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招生;就业
当前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讲,有两个重要任务要做,一个是招生,一个就是学生的就业。目标很明确,只有招来了学生,学校才能正常运转,而且学生就业顺利,也会相应的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这样就对学校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来校报到后,怎样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1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现状
1.1 招生困难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十多年前的大学扩招开始,很多学生实现了大学梦,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反而困难起来。大学扩招,使很多本科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本科院校抓住机会建立新校区,使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对我国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做了重要贡献。同时期高职高专院校也在扩大规模,招生计划数量也
在提高,但近年来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出现困难,录取分数线下降的比较多,但仍然招生困难。有的学生达到了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而没有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很多选择了回高中复读,争取第二年考个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去了。
1.2 社会对待高职生的态度不太理想
当前社会对待本科生总是会有更多的赞赏,家长对孩子会有更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高等学校。学生虽然成绩有区别,但在生活中并不代表人的能力的大小,而是个人的付出与努力不同。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自己。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区别不过就是在高考中本科生比高职生多考了几十分,甚至几分,仅此而己。其它的大家都一样,未来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努力。高考填报志愿时很红火的专业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成了大难题,工作不好找。而填志愿时学生不愿填报的专业反而在找工作时好就业。工作好找待遇还高。可为什么好就业的专业学生反而不愿报考呢?原因还是人们的观念认识有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人们的认识。其实很多工科技术类专业在上学时学习辛苦,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够学好,工作时如果去车间工作的话,家长可能感觉没有面子。其实在车间工作的一些工作,收入反而挺好,而且对技术的掌握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发成熟,工作经验的丰富及技术的掌握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特别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办的特别好,而且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2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
2.1 转变观念
当前人们对待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同感比较差,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这就要求社会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薪酬待遇会让更多的人希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为制造业等实体行业提供更多的人员储备。高职高专院校以及本科院校里的高职高专专业要提升技术含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2 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及愿望
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技术人员掌握哪方面的技能,就要相应的做好准备;职业教育院校全面培养技术人员,无论是培养他们的学习技术还是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对走向社会就业充满信心;职业教育院为企业解除用人危机,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使用人单位不为用人发愁;现在校企之间的联系不通畅,而且交流是浅层次的。校企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同工矿企业之间的交流,以项目为纽带带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联系,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多参加实际技能的操作。
2.3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关注
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拨款以及学生的学费是主要部分,办学经费不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其中社会捐款以及企业资助占了办学经费很大部分。职业教育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就无法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硬件设施无法更新,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办学经费不足,同样对师资的培养影响较大,职业院校教师无法出去接受培训,对新知识新技术接触较晚,这些对职业教育都是不利的影响。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还体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律方面比较滞后,面对新时期在职业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
2.4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自身需要改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伴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研究的日益深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重心也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即从理论知识的存储转向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二是教学活动重心的迁移,即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行动。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首先,树立现代教学任务观。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内容,陶冶健康情操,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风格,培育独立自主能力,高职高专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次,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现代教学观既要看考分也要看创新能力,还要看学生的思想情况或受教育的程度,高职高专还要看学生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树立现代教学的学生观。学生现代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要求教师在学生守纪律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相应设置某专业课程,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活期间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外实训基地链,把在校内不具备产教结合教学条件的课程拉到校外去完成。二是教材选择,现行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教育部推荐采用的教材,各院校还可根据院校本身的实际以及各专业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改革是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显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类型。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向服务型框架社会演进,世界各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
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北美的CBE和英国的BTEC。随着世界各国高职体系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美国、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代表。这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教育为基础,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与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主。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该模式重视及时反馈以及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别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以形成性评估为主,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它突出地强调教育训练的结果———学生经过高职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性能力。
这意味着其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转移到强调培训的结果。这种职业培训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能力标准。这种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的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主要做法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依据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课程,开发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按照能力标准与评估包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并为许多国家所仿效。所谓“双元制”模式是指“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
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或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去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同时又在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目前,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已发展为以下三种模式:(1)叠加式模式,即理论及实践培训相继进行;(2)一体式模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平行进行;(3)交叉型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与培训交叉进行。我国职业教育每所学校都在建设自己所有的实训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应地投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尽可能模拟、模仿生产现场的情境,通过实训教学中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鉴于当前国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实训基地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现实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依靠政府投入,也是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是依靠企业的大量投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赠送或半赠送形式,共建实训基地,符合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要求。同时,学校自身通过经营,在资金方面通过自筹等方式,也可以相应投入一部分的资金作为补充,这条渠道,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捐赠办学资金的也会越来越多。
