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34-02
一、引言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涉及到一些高新技术的专业。争取在三年内,这些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人型才,而双语教学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的途径(石慧,201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 以下简称《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规定专业英语教学不再是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王白英(2013)和王培等人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虽有一部分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可是因为其他原因,如缺乏对英语的兴趣、对专业英语的时间投入较少和专业知识基础不好等导致专业英语学习效果不好;还有部分人的英语水平根本就达不到大学英语四级,另外精力投入不足,努力程度不够。这样较差的英语基础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陈华(2013)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比较明确、投入的时间少,没有形成晨读的习惯、班级内部英语学习的氛围不理想;关于一些英语基本技能方面,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少、口语表达能力很弱、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突出。对于这些问题他提出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该需求进一步巩固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够使英语教学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深入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要把英语当作一种交际工具,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等措施。
以上是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这些对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对两个班级,一个班级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一个班级还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
本文研究采用的数据是来安徽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两个班级大学二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60份问卷,实际回收5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是91.67%。58%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受访学生中61%的学生是女生,39%的样本是男生,女生样本比男生多。受访者的平均年龄是21.78岁,最大的是24岁,最小年龄是19岁。受访者最近一次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最高分是556分,最低分是0分,明显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是非常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英语水平的差异较大,对于大学生接受专业英语知识也有较大的影响。受访学生中63%是来自农村的生源地,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多26%。在60位受访者中,51%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专业英语课程,49%的学生还未有专业英语课程。55%的受访者会选择将各种已经学习的课程,如社会保障、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等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归纳、贯穿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本文使用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见表1.
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检验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因变量是受访者关于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认识,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变量为个人特征变量。自变量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最近一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的成绩、出身、是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以及是否将各种已经学习的课程,如社会保障、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等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归纳、贯穿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具体计量模型如下:
(1)
方程式(1)中,左边的表示第表示r个受访者对于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的判断,它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隐函数,其实际值是我们无法观察到的。
三、实证结果
表2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计量回归结果。性别变量的系数值是-0.1462,这表明对于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态度上存在性别的差异,男性对开设此课程的重视度比女性高。这样现象原因可能是在财经大学中,男生的开拓思维能力比女生强,;男性和女性在认知能力和专业兴趣方面也存在着差别,男性在技术和实验等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并且相对于男性来说想象力更加丰富,他们更加理性化,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学习专业英语效率比女生高,而女生对待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是在于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这一发现给学校开展专业英语课程给与一定的提醒,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男性和女性的差别,积极发挥男性的优势,想办法改变女性的学习劣势状况,以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年龄变量的系数值是-0.0084,这说明年龄变量对是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影响成负相关的影响。即随着受访学生年龄的增长,则认为开设社会保障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在不断的降低,反而年龄较小的受访学生对开设社会保障英语课程的意愿比年龄大的学生要大。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教育投资的折旧率也在不断增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同一个班级内年龄较大的学生比较更多的关注将来的就业,他们认为自己太大了,和年纪小的同学比较以后在考研肯定是出于劣势。就年龄这点来说,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对年龄偏大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明白,在大学中的学习,年龄不是问题所在。反而年龄越大更应该加大丢知识的渴求。
