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责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责任教育;生活化;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04-04

责任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责任教育实效性差却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学校的责任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生活,是其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回归生活成为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责任教育现状及其弊端

当前,学校的责任教育大多与学生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可以说是学校责任教育的普遍现象,也是最大的失误。这种脱离使得责任教育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另一方面,使得责任教育逐渐失去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内容:脱离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们日常所感觉到的、身处其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面对世界、面对自身。责任来源于生活世界,因而不可能离开生活抽象地进行责任教育。而我国现行的责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使教育内容变成了缺乏生活色彩的抽象说教,学生很难从所接受的责任教育中找到与自身生活贴近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意识,外化为责任行为。面对这样的责任教育内容,学生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具有完整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2.方法:灌输式教育

在学校的责任教育中,灌输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规劝、说服、强迫、奖惩或榜样等方式将责任规范传授给学生,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接受并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责任意识,并落实到自身行为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灌输式教育实质上是采用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责任灌输作为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无视学生主体性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

二、责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具体而言,是社会成员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经过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自觉自愿地承担与履行社会的任务和要求。责任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社会赋予其成员的任务,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在个人能力基础上对社会客观要求的自由选择和自觉认同。责任产生于同他人有关的行为中,只要存在人与人的交往,只要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就会产生责任。责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责任教育是教师通过合理方式使学生养成积极履行责任的态度特征和行为倾向。责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要求,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

责任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旨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理念。责任的产生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对自己、对生活负责。所以,它要求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从本体论角度而言,生活高于责任,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独立自存性,无论是责任、还是责任教育,都是为人的生活而存在,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责任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责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正是在生活中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责任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只能在生活中习得,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意识,也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以,责任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中身体力行。生活是责任教育的源头,也是责任教育的目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生活的浸染之中,人的德性的发展与他的生活一脉相承。责任教育使人的德性日趋完善,而良好的德性无疑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保障。当前的责任教育主要是进行理论教育,既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未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这不仅割裂了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链接,也不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因此,提倡在生活中实施责任教育,促进责任教育生活化成为当前责任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责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责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改变当前学校责任教育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责任教育实效,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1.责任教育生活化夯实了责任教育存在的基础

责任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缺乏责任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人的生活将与禽兽无异,便不再是人的生活,生活也将不复存在。责任教育生活化站在生活的维度上认识责任,把生活作为责任教育的中心――责任教育的进行围绕生活展开,责任教育的过程与学生个体生活的过程同步进行,但又不是简单重复学生的日常生活。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是师生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探索。责任教育生活化让师生认识到责任教育与生活浑然一体的紧密联系。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不能把生活的某个部分割裂出来单独进行。责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同样不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只有在生活中,师生才发现、理解并受益于责任教育对于生活真切的贡献,责任教育才能找到发展的基点,确定应有的位置。

2.责任教育生活化提高了学生践行责任的能力

当前学校的责任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学生的知行脱节,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不能相互转化,部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履行自己的责任时常常态度消极、力不从心,有的学生甚至养成“双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责任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生活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教育资源。责任教育生活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中,认识责任的重要性、理解生活的质朴性,从而确立稳定的责任感。其次,五彩缤纷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磨练学生的责任意志。再次,责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责任教育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社会生活回归,使责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且是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因此,责任教育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了履行责任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坚定责任信念和提高责任实践能力。

3.责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现实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去过幸福而愉快的生活。他格外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因为,生活里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是课堂,一所房子、一座花园,独处或与亲友在一起,早上、晚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点,都可以学习。实际上,责任教育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履行责任,更在于使他们获得幸福和欢乐。德国哲人费希特说过,人的生命目的就是自我的提升,在现实中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这一切都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世界。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从而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四、责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如前所述,责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责任行为的活动。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习,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贯穿于他们的生活,渗透于生活的全过程。所以,责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展开,即责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这是责任教育的基本途径。

