学校科普活动健康有秩地发展

我校少年宫于筹建于2014年,共投入20万元,装备了可供培训和训练、活动功能室十几间。如何将我校科普活动的有秩开展与少年宫的资源相整会,从而解决科普活动所临的师资、课时和经费缺乏的困难?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项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确保科普活动在学校有秩的开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每学期定期将七、八年级某个下午三节课程全部调整为:体育、美术、综合实践课程,此下午三节课都统称为活动兴趣课。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现我校兴趣小组共分为:舞蹈、合唱、美术、声乐、民族特长、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武术、篮球、国学、芦笙、唢呐。

其中,信息技术主要依据学校的电脑室,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开展,课程内容为电脑的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后期电脑组装的实践;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为简单机器人的设计和实践,教师主要是聘请贵州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社团的在校大学生担任;科技兴趣小组的教学内容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外延,辅导老师为学校老师或贵州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学生担任。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其三节课时量计为教师的工作量,解决了科普活动辅导教师工作量的问题。

2.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的社团担任我校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配套等方面的影响,担任科普方面辅导的教师比较少,为解决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依靠贵州师范学院落户乌当区这一特殊优势,学样主动和师范学院团支部联系,聘请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生介入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员。不仅解决了科普兴趣小组缺乏师资的困难,同时师范学生自己带来的相关教学硬件设备解决了我校无力购买硬件的困难。

3.将少年宫的活动经费用于科普活动的开展。

少年宫每年有一定的活动经费,而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社团学生所需相关的经费学校又无力承担,如何解决此问题?将科普活动的开展纳入少年宫活动建设体系,弥补了科普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4.科普活动开展的延续性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4篇

参赛队伍需要完成由简入难的3级比赛任务,共有5次竞赛机会,取最好的三次成绩。以石门高级中学为主力的中国代表团,以过硬的实力,轻松拿下第1级和第2级任务。第3级比赛的首要任务是营救被困在着火房子里的娃娃。这是去年新增的任务,然而当年没有一个队伍能够完成,今年能否实现突破,也成为整场赛事关注的焦点。

失败、失败、差一点成功、别的队伍差一点成功……在这样的胶着中,石门高级中学的年轻选手们顶住巨大压力,与中国代表团齐心协力,相互勉励。终于在还有最后一次竞赛机会的时候,中国队的TMSL-Innovator成为全场第一个成功营救娃娃的机器人。刹那间,赛场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汇成的热浪,让这群来自广东南海的年轻学子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石门高级中学坚持“科技与人文并举”的办学理念,在科技教育方面硕果累累,是佛山市唯一一所连续两次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010-2014、2015-2019)荣誉称号的学校。在佛山市南海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专门成立了机器人教学与实训中心,师资和硬件等方面都达到国内超一流的水平。作为佛山市科技教育的闪亮名片,石门高级中学的机器人项目不仅多次获得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比赛的世界冠军,在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简称WER)赛事上也连续多年代表中国队斩金夺银。

不走寻常路

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创办于2003年,创建时为老牌名校石门中学的一个校区。学校坐落于佛山市高新区、中国知名的工业大镇――狮山镇,临近狮山大学城、南海信息产业园,与众多高科技企业毗邻,科技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教育氛围浓厚。2005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之后,一直在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新建的校区,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提高办学质量,应寻找一个怎样的突破口?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学校又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学校积极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建校时间相对于其它区直属高中较迟,采购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所建立的实验场室较为先进,紧跟时代步伐和科学前沿;自身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拥有科技教育特长背景的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资源,在上级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结合校情特色和时代需求,2005年始,学校将特色教育目标定位为“科技教育”特色,将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搭建了“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创新科组”和“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学生科学院”两大平台,在科普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2005年成立的“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科技创新科组”,由16名教师组成,文科、理科类、实践活动类、发明类辅导教师,在各自负责的项目上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目前已有一批教师成长为科技辅导骨干教师。同年,学校还成立了“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学生科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把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组织、设计和实施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学校科普工作的日常任务主要由“学生科学院”负责。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传帮带”,带动了低年级的学生。

走出快乐路

1.赏心悦目的科普活动

(1)开办科普讲座。在科技文化及风筝文化节期间,学校邀请中科院专家、国内外著名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其它行业的科技专家以及校内教师为学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每次活动包括各个学科共15场次,内容涵盖航天、环保、生物、生理、脑科学等多个领域。

