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形象论文

艺术形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形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形象论文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第1篇

蒙古族民歌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即有属于全民族共同的特性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自己独特的特性和风格。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大体可以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根据题材大致可以把蒙古族民歌分为赞歌、牧歌、礼仪歌、短歌、叙事歌等几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蒙古族民歌,都有大量对马和赛马骑手赞美的作品,尤其是赞歌和叙事歌两种艺术形式最为突出。因为马是游牧民族生命的源泉,是游牧生活中忠实可靠的伴侣,是推动游牧文化发展的动力。赞颂马的民歌中既有高亢悠扬的曲调,又有深沉雄厚的曲调。这些民歌有的是赞颂马的灵性与功绩,有的是描写马的形态与风采,有的是形容马奔跑的速度与雄姿,有的是赞美马与蒙古人的亲密关系和感恩马给予蒙古人的恩德。这些赞马歌是蒙古人对马的感情的真实流露,并且从不同角度将骏马形象、对马的情感和灵性诠释得真真切切,并与旋律曲调完美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锡林郭勒盟长调民歌《小黄马》、《走马》;呼伦贝尔盟长调民歌《四岁的海骝马》、《盗马姑娘》,科尔沁民歌《乌尤黛》,鄂尔多斯民歌《圣主的两匹骏马》、《紫檀栗马》;还有很多赞美赞颂骏马的民歌,如:《羁绊的栆红马》、《青海骝马》、《铁青马》、《小青马》、《黄骏马的汗珠》、《飞快的紫骝马》、《栗骠马》、《赤兔马》、《快腿马》、《斑斓的骏马》、《秀青马》、《粉嘴的海骝马》、《金色的杭盖的骏马》、《天马》、《呼和苏勒的骏马》、《骏马的四蹄是珍宝》等。《青海骝马》中唱道“:我的青海骝呦,走起来如同出弦的箭;我的海骝马呦,跑起来如同出膛的弹。”《蒙古马之歌》讴歌战马在战场上对主人的忠贞。歌中唱道:“护着受伤的主人,不让敌人靠近;望着牺牲的主人,两眼泪雨倾盆。仁慈的蒙古马呦,英雄的蒙古马呦。”作为蒙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马的不同步态表达着主人的不同心情。如伊克昭民歌《嫁女歌》巧妙地运用骏马拖步的姿态、律动和节奏,表达了妈妈对远嫁他乡女儿依依不舍之情。锡林郭勒民歌《万里》用骏马轻快自如地小跑节奏,描绘了牧人略饮小酒、悠闲自得地骑在马背上哼着小曲、无拘无束的心境。科尔沁叙事民歌《乌尤黛》,表达了一个痴情的小伙子思念远方的姑娘却无法向她倾诉,只能在月光的沐浴下梳理着骏马的棕毛向骏马述说,而他的骏马好似听懂了主人的话,轻轻摇着头安慰着被离愁萦绕的主人。蒙古人之所以成为马背民族,不仅仅是把骏马当做生活、生产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马作为自己心灵上的伙伴和可靠朋友。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马形象

蒙古族舞蹈里对于马形象的描写同样是丰富多彩,无论是表演性舞蹈还是自娱性舞蹈,舞者们都有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对于骏马强烈的感情,马在奔驰中产生的节奏就构成了蒙古族欢快音乐独特的审美节奏。“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是蒙古舞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马舞”充分体现了蒙古人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英雄主义气魄。蒙古舞中表现骏马题材的舞蹈最常见的有“走马”、“骑马”、“赛马”“、驯马”、“套马”等。由于受舞台表演空间的限制,在表现马奔跑时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实现,演员在舞台上“骑”的是内心想象的“马”,通过平步、碎步、吸腿步、踮步和跳步等腿部技巧展示来生动地展示骏马的运动形态。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人与骏马之间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对马的崇敬和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们就编创了许多表现马的舞蹈作品,如《马刀舞》、《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舞》等。近些年来新一代舞蹈家又创作出很多将骏马精神时代化、形式化的优秀作品,如《米力嘎》、《套马杆》、《驯马手》,在这些舞蹈中,“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即表现了蒙古民族审美情趣,又成功展示了蒙古民族的独特性格和豪放气派。

三、蒙古族英雄史诗的马形象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第2篇

课程改革首先从最基本的课程名称着手,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课程名称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1.对于专业性而言课程名称设置大而空泛、没有针对性,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向阐述不明确。

许多其他非艺术类专业也开设有同类的课程,如某些高校的市场营销学专业、企业管理学专业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形象设计是一门涵盖了多个学科知识、专业方向且综合性极强的多学科知识结构集成的课程。艺术设计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主要是从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来完成此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名为“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在设置该课程名时应该抓住艺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关键特征。

