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度设计论文

制度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度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度设计论文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制度设计基本框架运作

随着我国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应借鉴国外成熟债券市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市场环境,适时引入地方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开发构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推动市政建设的加速发展,为地方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硬件基础。

1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现状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作方式和严密的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债券和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和投资基金一起,共同构筑成完整统一的证券市场。这里以美国为例介绍地方政府债券这一金融品种。

1.1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

在美国,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州、城市、县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包括某些特别的行政当局(如高等院校当局、水利当局、高速公路当局)及其授权机构和机构为学校、公路、医院、污水处理等其他公用事业项目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在战后发展很快。40年代初,美国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总值为200亿美元。到1981年底,已达3600亿美元,为40年前的18倍。在地方政府债券中,短期债券主要用于短期周转性支出,长期债券主要用于为公共资本支出(指教育、高速公路、社区发展、给排水、公交、电力和其它公用设施)提供资金和支持补贴私人活动。州和地方政府每年通过发行长期债券为公共资本支出提供60%左右的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2美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品种

按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区分,美国地方政府债券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义务债券。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券都属于这一类,其还本付息是由州或市镇地方政府的税收做保证,资信等级最高,利率比其它地方政府债券低。

(2)特殊税收债券。其还本付息是由某些方面的特殊税收,而不是由州或市镇地方政府的税收来做保证的,资信等级要低于总义务债券。

(3)岁入债券。地方政府为了兴建道路、桥梁、动力设备、医院和其他一些公用设施而发行的债券。这类债券的还本付息是靠这些项目建成后的收入,其资信等级不如总义务债券高,利率一般比总义务债券的利率约高20%。

(4)工业发展债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这种债券集资建工厂,然后把工厂租给私人企业。其还本付息靠政府向租用者收取的租金,因此,资信等级不如总义务债券。

(5)住宅债券。地方政府发行这种债券是为了筹集资金建造低租住房。其还本付息不仅有地方政府房产部门收取的租金做保证,而且还有联邦政府房产部门作后盾,所以资信等级较高。

1.3利率

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视债券的期限、用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其利率水平要低于公司债券。但由于这种债券的信誉高,清偿有保证,且有免税优待,所以实际收益并不低。

1.4投资人

地方政府债券的购买者主要是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普通居民。1996年,在美国大约有2500多亿美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售给银行、保险公司和个人投资者,人均购买额超过1000美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为商业机构和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

1.5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运作

一般是由多家证券公司组成辛迪加联合包销商,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包销方式分为竞争投标和协商发行两种,但其基本业务结构是相同的,即包销商以一定的价格从发行者手中把债券全额买进,再以稍高一些的价格销售给投资者获取利润。

1.6美国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

交易量不大,多数投资者购买债券后,是将其持有到期满。

2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地方政府债券在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上已是极为成熟的金融工具,如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法制监管、税收安排、市场体系、各种金融技术的灵活运用和品种的创新等方面已十分完备和发达。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用事业融通了资金,另一方面,也健全和发展了资本市场,丰富了居民的金融资产,同时,由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支持的公用事业的超前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市政服务的巨大需求和对高质量的金融产品的需求共同推动了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这是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面对同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相同需求,即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巨大的需求和从单纯银行储蓄向高质量多元化金融资产转化的需求,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制度设计

3.1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基本原则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用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用于弥补地方财政的赤字则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必须受到一系列的约束,包括中央政府的直接制约、市场的硬约束等,同时,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由此可确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基本原则。

(1)既要符合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分级财政体系的目标取向,也要维护和保障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权威。中央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和政治、经济管理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地方债的发行要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进行。

(2)为保障借入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按期偿还,市政债应以中长期的专项建设公债为主,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工程建设,如道路、城建、环保等,使公债投资能为当地带来整体和长远效益,并通过地方税收或合理收费的增长来保证公债本息的清偿。

(3)为防止滥用地方政府债券的行为,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收入应纳入地方预算体系进行管理。要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公债资金应由资本预算加以反映和控制,严禁用举债方式为地方政府的经费支出筹资。同时建立财政部对债券资金预决算的管理制度,国家计委和证管部门对其发行和偿付行为的监督制度,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4)为避免因市政债的发行引起资金在区域间的不合理流动,对不同地方的公债发行,可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可考虑规定贫困地区的市政债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发达地区的市政债只能在本区域内发行。

(5)加强有关的法规建设。一方面,对现行《预算法》有关条款加以修订,明确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另一方面,适时出台《财政法》、《地方财政法》、《地方政府债券管理条例》等新法规,对地方公债发行和管理问题加以具体规范,并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等部分法律法规。