1.责任教育生活化以生活为起点

责任教育不应是外部力量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生活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养成责任意识并通过生活过程履行自己的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由于责任在生活中存在的内在逻辑规律,责任教育生活化要求责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责任教育从生活出发就意味着责任教育不能从抽象的责任概念或理性规范要求入手。从责任概念或理性规范要求出发的责任教育,尽管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关于责任的认知,树立一定的责任意识,但由于不是在切身体验中获得,忽视了学生情感和意识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这些道德认知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责任信念,也就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实效。从生活出发的责任教育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责任教育的起点。生活的经验不仅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其本身包含了许多关于责任的内容。生活经验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识、责任信念和责任行为的有机结合。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的责任教育中,学生所获得的责任意识是学生在所生活的群体及环境的互动中体验到的,符合学生当下的道德发展要求,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素养,与学生的内在德性相一致。责任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生活世界对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责任要求加以制定,其定位在于:践行责任,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逃避责任,学生就难以适应生活世界的需要。从生活出发的责任教育以生活为依托,因为学生要生活,必然会在生活中遭遇、体验各种社会性和责任性的事情,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求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责任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责任教育。

2.责任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进行

以生活作为出发点的责任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为坚实的依托。生活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整体存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中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在生活中开展的责任教育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责任教育资源,从生活的不断变化中吸取生动、直观、本真的责任教育素材,这些素材主要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责任问题。这样的责任教育,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实践、环境和人物切入,尽量避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责任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对于责任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生活实践为教学资源的责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构建和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责任教育的学习,并自觉在日常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是生活中的学生,责任教育存在于学生生活历程之中,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开展责任教育要能够关照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其感受到责任教育的进行对他们生活的改观和对生命的充实,尤其是让学生通过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各种实践活动树立和发展责任意识与责任信念,从而自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屏弃缺乏责任感的生活。对教师而言,要积极营造责任教育生活化的环境和氛围,使教育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过程。杜威认为,学校应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那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日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地促成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生活化的责任教育环境要从优化学校的人文氛围、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形成富有朝气的生活和学习气氛入手。通过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责任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责任体验,自主地履行责任。

3.责任教育生活化最终回到生活

生活是责任教育开始的地方,也是责任教育最终回归的地方。责任教育回到生活不是离开生活的责任教育重新回到生活。责任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生活,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的责任教育。所谓“回到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展开的责任教育通过人的意义建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高于生活,是站在理性高度上指导生活,引导人们过更美的生活、更真的生活、更善的生活。这里提到的“理性”不是纯理论的道德说教,而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真实的责任体验的结果,是以生活作为坚实根基的道德理性,而非漂浮在空中的抽象理性。

此外,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的责任教育,决不意味责任教育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在生活中消融,即所谓的责任虚无主义,也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引导生活。回到生活的责任教育是用美好的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真善美的生活。回到生活是责任教育的目的,责任教育不是为了责任本身,也不是通过有关责任的说教培养精通责任理论的学者,而在于生活。责任并非目的本身,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途径。责任教育目的就体现在生活本身,引导学生去选择具有责任感的生活,在有责任意识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所以,生活是责任教育出发的地方,也是责任教育最终的回归之处。

参考文献

[1][古罗马]西塞罗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2]程东峰.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金生.德行与教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教育范文第2篇

我总觉得两个外孙远离祖父母,我们作为外祖父母,当然要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想要买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想要玩什么就陪他们一起玩什么。然而,纳塔篷却不领情,他认为孩子不能这么宠着,一定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不能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让他们明白只有认真工作、付出才有回报。

我们觉得,纳塔篷说得有道理。不过,完全不需要让这么小的孩子就了解什么是生活,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了。没想到,纳塔篷见我们不太认同他的观点,竟擅自给孩子们定起了家务计划。

“本周家务如下:每天早上扫地、拖地板;每天晚餐为大家摆碗筷;隔两天浇花;每天喂鱼;每天收拾玩具;每天……”在这份家务计划里,还包括为外祖父拿眼镜,帮外祖母择菜、洗菜,甚至还有为纳塔篷擦皮鞋和为女儿的大衣除尘,但只是这两样前边有星号标记,意味着这两样本应是父母个人的家务事,所以,他们愿意为此而付费。

“怎么能这样对待孩子?”看了这份计划,我实在忍不住,对纳塔篷说,“那些家务事,我们随手就做了,孩子们做不了,也做不好。”

“他们也是家庭里的一分子,”纳塔篷振振有词,“他们应该分担家务,不能只是享受,也要有义务。这是他们的责任。”

“他们还没有能力做这些家务,”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眼中只有责任,你做父亲的,也要有责任,孩子能把学习搞好就很不错了。”我们为教育孩子争吵起来。

