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财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对现代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革新性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管理会计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本文就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探究企业中如何优化管理会计的应用。
1.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管理会计目标
低碳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基本目标,该目标定位于碳排放量降低、生态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上来,其实质就是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少投入多产出,谋求发展生态经济;其二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包括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了解环境投资总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等。基于低碳经济的理论,企业会计的总体目标是要明确经济的增长要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多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记录、控制和报告的相关信息,使政府部门能够随时了解企业在环境规划、环境保护义务及环境政策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使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内部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环境会计实施情况,及其为企业眼前和长远经济发展带来的效果,为他们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管理会计的主要问题
2.1环境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严重缺位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环境会计的确切标准和会计准则,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信息披露的法规中也鲜有环境问题的涉及,而相对系统的环境会计及其相对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规范则是缺位的。这种机制上的严重缺位由于不能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因此对会计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是有害的,同时也很难衡量外国投资机构对我国环境的破坏程度,对于发达国家试图在我国寻求“污染避难所”是无法治理的。
2.2尚未建立健全环境会计技术层面的支撑体系
我国当前还没有建立用于确认环境会计要素的准则和原则,并且统一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标准也不具备。基于大部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得不到正常的市场交易的情况,因此不能以交易价格为环境会计的唯一属性。另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统一规定方面是滞后的,而且披露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大部分企业都会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为的是使这类信息披露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获得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决策受到了误导。
3.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研究
3.1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体系
3.1.1构建环境会计操作体系
这一点需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对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和针对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会计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遵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筹划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同时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有针对性的修订,并尽快建立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与监督体系,依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同时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以便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公正性、合法性及全面性进行审核与鉴定。
3.1.2完善环境会计保障体系
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应尽快修改现行《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纳入法规体系中,在法律层面上将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明确,为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同时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加强环境会计人员的环境及相关知识培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环境会计要求,更好地参与环境会计事务;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
3.1.3建立和强化环境会计披露与监督机制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对企业在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核查。首先,就要做到有法可依,在环境会计法的基础上给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进而全面保证环境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其次,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因此,应加强监督,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再次,还要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其审计重点可以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合理性;环境保护管理系统;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等等;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理。最后,要制订环境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由政府审计或有关社会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推广工作。
3.2加强成本核算,健全企业绿色运行体系
环境会计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目前有包括资本化方法、负债化方法、费用化方法、损失化方法等用以完善环境成本会计处理的方法。因此要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推进绿色工艺、绿色融资等,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同时以先进的理念对环境成本进行识别、计量和分配,对环境成本的实现绩效管理。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首先,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选择好地点,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可以适时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加,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其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存在,应该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2]赵娟.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假设[j].财会研究,2009,(23).
参考文献:
[1]李萍.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4)
[2]马四海,赵雪,孙扬.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应用问题探讨—由沧州化工债务重组案例引发的思考.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8)
[1]张丽雪.债务重组对重组双方的利弊分析──基于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30-31.
[2]刘青,王玉蔚.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5,No.27102:149-152.
[3]李娅.浅析债务重组对重组双方的利弊[J].时代金融,2012,No.47812:242.
[4]霍达.企业对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v.15;No.5702:100-103.
[5]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6]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110-114.
[7]樊懿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09(06):123-126.
[8]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究,2011(03):19-26
[9]陈倩倩.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304.
[10]刘鹏达.企业债务重组及其会计处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198-200.
[11]杨守杰,王立娜.债务重组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5:33-34.
[12]李雪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5,06:94-95.
[13]吴晓鸥.企业债务问题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5,05:138.
[14]王金丽.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45-4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6]王金丽.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
[17]王静静.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ST金泰的案例分析[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
[18]夏裕,彭珏,徐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市ST公司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19]谢德仁,樊鹏,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01).
[20]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03).
[21]田宏超,董志华.关于债务重组有关问题的分析[J].绿色财会,2009,(04).
[22]张莲银.我国制造业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基于管理者行为角度[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24]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D].北京: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
[25]程海燕.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J].财会月刊,2001(16).
[26]谢德仁,樊鹏,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论文集,2005.
[27]焦娜.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8]樊彭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09(2):123-126.
[29]朱君.债务重组准则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30]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J].中国会计评论,2008(6).
