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范文第1篇

(一)旅游审美文化的大众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普通大众对于经济利益有了重新认识,对物质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缺少了意识形态对审美态度的制约,普通大众的审美态度和趣味开始转向了世俗化和感官享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媒体的日益发达,旅游审美文化也日益趋于大众化,主要表现为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审美标准日趋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和多元化。

(二)旅游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商品化

为满足旅游市场和旅游者的多元需求,旅游经营者几乎对所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使其作为审美文化商品而推向旅游市场。因此,无论是审美的主体,还是审美的内容与形式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况,使当代旅游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商品化的特征。

(三)旅游审美的泛化

当代旅游审美远远超出了古代文人旅游“寄情山水”的范畴,审美的泛化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旅游过程中,既有对高雅、古典艺术的欣赏,也有对通俗、现代文艺的欣赏;既有对艺术的纯审美,也有生活化、娱乐化、实用化的宽泛审美活动。使得旅游审美活动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整个旅游活动呈现出“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的审美文化状况。

二、当代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旅游审美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已发展成为大众旅游,为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承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的古典园林审美活动都是建立在儒道等传统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对于园林所蕴藏的美,赏析得深入而独到。然而,现今所呈现出的旅游审美文化,且不论这种旅游审美文化在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上反应如何,单论它在古典园林这一类型景观审美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效果就远不如传统审美。就目前所看到的一些问题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旅游主体审美文化艺术修养的匮乏,使得古典园林景观的旅游审美浮于表面,缺少对园林艺术深层次文化的审美追求。现今是一个大众旅游的时代,许多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处于以“身临其境”为满足的“视觉”文化阶段。旅游者本身缺乏相关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感知能力、领悟力,审美趣味比较平庸单一,对于园林景观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大多只停留在娱乐和消遣上,没有注重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升华。

(二)在古典园林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旅游经营者忽略了古典园林本身的审美文化特色,使得园林旅游设计缺乏历史深度、理性深度和审美深度。在古典园林的旅游开发过程当中,一些旅游经营者在市场利益期望的驱动下,利用普通大众旅游者对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向往,营造出一些“文明垃圾”的园林设计,追求视觉刺激,完全脱离了园林本身的审美文化本质与特色,曲解了园林所蕴含的文化。

(三)当代旅游审美文化中还存在一些负面因子。虽说当今旅游审美文化在三大主流旅游审美文化的影响之下不断发展演变,但在某些地区仍然还会存在一些不适应主流文化却有存在市场的其他形式的旅游审美文化,比如旅游审美文化的功利主义、过度实用主义、视觉文化等。在这些文化层次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旅游者或是旅游经营者都还不能自觉地协调与平衡旅游审美活动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较高艺术与审美水准的审美观念体系势在必行。

三、当代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旅游审美文化塑造的应对策略

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演变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于旅游审美文化的引导和塑造,我们可以从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客体、导游和外部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

(一)旅游审美活动主体———旅游者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美的生活境域,它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与核心,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而当今旅游者作为整个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想要深入园林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必须注重自身旅游审美修养的培养。1.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面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园林景观建筑,倘若旅游者没有一定的园林文化知识,贸然前去参观游览,难免会流于景观建筑表面现象,陷入“只看热闹”的旅游尴尬境地。因此,在旅游之前多阅读一些旅游地和旅游景点的知识,了解其所涉及到的文化事物现象,长久地潜移默化之下,文化素养必然会有所提升。另外,旅游园林景区经营者可以在旅游景区服务中心设置相应的多媒体、宣传册,进行中国古典园林知识普及和园林景观建筑文化艺术旅游观赏指南。2.参与旅游审美实践活动,把握正确审美方法除了充实自身文化知识准备外,旅游者还必须在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掌握一些科学的审美方法,特别是在古典园林的欣赏过程中,把握好审美时机,选择好审美角度,保持好审美节奏,对于深入理解诗词楹联所蕴含的文学思想、亭台楼榭所体现的建筑艺术以及整个园林所体现的璀璨文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审美活动客体的提供者———旅游经营者