吵归吵,纳塔篷却早已和女儿成了同盟,家务计划还是呈现在了两个孩子面前。没想到,两个孩子竟然对这个计划挺感兴趣,大外孙不但认领了扫地、拖地板、喂鱼等家务劳动,还抢着认领了两样可以挣到钱的劳动。小外孙也按时收拾饭桌、摆碗筷。

看着两个孩子每天做这么多事情,我实在不忍心,就事先帮孩子们干完他们的家务,让他们无事可做。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孩子还一个劲儿地反对,慢慢地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那天,我正在拖地板,纳塔篷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见到我正在帮孩子做家务,他显得非常愤懑,立即退出房间,给女儿打电话,而女儿也马上从单位请假赶了回来。我不明白,只是做些家务活,为什么女婿就如临大敌一般,还把女儿也叫了回来,因此,在和女儿谈起这件事时,口气自然有了抱怨的成分。

“他们还是孩子,”女儿说,“他们既然认领了家务工作,就应该负起责任,如果您替他们,就等于让他们养成凡事推脱、不负责任的习惯。”“你们也知道他们是孩子,那干吗还让他们做那么多事?” 纳塔篷见我们争执起来,就把女儿拉进了房间,过了好一阵才出来。女儿表示,如果我们再这样干扰他们教育孩子,他们就搬回泰国。我知道,这是纳塔篷的主意,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保证再也不干涉他们的教子计划。本来以为,只要小心一点儿,背着纳塔篷,还是可以帮孩子们做事。但没想到,孩子们也拒绝了我的要求:“这是我的工作,我自己有能力完成。”

责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责任意识;团队荣誉

实习前,系部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对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工资待遇、住宿条件、实习要求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掌握第一手资料。刚开始学生对实习充满兴趣和向往,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有许多抱怨,觉得工作时间长、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工资发放不及时、师傅对自己要求太严等等,找各种理由要求请假、换岗位、换单位、要求加薪等等。我时时在沉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让我深深的震撼和反思我们教育和实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责任是一种使命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说中说:“这个时代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要拥抱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一位优秀员工迈向成功的第一准则,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为失败找理由,因为他敢于承担责任;不为错误找借口,因为他善于承担责任。一个愿意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他也能通过努力为企业创造财富。我们在宁光实习的个别学生就没有岗位意识,觉得自己不舒服就不去上班,也不打招呼,当企业按照考核制度扣工资时他不愿意,美其名我有病,我不能上班,为什么要扣我工资?完全不理会这个岗位有没有人工作,会不会影响生产流水线进度;当企业需要他加班时他却说不,我要休息。我们回访企业,大部分老板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表示,企业用人不仅仅是用的上,还要信得过,靠得住。我们不需要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学生,相对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对学生的人品和对工作责任度要求更加重视。有的学生随意毁约,频繁跳槽屡见不鲜,根本无视劳动合同和劳动纪律。因此,我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加强服从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教育,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关键性的工作来抓,从小事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让诚信做人,责任办事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认真珍惜、对待每一次实习机会

九零后的中职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其特点就是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缺少人与人相互友爱的沟通,性格孤僻,过着饭来张口,要钱伸手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幻想,常常把社会想得太简单美好。学校安排实习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有一点困难和劳累就打电话告知父母,父母当然心疼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就要求给孩子换岗位或者给孩子请几个月的病假,躲避顶岗实习。实习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过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珍惜实习机会,因为实习并不仅仅是实习,也是检验你工作态度、责任和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在成熟的商业社会中,工作责任、经验是每位公司老板所看中的素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你没有工作经验,被拒之门外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实习过程中,你将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开始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了解工作职责、积累工作经验和把握人脉关系;谁在实习工作中做得好,谁就会在以后的求职中减少恐慌,谁就有更多的自信。所以,同学和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忽视实习的作用,如果你在实习中得过且过,对工作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不能承受一点委屈和困难,那么最终蒙受巨大损失的将是你们自己。