3.2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框架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基本框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3.2.1功能定位

我国资本市场上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可以运用,因此,可把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服务对象界定为地方政府、从事公用事业建设的机构筹集地方公用事业建设资金。

3.2.2发行人及债券品种界定

由主要服务地方性公用事业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所决定,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人应当界定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中从事公用事业建设的机构(如各省交通厅、公用事业局、电信局)、从事地方市政建设的公司。其中只有有税收收入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一般责任债券,其他主体只能发行收入债券。为控制风险,甚至可以暂时不发展一般责任债券这一品种,而着重收入债券的培育,直接为公用事业项目建设服务。

3.2.3税收待遇

基于公用事业对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也应参照各国通行做法:个人投资者免缴个人利息所得税,机构投资者在计算应税收入时允许扣除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所得。

3.2.4投资者群体

在我国资本市场,地方政府债券应当作为风险极小、收益适中的金融资产而拥有自己的投资群体。应当允许政府、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和广大居民购买,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债券对上述机构进行定向发行。

3.2.5监管部门

在美国注册制的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管主要是二级交易市场的监管。美国证监会(SEC)极少直接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而通过其下属的地方政府债券规则制定委员会(MSRB)来实施监管。该委员会由5个证券公司代表、5个银行代表、5个公众代表组成,负责起草行业行为规则提交美国证监会审核批准。在我国,审核制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监管主体,应为有多年债券监管经验的国家计委;而交易监管应由证监会进行。长远来看:以国家计委为主体,吸收证监会在证券交易监管方面的经验,联合组建地方政府债券监管委员会更为合理。

3.2.6二级交易市场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创建,应当包括发行市场的创建和交易市场的筹建两大块。交易市场应当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并举,同时利用网络技术,鼓励交易商开展网上交易,逐步创建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券交易网络。

3.3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作探讨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颁布有关地方政府债券的法律法规,但可以参考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和即将出台的新的债券管理条例,作为各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指导性法规。以下就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运作进行探讨。

3.3.1发债主体

建议地方政府成立一家专门的发债公司发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债券,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和发债主体,公司拥有一些收益较好的已建成项目的控股权,以此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市政收入债券。

3.3.2承销方式

为保证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运作效率,降低发债主体的投资风险,在运作初期建议采用协商发行方式,由一家具有较强承销实力和融资经验的证券公司牵头作为主承销商,联合其他证券经营机构组成承销团,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待时机成熟时,再采用竞争投标方式,选择发行成本较低而效率最高的券商,降低直接融资成本。

3.3.3债券期限

目前,各地发行企业债券的期限一般为3~5年,但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周期较长,为了保证资金的运营效益和偿债能力,同时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和投资者的可接受程度,建议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本期限为3~15年。

3.3.4债券利率

根据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市场经济原则,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稍高于国债,因此,收益债券的票面利率应该比同期限国债的收益率高1—2个百分点。由于地方政府债券是以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和政府信用为偿债保证,其收益水平和信誉都比普通的企业债券高,如果其收益率与一般的企业债券持平或稍低,对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3.5信用评级

按照国外规范化的证券市场运作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必须由独立性较强和地位较超脱的资信评估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将发债主体的信誉和债务偿还的可靠程度对外公开,供投资者决策时参考。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要获得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较高级别的信用等级评估,才能得到有实力的承销商的青睐。

3.3.6债券担保

根据《担保法》,政府是不能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的。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保证人应为经营业绩较好、净资产不低于发行债券本息总额的独立企业法人。保证的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即当发行者在债券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时,保证债权人能够获得债券本息、违约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以此提高债券的安全性。

3.3.7二级市场流通

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流动性、收益率和安全性等。其流动性能的好坏决定内在投资价值,并直接影响到证券公司承销债券的积极性和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总额及信用评级应达到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争取挂牌上市交易。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中国地方债券市场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已经具备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条件[J].中国经贸导刊,2001,(12)

2林好常.论我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J].财经研究,1999(1)

3龚仰树.关于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J].财经研究,2001,(11)

4何旭德.关于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几个问题[J].财经研究,2002,(5)

5[美]费雪著.州和地方财政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财务人员收集、整理的各种相关经济数据,通过财务报表、报告等形式供企业管理层使用有关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时效性、重要性和谨慎性的特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做出合理的出资决策;对稳定企业经营持续发展和扩大经营范围和增加经营收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能使企业管理中及时掌控真实的现状,及时发现、预防和化解经营风险,为管理者们制定决策的准确性打下良好数据基础。

