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扶贫攻坚剖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时间安排
2020年6月1日-6月30日
二、总体要求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和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成果,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重点内容排查。
各村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组织人员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开展全覆盖排查,确保户户到、人人过、项项查。重点排查以下六项内容:一是家庭收入情况。排查贫困户2019年度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重点关注是否受肺炎疫情或其他原因影响导致今年收入可能不达标的风险。二是基本生活保障情况。排查米、面、粮油是否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肉类、蛋类、奶制品或豆制品等是否想吃随时能吃,一年四季是否都有应季的衣物,重点关注特殊人群(比如鳏寡、残疾高龄老人等)是否落实相应的服务保障措施。三是义务教育保障情况。排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和教育资助发放情况,重点关注学籍在外地的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补助政策是否发放到位。四是基本医疗保障情况。排查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参保情况,重点关注新增人口是否及时代缴、稳定脱贫人口参保情况。在外地参保和就业单位代缴的是否有证据资料。五是住房安全保障情况。排查贫困群众住房是否安全,是否满足居住需求,危房改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重点关注今年实施的53户危房改造户是否竣工并入住,疑似危房户是否进行安全鉴定。六是饮水安全情况。排查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是否达标,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饮用露天塘水情况,老弱病残贫困户的饮水是否方便。
要强化督查督导,由镇纪委、镇扶贫工作站组成督导组,对各村排查情况进行实时督促指导,确保排查工作全面开展。
责任单位:镇国土所、镇水保站、镇纪委、镇扶贫工作站、各村。
(二)全面开展帮扶走访。
专项集中行动期间,全镇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要围绕“四个一”要求对所结对帮扶户(包括2014年、2015年脱贫户、稳定脱贫户)开展1次帮扶走访,并将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贫困户所在村。一是与贫困群众谈一次心。与贫困户面对面谈心交流,了解结对帮扶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引导结对帮扶户掌握建档立卡以来家庭收入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的改善情况,切实用心用情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二是梳理一遍帮扶措施。帮助结对帮扶户梳理建档立卡以来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方面获得的帮扶情况,确保结对帮扶户(或明白人)对相关情况说得清道得明。三是核实一遍基础数据。核准《扶贫手册》基础信息及贫困户家庭各项收入、支出数据,确保各项基础信息真实准确。四是整治一次人居环境。动员并帮助贫困户整治家庭人居环境,确保贫困户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干干净净的人居环境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责任单位:镇党建办、镇扶贫工作站。
(三)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各村要充分发挥公益岗和公益性事业劳务人员作用,对所有村域内的垃圾包括杂物、渣土、柴草和废弃物等进行一次拉网式全面彻底清理,确保常态化达到“十净”(即房前屋后净、庭院净、禽舍净、道路净、沟渠净、绿化地林带净、公共环境净、水边净、场院净、地头净)要求。结对帮扶责任人要结合帮扶走访,帮助结对帮扶户对家庭人居环境进行细致整理,促其达到“五净一有一整齐”(即门窗净、卧室净、厨房净、个人卫生净、宅前宅后净,每个贫困户家中要有简单必要的基本生活用品〈包括床褥、衣柜、碗橱、餐桌、椅子、电视机〉,家庭院内摆设整齐有序)。
责任单位:镇农综中心、镇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各村。
(四)抓好问题整改落实。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切实抓好全面排查和帮扶走访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确保所有问题6月底前整改到位。针对发现的问题,要逐项建立问题台账,逐项研究具体整改措施,严格时间节点,逐人逐户对账销号。对能及时整改的问题要坚持立行立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加强会商与研判。联系村班子成员要深入到村进行督导,全面压实工作责任。镇国土所、镇水保站、镇人社所等涉及“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部门,要对照工作职能加强对各村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各村要找准问题症结和问题阻点,深入剖析原因,既要“点对点”整改,做到改到位、改彻底,又要做到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
要坚持精准帮扶,聚焦“五个一批”,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对照年度工作计划和夏季攻势要求,全面排查工作落实进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危房改造、生态保护扶贫等凡是贫困村贫困户应享受的政策和该兑现的资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到村到户。
要坚持扶贫项目实施半月调度机制,压紧压实项目责任人责任,加快各类扶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项目6月底基本完成,并按照要求及时做好项目验收和资金拨付工作。
责任单位:镇国土所、镇水保站、镇人社所、镇财政所、各村。
(五)完善基础信息工作。
要全面核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镇扶贫工作站对发现的疑点数据要组织实地核查,及时修正完善,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要围绕普点内容,全面梳理、规范整理村级档案和贫困户档案资料。各村完善的重点要求:(1)检查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手册》内容必须与家庭真实情况、扶贫信息系统相一致、帮扶措施与帮扶成效必须相统一。(2)《扶贫手册》必须存放在家,户袋资料与村存放的户档资料必须完全一致。(3)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帮扶和退出资料务必完整、支撑材料必须齐全。(4)边缘户和监测户的佐证资料务必准备并且充分有力。(5)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措施务必落实到位,排查表中的各项帮扶措施必须填写齐全。(6)有关证件(如残疾证、慢性病证等)务必办理并存放户袋。(7)对特殊情况户(如不能正常回答问题的农户等)务必准备情况说明、张贴告示或相关证明材料以及“明白人”。(8)所有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扶贫专干对所在村脱贫攻坚基本情况、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和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程序环节、取得的成效等必须做到清楚明白、熟知在心。
责任单位:镇扶贫工作站、各村。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全镇脱贫攻坚专项集中行动是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的重要抓手。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严格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全面开展走访,扎实做好帮扶工作。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没有刻意安排,没有大队人马,有的只是周书记与群众的亲切交谈,不时的访贫问苦。
全面调查,摸清实情,深入剖析贫困发生根源