二、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加强责任意识

中等生在进校时就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和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的,有的是根据今后就业的机遇和工资待遇选择的,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真正选择适合自己行业的并不多,但我想说的是,盲目的选择是对职业的不负责任,但一旦你选择了,就不要爱哪行才干哪行,而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们有的学生特别喜欢频繁地换工作,我遇见毕业了几年的几个学生,问起他们工作情况,学生说他们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工资待遇也不太好,原因就是跳槽太多。我还遇到留在宝丰能源工作的几个的学生,他们说一起去的同学大部分都跳槽了,坚持下来的几个有的是班长,组长,每月工资在3000—4000元左右,他们非常满足和骄傲,现在要进宝丰能源实习必须是大专学生或本科学生。据我了解,很多时候,学生们并不是厌恶最初的工作,当初他们还是比较满意和接受这份工作,只是时间久了之后,就失去了新鲜感,对工作的内容也失去了兴趣,所以跳槽,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好,什么也没有学会。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功需要努力和付出,成功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我想,学生们不要每天总是幻想走捷径,最重要的是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你的薪水和职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你的知识和技能也在提高。

四、团结友爱、勇于承担的魅力

晚上十一点钟,我接到一个电话:老师,我能不能不参加实习,我实在不能坚持下去了,我一看见他就头痛,这儿的一切都让我厌恶。我认真地听学生的诉苦,然后耐心地了解事情的经过,说服学生坚持工作,告诉学生明天一早老师就到企业。其实,事情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同学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发生争吵,恶语相加,产生隔阂,在一个宿舍无法面对而感觉生活无趣。

第二天一早我到企业分别找两位同学谈话。我对他们说,在老师们的眼中你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你们班一进校就震惊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你们20多位男学生拿走了全校男生团体第一名,十位女同学拿走了女生团体第一名,获得全校第一名;在歌咏比赛中,你们班每年都获得好成绩。

今天,如果因为一点事不参加实习,会影响你们整个班级的荣誉,你们班没有一个学生临阵逃脱,没有一个学生实习表现不好,要珍惜你们班的荣誉。两位同学听了我的话都积极表态一定要好好实习,为班级争光。他们相互承认了错误,相互谅解。看着他们友好相处,我心里非常高兴。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到团队力量的伟大,我们要加强荣誉感教育,学校应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不断进取,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集体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到不为集体争光或做了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是一种耻辱,而产生一种自谴自责的内疚感,从而使每个学生为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服从集体的决定,克服自身的缺点。企业也非常需要团队协作,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

责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措施

责任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责任观、责任感、责任意识的教育。确切地说,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就在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亲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状况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缺失

专家指出:“心理脆弱,加上生命意识淡漠,导致大学生选择自杀作为解脱方式”。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约占死亡人数的26.04%【1】。2006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大学生心理”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在校生总数的1.26%,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因杀人伤害、打架斗殴、盗窃、吸毒、等涉足犯罪【2】。

(二)当代大学生行为责任缺失

近年来,大学生反常行为频发,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长沙某大学的侯志勋肢解同班女友;天津医科大学的马小明杀父;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刺杀公务员……桩桩令人触目惊人。同时,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性开放程度令人忧心:爱情的随意性、游戏心理,对婚前表示宽容甚至纵容,生理成人的大学生在性问题上的无知令人瞠目。此外,高校毕业生动辄毁约、违约跳槽、大学生集体逃课参加选秀商演等现象,都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甚至严重缺失的现状。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责任缺失

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偏差现象,崇尚自我,自私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社会和他人都是亏欠他的,惟独对自身的要求低而少。校园“负翁”、“月光公主”、“2030”啃老族、毕业后不就业族悄然增多,有的大学生在举家负债的情况下在校依然沉迷于网络,在吃喝穿戴玩上攀比心理愈演愈烈,出手阔绰,身穿名牌,而身无分文。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大学生每学期自酬收人为人均865元(含奖学金等),仅占学期支出的18%【4】, 联想到本文开头所列举的“辛酸父亲来信”等事例,都揭示出当代大学生缺 乏应有的感恩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一)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

从农村到城市,中国家庭几乎都在遵循同一个理念“再穷不能穷孩子。”家长在物质上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甚至沿街乞讨也供孩子花费,但在精神上却忽略教育。有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包揽在自己的身上,唯恐累着孩子。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家长百依百顺的溺爱心理和过度给予的补偿心理导致了部分当代大学生家庭责任观念淡薄,只愿享受家庭的爱与照顾,不愿承担家庭的责任,只愿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为家庭有所付出。