古典园林景观中作为旅游产品的那一部分是旅游审美的客体,也是旅游审美活动所关注的重点。现今旅游审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古典园林旅游审美意识本可以向着“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然而有一些园林旅游经营者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市场效益,不顾及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本质与发展脉络,忽略了园林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导致了园林景观的破坏,促使旅游审美文化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引导和塑造良好的园林旅游审美文化,对于园林旅游经营者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在园林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上必须坚持园林的原真性,真实地反映它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必须坚持系统协调的原则,综合开发古典园林所具备的旅游价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要有意迎合大众的世俗需求而丢掉了园林本身所具备的文化艺术。惟其如此,古典园林才可能会保持持久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旅游者才能从旅游审美活动的伊始就接触到最真实的古典园林景观。

(三)传播美的使者———导游

在古典园林的旅游审美活动中,导游员是旅游者审美的引导者和启示员,对旅游者所达到的审美境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园林的旅游观赏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过程,导游员不仅要将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基本景观审美信息传达给旅游者,启发旅游者对景观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和意境的审美,还要依据旅游者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旅游者的审美节奏和状态,引导旅游者的审美历程,从而使旅游者在旅游审美中能获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而获得最大的审美满足。基于此,对导游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导游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之外,还应在注重培养自我审美意识,不断提升自身审美修养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注意研究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把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最后,灵活运用旅游观赏原理,引导旅游者达到美的享受。

(四)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也在不断演进

古典文化范文第2篇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建筑是一大文化瑰宝,既反应了各时代的物质文明,也体现了精神文明,而古典园林作为建筑艺术的一大分支,更是体现人类的一种文化意境,它是一种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综合体现,它的选址、立意和布局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世界知名的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就其本身而言融入了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方面,各个时代的造园家们都能以山水林木为基础,以追求自然美为出发点,创造出无数的优美园林,这些园林建造风格、法则也影响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人们审美意识和现代建筑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介绍

(1)以自然美为出发点。与西方国家园林的园林建造风格相比,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西方园林追求更多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以符合人们对大自然不断开拓、不断改造、甚至是控制自然的欲望。在西方园林中能经常看到比较规整的集合图形,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美,这种美往往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形式美,缺少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常见的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不会过分的去强调对称与性状,追求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上,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风格,有时候还会设置一些假山,引入花鸟虫草等更大的去接近自然,虽然是一种模仿,但这种追求自然美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出发点,比如最常见的对园林的评价,就有“宛若天开,浑如天居”,这是对自然美的崇尚。

(2)浓厚的民族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并不表示不以人为本,因为园林最终是让人们欣赏的,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也经常体现着许多民族风格,这些民族风格通过园林中的许多建筑表现出来。这种民族风格更是体现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百家齐鸣的状态。

2.1古典园林建造的设计技巧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千年历史,有许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使山水组合,空间布局恰到完美。在古典的园林的设计上有许多技巧,比如植物配置、步移景异、因地制宜等等。其中因地制宜讲一方面要求根据现状要求,设置景点,使之得到整体需要,另一方面也提出对园林选址的要求,结合现场的情况造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只有切实按照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文中第一点提到的自然美,所设计的园林也才更有活力。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对山水情有独钟,讲究“无水不成园”,因此各个地方的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皇家大园林还是私人小园林,总能看到山水相依。对山水的布置方面,也讲究步移景异的技巧,在园林不同的区域能观察到不同的景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效果,也更能使人感觉到置身大自然当中,步移景异同样也给园林一种活跃的生命力。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也有许多种,比如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最常见的是在园林中融入书画、植物、假山等,人一种自然恬静的艺术效果。

3古典园林建筑传统文化对人们审美意识的影响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其中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影响中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对现代的其他建筑的设计造成许多影响。