(2)看科普录像。2005年以来,学校图书馆每年购进超过200万元的图书及影音资料,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科普教育光盘。学校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每学期安排适量的课时播放光盘,观看后还要求学生讨论并撰写科技小论文。

(3)参观博物馆、工厂、农村、创新中心。每年寒暑假,学校都安排适量的选修作业,要求学生到外地旅游时要增加参观博物馆的项目。学校附近有相当多的创新中心,如佛山科技馆、五金创新中心、电脑科技创新中心、磨具研发中心、佛山林科所等,学校多方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每学期还会组织一次参观附近工厂、农村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活动场所,亲身体验。

(4)进行科技考察。主要是科技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考察。如狮山的城建对原地貌和环境的影响、兴和村实验基地、佛山林科所的茶花基地、铝材加工厂等,还包括广宁竹乡等科普基地。

(5)组织科技夏令营和冬令营。部分师生已到过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参观当地的科技馆、航天中心、博物馆,参加青少年科技比赛等。

(6)举办科技文化周。文化周活动丰富:科学发明与科技论文评比、学科科技制作比赛(主要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技能比赛、科普知识竞答赛、科普讲座、科普电影等。

(7)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师生调查学校的“三废”治理情况,请环保局的专家对如何保护校内小湖作环境保护专题报告。结合世界水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动物日等节日,组织出科技专刊、办科技黑板报,通过这些学习宣传,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以文化课教学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中,科普活动只要认识到位、动作到位,仍然是有时间、有空间的。只要内容新鲜,切合学生的实际,科普教育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2.怡情悦性的课题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的科技教育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科普上,而是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组建科技研究小组,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每次时长为一个学期,由高一全体教师参与指导,以备课组为单位,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题目作为参考,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经教师同意后实施。高一下学期则在各个班级结合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发明与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发明、工业技术和专利的相关学习。

依托课堂教学,在科技研究小组和学生科学院里开设特色课程,共分为环保类、生物类、制作类、信息技术类、论文类等五类。每类课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1)环保类课程包括节能节水项目、多种能源发电项目、生活污染研究项目、生物杀虫项目、佛山地区污染研究项目。(2)生物类课程依托学校的教师资源和科技活动基地设置了兴和村基地项目、佛山林科所指导项目、学校生物科技园项目、肇庆“竹博物馆”项目。(3)制作类课程包括模型制作项目、无线电制作项目和比赛项目。(4)信息技术类课程包括智能机器人、学生动漫、网页制作、单片机、科学DV、3D动画制作等。(5)论文类课程即教师指导学生开题、结题、撰写符合规范的小论文。这些课题大多都是学生在平时的研究活动中研究过或参与了的活动,可操作性强,研究方便,易于深入,有相P的资源做执行保障。每两周一次,各个相近题目的小组在教师的参与下开展一次集体交流活动。

3.陶情适性的校本教材

近三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展,学校积累了众多素材和教学资料,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和资料。《计算机软件开发》内容既囊括了编程语言基础、软件界面设计、各模块编程技术,又有软件项目管理及文档编写、参赛作品实例,从技术到应用都给出了优秀范例。《单片机创新应用开发入门》内含《便携式危险灯制作》之电子制作入门体验等8个探究活动,学生学完后能全面掌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中学智能机器人》,有6课内容为仿真机器人,有10课内容为实体机器人,以未来伙伴仿真软件和零部件作为教具。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时,可以自己设计、搭建机器人造型,设计、制作控制电路,设计、编写、下载控制程序,让机器人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机器人”。《发明创新》注重介绍创新思维方法,如观察发现法、组合创造法等6种,附录里还介绍了专利法,以便学生依法申请专利。《科技动漫》从撰写剧本、flash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镜头设计等方面,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动漫。《身边的科技创新实验》选题内容包括环境、生物/ 化学、食品、健康等方面。这些选题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科学院成员曾经研究过的成果。口香糖、中草药色素、果蔬清洗机等选题都是学生们认为特别“好玩”的,在创新实验中一步步获得丰富的科学素养。

走出一路风景

苦干加巧干,一批优秀教师在科技教育中获得了优秀业绩。“全国十佳科技教师”闫灵麟老师,每年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都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奖励。李雪芬老师辅导学生的科技论文项目获得了广东省一等奖,李老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辅导教师。李忠伟、莫宇楼、刘世能、郑兆圣、谢坦娜、李戬、徐毅、夏云等一批老师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于2012年引进了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市名师、南海区学科带头人李强老师。李强自2012年以来辅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机器人大赛共获得4项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30多项全国冠军或一等奖;2015年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聘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历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裁判长工作;主持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中学智能机器人特色课程开发研究》等;编写了《中学智能机器人》《WER设计与制作》等校本课程。