[31]张丽晨.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差异对比以及对企业的影响[J].金融财务,2007(16).
[32]赵泽松,张虹.财务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33]郭小黔.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4]胡灿.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35]洪宁峰.债务重组会计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4).
[36]吉奎.债务重组准则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1(32).
[37]张艳萍.债务重组会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
[38]马迎森.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及治理研究—基于债务重组准则[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9]杨敏.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40]赵汝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市场制造业为例[D].吉林大学,2012.
[41]李琛.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2]李倩.广东雷伊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3.
[43]许莹.债务重组准则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
[44]何帆,刘若雪.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财会研究,2014(3).
[45]陈熙.企业债务重组会计核算与错弊甄别[J].财会通讯,2014(1).
[46]张丹.关于企业在债务重组中对利润操纵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5).
[47]许文静,王君彩.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48]王华兵,毛亚培.债务重组方式与报表操纵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21).
[49]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
[50]徐晓婧.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与完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51]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52]李琛.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3]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
[54]徐晓婧.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与完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55]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56]李琛.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7]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110—114
[58]刘艳.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纳税调整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5,(5):27-29.
[59]项丽华.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J].经济师,2012,07(3):172-173.
[60]叶若慧.浅析企业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会计核算[J].商业会计,2011,(27):19-20.
[61]刁俊腾.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政策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之比较分析[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1):109-111.
[6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2012(2):33-35.
[6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11(10):51-53.
[64]李兴梅.新准则视角下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J].新理财,2011(18):12-15.
[65]《关于债务重组法律问题》,来源:法律快车http://lawtime.cn.
[66]会计百科-知识点(本词条被编辑过3次,最近于2012年12月27日编辑).
[67]《会计理论》正文http://lw.chinaue.com.
[68]陈金妹.某外贸企业债务重组案例分析[J].上海会计,2010(4):76-78.
[69]梁邵华.论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及启示[J].当代经济,2011(04):54-56.
[70]高新光。浅论债务重组的意义【J】。商业研究,1999(2):45-47。
[71]刘华珍。债务重組的影响因素及其公司绩效效应探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2:23-34。
[72]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22):
[73]赵汝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市场制造业为例【D】。吉林:吉林大学,2012:22-31。
[74]侯建杭.金融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典型案例解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75]韦军宁.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及影响分析,会计师,2009年第01期
[76]丁玉芳.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引用公允价值的思考商业时代,2009年第04期
[77]张云亭.国有企业债务重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8]许文静.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经济后果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79]张文婷.债务重组新准则运行效果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24):93-94;
[80]胡建忠.不良资产经营处置方法探究:基于价值重估和分类管理的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一、指导思想
以全市交通运输工作重点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财务管理从单一的资金管理向筹资融资与资金管理并重的模式转型,深化财务监管体制改革,探索当前预算管理模式下的审计监督方式和政府采购模式下的部门集中采购方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和财务人员作风建设,推进依法理财和制度理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主要工作
(一)优化服务措施,全面完成费收任务
严格执行税费征收政策,认真落实“绿色通道”惠民政策,优化服务措施,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挖掘费收潜力,堵漏增收,确保规费征收任务全面完成。
(二)强化财务管理,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1.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资金监督
强化预算约束力,规范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促进预算资金管理规范化,做到制度理财。一是建立部门预算审核机制,强化预算管理手段,构建交通预算“一盘棋”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和财务数据上报制度,实现对交通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的实时监控;三是实行季度预算执行分析例会制度,加强各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针对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四是积极推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2.加大协调力度,改善理财环境
积极协调财税部门,争取财政部门对交通部门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落实交通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努力争取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基本支出增支部分的资金来源。加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了解专项资金动态,为本部门争取资金提供有效信息。
按照《市政府公路债务化解方案》要求,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化债资金,做好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全市公路债务化解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
公开、公平、公正地分配和发放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确保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3.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财务工作基础
