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造技术论文

营造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造技术论文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我国人工林地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林业资源的总量持续增长,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林业资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我国林业发展取得很多成就,但林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林业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营林造林技术的探讨。

2常见营林造林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的分布不均,营林造林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播种造林。

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地理条件较好,比较适合采用播种造林的方式。所谓的播种造林就是将种子播撒在造林地里进行造林。这种造林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撒播和穴播,撒播就是直接在土壤上抛撒种子,穴播就是在平整过的土壤上开穴并均匀地播下种子,然后覆土轻压。种造林这种方法程序简单,施工便利,应用比较简单,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造林方式。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对土地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在植被茂密、死地被层厚的地方播种的幼苗不易成活,幼苗成活率比较低。

2)植苗造林。

造林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植苗造林,植苗造林就是将生长好的小苗木进行移栽的方法,因此,又被称为栽植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移栽的苗木带有根系,栽种后能够很快的适应环境的要求,生长快,成活的几率很大,尤其适用于干旱、杂草繁茂或土壤贫瘠的地方。这些地区采用播种造林效果不明显,植苗造林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种方法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需要提前培育苗木,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3)分殖造林。

通过利用树木的枝干、根系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节约时间和成本,林木的生长速度很快,成活率也比较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造林技术。但受造林地条件、材料来源的限制,这种造林方法应用范围有限,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4)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顾名思义,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一种造林技术。这种方法既可以将树木在行内彼此隔株进行,也可以隔行进行混交,还可以把树种栽植成块状,与另一种树种的块状依次进行混交。树木的混交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得多种木材原料,而且还能够调节树种之间的平衡性,增强林种的稳定性,实现树种的速生丰产。但是混交造林要严格树种的选择,确保混交出来的树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抗灾能力,这样质量才能过关。

3林业营林造林技术探讨

1)整地技术。

造林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整地,它是营林造林的基础。整地技术就是在造林前清除林地上的杂草或植被,翻垦土地的生产技术措施。造林整地可以通过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穴状整地、高台整地等方式开展。在山地缓坡、丘陵地区可以用带状整地的方式;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营林造林可用鱼鳞坑整地的方式;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带可以运用穴状整地的方式;而对于间歇性积水、轻度盐碱地的平整则可以用高台整地的方式。整地能够使土壤变得松软,增加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苗木根系的自然伸展,能够保障造林施工的有序开展。

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营林造林最核心的一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是树种选择总的原则。树种的选择适当与否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林木的成活率,因此要慎重选择。在选择树种时可以从适地适树适种源这方面考虑,意思就是看看所选的树种能否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有的树种喜欢湿热的环境,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适合在南方地区种植,比如樟树,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性不强,耐水湿,不耐干旱,适合在南方生长。而有的树种抗旱能力比较强,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西北干旱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这种树种,例如胡杨,它木质纤细,树叶阔大,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顽强,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它就比较适合在干旱的沙漠中种植生长。当然,如果不确定该地区到底该种植什么样的树种,最好就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乡土树种。树种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各种条件,比如气候环境因素、土壤环境、树种对光照的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优良树种,确保选好、选对树种。

3)移植补栽。

不是所有种植的树木都能存活,树苗有一定的成活率。因此,营林造林工作结束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看看树木有没有不长或者死苗的现象,如果有,要及时移植补栽。造林结束后,要及时给树木浇水灌溉,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若遇到大雨天,要及时做好苗木的保护工作,保证存活率。在移植补栽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般苗木所带的吸收根越多,成活的几率越大,因此要尽量保护吸收根,在运送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保护土球的完整。此外,要把握好树苗移植补栽的时间,一般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移栽最合适。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移栽的时间也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后期养护。

营林造林过程中,整地技术是基础,树种选择是核心,后期养护是关键。树木不仅要种好,而且要管理好,林木的养护可以通过适当浇水、施肥、对树叶进行修剪、自然灾害的预防、病虫害的防治等方式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养护工作的重点,小树苗的抵抗能力比较差,极容易感染病虫害,需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喷药法是防治林木害虫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对一些顽固性害虫的防治效果不佳。防治害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树干涂白法,就是将栽种完的树木局部涂白,这样能够防止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并防止日灼。其次还可以用农药埋施法,在树木的根部挖坑、打孔,放入农药,根部将农药输送到树木的各个部分,害虫吸取后中毒而亡。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且药效持久,不受温度、降水的影响,效果较好。