二、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

建立和设计会计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提供所需经营依据作为参考,通过会计制度得到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管理者达到扩展经营范围、提高生产水平的管理目的,从而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既定目标。

(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依靠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会计信息是从业人员利用专业方法在相应制度规范下获得的综合数据信息,其质量受制度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受会计准则的优劣所影响,会计准则的设计水平越高、执行情况越好,所汇总得到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相应更好,会计信息也就更准确可信,更有说服力。

(三)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人员应根据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会计制度准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会计制度设计的过程。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凭证制度,以此建立合理有效的传递程序。通过登记执行健全名目、完备内容、连续编号的相关会计凭证信息,达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目的。飞利浦公司作为国外知名企业,50年代至80年代始终不断完善自1951年就开始采用的现值会计制度,但从1992年起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其会计制度又调整为采用成本会计制度。通过调整会计制度降低控制的风险,从而有益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会计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协同发展策略

(一)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完善现有会计制度体系

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结论: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和2007年新会计准则出炉这两次会计制度改革使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显著取得了实质的效果,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质量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应不断推进深化会计改革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行业水平,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二)重视会计制度改革对信息质量的影响

首先,在工作中由于受到固有体制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往往对新设计的制度存在理解误差导致执行时出现失误增加执行成本。其次,新的会计制度在实施之初可能与部分利益主体造成利益摩擦成本使得新制度的执行效果受到抵制或歪曲等影响。此外,还应该注意新会计制度的执行与其他制度的配合情况减少制度摩擦。因此应该加强在新制度实施的重视,加大培训力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提高完善执行情况。

(三)深化改革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自身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包括治理机制在内的各项机制,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运行环境方面为高质量会计信息发挥治理效用提供环境保证。因为一方面,完善各种机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高质量会计信息与这些机制合力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缓解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

(四)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加大诚信建设

整体上影响会计信息治理效用的发挥包括社会整体的信息质量环境,只有企业及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被信息使用者信任并使用,非效率投资才会被有效地遏制。因此,全社会共同营造资本市场的诚信氛围改善信息环境十分重要。

四、总结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探究

近年来,民营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仍然没有脱离家族式管理。在薪酬管理上由于制度的不公开、不透明,形式单一等种种原因使得对员工的激励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1.薪酬制度设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奖金发放制度不明确在民营企业中,薪酬制度往往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并且由于制度的不严谨,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另外也是经常变动。2.薪酬工具单一,员工的薪酬只有外在薪酬,没有内在薪酬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薪酬多采用结构工资制的形式,它的薪酬理论过于狭隘,只注重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工资成了企业员工劳动报酬的全部,而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享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企业中个人的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等却从来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3.薪酬分配制度不公开、不透明很多民营企业对员工的工资和奖金采取秘密发放的形式。1.家族式管理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中国人以治家的心态来管理企业。同时企业内部的很多员工甚至管理者都是家族成员或准家族成员,所以在薪酬管理上做不到客观、公平、公正。2.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薪酬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没有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薪酬统一由老板说了算,没有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使得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3.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我国民营企业的薪酬水平同同行业相比普遍偏低,许多员工选择离职或者跳槽,这样造成企业老员工的不断流失,又不得不招聘新员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我国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种种不足,但由于其自身独特的优点,使得它的薪酬制度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只要管理者增大激励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优秀人员的加盟,并留住原有人才。因此,民营企业的薪酬策略应以激励性为主。

