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文很短: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我们的《教参》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内容很多很复杂,“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然后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轨道、日出日落的逐日变化、地球的纬度、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影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解说,最后得出了一个大致结论:一天之中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早晚几乎是一样的;高中地理教材上的理论也能确证:在“一天”这样短的一个时间内,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早与晚都相等的,原因与教材上讲的一致,其大小凉热也不是因为远近的原因。
可以说,《教参》的解释是非常准确和科学的,是结合了现代地理、物理、天文等学科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解释的文字也是非常的清楚和明白。但如果大家细心一点,比较一下课文内容和《教参》的解释,就会发现《教参》的讲解内容与课文所问的内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课文原文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注意文中加点的字(后半句括号里的字是根据上下文意补充出来的),“去人”即“距离我们人”,注意,是距离“人”,而不是距离我们的“地球”,也就是说,我们课本上的两小儿争的不是早晚时“地球与太阳远近”的问题,而是早晚时太阳与地球上的某个具体的人的距离,也就是地球上的某一个点――两小儿所站的那个地方,在早上和中午离太阳的远近问题!
要搞懂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示意图。如下图:A点是太阳的位置(不变),B点是两小儿早上站的位置,C 点是两小儿中午的位置,箭头符号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故观察,我们把地球自传的方向稍微做了一下调整)。大家看图所示,AB的距离是明显大于AC的,也就是说我们早上确实要离太阳远,中午我们离离太阳确实要近些。
如此看来,两小儿问的问题是可以回答清楚的,孔子之所以没有能够回答出此问题,有两种可能:第一,可能是孔子时代几何学并不发达,孔子不明白这个现在看来极为简单的道理;其二,孔子如我们现代的《教材》《教参》编写者一样,犯了一个“想非所问”的错误:人家小儿问的是“地球人”,而孔子和我们的编者们想的却是“地球”。就这两点来看,我更趋向于后者,因为即是孔子不懂几何学,但肯定明白这个基本道理的。事实上,就一天来说,地球与太阳远近确实是几乎没有变化的,是恒等的,但地球上的某个人或者说某一个点,在一天之中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却是不一样的,如此看来,圣人不是知识的缺乏,重要的是没有听懂人家的问的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