4结语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甜樱桃素有“春果第一枝”之称,具有耐寒、适应性强、效益高等特点,果实色泽艳丽,味美甘甜,上市早,经济价值高,被列为早中珍品。阿坝州于1987年从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引进试验,1990年起先后在适宜区建立了甜樱桃生产示范园,取得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全州果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园地选择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背风向阳、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壤

土或轻粘土建园。并做好园地规划,建设好排灌系统、路道和防护林。

2品种选择

阿坝州地处西南高海拔地区,选用品种应遵循早结果、丰产、大果、风味好、抗病性强的原则,在“早”字上下功夫,适当搭配中、晚熟品种。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在不同的海拔地区建成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甜樱桃栽培带。主栽品种以红灯为主,搭配美早、拉宾斯等品种,授粉品种为巨红、早大果和意大利早红。

3定植

在定植前,按株行距挖定植穴,规格为直径80cm、深80cm的圆柱体,将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放,每穴备充分腐熟有机肥40~60kg,磷肥1~2kg,同表土混匀后,填入穴中至穴80%处,再填心土至地平,泡透水沉实,备用。3月初定植,将沉积好的定植穴覆土至地平,选择直径0.7cm以上、苗高80cm以上、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芽眼饱满的一年生优质苗,按品种捆扎,用3~5°Bé石硫合剂浸泡10~12min消毒,再在清水中浸泡12h左右,让其充分吸水,解开嫁接膜,按挖穴、展根、扶正、踏紧方法拉线定植。定植宜浅,埋土与苗木根系原土痕相齐为宜。以苗木为圆心,做1m直径的窝圈,灌足定根水。3d后松土保墒、复垒窝圈,有条件的进行地膜覆盖。

4土肥水管理

4.1土壤管理

甜樱桃是浅根性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cm深的土层中。从定植的第一年开始,通过扩穴改土、中耕除草、果园覆盖等方式改良土壤。扩穴改土时间为每年的9~10月,在株间开挖壕沟进行扩穴,一层基肥,一层土壤;每年中耕除草2次,夏季6~7月割草压青,增加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秋季9~10月全园铲除杂草,结合秋施基肥和深翻扩穴埋入底层。

4.2合理施肥

4.2.1基肥。定植后的第二、第三年,9~10月份,结合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2.5~60t/hm2,果树专用肥600kg/hm2。4a以后,施有机肥75~90t/hm2,果树专用肥750~1125kg/hm2。

4.2.2追肥。每年进行2次。第一次在发芽前,以氮肥为主,株施尿素0.5~1kg;第二次在采果后,以磷、钾肥为主,株施磷酸二氢钾0.5~1kg。叶面喷肥全年共4~5次,发芽前喷0.3%尿素+0.3%硼砂液,花前、花后各喷1次0.3%尿素,果实成熟期和采果后各喷1次0.3%磷酸二氢钾,可有效提高座果率,增加产量。

4.3水分管理

甜樱桃根系分布浅,对水分状况反应敏感,既不抗旱,又不耐涝。我州甜樱桃园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结合施肥,1a需要灌水5次,着重是抓好萌芽前和硬核期、采果前和封冻前灌水。

5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自由纺锤形,树高3~3.5m,干高50~60cm,主枝15~20个,开张角度80°左右,交错排列,定植后留80cm定干,剪口下第二、第三个芽去掉,对整形带内的其他芽进行了目伤,促发分枝。当年冬剪时剪口下第一个枝剪留60cm作为中心干,在整形带内选择3~4个方向适宜的枝作为主枝,其余枝条重堆或者去除。在樱桃萌芽前,对主枝延长头中部以下的芽进行目伤。秋后对所有大枝进行拉枝,将基角开到80°。第二年春,在中心干留60cm左右剪截,秋天继续拉枝,培养主枝,将下部主枝及上面拉平的枝条甩放,待新梢长到20cm时留15cm摘心,