2.对于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设计对象而言,该课程名称小而片面,未能全面解释和表述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以前的企业在品牌建立上确实比较单一,企业拥有多个独立产品牌形象的情况比较少,跨行业做多品牌的企业更少,大部分企业的企业名即为产品品牌名,如IBM、麦当劳、太阳神等。在此情况下做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基本都能全面覆盖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视觉系统,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基本一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媒体的快速发展,产品品牌形象这一能与消费者发生直接关系的形象系统更深入人心。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占领更大的市场,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开始创建和拥有多个独立品牌,启用多品牌战略。每个独立品牌都能建立独立的视觉形象系统,此类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宝洁公司旗下多品牌的洗护品牌产品,腾讯公司旗下众多独立品牌的互联网产品,房地产公司旗下多个独立的小区和楼盘,等等。这类企业旗下都拥有多个独立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品牌都隶属于企业,但在没有为子品牌单独成立子公司的前提下只能算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简单地用“企业”二字代替。在做产品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与企业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就设计对象不同而必然会产生差异。但作为设计专业课程而言,两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与过程又基本相同,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单独为品牌形象设计开设一门独立的新课不具合理性,统一命名为企业形象设计又并不合适,而且目前有许多非企业也可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如球队、商会、协会、学校等组织和单位,这些组织和单位可能都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商业化的企业属性并非完全相同,都定义为企业也不合理,所以课程名称设置为企业形象设计则是极为不妥和片面的。综上所述,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更名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的,是能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若更名则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1)能贴合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和特征;(2)能全面阐述设计的对象和内容;(3)紧贴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名时必须取消对象为“企业”的局限性,扩宽设计对象的定位,确定视觉艺术的方向。将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区别开,并去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无法覆盖的部分。我认为直接还原其英文直译,更名为“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更为准确。

二、课程开设所针对对象的改革

课程开设的问题:课程开设所面对的专业学生范围小。目前该课程的开设对象一般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而环境设计的学生并未开设,使得环境艺术的学生在设计时无视觉形象统一的概念,这对环境设计学生在做工装设计时的整体性、规范性不利。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将此课程面向艺术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让学生针对企业和其他非企业的单位做工装设计时应全面了解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规范和应用要求。

三、任课教师教学形式的改革

课程教学形式的问题:教学老师单一。该课程包含了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内容,而教学却基本以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独立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内容片面,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若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开课时,问题更为明显。教学改革可用视觉传达和环境艺术的教师配合授课的模式开展,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四、课程联系性和系统性的改革其他课程的开设与该课程教学的关系与问题:本学科中的其他课程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不够系统。虽然此问题并非是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的问题,但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理解。该课程是让学生学习设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内容,规范统一地制订设计方案的能力,而且是综合设计性很强的专业课,而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是学习此课程的基础,也是此课程学习内容中的各个部分,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要使该课程教学效率提高就必须系统地将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与其有机联系并结合起来,让学生容易理解系统设计和规范设计的概念。

四、结语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第3篇

剪纸艺术虽然是一项民间艺术,但是其艺术表现形式中有许多特点是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借鉴和取用的部分:首先,剪纸艺术具有平面化(二维化)的特点。剪纸作品会将不同时空地域的人物、事物、动物或植物结合在一起,并且在结合过程中将各种形象以正视的角度表现,就像埃及岩画一样,身体部分是正面,而把头来回扭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这种表现看似不符合透视法则,但是却反映了物像最基本的特征,也便于在二维画面中将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的联系。其次,剪纸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图底表现关系的特点。剪纸的美学基础是阴阳学说,在各种剪纸作品中,人们都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到虚实结合的造型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又被称为阴阳相存。所谓“阳剪法”是把有用的花纹保留下来,剪下留白的地方,而“阴剪法”就是挖空的部分为花纹,保留花纹以外的部分,呈现出凿空的形态。现代平面图形创意设计中的正负形表现运用了剪纸这一艺术特征。再次,剪纸设计中运用了优美的构图和构成形式,在团花形、方形剪纸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对称式、放射式构图的使用,在拉花剪纸中又可以欣赏到连续式、反复式构图的使用,在人物、动物、场景、字体剪纸作品的细节之处,存在着节奏韵律、疏密繁简的构图变化。此外,剪纸具有概括的特点。剪纸的创作过程受到材料和制作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将设计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和展示出来,只能对刻画事物做减法,将最具有设计对象特点的内容保留并剪刻。剪纸还具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

