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过去,电气控制线路由大量的继电器作为主要元件组成,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然而这些由继电器构成的庞大且复杂的控制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导线连接,需要大型机柜组装,并且占据大量的空间,电力消耗和维护成本较高,重构难度极大,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状况[1]。1968年,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如编程简单、可靠性强、维护简便等的技术指标,旨在通过新型的通用控制器对其汽车生产设备进行控制,解决装配流水线上各组装流程控制线路的问题[2]。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研制成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流水生产线[3]。到了20世纪70年代,PLC中开始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以及微处理器,具备逻辑控制、计数及计时控制、算术运算、数据处理等功能,能够处理分支、中断、自诊断等。然而时至今日,PLC虽然依然是生产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世界性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PLC高度的可靠性、复杂的功能设计、成本压力等都是工业制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意识到标准化的软件开发平台、详细的需求分析、完善的软件设计、周全的测试环境是现代工业软件编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统一的PLC编程技术标准、硬件无关的软件体系、简单便捷的开发环境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IEC61131-3标准及应用
早在1993年,PLC的国际标准IEC61131制定实施,其中的IEC61131-3是关于面向PLC的编程语言的标准,定义了PLC上进行编程的语言特征及规范[4]。这一标准二十多年来得到广泛推广,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标准,对整个工业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IEC61131-3的制定,汇集了多个工业制造业发达国家无数从业专家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智慧以及数十年在工控方面的经验[5]。该标准允许多种编程语言同时应用于同一PLC中,开发人员同时也可以自由选择最恰当或最熟悉的编程语言进行开发,还甚至在同一个程序中使用各不相同的编程语言完成不同功能模块的编写任务[6]。这一特性解决了PLC发展历史上由于不同厂商不同技术导致的多种编程语言混合使用造成的兼容性难题,同时为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PLCopen是一个1992年成立于荷兰的国际技术组织,一直持续关注如何提高工业编程的方法、效率及规范等业界难题。2005年9月以来,PLCopen根据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使IEC61131-3国际标准得以被广泛的推广。这一措施具有如下优点:1)减少资源在技术人员的培训、调试、维护和咨询方面的浪费;2)着眼于解决控制中的问题,提高工业软件的可复用性;3)统一的编程标准减少了开发过程中的错误;4)通用性的编程技术可大规模推广;5)减少不同厂商之间在不同组件之间的对接时间成本。
3课程设计
3.1教学需求及目标。在工业制造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中国的制造业要想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增加工业附加值,就必须在全国范围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用更为先进的技术适应新一轮的工业变革。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更应该走在技术变革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前列,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向导,积极参与到面向工业4.0的变革中去。由于工业软件编程同样属于软件编程的范畴,且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习科目包含了基本的程序设计原理及基础实践,而工业软件编程往往需要拥有扎实功底及对软件设计有较好理解能力,因而面向计算机专业开设关于工业软件编程的课程是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为针对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生设计一门工业软件编程课程,并以IEC61131-3编程标准的知识点要求为依据,设计计算机硬件原理、电气工程原理、控制工程原理等多专业融合的理论知识模块,面向工业4.0应用场景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融入“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一门工业4.0专业方向的必修课或计算机类的专业选修课。3.2教学内容。1)PLC构成PLC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构成,其中硬件系统组成部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讯接口、以及输入输出接口,而存储器又可分为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可分为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而软件系统包含用户程序和系统监控程序。其中用户程序即开发人员根据IEC61131-3中对编程语言的定义标准编写的执行程序。2)IEC61131-3编程基础IEC61131-3可分为公用元素和编程语言两部分进行解读。其中公用元素有软件模型、编程模型、数据外部表示、变量、程序组织单元以及顺序功能图表。其中软件模型包含了配置、资源、任务、存取路径和全局变量,从理论上将较为复杂的程序分割成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可管理部分,通过预设的规则相互调用。编程模型(见图1)则将信号处理、传感器、执行器、通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框架,为模块化编程提供了体系参考。而数据外部表示、变量等剩下的一些公用元素则是为开发人员提供的基本编写规范、预设操作指令及基本功能单元。IEC61131-3所定义的编程语言则是类似于软件开发中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通过基本语法构成逻辑运算的描述,方便开发人员的编写和维护。另外,POU是一个能够被独立编译的程序块,作为项目程序的组成部件之一,耦合性较低且可分别由不同种类的编程语言编写。POU具有唯一性、全局性,名字及接口均对其他组成部件开放,数据的传输采用统一的标准,这一特性方便了项目框架构造及程序编写的模块化,复用性强,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在熟悉并掌握IEC61131-3标准中编程标准的特征之后,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其编程要素(如数据类型、变量等),最后还需要根据其特性与一般高级软件编程语言的异同进行深入学习其内部机理,彻底掌握IEC61131-3标准。图1IEC61131-3标准编程模型3.3教学方式。1)以本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研究蓝本,分析软件专业的编程基础课设计,分析其与IEC61131-3编程基础语法异同,设计基础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相似性关联及差异性区分,避免学生混淆IEC61131-3编程基础语法与一般高级编程语言基础语法。