周泽民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寻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到受历史条件、基础条件、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寻乌经济发展基础仍然比较滞后,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处在全省、全市靠后位次。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40.2亿元,在全市排14位,财政总收入4.3亿元,在全市排18位;公共财政收入2.96亿元,在全市排1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270元,在全市排12位。寻乌在发展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
1,基础设施滞后,跨越发展难度大。一是交通条件较差。寻乌境内除了206国道和瑞寻高速公路外,通往外省、市和其它县的公路均为二级及以下公路,还有1503个自然村和1168个村小组未通公路,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全县还有近27万亩果园“靠天吃饭”,灌溉保证率只有30.6%。同时,城乡居民饮水问题突出,全县仍有7.5万群众存在饮水安全隐患。三是农村电网改造率很低。全县现仍有7个行政村、62个村小组的居民用电由当地小水电站直供,农网长期低电压用户有8026户。
2 工业基础较差,财政增收难度大。寻乌县属于传统农业县,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比较滞后。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9家(按当时统计口径),工业总产值只有8.1亿元,年内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仅有25家,年纳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只有2家。造成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突出,2012年全县财政支出达14.2亿元,而县内公共财政收入只有2.96亿元,近80%的财政支出依赖于上级转移支付,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除了保障基本的刚性支出外,县财政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保障民生。
3 发展平台不优,重大项目引进难。寻乌属于赣州市3个没有省级工业园的县之一,落户的所有企业享受不了工业园区的土地、资金、项目扶持和各项政策优惠。寻乌电网处于赣州电网最末端,电力保障能力较为脆弱,供电质量和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工业企业的用电需求。这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形成制约。
4 致贫因素较多,群众增收难度大。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寻乌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经常性旱灾与局部性的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局部特大暴雨及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农村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损毁严重。二是致富门路不广。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左右,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相当一部分农民只能从事一些高风险行业。
5 发展成本较高,留住人才难度大。一是企业用工成本较高。随着寻乌县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外出打工的人员,劳动力多数投入到果业和小型果品加工企业中,招工难、劳动力成本高的现象日益凸显。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全县高层次人才少,特别是懂项目编制、工业规划、工业设计、稀土工业、果业病虫害防控、城乡规划建设、水利水电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非常缺乏。三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从2008年至2012年,寻乌县新招录事业人员共858人,其中申请调出和主动辞职人员多达276人,流失比例达32.2%。
把准脉搏,解决问题,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在调研中,周泽民对寻乌县突出产业、项目、移民和科技扶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寻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必须珍惜当前有利时机,认真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周泽民强调,扶贫开发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功能建设。要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机遇,尽快改变革命老区发展滞后的状况,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1 加大扶贫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巩固提升现有扶贫成果,全面加快脱贫进程。一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科学制定扶贫重点村扶贫规划,准确分析贫困乡村的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规划的重点和目标任务,扎实推进82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扶贫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稳步推进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扎实做好深山区、东江源头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保护区、地质灾害区等地的移民搬迁工作,抓好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农民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并在移民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 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要改变贫困落后现状,就要不断增强“输血”功能。要紧紧抓住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和省“四个一”扶贫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全力抓好《若干意见》的落实。深入研究《若干意见》精神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吃透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贯彻《若干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抓紧策划生成一批论证充分、优势明显、中选率高的重大民生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二是积极做好“四个一”扶贫的对接。充分利用省“四个一”扶贫政策,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协调,积极做好项目的论证、包装、储备、对接、立项和实施工作。按照“以项目对接政策,以政策争取资金”的方法,对所涉及的对接项目根据政策要求制订可行性论证报告,争取对接项目在省对口业务部门挂上号,力争立项或列入省级规划,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