促使其转化为中果枝;第三年的修剪方法与第二年基本相同。注意去除过密枝,及时对新梢进行摘心,以促生分枝或促进花芽形成;第四年以后,主要做好摘心和对角度不好的主枝拉枝,可在花期喷施2次15%的多效唑200倍液,以控制旺长,促进花芽形成。

6花果管理

(1)人工授粉或花期放蜂。在铃铛期采取花粉,在盛花初期人工授粉或花期放蜂。

(2)疏花疏果。在开花前或初花期疏除细弱枝上的花蕾及花束状果枝上的弱质花、畸形花,每个花束状短果枝留2~3个花序;于4月中下旬生理落果后,疏除小果、畸形果及光线照不到的内膛果和下垂果,一般1个花束状果枝留2~4个果

即可,最多4~5个。

7病虫害防治

初秋在樱桃树干、主枝上绑草把诱集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梨网蝽越冬成虫及梨蝽象产卵,秋末解除草把烧掉;将枯枝、病枝、落果落叶集中于园外烧掉,并铲除果园四周的杂草,集中埋入地下,可消灭多种越冬病虫源。萌芽前喷5°Bé石硫合剂或300倍果树康防治干腐病和腐烂病;花前喷施40%氧化乐果800倍液防治桃瘤蚜,并可兼治大灰象甲等多种害虫;3月下旬至5月中旬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防治蛴螬(老母虫)等地下害虫;6月中旬喷施12%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500倍液,防治迁飞到艾草上的有翅胎生雌桃瘤蚜;6月底、7月中旬各喷施1次天王星乳油药液2000倍,防治刺蛾类和舟形毛虫等;7~8月喷1∶1.5∶200的波尔多液、大生等药剂,交替使用,防治叶片和枝干病害。

摘要:通过园地选择、品种选择、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介绍,为甜樱桃早果丰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指导果农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ization significantly,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enterprise surviving. The paper analyze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al effect on techniqu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gave a prospect of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创新;对策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19-02

0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存力,进而加速发展的关键。作为人类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的信息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资源。因此,要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新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鉴于此,关于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Song M(2005年)等人从计算机辅助的通讯技术的角度、站在企业的层次上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Song M(2007年)等人对在新产品开发中影响知识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新产品开发中信息技术对知识的产生存在较大的日益增加的影响[2]。李时椿(2007年)等人认为在知识创造、传播和使用机制方面,信息化将更有利于制造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3]。祝明伟[4](2008年)等人认为信息技术能力对研发合作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信息共享间接地对研发合作产生影响。张金标[5](2004年)以制造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了PLM对产品创新的作用。[6](2003年)发现在CAD/CAM/CAE/PDM(C3P)集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开发,使汽车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48个月,缩短到目前的24个月,并正在向12个月的目标进军。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领域包括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要素、阶段模型、规划、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等方面。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足。

1.1 研究内容尚未集成 当前研究大多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战略、经营管理、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主体、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这种研究的碎片化现象的结果是研究仅仅关注信息化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及相关的考虑,往往顾此失彼,失于片面。

1.2 研究角度尚未集成 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软件、信息化人员等技术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决策、管理体制,以及决策者、管理者素质等非技术因素的作用,缺少从这些角度的综合与集成研究。

1.3 研究层次不全面 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企业层次,忽略了行业环境、宏观环境及社会服务体系等。

1.4 理论研究缺乏深度 尽管众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并未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还没有揭示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规律和特点。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上,仅仅指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未能进一步地探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内在机理及作用路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也导致了难以对政府和企业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1.5 实证研究不完整 国外学者能够在调研数据或案例基础上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一方面,经常围绕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大量的调研活动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先进的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揭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在统计上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过程。同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所用的数据较少,数据处理方法落后,同时也缺少典型案例的支持,其研究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研究内容集成化 针对研究内容碎片化现象,未来的研究应综合信息化的技术要素和组织要素,统筹考虑上下关系、内外关系、软件与硬件关系,兼顾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战略决策各个环节,以使研究内容呈现出集成化趋势。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建议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藏书服务已难以满足高校师生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特藏资源建设逐渐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1]。特藏资源通常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2],即根据本校的办学、专业、地区等特点以及主要读者群的需求特色,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地区或行业优势的馆藏资源体系。特藏资源建设可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并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因此,建设特藏资源对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特藏资源的数字化将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后简称为“我馆”)伴随1952年11月学校的组建而成立,随学校的更名、拆分和重组几度更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更久远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学院等图书馆。由于具有较长的历史沉淀,学校图书馆逐渐形成了以收藏化工、轻工、食品、材料、机械、电子、建筑等工科类图书馆藏为特色,同时兼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及少量文科类等图书资源[3]。本文将介绍我馆特藏资源的建设及利用等情况。