企业不会将生产设备提供给学生练习,不通过他自己的培训考核,不会贸然让一位新手上生产线,学校实训基地的演练还是主要场所。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大型企业自己主办的学校,学生实习也是跟班看、跟班学的多,独立顶班的比较少。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有社区学院近1200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也是近1200所,但美国是3亿人口基数,我国是13亿人口基数,办学模式完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走相同的模式也绝对不可能。这就决定着只有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同时,我国对职业教育是人人都参与的教育,也还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我们还在将职业教育的成效与生源基础进行因果联系。也是说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形成,人人都有机会就业,人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因此,本文提出探讨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理论基础是现实的。
关键词:广西;高考录取;高职高专;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61-02
2013年广西参加高考的人数为28.1万人(2012年为27.8万人),考生统计数据上有所增加,实际有成绩的考生基本持平。高考录取结束后,本科专科共录取22.7万人(2012年为22.5万人),录取率达到80.8%(2012年为81%),录取总人数持平,录取比例持平。反映出广西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满足了广大考生上大学的愿望,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更加有力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根据广西官方网站的2012年、2013年高考录取信息,以广西高职高专的情况为例,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一、高职高专专业招生文理科设置要合理
2012年、2013年,按照200分的高职高专上线分段统计对照表如表1。
表1统计数据对比表显示,理科考生上一本线的百分比高于文科上一本线10%,两年情况相同。2012年二本高出19%,2013年二本高出23%。2012年三本高出31%,2013年三本高出32%,每年200分线上理科生人数累计14多万,文科生人数累计11多万,2012年理科线上总考生人数只比文科多出2.41万,2013年理科线上考生人数只比文科多出2.6万。而文科生录取总数远少于理科生,致使大部分文科生被挤压到高职高专录取批次。将2012年与2013年数据,按照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录取区间(如二本区间指一本以下、三本以上的分数段)统计对比表如下表2。
2012年与2013年对比,从分数区间分布,进入理科一本比进入文科一本的百分比高出10%,进入理科二本比进入文科二本的百分比高出10%与12%。同样三本理科高出文科12%与9%,高职高专是文科高出理科31%与32%。从文理科分布数据看,高职高专文科生较理科生多出2万余人,也致使高职高专在生源紧张的局势下,不得不放宽了文理科的限制。
二、创新高职高专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攻坚建设
广西2012年高职高专共录取12万人,占当年高考人数的43.2%。2013年高职高专录取11万人,占有成绩考生人数的41%。根据2012年数据统计,区内所属高职高专院校录取人数是10.8万人左右,占区内高考录取总人数17.7万人的61%,成为区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招生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命线。根据广西考试院信息显示:高职高专批次院校的生源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生源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考生不服从调剂现象明显,甚至有少数区外院校出现无生源状况。高职高专提前批录取中,仅有29所院校第一次投档生源满足率达到或超过100%,有23所院校按第一志愿能够全部完成计划,另有26所院校无生源。这些提前批的没有完成计划或无生源的学校的信息,结合全国其他省市新生录取的信息,给高职高专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办学质量不好、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和学校,面临生存危机。区内高职高专招生院校43所,按照2012年区内录取10.8万人计算平均每校2511人。但实际上还有约20所本科院校招收专科层次学生,合计63所后平均每校区内招生平均录取1714人。从这个数据看,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紧张是避免不了的。从此也看出,走规模发展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须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些数据证明广西开展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2.创新高职高专管理模式,切实从行政管理角度引导和推动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和质量建设。在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高职高专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早已经占今年高校新生人数的60%以上。高职高专为提高高等教育创造大量上学机会,但要持续保持生源和声誉的提升,关键在质量,关键在于吸引力,吸引力来源于就业质量好,来源于就业后能以技立家、以技成就人生。从国家政策和管理层面上,原来高职高专属于高校系列,属于高教司(高教处)统一管理,近来划转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成处),有些省市又没有划转,使得高职管理存在摇摆和不稳定之中,对高职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划到职成处管理,那么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学院又如何管理,高职对口升学的难度又加大。
能力本位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世界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影响,形成了“以教为主”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也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只有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把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衡量尺度,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把能力本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把握能力本位的实质,避免把能力本位等同于技能培养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只有真正理解能力本位强调学习结果,而不考虑学习过程;评价实际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性的学习结果;个别化评价等内涵,我们才能够把握能力本位的实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密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分析工作任务,共同确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校应在企业的指导下,在市场调查及预测的基础上,以企业主干技术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综合性学科体系。校企的进一步合作,还可以扩展到教学与科研领域,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锻炼,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可以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术专家和权威,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习者的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授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验、实习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注重教而非注重学。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十分注意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学习内容由学习者自定,且学习进度也可因人而异,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应避免仅仅对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增删的改良主义做法,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轴心,打破工程学基础观,确立生物学基础观,确定符合能力本位要求的培养目标,编写教学计划与大纲,重新整合课程,建立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还应紧密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并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高于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动态的。其开放性体现在从教学专业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基于充分的就业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其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更是依赖于相应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所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来开发确定。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目标不断的会随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而更新;二是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要求和职业的要求,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体系,随时招收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可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
能力本位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组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能力本位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引导、鼓励、帮助、评价、管理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责任者,在能力目标的导引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自行评价学习成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记忆性知识且内容深奥,学生难于自学的教学或逻辑性强,不易分解的学科知识教学。而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也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适用于任何层次、任何类型、任何对象的教育与培训。它适用于培养技术工人的定制式训练,适用于成年人的技能教育和适用于再生性技能训练,而不适用于产生性技能训练。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
三、学习心得和体会:
本次学习收获很大。使本人认识到要教课,不要教书;
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
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
要能力,不要单纯的理论;
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
教无定法。
此外,应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改革。其实,在我的《空气调节与中央空调》课中,我一直都是采用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我将内容分成五大单元,每个单元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在讲解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并在本单元的理论课后,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训练,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培养,历届的教学效果都较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注意: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不是通过传统的、学科式的显性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而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
同时,应明确专业教学的基本功能和任务;理解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