(1)古典园林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园林追求自然美,这就是中国传统‘儒、法、道’禅宗等思想的体现,返璞归真。自古以来,古人就认识到自然的强大,自身的渺小,必须去适应自然谋得共同的发展,而不是去征服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谦恭的文化。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也体现了中国的古典哲学文化。园林的建造艺术追求自然美也展现了造园家们想以一圆之色状天下之景的思想。这点在古典园林的空间布置上可以体现,古典园林的结构经常会表现出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结合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2)古典园林对人们审美意识及建筑艺术的影响。在封建时代,一般来说,古典园林的拥有者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园林一方面代表着地位,另一方面,但园林艺术更是一种公共艺术,它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它的结构和建造艺术也引导着人们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园林的风格中提到民族风格,不同民族风格的园林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人们对美学的追求,这种对园林美学的追求以及园林建筑对人们审美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园林的建造肯定比普通的建筑更加追求意境和韵味,园林内设置的许多圆亭、长廊、甚至是雕龙画栋,装饰方式等都对日常的建筑造成影响。比如皇族古典园林的雍容华丽,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在富裕的地区,江南的建筑中,大多追求一种庄严和富贵,这就是对园林美学的一种模仿。同时园林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意境,往往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学新的追求,因此在中国的古代普通建筑中,也能发现其受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从结构到色彩都体现出一种迂回婉转的自然美,而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线条生硬。在现代的建筑中,也有许多受到古典园林的影响。

古典文化范文第3篇

一、园林布局

拙政园由东部园林、中部园林、西部园林组成。各种景观以及建筑都是拙政园的一部分,景观和建筑既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又能有机联系在一起。拙政园东部园林、中部园林和西部园林都有各自鲜明的主题和不同的特色,三者既能独立展现自身的魅力,又能相互补充,各个部分园林通过巧妙的结合突出展现江南温婉柔和的地方文化。

二、山水处理

山、水是拙政园的重要构景要素,也是拙政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拙政园集合了大量的山水要素,把池塘、河岸、植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而生态的有机系统,山体构成的空间为拙政园内的植物和小动物提供了生存基础,河岸、池塘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良性生长,整个拙政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立体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拙政园内山水越来越稳定,逐渐具备了自然山水之形神。拙政园这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模拟手法,促使拙政园整体环境向自然山水系统转变。从自然生态视角来看,挖土造池,用于蓄水,为植物提供水源,既可以在小范围内调节气候,又可以把池水用于消防,可谓一举三得。不仅如此,挖出来的土并不运到城外,而是直接用于造山,既节省了成本,也让拙政园更具自然之形。而且水池内种植植物,放养小动物,既可以用于观赏,也可以起到调节净化水体的生态作用。

三、植物配植

拙政园内植物配植非常讲究,遵循江南自然环境中植物构成规律,在植物配植上极力追求与本地环境相协调。为了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拙政园配植多样的植物种类,各种乔木、灌木相互交错配植,丰富了整个生态空间,使拙政园山体和水体之间实现了完美衔接和过度,同时也为园林建筑提供了遮挡和因借,使整个园林要素之间相融相生,浑然一体。

四、园林建筑

拙政园的建筑很好的体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规律。各种建筑在布局、材料、色调上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山水植物,让建筑巧妙地融合于园林其他要素之间。并且园林建筑上有大量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名和楹联,为游客感悟拙政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

五、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拙政园生态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稳定和谐。人生于自然,以自然中各种资源为生存基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互通是人之本性。拙政园建设的原因正是基于此,为了在日常起居中感悟自然,提高人与自然的互通性。所以在拙政园建设过程中,各种景观极力模型自然之形,体现自然之神韵。在拙政园内,古木森森,花香阵阵,人很容易放下世俗一切烦恼,抛开纠缠自己的一切功名利禄,放空自己的身心,全面融入自然之中,与天地沟通,与自然万物同呼吸,这正是拙政园的本质所在。