受访者最近参加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系数值是0.0008,大学英语成绩变量的结果表明,这表明大学英语成绩这个变量对同学选择社会保障英语课程呈正面影响,即大学四级英语成绩较高的同学,认为社会保障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较高,反而大学英语成绩较低的同学很少人赞同开设此英语课程。社会保障英语课程,是以英文为载体的课程,它是借助英语这个语言工具,结合规范的实证分析的经济学方法,将本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都融入进去。这相对于中文课程,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额英语基本功,还应该具备大量的和社会保障相关的专业英语的知识。因为中国之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深受其害,他们在英语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有着比较目扎实的基础,但是,英文口语交流和听力明显较差,有些学生甚至在日常生活的英语交流都无法进行,大多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是“哑巴英语”,好多学生根本就不敢张口说英语,这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多数也只是英文较少字数的短文阅读和写作,对于长篇英文阅读和写作则有较强的恐惧感和不适应。良好的英文功底需要长期的积累,不仅在英语的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加强,发音和口语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学习生活保障英语课程的基础。这就要在将来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学生的具体英语能力进行教学。否则,盲目的开设社会保障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学生出身这一变量的系数值是-0.0119这样的数据表明学生的生源地为城市户口对开设此课程起到正面的作用。这样的计量结果表明户口在城市地区的学生与户口在农村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更倾向于开设专业英语新课程。生源地为农村地区的学生与城市地区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后者在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条件比前者更加优越,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对专业英语课程更加给予肯定。但是在现实中开设此课程是对全部学生开设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应该重视此课程,在将来的学习中弥补之前的不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重视这点差别,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是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一变量的系数值是0.1253,这表明已经在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更加肯定此课程,反而那些还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对此课程的肯定不及前者。可能是因为已经在接受此课程的学生在上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对专业英语课程的了解不断的加深,更加清楚和明白这一课程的意义。而那些还没有开设这一课程的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感知上,只是从朋友、老师或网上得到的片面了解。
在是否希望本课程将各种已经学习的课程,如社会保障、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等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归纳、贯穿到本课程的学习中这一变量的系数值是0.3572,这样的数值表明希望本课程将各种已经学习的课程,如社会保障、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等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归纳、贯穿到本课程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倾向于开设这样的英语课程。原因可能是他们对整个知识框架了解较清楚,对各个学科脉络之间关系了解较深入。他们更希望可以借用另外一门课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而那些不会归纳的学生对那些已学知识认识的不够透彻,还不清楚之间的联系,因此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对认为是否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为了使课程专业英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教师需要积极的创造互动的课堂环境,积极与英文不好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兴趣,还会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第二,区分清楚专业英语课程和英语课程之间的差别。导致学生不接受社会保障英语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社会保障专业英语课程和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没有很好的把握。第三,改善教学方案。教师应该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思本,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高教探索,2007年第3期.
[2] 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5期.
[3] 王晶晶、张莉力、白丽娟,基于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关于双语教学方法的思考,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年第1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汽车专业英语 课程改革 措施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大量进口汽车也涌入了我国市场,而这些进口汽车的整车、零部件和技术绝大部分都是用英文标识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学生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而目前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现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对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汽车专业英语的特点,提出了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课程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加快了发展的形势,以及一些中国汽车企业积极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汽车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的汽车专业文献资料。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许多技术资料都是全英文,尤其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网上接触到先进汽车技术信息的95%也都用英文来表达。因此,对汽车相关英文知识的缺乏将会对学生今后从事汽车相关岗位的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事实上,汽车英语已经逐渐成为汽车相关企业选择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和汽车营销人员能正确熟练的使用汽车专业英语,才能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同时,现在汽车企业懂汽车专业英语的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但他们工作中又必须大量接触汽车专业英语,因而给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而企业又非常需要既懂技术又懂汽车专业英语这类人才,所以汽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
2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
2.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这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对刚入校的汽车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及英语学习动机和喜欢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担忧:高考学生英语成绩及格率只有2.01%,97.99%都是不及格,且成绩最差(50分以下)的学生比例占到了60%以上。当问及他们是否喜欢英语时,85%以上的学生都说不喜欢,认为学习英语用处不大,将来也不会从事和英语相关的工作。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这给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2 缺乏专门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师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既懂汽车专业知识又能把英语语言教学应用自如的专门汽车专业英语教师。因此就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一是英语专业教师,虽然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听力口语俱佳,但一接触到专业知识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二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虽专业功底较深,但对英语教学缺乏专业培训,很多教师在发音、口语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不论是哪一类专业英语教师,要想真正教好专业英语课程,还都需要接受培训。