二、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

南京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城市,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聚集地,最具代表性的就包括地方小吃、剪纸、纸扎灯(秦淮灯彩)、木刻、石像、明城墙等等。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北文化艺术交汇融合的所在,因此南京剪纸也在继承苏、浙等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吸取了北方剪纸艺术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南京剪纸艺术的造型手法粗中有细,拙中显灵,它摒弃了北方剪纸中规律性极强的图案和高度程式化的特点,比较忠于自然原物,又不失归整均衡的造型,显得比较淳朴。将地方剪纸艺术和地方小吃内容结合进行宣传展示和推广,是非常具有应用价值和表现空间的。这是对剪纸形式的新运用,通过研究分析剪纸形式,并将南京特色“秦淮八绝”的宣传内容运用新的形式进行设计展示和表现,使得剪纸艺术的传达表现有了新的内容主题,同时又能很好地宣传地方美食,推广地方特色。在设计探究过程中,进行了步骤分解:首先,是基础图形的简化概括表现,剪纸的图形轮廓一般是使用二维化剪影的表现手法,所以搜集的实物图片需要被加工和简化。第二,是剪纸元素和剪纸构图的重新组合,这需要对剪纸基本纹样做一个查找和综合,将剪纸纹样进行分类,包括点状纹样、水滴纹样、几何纹样、月牙纹样、锯齿纹样等。接着,进行纹样组合位置的分析,即哪种纹样适合在构图中心,哪种纹样适合在图形边缘修饰,纹样和纹样组合过程中如何形成符合图形轮廓的完整构图。第三,创作和绘制剪纸元素表现的“秦淮八绝”的图形和运用其到版面设计中,由于剪纸图形的表现形式是传统的,图形表现细节较多,所以版面设计风格简洁,运用简洁的细圆字体和字体段落块面,加上虚线和实线对于版面装饰与分割,形成现代构图和传统图形造型的共存。特别是在书籍(菜单)每个页面设计中,也需要整体版面统筹。虽然内容简洁,但是鲜明的剪纸风格以及独特的线条感,却给人一种精妙的感觉,每个页面的红与白相对相称,形成节奏变化,大方而整洁。

三、小结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折纸艺术

造纸术是我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蔡伦发展了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开始普及。那个时候纸张主要用来写字和记录。后来延续到人类的生活当中,还可以用作祭祀活动。折纸起源是纸的艺术,纸的艺术是用不同的材料和不用颜色的纸,然后用各种手法,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进而产生不一样的美感,折纸艺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折”和“叠”是最关键的两个特点。有关折纸艺术的发展,有很多的说法。但这种艺术在我国发展很久了。我国劳动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折纸艺术,进而运用到生活当中。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像折扇、油纸伞等生活用品。外国人对这种艺术非常重视,如今的折纸艺术集合了古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人们的思维创新。在中外的相互交流中,集合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将我国的折纸艺术发展的更快,折纸艺术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这跟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充满物质的世界里,让人更加追求自身的独特个性。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折纸艺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就像家具的装修、服装设计、画展设计等等。

二、折纸艺术的特点

折纸艺术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却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修饰性

通过对折纸艺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特别的感觉,体现出简单而又复杂的效果,脱离了原本的单调的现象。我们折纸艺术追求的是个性设计和独特效果。对于折纸艺术个性的解释,我们要运用几何知识去解释,所以它的观赏性很强,从而能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观念。所以它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突性吸引消费者。

(二)塑形性

折纸艺术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体现,与平面艺术相比它多了发挥创意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来进行分配,所以实现了产品形状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对折纸艺术效果的体现,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形状观念,还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体现出三维效果。

(三)创新性

任何新事物、新思维都是从创新开始的,折纸艺术看起来是一门简单创意,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实际上也不完全这样,它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给我们制造惊喜。在现在这些设计师的要求当中,在设计中运用各种手法,打破了规章制度,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性。

三、折纸艺术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一)整体应用法——独特的箱包构造

箱包是通过裁剪缝制而成的,除了一些裁剪之外,大部分的裁剪都在面上。箱包就是由这些构成的三维结构。箱包的设计与建造和桥梁的设计是一样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形状的一样来分析的,它的设计与桥梁的设计密切相关。以造型为基础设计的箱包,大部分的箱包是缝合而成的。箱包的结构丰富,视觉效果更加强烈,采不同面料,往往会设计出不同的箱包效果。根据广大消费者对箱包的不同的认识,可以将折纸元素减少后,然后把折纸艺术应用到箱包当中,这种设计具有独特的设计性。同时,把折纸艺术应用到箱包设计中还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在箱包的设计上我们一般是选用布料、皮等等,所以我们要对面料的质量进行考虑,看是不是适合箱包的设计,因为箱包本身就具有功能性,因此箱包结构发生变化时。它就会影响到它最基本的功能,然后有一些箱包还要进行特殊的加工,这样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近几年,有一些箱包产品也推出了折纸艺术的发展。

日本知名品牌,就是讲折纸艺术就是将折纸艺术发挥得很好的品牌之一。它的设计一直都会给人制造惊喜,以它独特的思维进行创意研究,所以这样的设计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们要反思,要摆脱传统模式,要发挥创新思维,这些创新设计的灵感都是来自折纸,通过使用不一样的材料,通过利用四个三角形搭成一个正方形再通过数字运算符合重叠使得每一款大小不一的箱包,或者是平行的或者是垂直的造型变化,这个箱包还可以用来反映消费者的心情,即使是不经意间的使用,也可以将箱包的造型改变,便于收纳,为未来科技发展做好铺垫。