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优势特长得以长足发展。2008年起,学校科技创新获奖的等级和数量已经连续9年在佛山市稳居榜首,为南海乃至广东基础教育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2009年8月,沈钊同学荣获青少年气候大使评选全国中学组第一名,成为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演讲的第一位南海学子。2013年12月,在“未来科学家”活动中获得2金4银的优异成绩,这是历年来广东省中学生首次夺得该项竞赛的奖牌。2014年世界级机器人大赛,10名学生取得了总分第一。2014届高三学生周仕成(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程序设计一等奖获得者),被名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录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随着南海区区域教育品牌战略的推进与深入,我们深信‘科技与人文并举’的特色办学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谈及石门高级中学科技教育的前景,陈冰锋副校长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记者观察

2014年报道南海区高中创新发展专题时,记者第一次走进石门高级中学,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各式实验室和丰富的科技创新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在生源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与特色教育同步发展,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坚持普及教育与竞技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既契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学校现实需求。三年后重访,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的成长驱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优势特长的发展。

科技之美,美于创新。科技之美,美于挑战。科技之美,美于高峰之上还有高峰。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调试下,活动的趣味性来自于未知,每一次体验都会带来新的挑战,使人不断挑战昨天的成绩,成就更好的自己。诚然,每个项目都没有唯一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案,有着无数种实现的可能,需要独创设计、战略规划和团队协作,并融合跨领域的知识技能。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成长的学生,应该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有技能又有热情的专业个体,能够终其一生直面挑战、永不退缩。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精神财富毕业,是每个醉心于教育的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硕果累累。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创新发展

我校以“制”为活动载体,以“创”为主导思想、以“精”为具体要求,在三至六年级,整合综合实践学科资源,创新制作室编制了《模型加工教程》和《电子DIY》教材,各年级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操作要求,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向全校学生开放并进行课外活动;以“快乐・经典・健康・创造”为活动主线,外延活动时间,外展活动空间,外显活动特色。

我校作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五步曲”教育理念,即提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存下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动手、动口、动笔、动脑、动心“五动”M行快乐创造,并积极实施,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与拓展,降低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的“门槛”,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校的科技活动中来。

二、以特色活动促成创新意识

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我校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校园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格局。组织开展传统的校园科普艺术节,面向全体学生,承担了“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其组织形式与成果展示获得了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其他学校的高度赞赏;积极开展城乡校际联动、科技实践活动等,促进了区域交流。

我校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新教育理事会会长谭老师来校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培训;长期聘请“民间发明王”周老师担任我校校外科技辅导员,集中进行发明创新的方法与途径辅导,进行制作与创新现场的指导。成果也是多线开花结果。五年级孩子入选湖南省长沙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几年来,荣获国际发明奖项的同学达十余人次,在省、市、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也是成绩显著。

三、以学科渗透契入创新文化

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环境陶冶,学科渗透、活动深化”的基本实施途径和方法。

环境陶冶。学校除保障常规的科技活动支出外,还以“早莺乡村少年宫”作为科技活动基地,充分利用科技制作室、科技长廊、计算机室、实验室、DIY制作室和科技宣传画廊,使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有固定的场所;除了传统的校园科普艺术节,平时结合有关节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的科学创新气氛。

学科渗透。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外国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活动深化。我们主要开展五种活动。一是机床加工、学具制作等实际操作,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二是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的撰写,传播科技知识;三是开展对浏阳河水质、课桌文化等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开设“小鲁班”“电子DIY”等社团,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五是开展“家校通”“亲子制作”等拓展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四、以能力拓展外延创新阵地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爱,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我校“早莺乡村少年宫”是长沙市首批乡村少年宫示范点之一,我校在乡村少年宫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七五五”模式,初步解决了当前乡村少年宫建设在阵地、队伍、活动、制度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获得了其他省市兄弟学校的推崇。

我校乡村少年宫整合校园资源,开展了“水墨天地”“小鲁班”“葫芦丝”“银球阁”等十几种创新活动,开放了音乐室、制作室、美术室、乒乓球馆等“九室一馆”,活动内容包括了五大类二十余个项目,在校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实现了“三大延伸”:空间上从学校向农村社区延伸,时间上从课内外活动向节假日延伸,活动内容由过去注重文体活动向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在建设与活动开展中,我们以学生得益为本,强化乡村少年宫的各种育人着力点,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