2)以IEC61131-3编程的语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逻辑控制及运动控制库等主要知识点为分析对象,编制其相关的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理论教学要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以图文等形象方式展示基础原理,特别是针对工业软件编程所需掌握的原理知识,而不是全套的理论知识教授,避免课程内容大篇幅出现理论教学枯燥无味。3)研究工业软件编程思路与计算机软件编程思路的异同点,设计相应的思维对比转化教学模块,让学生更快更容易掌握工业软件编程方法。例如电机转动控制如果从计算机软件编程角度,可以使用条件判断、循环状态判断等多种方法,而在工业控制编程中比较多的倾向使用CASE语句的状态机机制描。4)设计工业软件中的常见小型案例,如以合耕科技的Gatherwin系统为开发环境完成项目化教学设计。Gatherwin系统不仅支持IEC61131-3标准还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工业功能库及较强的工业组件仿真系统,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一套系统,使得学生能专注于上层业务逻辑控制而调用封装好的下层通用控制库,更为学生提供了仿真度非常高的环境,可以通过仿真环境调试业务逻辑,并能快速部署至真实物理系统。3.4考核方式。平时的考核方式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实践为主。学生分组组成团队,对某一兴趣点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并设计方案加以实践,以代码的形式实现部分功能,最后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根据自己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做总结,要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形成实践报告。期末考核以笔试加实操的形式进行。笔试主要注重工业软件编程的理论知识及各基础知识。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在知识易错点上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在知识难点上掌握程度,以虚拟应用场景的形式作为主观大题,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工业软件编程的标准,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学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场景的问题,同时养成团队协作的习惯,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4总结
本文通过概述IEC61131标准的由来,并分析了该标准在未来工业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根据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工业软件编程与计算机专业软件编程的相似性,提出了一个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业软件编程课程设计,从客观上解决了工业软件编程中来自不同领域和平台之间技术对接及编程技术在授课过程中的难题,为高职院校开设工业软件编程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范例。
作者:杨忠明 吴伟美 余君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友.PLC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67-67.
[2]李玉峰.汽车制造业的PLC市场分析[J].自动化博览,2010,27(3):42-43.
[3]焦晶,周丽娟.浅谈《PLC应用技术》在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4):68-69.
[4]LydonB.IEC61131-3[J].Intech,2012.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IEEE—CS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把计算机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归纳为三个过程:、抽象和设计。按照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实习锻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例如: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四大部分内容(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离散”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离散数学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再者,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强调从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机制、界面和结构。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结构,又能编写操作系统的模块。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内容,如:用户接口与操作系统、安全问题、多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的QQ和I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1]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 论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开发路径 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及其选择 论幸福取向的偏离及其价值纠偏 语文教材的生活取向及其价值实现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探析 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试论课程实施价值取向及其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启示 社区新闻的细化及其价值取向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价值取向 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建构价值取向初探 高职线缆专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探讨 论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体系及其构建 论下岗家庭子女的人格价值取向结构及其特点 论以人为本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论企业管理创新及其价值取向 论服务行政的价值取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1-09)[2013-08-23]http:///politics/2005-11/09/content_3755770.htm.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教科版,2005(22).
[6]韦芳.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0(10).