(二)局部应用法——装饰性的箱包细节

箱包产品怎么样才可以体现出它的档次,除了很有特点的款式和完美的细节外,这与它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箱包的设计在于它的整体设计要一致,通过不一样的色彩,形状、质量的变化,会使我们再挑选箱包的同时有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是对箱包整体造型的改变,同时将折纸艺术融入其中,作为装饰,或者又可以融入它另一方面的设计当中,折纸元素在箱包上运用的结构不同,后面产生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意大利皮具品牌托德斯的这款用途非常广泛的手袋也在细节上采用折纸艺术。它的颜色置地有它不一样的特点,就像折纸一样,打开合上都非常有特色。但其实它的包装性能又时尚又能吸引消费者的光顾。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第5篇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形式,主要涉及到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及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全民关注的热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升国家或地区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本研究从游客的视角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研究影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献综述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和保护研究

国内外学者多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如Munjeri D(2004)探讨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形式特征。张春丽、李星明(2007)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界定、内涵、外延等方面。刘壮、牟延林(2008)在对比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学者关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通过对特定案例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Susan(2006)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周晓涛(2012)探讨了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建立地方立法保护的必要性。Georgiev(2013)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以维护世界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自然遗产为基础的。Claesson(2011)探讨了保护沿海或淹没的史前土著考古遗址和历史景观、滨水建筑、海船的残余和海事传统的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Chatty(2016)在总结阿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社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影响角度出发进行研究。Costa(2008)指出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巴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George(201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加剧了当地居民的贫富差距,造成旅游开展的过度商业化。潘长宏等(2013)探讨了了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造成的多样性影响、形象与文化认同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Giudici等(2013)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Pratim(2015)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游客的行为和忠诚度的影响。秦美玉(2014)对“双轨制”办节模式下形成的西昌市区、普格县、布拖县三处遗产地居民的旅游影响进行比较研究。Smuka(2016)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作用以及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2.1.3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自己的研究视角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进行研究,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陈炜、文冬妮(2011)从开发潜力、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开发效益等方面,构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Barrio(2012)在整合三个分析公司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三重分析方法评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的价值。巴桑吉巴(2014)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提出了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朱叶等(2015)以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ASEB栅格分析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Falguni(2016)探讨了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指出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寻求竞争优势的重要经济工具和营销工具。张希月(2016)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的基?A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2.1.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和对策研究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非遗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对策。朱晗、赵荣(2013)对山东省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和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周灿(2014)探讨了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模式。Vica等(2014)通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杨阳、黄远珍(2016)提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协作机制。Nicole(2013)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问题。马振(2014)提出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改变经营理念、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开展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组织手工艺品设计比赛、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培训社区居民等发展对策。王春燕、喻晓玲(2015)提出针对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旅游吸引力的提高策略。刘社军、吴必虎(2015)探讨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双赢策略。

2.2计划行为理论研究

2.2.1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研究方面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是对Ajzen和Fishbine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的继承,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旅游方面的研究,如姚艳虹、罗焱(2006)本文借鉴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选择的TPB模型,并对各层次构成要素的作用进行分析。曾武灵等(2011)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的滨海生态旅游区游客重游意愿的理论模型。沈苏彦,郭剑英(2011)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预测模型,揭示影响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Quintal等(2011)基于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了感知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澳大利亚旅游意向的影响。Jalilvand等(2012)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子口碑的影响(网络口碑)对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Guo等(2013)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乡村旅游意向模型,检验旅游者乡村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李卫飞(2014)以国外志愿者旅游研究成果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旅游认知心理的研究,探讨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旅游的认知、态度和意向等心理状况。马奔等(2015)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行为进行研究。卢冲等(2017)构建了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模型,运用双槛模型对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2.2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者行为研究方面修正

计划行为理论在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后,虽然得到诸多研究学者的肯定,但不少学者质疑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是否足以充分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意向,并试着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一些新的变量或与其他的理论模型嫁接,以期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如Kuo等(2012)运用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影响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Hsu等(2013)构建一个扩展的旅游者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研究游客旅游动机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周玲强等(2014)通过将“感知行为效能”和“地方依恋”两个因素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构建一个解释和预测旅游者自发的环境负责行为意愿的整体模型。邱宏亮(2016)引入道德规范,构建了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影响机理模型。以来杭州国内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及道德规范对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的具体影响。邱宏亮(2017)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宋慧林等(2016)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TPB模型,采用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对TPB模型在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对人口特征在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朱长宁(2016)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休闲农业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4市584份消费者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2.3现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