2.3 课时不足,课程被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英语课时只有30个左右。因为课时不够,任课教师对汽车专业英语方面知识只能有选择性的讲授,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想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这对广大师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地挑战。再加之汽车专业英语被一些院校重视的程度不够,认为是一门可开可不开的课程,甚至开成了选修课,这样也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2.4 教材中实践性内容太少,缺乏吸引力 既要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必备的知识,又要在实践工作中有所运用,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就对我们使用的汽车专业英语教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这样的高质量教材在目前阶段非常缺乏。因此,往往会出现专业英语教材枯燥,加上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过多把专业英语作为专业知识进行介绍,一堂课下来,学习气氛沉闷,老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却昏昏欲睡。
3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笔者在此提出了以下一些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 “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 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一、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述评
目前航空机务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课程设置大致有三种:一是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也称通用英语)一统天下;二是多数大专院校采用2+1模式,即两个学期基础英语和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三是部分本科院校专门设置了航空英语学科[1](如:中国民航大学),围绕航空这一概念开设一系列与其相关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课程,即航空方面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课程。通过调研、对比和分析发现,这三种课程设置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只开设通用英语,忽视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从而显得“高等”有余,而“职业性”不足。第二,“2+1模式”,学生在学完基础英语后,立即进入专业英语学习,因两者差异较大,学生普遍感觉难以适应。第三,直接开设航空机务专业英语,虽然增强了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由于多数工科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直接学习专业英语困难较大。此外,搜索近五年的国内相关资料,对航空机务类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探索与研究方面的内容极少,多数仅限于对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由此可见,有必要改革当前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内容、新模式,既注重学生基础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又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未来职业需求。
二、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两大主流是:基础/通用英语(以下简称为EGP)和专门用途英语(以下简称为ESP)。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而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
(一)EGP理论简述
EGP教学强调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等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交流,并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普通语言水平测试[2]。
(二)ESP理论简述
英国雷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 C.Robinson认为ESP是一个“多元的”且“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的教学理念,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3]。其基本特点是“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Jordan将ESP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Vocational/Professional purposes:EOP/EVP/EP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Academic Purposes:EAP,即专业英语)两大分支[4]。
(三)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5]
知名学者刘润清教授曾在1996年就指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是不再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后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6]。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ESP课程。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Jordan的理论可以得知:ESP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职业英语(以下简称EOP)教学,二是学术英语(以下简称EAP)教学。对于航空机务类专业学生,在EOP学习阶段侧重于培养职场环境下的听说能力,以及对该行业通用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同时为紧跟其后的学术英语学习阶段积累一定的专业词汇。在EAP学习阶段,则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全英文航空维修资料的能力,以及专业学术文献的查阅能力。
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开设两年,鉴于工科类学生的英语基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四、六级证书的重视,有必要开设EGP,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尤其是听说与阅读能力;兼顾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满足未来职业的需求,引入ESP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由此,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学英语教学将EGP与ESP相结合,EGP为后续的ESP学习打好基础,有利于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分阶段开设ESP课程,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培养。其中,EOP是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其今后的职业相关的技能英语,是EGP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EGP和EAP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
三、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
(一)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Hutchinson与Alan Waters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工作环境,还要分析学习者缺乏的技能和知识[7]。所以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要结合航空类专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中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综上所述,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重点围绕这一特殊行业的大学生在该行业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引入ESP,并将EGP与ESP相结合,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英语教学,力求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二)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8]