民营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设计方案

前文论述了民营企业现行薪酬制度的不规范、不合理,薪酬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薪酬体系急需变革,该激励性薪酬模型希望能够对民营企业起到导向作用。把薪酬收入分为基本薪金和绩效薪金两部分。基本薪金根据员工的个人条件和本公司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而绩效薪金以基本薪金为基础,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基本薪金用来保障员工的日常生活需要,起到保健的作用;绩效薪金用来激励员工,所以,员工的薪酬结构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t1x+t2y(x)+C±Q(1)其中,x为员工的基本薪金,t1为基本薪金的调整系数,y为员工的绩效薪金,t2为员工绩效薪金的调整系数,Q为员工解雇或者离职时给与的补偿或者扣除的金额。下面具体说明基本薪金和绩效薪金的计量。基本薪金:一般根据本企业员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并结合员工的自身条件来确定。但也应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者各方面的综合考评随时不断调整,基于此,这里引入t1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后的结果进行调整。t1的引入具有合理性,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t1与年终考评相关联,如果经营业绩好,不仅绩效收入高,而且基本薪金也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绩效薪金:根据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自身的经济实力、所处的行业发展状态以及企业年度的经营成果来确定。如果企业年度经营成果逐年上升,而运营成本也有略微的下降趋势,并且企业在自己所处的行业领域内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时,员工可按t2的比例增加绩效工资。所以员工会更加积极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国家法定节假日双倍或三倍工资和周末及工作时间以外的加班所得的薪酬.解聘补偿或离职扣除。如果公司对员工的表现不满意,要解聘时给与员工Q的经济补偿,同时如果员工对企业不满意,要离职或者是跳槽时,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要扣除员工的一部分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既保护了职工中的弱势群体,又避免了员工的随意跳槽。前面设计的员工的薪酬制度既体现了报酬、利益,也体现了责任、风险,符合薪酬管理的要求;同时,在员工的薪酬结构中的风险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因素理论,可见这种薪酬制度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对员工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本文作者:张润秀工作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本科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环节,是对专业培养效果的检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高校发展的产物,总体上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和有效的学位论文管理机制,使得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不高。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已成为独立学院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温州大学城市学院2008-2010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状况,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提出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分析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4]137号)文件精神,浙江省教育厅对我省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抽检制度。为更客观、全面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从2009届起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采取抽查评审制,评审专家为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非本院教师,评审项目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分项评价内容包括:选题、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综合应用基本理论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五个指标。

1.1 本院指导教师与非本院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评价分析

表1近三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成绩对比汇总表

从抽查结果来看,近三年城市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本院指导教师评价总评成绩平均分为78.9分,非本院教师评价总评成绩平均分为74.1分,本院教师评价平均分高于非本院教师评价平均分4.8分,本院教师与非本院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评价差距从从2009年的6.5分缩小到2011年的3.1分。

1.2 非本院教师对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项评价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分项评价包括:选题、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综合应用基本理论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五个指标。从抽查的结果来看,评价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等五个指标评价为中等的约占75%,除了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评价为优秀的占19%以外,其他四项指标评价为优秀的均在15%以下。

图12009、2010、2011年非本院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分项评价平均分对比图

从表1和图1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水平不高,应用价值欠缺,综合应用基本理论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水平偏低。

2 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当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高校发展状况、招生生源等多方面的影响,从独立学院自身角度考虑,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方案设计有待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定位的提纲挈领式文件,其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学院或是依托于母体学校办学,或是从母体学校中脱离出来,与母体学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自身发展历史都较短,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独立学院办学特性的充分展现,致使包括培养方案在内的诸多办学要件与母体学校雷同,而母体学校与独立学院的培养对象即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最终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表现出来,即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

2.2 指导教师队伍需要加强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客观原因,总体上存在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有限、自有教师不足等现状,多数独立学院采取外聘指导教师和新上岗的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经验,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把握不到位,选题过大或理论性过强,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范围。而外聘教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2.3 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不足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选择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敷衍。最后一学期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忙于制作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黄金时间,与就业相比,广大学生放弃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努力,毕竟,很少有用人单位会重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否能取得优秀,而一份不错的工作是大多数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追求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当学校安排论文答辩时,学生才匆忙东拼西凑地完成了定稿,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2.4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力度不够

独立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独立学院教学教务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时限、格式规范上的监控;二是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等论文整体质量的抽检;三是分院(系部)对本分院(系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监控;四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全面把关。目前,独立学院教学教务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工作不够深入;多数督导为返聘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不能全面进行;而分院(系部)和指导教师不能有效地管理学生,让其有足够的时间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3 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质量直接反映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准和独立办学的能力。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独立学院要明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质,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学生课程设计和学年论文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2 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化管理平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所占学分比重大,涉及文档多。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所需时间周期长,且处在学生就业、择业的关键时期,学生流动性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缺乏合适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指导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在场指导,管理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因而,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信息化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化管理平台日趋紧迫。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化管理平台应该提供教师出题、督导审题、学生选题、文档上传下载、指导教师在线评阅、文档检查、师生互动交流、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成绩统计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归档保存等功能。

3.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独立学院要严抓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选题、开题报告、答辩等至关重要的环节严格把关,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全程管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采取毕业设计(论文)校内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校外相关学科专家盲审等方式,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对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抄袭情况,学院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文献重复率检测,一经发现抄袭情况,一律予以严肃处理,以杜绝学术不端之风的存在。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审计方法

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并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范提出,现代企业要构建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环节、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框架。《规范》指导企业建立五要素齐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使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运行,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

1.1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部门分工、明确员工职责权限,促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等内容,保证企业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流程运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效益和效率。

