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朗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范文第1篇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四个基本要素,也是衡量语文基本功的标尺,四个基本要素中“读”是关键。朗读,是指用规范语言正确、流利地开声地有感悟地再现书面文字,并从中体会、领悟和想象出相关的含义和画面。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智力发展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极大。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外,还必须要多读、多听、多看,特别是多朗读,从朗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词汇,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

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具有四个“有利”

1.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朗读使书面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很好地再现,使书面文字所叙述的形象鲜活,使人物的情感更充盈,使书面文字所蕴含的意境更优美,能够引领学生沉浸在生动美好的情境之中,激发出浓烈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化,其兴趣也必然会不断增强。情在读中见,境在读中现;意在记中明,趣随读而增。朗读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是牢固的。

2.朗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感能力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因素。语感的产生和发展是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朗读,能够使学生对语言信息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小学生对语言缺乏正确的表达,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正确的朗读可以不断积累正确的表达,不断丰富提高语感。

3.朗读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

“读书高遍,其义自见。”朗读过程中,课文书面文字不断再现,其含义不断显露,给人的印象不断加深,其脉络则会不断清晰,反复朗读,课文内容就会清楚地凸现出来,被学生理解和把握。

4.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朗读,必须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咬字清楚,吐字清淅,朗朗开声,这样坚持不懈,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普通话、锻炼胆量、表达情感、丰富现象力、提高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必须在感悟上下功夫

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有效地培养语感。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出极大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在朗读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去进行朗读,边读边品味文字所含的感情,边读边感受美好的情趣。如此,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注重态势,传达情趣,激发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读,是有声地再现文字画面;态势,是有形地再现文字画面,二者配合,声形并茂,能更好地传达情趣,激感。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调动态势,充分发挥有形语言的功能,有机地将有声语与形体语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4.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想象空间极其广阔。想象,可以激趣,可以生发感情。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积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此激发感情,使学生自觉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教学范文第2篇

然而,目前课堂上的朗读普遍存在以下的一些不当地方: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即使让学生回家预习,能够做到的又真正的少之又少。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时间从哪儿挤呢?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为妙。不过,朗读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转贴于

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下列四个要求。

1.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进行阅读时,用眼看文要做到准确、迅速,不看错,不遗漏;用口发音时,做到口齿清晰,准确流利;用耳听读时,做到能听出朗读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用心理解时,做到正确、快速,并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生动地传达出文章的内容和风采。

2.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例如在初一的时候,我曾经开了朗读课,让学生自己找文章,自己可以找背景音乐,这样使学生的朗读兴趣被钓了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朗读得到的训练和提高。

3.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有人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朗读教学范文第3篇

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有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 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重要尺度。“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朗读教学是有技巧的。怎样进行朗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做。

一、教读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运用不同的语调,运用普通话,不添字、不改字、不错读音、不结巴、不重复、不破句,而且要情绪饱满,生动自然。

以《春》为例来说。“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这是一组排比句,风情壮美,寥寥数笔,春山,春水,春日,创造了一个宏大壮阔的意境,使人顿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催动着人们趁着大好年华去立志,去努力,萌发出今日不搏何时搏的雄心壮志,有着火一般的感染力。学生读的时候,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情强烈,学生要能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那种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描写春雨时,作者展开联想,一连用了三个比喻,都是三字一名:“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雨图以及迷迷朦朦的美感读出来,读出铿锵的韵味,质朴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缱绻深情。

二、析读

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例如《紫藤萝瀑布》中分析语言特点时,通过朗读教学,教学生读出“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明净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的磅礴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的生命的欢乐,教学生读出“瀑布”的高下,“瀑布”的曲线,“瀑布”的动感,“瀑布”的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通过析读,学生能够品味出这篇课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析读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三、赛读

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朗读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朗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表达;审美;思维

来历“书声琅琅”是学校的代名词。怎么使校园书声琅琅,文科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责任重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话说“语文靠念,数学凭算”。不管是“读”也罢“念”也好,都说明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年龄、心里特点,在朗读教学训练上,更应加强指导性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读书兴趣以及朗读水平,促进朗读习惯的形成。