(二)应试化、片面化学校教育

虽然国家一再倡导开展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应试化的考试仍旧是选拔人才的手段,考试成绩也依旧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尺度,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命运。即使家长,老师希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精力有限,也不敢冒险尝试,过多的占用智育的时间去进行智、体、美的教育。进人大学后,又将重心转移到专业和英语、计算机等实用性的学习上,最关切的是就业问题,高校较少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和责任品质发展提上工作日程,存在着强调知识教育,轻视责任教育的问题,仅仅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使有专门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只是形式化的,只注重理论的说教,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在承担责任中发展。 责任和良知方面的教育明显缺乏,这就容易造成人格缺陷,这些大学生也就成了现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三)功利化社会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呈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等多样特征,市场经济运行崇尚物质利益原则,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重索取轻奉献,重物质实惠轻理想信念,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其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模糊是客观现实,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影响,片面的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人人为己的,漠视他人的利益。

三、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

要使责任教育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

(一)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和道德主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新型公民,既然已具备了公民权利,理应成为责任主体。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建立在理性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会增强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这就要求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做一个主动自觉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 [5]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

(二)教师坚持以身作则,发挥垂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教育的要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对老师价值的肯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这些都表明教师在学生的一生会产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坚持“管理育人”,使学生懂得承担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教师应该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树立起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应该具有爱生之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良好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应该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有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教师更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催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

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责任的重要,才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责任失误、是要付出代价,甚至是要付出血的代价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责任重于泰山”的内涵。通过展映“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弘扬真善美主旋律的影像资料,推荐优秀青春励志读物、电影、歌曲,倡导算亲情帐、实施“理财”教育,开展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手段,唤醒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之,大学生应该牢记履行责任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每个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都希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春雨. 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教育探索,2008(10)

[2]张羽程、向阳.关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缺失的思考.2007(6)

[3]王金龙.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德育研究.2007(12)

责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高中生的责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集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于一体。其教育目标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懂得为他人、为生存的环境负责,为世界的发展着想。而高中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就决定了在其课程教育中进行责任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中政治课教育过程中贯穿责任教育,对学生的成才及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在课堂教学求知中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责任教育。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大力培养我国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求知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可取得责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较好地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是实行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中政治教师要实现在课堂教学求知中实现责任教育的目标,就要充分利用好高中政治的课程教材内容,善于分析教材、因材施教,善于把其中的责任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责任教育结合起来,注意找准教材责任教育因素与学生责任教育的契合点,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开篇第一单元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内容,可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进而形成学生健康的责任感,养成理性的绿色环保的消费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适时引入“中国游客在德国旅行时在餐馆因点菜过多吃不完而被罚款”等这样的事例,紧密结合当前中国正在掀起反对浪费之风的形势,通过生活实际丰富课程教材内容,通过社会生活与教材教学的互补,使学生意识到:金钱是自己的,资源是社会的,从而在教学求知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只要教师善于做“有心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就可以挖掘出很多这样的内容,就可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学求知中对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二、把政治教学延伸至家庭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促进社会责任形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场所。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也应付起该负的责任。把政治教学延伸至家庭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促进社会责任形成。把学校的政治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要把作为监护人的父母等家庭成员应履行相关的教育职责与学校的责任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巩固学校政治课的责任教育效果,还可达到深化学校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把学校的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感激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应有的责任,进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另外,家庭作为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三维育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接轨的重要纽带,其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责任教育的成效。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向家庭教育延伸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从而促使学生健康的社会责任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师与家庭在学生责任教育上的对接,促使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要求保持一致,避免责任教育目标的“双重性”,避免家庭教育削弱学校责任教育效果。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教予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力戒溺爱和包揽孩子一切的错误的育子观念。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为父母分忧的责任意识,可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可通过家务劳动的生活生活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意识到自己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应负起怎样的责任,真正懂得在家体贴父母、在校努力学习、尊敬老师是一种责任,增强内在的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把政治课延伸至家庭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对教师的责任感与对家庭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并在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这种责任意识逐渐转变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成我们的社会责任教育目标。

三、把政治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在社会实践中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高中政治课的责任教育、家庭的责任教育是为形成学生社会责任服务的,它来之社会,最终要能服务于社会,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与生命力。把高中政治的责任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有利于促使高中政治课的责任教育、家庭的责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华,最终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对教师、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提升到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如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从而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例如:在假期限学校可布置学生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区,搭建起学生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努力学习、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及提高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内部政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政治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有效配合,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支持,把高中政治课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形成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更有利于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