3 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实现脱贫致富,“造血”是根本。要利用好寻乌矿产丰富的资源优势、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果业大县的产业优势、东江源头的生态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做旺人流物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是推进招商强工。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继续重点打造好江西寻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寻乌民营创业园两个平台,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力。二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着力做大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农入城,做旺人流物流,增强集聚效应。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10万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镇化率达50%。三是做强做优果业产业。要由果业种植大县向果品加工大县、果业经济强县、果业产业名县的转型升级,把寻乌打造成世界优质脐橙重要产业基地、国家“寻乌蜜桔”标准化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县果业产值超20亿元,实现人均产值6000元以上,不断夯实群众致富基础。四是培育壮大特色高效产业。围绕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的思路,继续抓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力度。积极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重点扶持和培育生猪、茶叶、花生、兰花、甜玉米、纸业原料林、高山油茶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开好这次生活会,乡党委进行了认真安排,班子成员也都认真做了准备,希望全体同志结合实际,畅所欲言。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制定有效举措、及时加以改进,使我们这次生活会真正达到增进团结、形成共识、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
下面,我对自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检查。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全乡上下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全乡项目建设有新突破,农业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工作稳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一)项目建设有新突破
2009年,在项目建设上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举全乡之力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到目前已完成招商引资1720万元。新建项目4个,完成投资17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40万元,完成年任务的400℅。
1、*奶牛规模养殖场项目。项目占地40亩,总投资860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0万元,建筑面积5220m2,其中圈舍面积3966m2。项目建成后可入住奶牛600头。目前,该项目投资已经全部完成,10月底投入使用。
2、大庙湾奶牛规模养殖场项目。项目占地64亩,总投资13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10万元。建筑面积10000m2,其中圈舍面积8600m2。项目建成后可入住奶牛1000头。今年,已完成投资7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完成480万元,明年上半年所有投资全部完成。
3、恢复重建奶奶庙项目。什巴台奶奶庙,始建于1928年,1966年被拆,曾经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寺庙之一,香火很旺。项目在什巴台村奶奶庙原址上恢复扩建,占地20亩,总投资400万元。今年开工建设,已完成打井、配电,部分基础和材料准备工作,完成投资50万元。
4、明喜营水浇地开发项目。项目开发水浇地1000亩,新打中深机井10眼,配套水电路等,总投资150万元,目前已打井4眼,完成投资50万元。
(二)农业工作扎实开展
1、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利用扶贫资金,在大恒城村新打机井5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0亩;利用以工代赈资金新打机井5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亩;新修村村通水泥路4公里,砂石路7.2公里,对65公里乡村道路进行了养护;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资金,开发建设了80亩育苗基地,培育杨树、榆树、柳树等树种400万株。完成通道绿化5.2公里,人工造林900亩,荒山造林1750亩,完成草场围栏1万亩。
2、发展规模种养业:利用该村流转土地,采用个人承包的方式,当年打井配套,连片种植甜菜800亩;充分利用*村丰富的水浇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甜菜500亩,蔬菜300亩。以两个特色园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全乡甜菜种植2277亩;依托新建的两个奶牛规模养殖场,全乡新增奶牛600头,存栏达到1000头,全部实现规模养殖;满德堂村现有规模养殖户4户,散养户236户,全村存栏能繁母猪410口。今年利用扶贫资金,新建改建圈舍面积1000m2,存栏能繁母猪发展到1000口,生猪生产能力达到1万口以上。
(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们牢牢把握这条主线,着力抓好抗旱救灾、民心工程和土地流转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做好生产救灾工作。我们及时把工作转移到抗旱救灾上来。一抓减负。严格按照减负规定,除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外,不让农民出任何工和钱;二抓救助。截止目前,共救助无自救能力1040户、2091人。其中:五保户每户发煤500公斤,面粉3袋;低保户每户发放救灾煤200公斤、面粉1袋。确保最困难群体冬令时节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抓储备。为解决饲草、籽种短缺问题,从万全等地订购青玉米200多吨,并组织农民进行青贮、微贮。通过帮助农民从外地调运、引导农民串换等方式,联系订购籽种100吨,确保来年农业生产正常开展;四抓增收。通过劳务输出组织协调服务和流动党员党支部领引,优秀务工人员和乡村干部推送等多种措施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组织赋闲劳动力外出务工。新增劳务2000多人次,全乡劳务输出8000多人次。在家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到周边蔬菜种植村和风电场季节性打工,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2、切实落实好民心工程。一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缺水一直是困扰我乡的一个难题,大旱之年饮水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今年,全乡新打人畜饮水井13眼,实施了4个村的人畜饮水、7个村的安全饮水和2个村的自来水维修工程,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二是认真落实了农村五保、低保、粮食直补、合作医疗、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乡镇新建综合文化站,5个村建了文化活动广场,成立文艺宣传队。
3、多措并举抓好土地流转。今年,在西水泉、徐大保、大恒城、南号4个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分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2000亩,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总体看,今年全乡上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心思进,已经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大好局面。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到*乡任职以来,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比较认真负责,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理念不新,创新性不强。尽管按照县委提出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谋划了全乡的工作,并认真将各项工作抓实抓好,但仍没有跳出自然条件差,资源不足的影响,劣中生优,无中生有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导致创新性工作不够多,发展缓慢。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来*这段时间,虽然我们开展了“三议三思”和“四访四问”等调研活动,但由于侧重谋划全乡工作,外出考察跑项目等原因,感觉自己深入基层调研不够,到群众中了解他们所想所盼,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次数还不多,有时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没能将来自基层一线的问题及时给以解决。