以规范财务管理为主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覆盖资金筹集、预算执行、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的财务制度体系。建立制度落实的责任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用制度管钱、管事、管人。各单位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巩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成果,及时准确完成各项会计、费收报表。票证管理符合上级要求。市局将结合治庸问责活动,抓好任务工作目标考核,完善考核制度,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资产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落实《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各单位要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对资产实行精细化管理,结合我市财政资产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严格政府采购,加强资产收益管理使用,规范资产使用及处置行为,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使用。
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和我市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政策,报表及软件操作的要求,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5.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建设,全面提高核算质量
在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开展以财务核算为重点的会计基础工作检查活动,促进全市交通运输系统财务基础工作。
加快财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升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结合局机关会计制度转换升级更换会计核算软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数据系统,探索财务集中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三)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大力压缩“三公”经费
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配套出台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公务接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处分规定》,加强“公款”支出管理,确保“公款”支出合法、合规、合理,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做好经费支出信息公开支出准备工作。
(四)充分发挥学会职能,服务交通财务管理工作
以学会为平台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举办一期财务管理讲座或业务培训。
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中国交通会计学会和省交通会计学会组织的ppp项目培训。
继续组织学会会员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和财会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每个单位完成1—2篇论文任务,并积极做好学术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作。
(五)坚持财务收支年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会计和环境会信息披露,分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若干建议,以期能为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因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低碳经济再一次成为热点,要求推行环境会计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信息的披露作为环境会计最基本的问题,是促使会计信息在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行之路。
一、低碳经济亟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传统会计信息披露难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环境信息的复杂性、特殊性,使得我国传统会计不能全面、充分、系统地进行反映,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调整或者干脆另辟蹊径。下表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计量和模式三方面比较了传统会计和环境会计,从而探讨传统会计的局限性。
2.资本市场上潜藏着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随着低碳经济进程的推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资本市场上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政府部门需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指标;消费者需知道企业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绿色化”程度;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获悉企业环境行为对其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情况。在各方需求压力下,企业必须及时、准确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
3.企业解脱环境责任的有效途径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担负着一定的环境责任。构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让信息需求者及时了解到企业实施低碳经济的进程和阶段性成果,能有效解脱企业肩负的环境责任。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1.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我国自从把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后,环境保护的立法建章工作进程大大加快,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几十部环保法律法规,但是无一部涉及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现阶段,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制定的标准主要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2.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从披露内容来看,由于制度性标准不完善,企业大多披露一些环境方针政策,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环境指标量化技术还比较低,从而阻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从披露方式来看,披露方式较多,比较杂乱,致使外部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债务人等无法清晰明确的找出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挫伤了他们投资管理的积极性。
从强制还是自愿披露来看,法规只要求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至于哪些企业属于重污染企业,没有明确规定,致使一些应当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没有进行披露,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三、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低碳经济相关对策
低碳经济下,应该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成功经验,采用分步实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
1.以上市公司为突破口,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先锋队。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依然可以将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政府职能部门应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加快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
2.加快我国的环境法规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作用。一是借助于法律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及排放进行强制性的管制,并且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并行;二是借助于经济手段。用补贴、征税、收费和排放权交易制度等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进行间接管制。
3.加快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并由国家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争取环境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局部地区开展环境会计的试点,从而更平稳的过渡到全部企业。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参考文献:
[1]吕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1.
[2]郭阳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财务与会计.2007(5):69.
[3]谢晓峰.“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影响和意义.学术交流.2010(2):18-19.