六、师范自然的实践观

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并运用于生活实践。自然之道,首在平衡,人总是处于一个大的环境中,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身处其中,平衡最为重要。平衡的视觉、平衡的心态可以让人沉淀自己,心平气和地感悟周边环境的美好。自然之道,重在融合,自然万物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周围环境相融相合是自然界的主题。社会环境中也是如此,和谐稳定是社会环境的主旋律,与周围社会环境相融相合是一个人必备技能。拙政园在平衡和融合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拙政园园林布局上,各要素没有任何一个有突兀之感,总体上呈现一种极具平衡之感的美学韵律。这正是感悟自然之道,并极力效法的结果。拙政园内有大量的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善加处置,拙政园就会成为一团乱麻,毫无美感。园林建设者充分学习自然融合之道,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山水、植物、动物等要素集合与一体,所有要素互融互生,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

七、自然比德的修养观

古典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一、日本对古典文化的推崇

1 近年来日本古典文化被推崇发扬的代表

近年来,有关日本古典文化的书籍和影片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最出名的代表是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以及根据此套书改编的同名电影《阴阳师》。其中电影版《阴阳师》一经公映,在日本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电影大获成功。位于京都的晴明神社也在电影公映后受到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参拜,“晴明祭”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较大反响。更多日本人开始关注本国的古典文化,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日本,并对日本的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日本古典文化的代表“祭”

“祭”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祭祀死去的人的节日,但是这是一种错觉。日本的“祭”,与中国的祭祀意思稍有不同,日本的“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庆典存在。

日本的祭典活动规模大小不一,但很普遍。日本各地的祭祀活动,大多与祈福与驱恶有关,但最多的是以“祭”形式出现的庆典活动。无论是在日本的哪一个地方,都有充满了古典风情的节日活动,活动现场也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友人前来参观和游览。这是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完整的传承与发扬。

二、日本现代社会的古典文化

日本的古典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历史悠久,注重修养的日本人将其古典文化传承至今。日本全国各地都广泛分布着神社、寺庙,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日本古典民俗活动,并且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比如著名的札幌“雪祭”,京都的“祗圜祭”等。

除了节日方面,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古典文化也得到了体现。现在仍有很多家庭居住的是日本的古典庭院,庭院里的布置就充分体现了日本的古典文化美,即日本古典文化的“和风之美”。最具代表性的是已经有了千年历史的“竹筒敲石”。一敲一打之间充分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化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日本的古典文化已经深深地映刻在每一个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对中国的启示

1 古典文化应与时俱进,进行改良

目前中国在传统节日方面做得还不够,只是商家的炒作,并没有赋予所应有的文化内涵。在这一方面,中国应向日本学习成功的经验,赋予传统节日应有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习俗通过庆祝活动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国人参与其中,以达到传承古典文化的目的。

2 运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发扬古典文化

日本国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其古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还有一些艺术上的、精神上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法律保护,古典文化的传承就有了依靠,有了法律的支持,传承这些文化就有了强制性。而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非常容易流失的非物质文化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也造成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古典文化的失传,对于世界来说,这都是巨大的损失。

3 让改良后的古典文化为现今中国社会所接受

中国现在在高速地发展着,而与其一同高速发展着的,还有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许多古典文化在文艺作品或者是以其他方式进行的改变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些许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来让这种改良后的古典文化为现今的中国社会所接受,被现代人的思维所接受,让古典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现代国人的面前。

从日本成功发扬其古典文化的经验中,可归纳出许多关键点。如何突出重点,学习日本的经验,并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发勇于探索创新,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扬不无借鉴意义。我们应参照现今中国的国情,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一步步地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承给国人并发扬至世界。

参考文献:

[1]梦枕貘,阴阳师,南海出版公司,2005.