关键词: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策
《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为了满足农村社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保障的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低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处于我国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更低,探索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对于贵州省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一)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低。
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建设。根据2007-2008年西南5省农村地区水利建设情况统计表得出:总体看来乡村水电站、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三个指标2007年到2008年,均呈增长趋势。(1)乡村水电站指标:贵州省2007年拥有乡村水电站791个,2008年增加到1256个,截至2008年,这一指标虽然高于西藏(435个)、重庆(1118个)、云南(1072个),但与西南农业大省四川相比,相差高达2918个。(2)有效灌溉面积指标:贵州省2007年有效灌溉面积779.7平方米,2008年增至917.4平方米,2008 于西藏(220.7)和重庆(658.9)外,与云南和四川相差分别为619.5和1589.3,差距相差较大。(3)机电排灌面积指标:2008年,贵州省机电排灌面积达到74. 1万平方米1,除高于西藏(4.7万平方米)外,同年与云南(183.7万平方米)、重庆(187万平方米)和四川(263.8万平方米)相比,分别差109.6、112.9和189.7。此外,2009-2010年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省区、市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证明加大对贵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在解决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和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十分重要。
(二)农村交通设施供给水平低。
在农村交通设施方面,无论是供给数量还是供给质量,贵州省农村交通设施供给都处于落后水平。根据进村道路路面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优质路面和较差路面,优质路面包括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较差路面包括沙石路面、砖石路面和其他。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西南五省区数据,(1)水泥路面指标:从供给数量上看,贵州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个数为1927个,高于西藏(95个)和云南(164个),却与重庆(2477个)、四川(10126个)相差550个和8199个,差距较大。(2)柏油路面指标:贵州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的村数2267个,高于西藏(218个)、重庆(862个)和云南(1491个),与四川(5108个)相差2841个。(3)沙石路面指标和其他路面指标:贵州沙石路面(9964)、其他路面(5565)低于四川外,均高于其他几个省区。根据进村道路路面材料分的村个数比重(表2-3)看出,贵州省优质路面村个数比重为21%(水泥路面比重+柏油路面比重),除优于西藏外,均低于重庆(33%)四川(30%)和云南(24%)。而较差路面却占了贵州省所有进村道路路面材料村个数的(79%),远高于重庆(67)四川(70%),总体进村道路质量较差。
(三)农村教育供给水平低。
农村教育现状从以下六个指标分析:西藏除外,(1)乡镇小学总数和教师人数:贵州乡镇小学总数达到16643个,教师人数185376人,除学校总数和教师人数高于重庆,学校总数均远低于四川20765个和云南22267个;教师人数除低于云南(219210人)和四川(309547人)。(2)中学学校总数和教师人数:全省农村中学学校总数2142所,高于重庆和(1039个)云南(2060个),远低于四川(4229个);教师人数109721人,除高于重庆(73225人)外,均低于云南(128892人)和四川(230984人)。(3)职业学校总数和教师人数:全省农村职业学校总数115个,教师人数5139人,这一组指标均低于其他省份。
贵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1)教师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主要体现在“四多四缺”上,即:城镇教师多,农村教师缺;低学历教师多,高学历教师缺;民汉双语教师缺,其他类型教师多;代课教师多,专任教师缺。在边远农村小学,有70%左右的中小学没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率与辍学率长期偏高。根据贵州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 2005年、2006年、2007年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02%、1.44%、1.53%,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58%、3.71%、4.45%。有个别县的初中学生流失率达到5.6%,有个别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高达到10%左右。
(四)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供给水平低。
根据西南五省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的统计情况来看,从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三个统计指标分析得出:贵州省仅有卫生院指标(1448个)高于重庆(1014个)云南(1394个)和西藏(665个)之外;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指标除西藏外均低于其他省份,贵州床位21201张远小于重庆、四川和云南;卫生人员数19531人,远低于重庆、四川和云南。但考虑重庆市辖区总面积相比,其乡镇卫生院的覆盖率仍然落后于重庆。贵州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不足情况突出,卫生院覆盖率低,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少,加强贵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供给水平低。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多,城乡收入差距大。
贵州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15404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17189户,高于重庆、四川、云南和西藏,说明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急需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支出31926.2万元,力度比其他省份大,从人均保障支出看,西南五省每月人均保障均在80元以下,贵州省61.9元,优于四川57元、云南60.7元和西藏48.2元,但比重庆70.8元要低。从以上数据得出,贵州农村最低保障人口基数大,但人均保障额相对较低,仅依靠民政的社会保障支出,难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因此应加大财政支出,保障农村居民最近本的需要。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省份,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4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少2148元,并且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09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28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005元,相差9858元。由于国家实行人均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贵州省贫困人口由324万人增加到585.4万人。因此,全面建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广播电视供给水平低。