1 我馆特藏资源的建设

我馆很早就重视特藏资源的建设,1988年即建有特藏室,分类整理和收集校内外学者捐赠的特色书籍和保护古籍文献。目前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资源

收藏了1980年以来我校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纸质版本,同时置于校本部和大学城分馆中;还收藏了2003年以后上述论文的电子版本,可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全文下载,以方便读者使用。

1.2 古文献资源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明仲营造法式》、《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天赖阁旧藏宋人画册》、《石鼓文疏记》、《中华民国新地图》、《越器图录》、《易县清西》、《园治》、《金陵古迹图考》、《万有文库》等。这些珍贵文献部分置于特藏室的展柜中,以便鉴赏和利用。大学城分馆藏有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周易经传集解》、《大易通解》、《武经总要》、《释文纪》等文献。

1.3 馆藏书章资源

收藏超过50多枚,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广东化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中大图书、暨大图书、广州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藏、南昌市图书馆赠、湖北图书馆赠阅、龙庆忠藏书等书章。部分书章经过整理后专设展示栏置于特藏室供读者欣赏。

1.4 特色捐献资源

主要有我校建筑学龙庆忠教授捐赠的以建筑历史与理论为特色的图书文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佑启的捐书;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长谭元亨教授的捐书等。这些捐献文献具有历史、学术、科研、教学等特色价值。

1.5 网上特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馆从20世纪末开始对部分特色资源有计划地进行了数字化建库工作,同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导航库和专题特色资源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的轻工技术图书数字化、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特色资源的建设。目前,建成了数十个数据库与学科服务平台,如华南理工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服务系统、土木工程与管理专题资源库、管理案例全文库、期刊评价与投稿指南以及机械与汽车、轻工与食品、化学与化工、土木与交通等学科的服务平台。

2 提高特藏资源使用率的措施

我馆的主页上专门列有学位论文和特色资源等栏目。图书馆通过主页呈现出其收藏特色,而特藏资源是吸引读者的亮点。对于特藏资源,可在特藏室查阅,亦可在电子阅览室或网络上查阅和下载,方便读者使用和共享。

在每年的新教工入职岗前培训和新生入学时,图书馆配合学校进行介绍,使新教工和学生很快了解我馆馆藏特色和本校师生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生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通过查阅本校特色资源,很容易了解本专业和本课题的研究进展;在论文撰写阶段,通过查阅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或期刊评价与投稿等特色资源,了解论文写作的要求与规范。在接待各参观团体时,除介绍一般馆藏资源外,侧重介绍网络特色资源和参观特藏室,把特藏资源作为我馆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3 丰富特藏资源的建议

目前我馆的特藏资源还不够丰富,利用率亦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3.1 收藏本科生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文献资料

因为本科生是学校的主要部分,收藏这些资源,便于学生寻找相关资料,有利于规范本科教学和激发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收藏本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专著及重要的设计作品等资料

这类文献读者较多,分类整理和收藏有利于师生们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同时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3.3 收藏本校师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资源

如收藏SCI、EI、ISTP以及在国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的题目。由于学校科研处已委托图书馆进行这类资源的检索,每年专门印刷一本有关此方面的资料,图书馆应注意收藏,在此基础上可以专门收集在公认的著名杂志上发表的少数论文。

3.4 收藏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特色文献资料

工业和建筑设计是我校许多师生研究的内容,这些资料的收集有利于提升师生的设计水平。

3.5 丰富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善本或名画等

可通过鼓励师生和校友捐赠及购买等方式增加这些方面的资料,增加我馆的文化内涵。

3.6 特藏资源的完全网络化

资源网络化可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藏资源,提高其使用率。

总之,通过我馆员工、学校师生及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完善,我馆特藏资源将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广大读者欣赏、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营造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 读者 词频统计 文本分析 问卷调查

[分类号]G250

1 背景与意义

阮冈纳赞(Rang Nathan)于1931年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其中有3条提到读者。刘国钧先生认为:“图书馆事业有五项组成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读者在其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被提出来。程焕文教授曾提出:“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虽然颇受争议,但仍然有其深远的内涵。由此来看,读者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者,是整个图书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作为图书馆馆员,应该与读者保持最为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目前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是否已经与读者逐渐疏远?