关键词:绿色会计;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绿色会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必然要求,因此也就和当下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新出台的政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的经济竞争环境下研究绿色会计,首先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然后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当下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的建设的现状,使得绿色会计服务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这才是进行绿色会计这一全新领域发展建设的目的所在。
一、绿色会计概述
绿色会计的产生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有很多行业都建立在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对环保行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有一些学者和企业家开始注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这二者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以通过会计计算的方法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污染治理等环保活动参数化,精量化。比蒙斯在上世纪70年代正式发表学术论文以讨论环境问题和会计学相结合,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则在会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环境会计”这一术语,标志着绿色会计的产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1.绿色会计概念
(1)绿色会计定义。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绿色会计是一门将会计学与经济学以及环保学紧密结合的全新学科和项目,一方面是以会计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在账务会计和审查中引入“绿色元素”。
(2)绿色会计特点。其一,综合性。绿色会计本身就是会计学和环境学的结合产物,而在经济学中还涉及到计量学、数学、统计学、审计学等诸多学科,环境学则需要和环境保护、环境工程、项目开发、成本管理等多个学科开展结合,由此可见,绿色会计的研究领域多而且较为复杂。
其二,长期性。在绿色会计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中,资源和环境是研究对象,而会计是研究方法,需要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基础开展服务。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开展是一个长期进行的项目,受益周期较长,需要进行长期化和周密化的规划。
(3)绿色会计的目标。通过开展会计核算和审计督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项目的开展,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开展实际应用,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以达到早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发展绿色会计发展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绿色会计发展已经从起步期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增长期,其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所得到的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力度也持续增长,因此绿色会计已经逐步从会计学和环境学当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绿色会计进入我国的时间和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时间基本一样,但是开展落实的程度却不尽相同,取得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当下绿色会计发展面临较大的问题就是社会认知程度的不足,特别是环境保护部门,在进行环境项目开展时,不注重引入数据分析和处理,导致会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开展正确的数学核算。但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就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开展绿色会计的重要意义,而具体的落实力度的提高则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
3.发展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当下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观念还比较匮乏,大多数人只是粗略的知道环境保护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但是却不知道其具体的益处表现。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进行数字化评估计算,有助于更多的人认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绝大多数的企业目前还是处于一个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这个发展模式中,我国消耗单位数量的能源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因此将企业生产中和资源以及环境相关联的参数进行数字化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精细化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绿色会计的研究,可以直接提高社会人士和企业对待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的减轻自然的压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使得我国的环境压力减小,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目标,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发展绿色会计,促进新环境下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我国社会环境的总体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1)政策法规的支持。随着国家发展的深入和社会规章制度的完善,国家已经认识到开展绿色会计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定以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建设,其益处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规范其发展方向,同时在必要时给予法制保护,第二则是彰显出政府的态度,表现出政府对待绿色会计的积极引导态度。
(2)《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颁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就其性质而言还属于一份政策性的试点方案,但是其规定的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导向性和实践性,对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作出了界定,对赔偿方法以及赔偿数额做了明文的规定,这是国家政府的一次努力,更是彰显出把绿色会计和法制建设结合发展的决心,在依法治国方面以制定相关法律为绿色会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绿色会计现状分析
1.绿色会计的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第一次颁布《环境保护法》开始,我国已经颁布的环境保护的管理法律多达10几个,地方性法规更是多达700多个,此外已经加入的国际公约差不多也有30多个。我国绿色会计方面的研究,也是于7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的重视而逐渐开始的。然而,上世纪70年代对于绿色会计进行仅是初步研究,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认识的限制,许多学者和大众还没有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危机”,没有认识到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特别在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会计理论界逐渐加大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将绿色会计列入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并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绿色会计研究工作,在绿色财务会计、绿色管理会计和绿色审计三个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如江波在《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探讨了在我国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必要性。王建明在《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运用归纳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绿色会计形成、发展及其在企业的运用情况。总的来说,虽然和以前相比,我国在绿色会计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发达国家取得的成绩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实际需求来讲,我国在绿色会计研究及实践等方面尚需要加强。
2.绿色会计实践现状的分析
通过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当中,企业可以获得制定发展策略的相关信息,国家也可以此作为制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依据。它从总体上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但是当下的会计确认计量的披露还存在着一些较多的问题,既包括披露数字存在造假,也包括披露信息缺乏关键数据等问题,这体现出企业对待商业机密的重视,但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开展绿色会计过程中对待环保部门的不信任与环保工作的不重视。