1.有助朗读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除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句处,还要注意语体、语速、语感,在朗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达到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闻质兼美,是名家名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因材施教,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大有好处。如教《草原》一文,就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好关于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的人的语段,抓住描写性语句,扣住形容词,从中领会作者的语言美,感受作者描写的景象美,从而整体感捂草原的天的特殊美(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清新,天空明朗)。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中掌握“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子,为课后仿句训练打下基础。

2.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教材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庐山的云雾》一文,就要引导学生有侧重的进行朗读,庐山,景色秀丽,成为我国的名山之一。其景色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那变化无常的云雾。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分层朗读,还要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掌握作者写景从事物特点出发,高峰与幽谷、瀑布与溪流的区别,进而体会庐山的静态与动态美,这些还不是文章的重点,重点在与云雾,前边所写,只不过是为写云雾做铺垫。

庐山美,庐山因有云雾更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思云雾中的庐山,体会庐山云雾无处不在又要变化无常,飘忽不定,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人在庐山上谩游,随手可触云雾。产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不是神仙却似神仙的感觉。庐山的云雾,或在山顶,山顶云雾似白色绒帽;或在半腰,半腰云雾似玉带;或在山谷,山谷云雾似云海;有是就象巨大的天幕,把整座山峰都遮住。庐山的云雾,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瞬时万变,轻烟变银河,白马变冰山,这种动态美足足让人流连忘返;这种变幻美足足让人大饱眼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如教《游子吟》一诗,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达到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与子,线与衣”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感受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关爱,“密密缝”“迟迟归”体会到母亲对要远行的儿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的担忧,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热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感受到儿子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就能和诗人一 样深爱自己的母亲。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赏析,激发他们爱美,寻美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朗读教学,就诗让学生先从触摸语言开始,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启迪思想,享受审美的乐趣。

3.朗读优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口诵心维”是古人读书的心得体会。朗读不仅诗训练口功,还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诗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掌握语言的过程,如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通过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大树具有团结之美,凝聚之力;叶子具有奉献、感恩之美。大树,它把无数单片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使得叶子们和睦相处:不管是上面的还是下面,不管是外层的还是里层的,共浴阳光,共卸风沙,共挡风雨,得以生存下来,。“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当叶子生长着的时候,它在为大树奉献,当它离开大树时,依然化作养料滋养着大树。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叶子怀着感恩之心,它“落叶归跟”。学生思考的同时,自然会联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未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启迪他们“为了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4.这样才能搞好朗读教学

4.1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要在教学思想上予于高度重视,在教学时间上给于足够的保证,在教学行为上就要压宿“讲”“问”过多占用的时间。

4.2 要明确朗读的目的。朗读不仅仅是听声音,朗读是一中形式,通过形式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本质,才是核心。所以,朗读一定 读前有要求,读中作指导,读后作评价,让学生动口读、动耳听、动心悟、动脑思,这样才能把书读好,提高朗读本领。

4.3 朗读的形式应广泛多样。朗读,可以让学生单独朗读,也可让一组学生朗读,也可让全班学生朗读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是为了教学效果。一人读有一人读的好处,优劣得失一目了然。分组读可以对比,比好坏,不高低。集体读,看气势,看节奏,看整齐程度。集体朗读,有利于朗读的广泛性。

朗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一、教师范读,用真情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然后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黄河颂》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表现不出爱国主义情调。为了达到感染学生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握语言特点,“啊、黄河!”就要读出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读出中华民族的摇篮。节奏要先明,音节要洪亮,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雄伟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比如诗歌要“诵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图画美、结构美。说明文要“细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说要“赏读”,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能力。散文则要“美读”,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种表现的写作手法,没有墨守成规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这是贯穿于这一文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散文教学,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意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的轨道。这样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如果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而要朗读《登上地球之巅》这样的文章,那就截然不同了。就要引导学生一张一弛地朗读这几句:“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阅读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以此求得放松,以此欣赏美丽的珠穆朗玛峰。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句子着重品读,引导感悟学生

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海燕》中的描写海燕的句段,想象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号叫的画面,加深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其象征意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这是全文之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强壮的语言,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戛然而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彩。

四、探究中寻美,品读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