刘虹从构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角度论述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从服务、管理及制度3个方面来构建读者和馆员间的和谐关系。伍晓军基于馆员的视角,从服务、理念及方式上论述了如何加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高惠娟提出图书馆要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总体看来,先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方式来对馆员和读者关系作出慨括或改善,并未对读者与馆员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描述和揭示,大部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偏重定性的总结,没有量化的分析,无法深入揭示馆员与读者关系的现状。为了能够更为直观地呈现出这种现状,本文采用词频统计、问卷调查及文本分析等实证方法,对目前国内图书馆馆员与读者关系的现状进行深入揭示和分析,得出结论:国内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的联系逐渐弱化,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方法与思路

2.1 方法

词频统计是基于定性分析的量化研究方法,它将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文本分析是一种客观、系统、定量地描述文字内容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本文还运用了问卷调查的相关方法。

2.2 数据获取

词频统计的数据样本取自2006―2010年间被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种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29 373篇,去除会议纪要、新闻通讯、讲话、通知、目录等内容后,得到有效的学术论文29 245篇,以“篇名=读者OR篇名=用户和摘要=读者OR摘要=用户”为检索式分别进行检索,共得到记录1 141条;本文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高校图书馆馆员200份,读者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公共图书馆馆员200份,读者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77份;文本分析的数据取自2006―2010年间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3 000篇人文社科类及3 000篇理工农医类博士论文的致谢文本。

2.3 思路

首先,通过对各年度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刊载相关读者研究论文的篇数及其占论文总数的比例和读者研究相关论文关键词频次占总的关键词频次的比例总结出图书馆界从业人员对读者研究的重视程度;其次,根据对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和读者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别描述出两种不同视角下馆员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通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文本进行分析和统计,根据致谢提及馆员学位论文的篇数与学位论文总篇数的百分比勾勒出学术精英们对图书馆馆员的依赖和重视程度。

最后,综合上述3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大体概括出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关系的现状。

3 结果分析

3.1 词频统计

从各年度读者研究论文篇数及其占论文总篇数的比例来看(见表1),近5年内读者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对匮乏,大约每100篇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中仅有3―4篇论文研究与读者相关的问题,并且各年度所发表的论文篇数及其占总的论文篇数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多数维持在4%左右。

再结合各年度读者研究论文关键词频次占总关键词频次的比例及排名来看(见表2),近5年内读者研究的相关主题处于整个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边缘地带,大约每100个研究主题中,仅有不到1个主题在研究与读者相关的内容,并且在各年度的频次排名中大都处于50名以后。

由此看来,近5年内国内图书馆界从业人员对读者研究的相关主题不够重视,使得读者研究相关主题的进展相对于其他研究主题和整个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来看都显得有些滞后,几乎每年都停滞在同一个水平点上,没有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中形成研究的重点或热点。

3.2 问卷调查

从馆员与读者关系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馆员部分)来看(见表3),绝大多数馆员不会记录读者的联系方式并主动联系读者,与此同时读者也不会主动联系馆员;多数馆员缺乏预见读者潜在需求的能力,在指导读者利用本馆资源时,虽然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表现优于高校图书馆,但远远不够(仅有36%的馆员);大部分馆员不会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这方面公共图书馆优于高校图书馆),在参与读者互动的活动上,绝大多数图书馆馆员显得不够积极;在被询问到自己是否受到读者重视时,绝大多数馆员显然觉得自己已经被读者所淡忘。