1.2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生产、销售的业务流程、凭据传递、实物盘点、出入库管理、记录控制、资金盘点、银行存款函证,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等手段,实施对企业资金收付、资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止浪费与错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1.3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一系列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流程,将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强调相互监督、稽核机制,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合理。

2内部控制审计对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晚,大部分企业还是难以扭转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还及其有限。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合理性和执行效果,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做出评价的一种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督、推动企业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促进企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止舞弊欺诈、规范经营管理。更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因此,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受到监督控制,同时可以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不断修订完善,直至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与步骤

3.1利用常规审计手段,查找内控风险点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展开。首先通过翻阅、观察、询问、分析、填写调查表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初步了解,确定内部控制的风险点。3.1.1翻阅。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文件资料,初步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①查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单位的主要业务情况及业务流程,单位制定的重大资金支付审批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人事任免制度等文件资料。检查各项制度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单位自身情况,是否与上级单位要求相符,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便于操作。从而判定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完善。②查阅企业领导层会议记录,各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不好操作等,为下面的风险测试提供初步依据。例如:采购过程中各种申请、审批、执行各个环节票据、信息的记录与传递。③查阅各种审计报告,合理借鉴审计结果可以直观的发现单位的内控缺陷,提高审计效率。例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管理建议书是一种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十分有效的内控审计方法。3.1.2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判断企业的内部环境,工作协作、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可以选取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检查。①通过观察企业的内部环境、工作空间,员工的工作状态,管理层的管理风格等,判断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是否能够实施科学的内控管理。如:查看物资仓库时,通过观察物料堆放的整齐与否,仓库管理人员对物料的熟悉程度,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仓储管理水平如何;通过查看作业现场,可以观察到领用料手续是否完备,材料定额是否按规定执行。②观察企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的言行举止。例如:观察管理层的言谈举止、文化素质及管理风格,判断企业实施先进管理的整体环境和推动力,管理层的意志直接决定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观察企业员工在岗位职责中的相互协调与稽核、牵制等环节,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判断内控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3.1.3询问。通过询问,可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利于改进控制制度和发现错弊线索。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可以了解单位是否有违纪违法事件及企业人文环境;②询问具体经济事项的其他人员。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接触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如果和业务部门人员询问,容易了解其实际工作情况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及执行情况,可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如通过对作业现场人员询问,可以了解作业过程中替换的废旧物资的去向,从而了解是否存在私自处理废旧物资的情况。如对仓库管理人员的询问,可以了解物资采购的流程,是否存在虚增存货的情况,若采购与入库环节存在脱节,需要内审人员给予高度关注,适当扩大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3.1.4分析。通过翻阅、观察、询问等方法发现线索,取得相关的证据,再对证据进行分析判断。①分析各项业务有无异常变化,判断内控缺失或执行不力造成的失误。例如:发现采购事项由一个部门经办,要取得各个环节的票据,对采购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否存在采购价格偏高。采购量远大于最佳库存限额等现象,从而发现未执行采购环节控制容易产生的舞弊行为。②按照常规审计方法分析财务数据,通过各指标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正常,例如:在销售业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大幅上升,就会揭示成本费用异常,再详细分析其原因是否合理,从而分析某一内控环节存在的问题,扩大审计查证范围,揭示问题。通过上述方法,初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并找出企业的内控关键风险点,审计应将后续拟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已识别、评估的风险点结合,实施进一步的审计测试,作出合理的内控评价。

3.2抓住内控制度风险点,进行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测试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测试。针对常规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弱点和缺陷,审计人员要制定测试方案和范围。首先执行符合性测试,就是对单位内控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例如:对销售业务流程进行符合性测试,可以对企业某一笔销售业务进行跟踪重做,对单位是否执行销售流程控制进行观察取证,对订单处理、合同订立、赊销批准、授权批准、出库管理等环节的执行与票据传递获取证据,评价企业是否执行该项业务控制,如出库单一联必须传递至财务部门,记录销售明细账的岗位与记录应收账款的岗位职责应分离等控制是否有效执行,对该控制中未执行的环节或弱点进行记录并扩大审查范围,以得出内控执行效果的结论。其次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符合性测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得出初步结论,收集相关证据后,就要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通过上述审计测试,就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评价:①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弱点和缺陷。

3.3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内控制度的建议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内控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审计结果,对制度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对内控执行中存在的错弊行为,提交管理层处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还要接受审计监督和改进建议,才能不断完善和防范风险。

作者:苏肖花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王吉,张敏.我国内部控制现状探析[J].经济师,2006,(8):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