此外,目前在绿色会计实践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许多企业没有发挥对绿色会计的引导作用。绿色会计本身就是在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兴盛的,在企业中没有形成企业对绿色会计发展的应有责任与相应的引导作用。在企业进行绿色会计的开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和基层人员还是更为重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领导的个人意志,缺乏有效的规范是一方面,即便是在有相关规范进行引导的绿色会计工作事项中,很多基层会计人员也不注重遵守规范,不注重建立起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这和企业的引导重视程度不足密切相关。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和企业通过加强沟通和及时制定政策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1.相关理论不成熟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会计岗位职能分工不明确,一人身兼数职,因此在绿色会计的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人手不足以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对于实际操作问题而言,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引导、培训的开展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得以解决,而理论的研究和归类,需要较强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极高的引导性,所以需要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要能够体现出绿色会计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其专业性。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绿色会计的理论建设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专业知识上的漏洞和实际操作层面不成熟的地方。
2.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对于绿色会计的发展而言,国家的政策支持无法决定其发展的最终成果,但是可以对其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政府对绿色会计的规范明显不足,没有发挥出政府应有的对绿色会计规范的引导与指挥作用。纵观世界上绿色会计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绿色会计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明确了相应的政府责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政府是绿色会计的规范主体。然而,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阶段,科学、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已经逐步建立,但绿色会计作为新兴学科,相关执法部门对其制度管理和建设没有严格落实和强化,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在政策力度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的操作性和落实性较低,难以起到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同时缺乏和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反馈,政策的制定无法及时得到调整和更新。
3.社会不重视
绿色会计的规范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实际上也只有社会公众对绿色会计有了较高的社会认知度才能形成对绿色会计规范的社会氛围。但是对待绿色会计的业界规范认知程度还不足,对会计行业和绿色产业这二者之间结合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也没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了解。导致国家在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时缺乏社会认知程度,也失去了扩大绿色会计的土壤。此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政府对于绿色会计行业人才的培养也缺乏重视,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培训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方向和政策性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待遇方面,绿色会计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和普通会计工作者的差距极低,导致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低,从而影响效率和工作质量。
4.绿色会计人才缺乏
绿色会计人员在经济新常态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综合素质不高给经济新常态绿色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这主要涉及其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专业包括资源环境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会计业务能力,只有坚持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以会计为业务手段,才能切实的提高从业能力,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缺乏这两者结合较好的综合人才。而从业素质则和个人的意志品质直接相关联,能否认识绿色会计的重要意义,在工作过程中坚守底线,不出现假账的情况,这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的学习。
5.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不够规范
会计披露的信息不准确一方面是绿色会计本身工作失误,另一方面也造成其他部门在引用其二手数据时计算得到的结果出现错误,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影响。绿色会计管理制度并未与新常态快速契合需求,绿色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提升,会计信息的披露也不够准确规范,由此造成的财务状况降低了相关单位的公信力,其相应的财务管理者也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造成假账坏账情况的出现,而当账目质量和准确度难以得到保障时,绿色会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意义。
四、完善绿色会计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
对于绿色会计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而言,加强理论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理论研究,以提供发展依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要注重对国外理论研究的翻译和借鉴,同时也要将理论的研究和论述同实际实践相结合,实践需要以理论为基础,但是理论的制定一定需要以实践为来源。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科和行业之间的交叉与结合,在会计和环保这两个理论中要坚持互相渗透的原则。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在制定绿色会计的政策时,应当坚持以“绿色”为主体,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开展落实,坚持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而对待会计工作,则要坚持发挥其工具性,要对会计中不适宜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与补充,使得政策更加贴近于“绿色会计”的本体,关注其经济建设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树立绿色会计意识
绿色会计的发展与推进是为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而服务的,而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则离不开社会人文意识和人本意识的发展,在绿色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增强对民众反馈的调查,注重关注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感受和生活感受,这是落实绿色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保证民众在社会中感受到幸福,才能使得绿色会计的从业人员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促进这一行业和学科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模式中,持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针对于绿色会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是要加强此类复合人才的培养,要在大学阶段开设此专业,或者是建立会计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交叉实验班。而在从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制定绿色会计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绿色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建设,不断完善在职培训和考核机制,要使得在职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5.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方法
应将绿色会计的计量列入相应会计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做到有法可依。这是一项对绿色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绿色会计计量制度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逐步递进的方法,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特定方法如文字表述法,即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披露,比如环保投资或企业现有的污染可能在未来造成的赔偿等可以估价披露。
五、结束语
在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从旧常态会计向新常态会计转型、从简单守旧会计向创新技术会计转型、从通用绿色会计发展向特色绿色会计转型、从重规模速度绿色会计向重质量效益绿色会计转型,同时应该坚持吸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坚持实践,不断的在实践中和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的使会计工作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建设服务,以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崔君平,鲁梅.经济新常态下绿色会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5,29.
[2]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