从馆员与读者关系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读者部分)还可以看出(见表4),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似乎比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更加依赖馆员,但总体依赖程度显得很低;大多数读者缺乏与馆员面对面交流的经验,只有为数不多公共图书馆的读者(13%)有跟馆员面对面交流的情况;绝大部分读者不会主动记录馆员的联系方式并持续地跟馆员保持联系,不过少部分读者偶尔会参加图书馆为他们举办的读者与图书馆互动活动;大多数读者都表示在自己的映象中没有记忆深刻的图书馆员,并且认为仅凭图书馆的电子指南或自动咨询服务甚至是单单依靠自己所具备的相关能力就能够顺利完成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几乎一半的读者认为自己与图书馆馆员逐渐疏远,在这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情况似乎比公共图书馆的形势更为严峻些。

由此看来,读者与馆员几乎没有太多的交互空间,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形成对馆员的认同感,图书馆馆员普遍没有意识到需要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同时也没能在读者身上找到应有的归属感,但却能感受到自己已经被读者所忽略。总体来看,国内图书馆馆员与读

者的关系日渐疏远,相互之间的重视和依赖程度逐渐弱化,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这一传统理念已经逐渐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视野中消失。相比之下,高校图书馆的情况比公共图书馆更为普遍。

3.3 文本分析

从各年度学位论文致谢部分文本分析统计结果来看(见表5),过去五年中,无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农医类的学位论文,学术精英们大约每1000人中只有6个人意识到对图书馆员的认同(5年合计0.060%),其他科研人员如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等得到认同的程度虽然也不高(21.60%),但是与图书馆馆员比起来,可以看出他们至少得到了少部分的学术精英的认同,而图书馆馆员并没有获得同等的重视,至少他们认为不需要在图书馆馆员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相应的学术研究。

由此看来,学术精英们已经不再需要图书馆馆员提供帮助,即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曾经得到过图书馆员的帮助,也不会反映在自己的论文致谢中。总之,在他们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时,很难回想起图书馆馆员的身影。如果学术精英们意识不到图书馆馆员的存在,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图书馆馆员也已经逐渐淡出了一般学者们的视野呢?

3.4 结论

图书馆读者、用户的地位已经被诸如元数据、数据库以及数字图书馆之类的东西大大排挤,换言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的焦点似乎已经从以人和服务为导向转变为以数据和技术为导向。图书馆从业人员们基本上很少撰写读者或用户方面的论文,而与之相关的期刊杂志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选题的文章上。图书馆对读者的一切已不再那么关心,而读者也无法意识到馆员的存在,逐渐与馆员疏远,大部分读者已经开始自行访问数据库、自助借书。学术精英们同样已经意识不到图书馆馆员的存在,普通学者是否也会渐渐遗忘图书馆馆员呢?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但是答案应该离我们不远了。

杰西・谢拉(Jesse Shera)于1972年提出:“自动化将会使图书馆员摆脱非专业工作的束缚,因而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联接用户群体、决定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的关键性的专业活动””l。在希望方面谢拉是正确的,但在结果方面他却错了。事实上,与之相反的情形出现了,技术本身已经成为目的,并且使得图书馆员一天天疏远读者而不是贴近读者。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国内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的联系逐渐弱化,图书馆馆员已经不再受到读者的重视,而图书馆馆员也在逐渐疏远读者。

4 建议

针对国内图书馆馆员与读者关系的现状,现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对读者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给予重视,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的期刊杂志也应该对读者研究相关论文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从而鼓励和引导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重视读者研究,最终为读者研究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创作空间。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资源、技术与读者的平衡点上,而不是单一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的延伸和数据的典藏、保存及创建上,应该关注这些数据和技术的使用过程,即究竟是谁在使用这些数据和技术,它们又是如何被使用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效平衡读者、技术和资源的图书馆专业人才。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化过程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以读者和服务为导向,充分重视与读者的交流与联系,在了解和信任读者的基础上构建联系读者和资源的服务能力,在关注技术和设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与读者之间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职业技能才能被读者所信赖和认同,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建议科研学术管理部门在写作规范或考量标准中增加对致谢的要求,如其中要包含对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帮助的图书馆馆员的感谢,从而为学者们和图书馆馆员的交流提供一座桥梁。当然,要切实让学者们对图书馆馆员表示感谢,其前提是图书馆馆员必须加强与学者们的沟通,真真切切地给予学者们相应的帮助,成为他们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参考文献:

[1]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夏云,王先林,郑挺,等译.北京:书 目文献出版社,1988:2.

[2]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上海:中华书局,1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