依据上文提出的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目标,其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形式。依据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组织课程教学。
2.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由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构成。专门用途英语又细分为职业英语和专业学术英语两部分。
3.教学模式。实行分阶段、专项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课内采用微课、大学城空间辅助教学,课外通过微信、QQ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拓宽其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定期举办公开课、英语比赛、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资源。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选用规划教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采用自编教材,并借鉴民航飞机维修企业的相关英语资料;同时收集大量可用的网络信息资料;借助大学城空间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
5.考核评价。实行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三)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英国学者Tom Hutchinson与Alan Waters对ESP教学中需求分析的论述: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要素都要考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原因,由他们用英语进行的交际需求和学习需求来决定,其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9]。在参考国内知名英语专家秦秀白教授《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一文后[10],结合我国航空机务专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现状,以及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整体趋势,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总学时为220学时。具体安排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航空机务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由基础英语EGP、职业英语EOP和学术专业英语EAP三个阶段组成,实施分级专项化教学。教学目标始终以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提出的需求分析理论作为指导,使学生通过两年的英语学习,逐步满足未来职业的需求。
(四)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考核方式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从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转变到以听说为主的教学[11]。根据航空机务类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应改革其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以往单纯地以阅读为主的笔试形式,转变为口语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听说考核比重,听说与阅读并重。
四、实施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
通过改革当前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践,已经逐步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
(一)航空机务类ESP教材的建设[12]
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基于ESP需求分析及真实性原则,选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教材的合理选用,对ESP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航空机务专业英语书籍之后,对专业教师、机务维修人员、在校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编写了一本EOP教材《航空维修职业英语》。该书侧重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如:飞机、发动机、常用维修工具等)专业英语词汇,了解一些行业背景知识(如:安全要求和国内知名航空维修公司的介绍等),同时为学生提供机务维修人员常用的英语口语。学生在学习该书内容后,能为后续的EAP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了职业特点与认知规律。
(二)航空机务类英语教学团队的组建[13]
由于航空机务专业的英语教学涉及到部分专业内容,要求任课教师了解并掌握该行业背景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着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建一支航空机务类英语教学团队。合作学习具体表现为:(1)专业教师通过指导讨论等方式,帮助英语教师掌握基础专业知识。(2)英语教师被派往用人单位、企业学习、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英语的要求,并收集一部分内部英语培训资料。(3)英语教师之间分享教学感受,交换教学意见,总结经验与不足。在不断地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从而组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航空机务类英语教学团队。
(三)航空机务类学生取得的成绩
1.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由于在EGP教学阶段,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英语过级率相对提高。
连续三年对参与了课程改革的2011、2012、2013级的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回访,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于在开设EAP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增设EOP职业英语课程持赞成态度,并且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后续专业英语的学习很有帮助。学生普遍反映:在EOP职业英语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所需掌握的英语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已经熟记了部分专业词汇,为后期的EAP专业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部分内容甚至直接用在了工作过程中。
2.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所取得的成绩。参与航空机务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学生在各类英语比赛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在2012~2014年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来自于课改班级的学生获奖比例分别为:38%、50%、40%,其中有2人获全国特等奖,4人获全国一等奖。在2013、2014年的实用英语写作大赛中,1人获全国二等奖,1人获湖南赛区一等奖,2人获湖南赛区三等奖。
3.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连续对三届航空机务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改革实践后,学生表现出的英语能力明显强于非课改班级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得到提高。他们普遍反映:能在面试过程中轻松自如地回答考官提出的英语问题,并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由于具有良好的英语优势,部分学生如愿进入了心仪的民航单位,如厦航、川航、珠海摩天宇等公司。
尽管目前我校的航空机务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构建完整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双语化”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还有待努力。