[7]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郑逸农.语文教材应该有语文精神[J].中国教师,2003(4).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pecialized Chinese and i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AI Lin-dong
(Jiangsu Si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ihong 223900, Jiangsu Province)
高职课程的构建要以应用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所以在课时分配中,技能训练要占有较大比例,理论知识方面应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三者比例,在职业态度方面,应注重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培养。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高职生思维活跃的特性,注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团队意识,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促进该课程的学习质量的提高。未来的平面艺术教育应该实现开放式教学、开门办学,企业经理、技术员都可以来授课和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使学生从原有的僵化的、尘封的系统中解放出来。教师不再采用单一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个人独立设计,发散式思维、开阔的思路、设计的灵感应运而生。具体做法应该是:以本专业为根本点,尽量广泛吸收艺术类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新理念、新思想,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与设计类公司、装饰装潢公司、动漫和广告公司等建立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多给教师和学生创造参加竞赛、展出等的机会,建立规范的激励制度,逐渐营造开放化、人性化的学习、研究、交流的氛围,使高职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组织教学情境
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依据高职生将来岗位的实际发展需要,按“岗位过程实际系统化”来组织教学情境,遵循使用原则来选定课程内容。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师要选择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能使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实际教学中,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也就是“项目教学”。这种方法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教学实践的载体,按照企业项目流程完成设计项目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等,培养学生在技术开发和服务方面具有创新能力。我们以平面广告课程为例,它需要根据广告业的发展、技术应用、岗位能力等要求,利用企业项目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进而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课程的设计是以实际项目为整体设计的核心,并将该核心所关联到的知识由点到面、由简到难渗透到实际项目中。学生在进行这一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新知识点、新技能就很自然地、轻松地掌握了。
3.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教材编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在整体上注意了与实践的衔接,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在编写思路创新上还不够,内容也落后于实际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人士来共同编写教材,从适应企业岗位所需知识点出发设计各门课程的知识板块,应该更多地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突出鲜明的职业特色,使学生学了会用,学了有用。编者应与时俱进,彻底改变在教材编写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的做法,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摒弃那些脱离时代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赋予教材以新意。突出教材的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中等专业院校 语文教学法 教学设计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语文是关于汉语和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研究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等专业院校执教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以下是本人关于中等专业院校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的一点浅见:
1 整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现行的教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全部讲完。因此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将类似的部分放在一起串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一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则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习完成,教师只需要进行略讲,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即可。
笔者对教学中等专业院校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初读。这是让学们对全本书进行阅读,从整体上对教材结构进行整理,教师可以从教材当中着手,把教材的内容还有结构详细整理出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目录不明白,那就没办法继续做学问了。目录和提纲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时候,应该从目录开始。②细读。这可以理解为,读每一个题目,还有每节课的前言,这样也会了解课程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思考列表,把一些内容盘螺在一起,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在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 加大课前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中等专业院校的课程较多,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却很少,因此要加大课前预习任务,加快课堂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上一节课的末尾就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正式上课时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疑点难点进行解答,课后要布置课后练习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同时,多做课前预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从教后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自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大课前的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样独立的思考方式会让学生能力慢慢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当中,慢慢地将知识融入在内容中,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准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预习、阅读;学会了动脑;最后把学的内容理解透彻。这便会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让学生懂得一些预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3 精心设计开场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场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序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开场导入方式的方法有故事导入、多媒体教学、模拟课程内容情景等。开场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要点;要有直观性、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开场方式还要兼顾趣味性、艺术性,发挥教师的教学魅力;当然,导入方式也要简洁,不能喧宾夺主,占用了主要内容的授课时间。
对于开场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方式:1. 抓住领题,明确重点;2. 直截了当,省时提效;3. 以旧带新,自然过渡;4. 设疑导入,提高学习兴趣;5. 创设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6. 谜语导入,开拓思维 。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除了上面叙述的以外,还有一些音乐、游戏、听故事、表演、画画等导入方法,但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求变,有灵活性;2. 求精,有概括性;3. 求巧,有趣味性。
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课程资料;上课伊始,用精彩的开场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交流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和学生共同学习书本内容,探讨如何实施课本所传授的教学知识;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讨论的心得,进行模拟教学,检验所学的知识,强化学习效果;课末,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学生掌握为目的,不可呆板地按部就班。
总之,教师应牢牢把握中等专业院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语文教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松.试述新课程下的“教”与“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44(1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