根据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统计信息得出西南五省广播电视覆盖情况。(1)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指标:贵州正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为84.38%,在西南五省中排名最后,均低于重庆(91.72%)、四川(95.38%)、云南(93.44%)和西藏(88.1%)。(2)农村中央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指标:贵州省综合覆盖率为80.09%,除高于西藏(76.69%)外,分别低于重庆、四川和云南11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3)农村无线广播覆盖率:贵州58.13%,位列西南五省末位,均远低于重庆(78.79%)、四川(88.53%)、云南(89.75%)和西藏(88.09%)。(4)农村中央广播节目综合显现覆盖率:贵州50.53%远低于其他省区。根据表2-7的四个指标得出,(1)农村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贵州89.96%,除略高西藏89.15%外,低于重庆(96.54%)、四川(96.7%)和云南(94.37%)。(2)农村中央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贵州84.87%除高于西藏外,低于重庆(96.08%)、四川(96.32%)和云南(94.31%)。(3)“农村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和“农村中央电视节目综合无线覆盖率”两指标,贵州分别为43.31%和41.33%,均远低于其他省份。
二、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层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截至2009年末,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农业支出金额分别为125.4亿、334.8亿、198.93亿、271.99亿万和94.3亿元,五省农业支出增幅显著。贵州从2002年到2009年底,农业支出增长了将近7倍,但其财政支农资金总额除高于西藏和重庆外,远远低于四川和云南的财政支农总额。整体看,我省财政支农力度不足,与四川和云南相比差距很大。
(二)供给结构不均衡。
一方面,由于城乡公共产品呈现二元化结构,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城市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好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地区农村供给结构不均衡。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极度不均衡,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三)缺乏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从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过程来看,在贵州农村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需求表达机制。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农民被排斥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运作和监督之外,无法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
(四)供给主体单一。
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等于只有政府才能提供公共产品。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突出的表现在:第一,主要靠政府,私人企业参与不够。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致使私人企业经济利益流失;其次由于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产权不清,是导致私人企业不能积极参加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障碍。第二,农村各类非营利组织如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因受权利和财力的约束,不能正常或自下而上反映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第三,基层政府农村社区组织(村民委员会)理论上是负责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但由于税费改革后,财权的上移,主要资金来源于农民,而这一群体因收入低、负担重,能够筹集到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造成了我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五)供给管理的“低效性”。
首先,贵州乡镇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现象,同时,与其他地区相比,贵州农村发杂的地形和地貌也决定了再提供公共服务时人均消耗的成本更高,即使加大投资比重,也可能导致质量不佳、效率低下。其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第三,存在供给资金管理不科学的现象。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部门较多,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三、提供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对策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是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必由之路。构建多渠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筹集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为主,在明细产权前提下,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或采取政府与私人共同供给。政府可通过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和帮助私人或企业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以实现在供给主体、资金来源和供给方式上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共存的供给模式。改革 “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引入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建立由内部需要决定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来满足农民的公共物品需求偏好;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充分实现村民自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表现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008年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
【2】《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2009年贵州省综合年报》
【4】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
【5】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0年10月各省民政事业统计数据。
【7】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研究”第二阶段总体研究报告[R],财政部农业司内部报告,2006.
【8】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案例研究[8].中国农村观察,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