作者:颜晓,吴建富,卢志红,魏宗强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60-03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词汇及术语的英文表达,初步培养学生阅读、翻译专业英文资料、文献及著作的能力,使资环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但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厌学情绪上。据此,本文以江西农业大学2011级和2012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尝试对该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问卷基本情况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资环专业本科大三学生,开课学期为第6学期,共讲授16学时。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已修过本课程的资环专业大四(2011级)和大三(2012级)在校学生。问卷共发放63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分别从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对课程时数、开课时间及整体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对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预期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以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及时地调整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法。
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1.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由问题1、2的作答来看(表1),学生对专业英语在其职业规划及专业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客观认识。但在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作用区分或教学目标区分方面,学生的意见不尽相同。由第3个问题的统计结果看出,有相当部分的大三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专业英语区别于公共英语的重要性。相反,大四学生更能认同专业英语在其专业素养培养中有别于大学公共英语的独特作用。
2.学生对专业英语课时数及开课时间的满意度。
对于目前课程的课时数安排,多数学生持“偏少-正常”的态度;在课程开设时间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好将专业英语与专业主干课程同期开设。据此,问卷进一步问及“是否可以尝试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可以”,问及理由,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实施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利于专业英语的理解与记忆,可以将专业英语学以致用”;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利于考研等等。而仍有16%的学生认为最好不要尝试双语教学,因为自己英语水平太差,怕太难,听不懂。
3.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持“满意或较满意”的态度,部分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太满意”。在被问及“你对本课程教学最不满意的地方是?”时,30%的学生认为最不满意的地方是“没有教材”,另有30%回答是“课程听起来较吃力,尤其是全英文课件”,有20%的人回答是“课时太少,讲课太匆忙”,另各有10%的人认为最不满意的地方是“老师讲课太死板”及“课程应用性不强”。
4.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模式及教学内容的预期。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采用“以阅读与翻译为主,辅以听说”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在教学模式方面,多数学生认同“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也可以尝试“任务教学法,即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进行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表2),多数学生认为应在目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听说读写译训练及学术英文技能的训练。而对于是否应用全英文课件授课,学生意见相对分散,有的学生希望使用全英文课件、用英文授课,另外部分学生希望使用中英文对照课件,中英文授课,还有部分学生希望使用中英文对照课件,中文授课。
另外,学生还单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例如增加课堂师生互动,多讲一些实际应用,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积极性;适当增加课时,增加听力、口语及写作训练,多提供一些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大家阅读,充实教学内容;希望有配套教材,方便大家课下学习等。
三、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适当延长教学课时,充实教学内容。调查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反映目前该课程的课时数偏少,老师讲课太匆忙,教学内容不丰富的问题。事实上,笔者在这2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切实体会到课时数太少带来的诸多问题。首先,资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授内容需包括土壤学、土壤地理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的专业术语、词汇及理论的英文表达,另外还要涉及一些学术英文写作的知识。此次调查中,学生还有强烈需求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听说练习。如此繁多的课程内容,仅仅16学时的课堂教学空间,难免捉襟见肘,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其次,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互动式教学”及“任务式教学”模式,要比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习模式需要花费更多的课堂时间,尤其是在目前我们还无法采取小班式教学的条件下。而且,同一个课堂的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难免需要争取更长的课堂时数。
2.调整开课时间,增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对前面学期已修完的专业课程知识有遗忘和生疏,或有些专业课知识还未讲授,在遇到专业理论知识的英文表述时,理解有较大难度,往往需要老师先用中文来引导回忆专业知识,这就大量占用了课堂时间。在调查中,学生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受益最大的地方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与专业英语教学初衷是不符的。专业英语的教学首先应该是以教授专业英文语言为主要目的,而并非是专业课程的拓展或延续。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最好将专业英语与专业主干课程同期开设。但是,资环专业涉及土壤学、土壤地理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等多门主干课程,同时放在一个学期开设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增设双语教学。专业英语以专业英文语言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专业知识是教学载体;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以专业知识为教学内容,英文表达仅是教学的语言载体[3]。如此,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语言的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也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专业英语应用到专业课程学习中的真正“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3.选择合适的教材,以保障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课程教学最不满意的地方是“没有教材”。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是国内多数农林院校资环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4,5]。笔者查阅发现,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大都是专业课程的英文原版,如土壤学、土壤化学、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及作物栽培等有针对性的教材,而将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包罗在一起的英文书籍还未见到。另外,这些英文书籍主要属于学术专著,内容涉及面较窄,专业性强,不太适合进行本科生教学使用。虽然在教学预习和复习环节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也尽可能多的在课件中填充内容,但课件毕竟只是提纲,不能对某些问题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解决专业英语的教材问题刻不容缓。学校应加大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出版符合本专业教学规律的教材,以保障专业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