古典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舞;文化价值;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08-02

一、寻根访祖的情感纽带

中国古典舞并非真正意义上古代历史上出现的舞蹈,而是后人通过古代传统艺术形式改革创新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舞借鉴戏曲、武术的动作内容,创建了一套具有舞蹈本体性和肢体语言性的训练方法,它本身就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反映出动作表层以外的文化内涵,这门艺术的形成毫无疑问的属于我们当代社会的一大幸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强大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在这之下相联系的就是人们的民族情感、历史情感。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似乎让我们淡忘了传统文化存在的真正意义,而西方文化的融入又给当今脆弱的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试问我们将来如何向后人保证我们传统文化的纯正性呢?就拿京剧这一事例来说,如今的年轻人对京剧已全然失去兴趣,就连许多的小孩都不知道京剧是什么样的,在当代社会所谓的潮流下,甚至有人将比基尼模特头上戴一个京剧头饰走秀,这不仅让许多不了解京剧的小孩误认为京剧就是这个样子的,也是对京剧这类传统文化的亵渎,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似乎忘却了太多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

舞蹈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舞不仅承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还造就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当今社会,戏曲的传播已经不那么的广泛,而中国古典舞将戏曲的某些内容提取出来,创立了古典舞身韵体系,融入了时代性,在各类的艺术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继续的传承下去。同时在电视舞台上,通过古典舞作品的演绎,给我们当代人一定的警示,我们不仅有“时髦”的西方文化,更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而其中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不可遗忘的,这是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社会中所承担的警示作用。其次,古典舞维系着老一辈人民的历史情感,古典舞所演绎的历史题材以及情感的展现方式是不同于其它舞种的,如古典舞剧《梁祝》《洛神赋》《丝路花语》《孔子》、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竹林七贤》等作品,细腻的情感体现正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未变的重要情感表达方式,这些作品带领着我们去回顾历史文化,缅怀历史情感,是当代文化价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以圆为美”呈现的当代“以和为贵”的精神价值

中国古典舞历来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影响,从古至今,传统的哲学思想、天道意识都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而中国古典舞是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身体表征。每一个艺术形式都有其本质规律,中国古典舞的内在规律便是“圆”,中国古典舞以圆为美的审美标准,是与古代历史哲学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说是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制约而逐渐形成的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在古代《周易》中所呈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古代社会生活规律的写照,而古典舞中讲究的心、气、意、力的和谐相处也是当代精神文明的视觉体现,因此在我们的古典舞作品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美而已,它更承载着古典哲学思想的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各方文化的涌入,让社会燥动不安,人们如今已很难冷静思考而喜欢通过“更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这难免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现在不可能回到古代,也很少会以古代人的哲学思想去解决问题,但正因为这样,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审视自己,回看过去,多去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力量。中国古典舞蹈“以圆为美”的审美标准也正是我们当今提倡和谐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谐社会讲究“以和为贵”,而当代社会,首先从人的方面来说,有太多的人脾气暴躁、愤世厌世、崇洋拜金,甚至做出了许多违法行为,给社会的道德、法规带来了严重影响,似乎已经把我们的传统道德、社会正义观忘得一干二净。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讲究“人与自己内心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自然的和”,这个社会只有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才能造就一个有道德、有内涵、有发展的国家,因此当下我们应该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让这个社会不再那么浮躁。其次,从国家方面来说,当今中国的日益强大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许多方面出现了不太和谐的争端,然而中国一向贯彻“以和为贵”的政治思想,讲究和平、和谐的力量,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遵循这一思想我们应当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传统艺术交流,可以从古典舞艺术中呈现我们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文化的魅力让各国了解中国自古以来“以圆为美”的艺术、“以和为贵”的处世精神。

三、“以舞化人”的社会感召力

当代社会的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所吸引,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内容相对复杂化,如大量电影电视剧的传播,无论好坏,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判断其是否传达正确价值的能力,也正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化、商业化时代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措手不及,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力量,加大力度宣扬传统艺术文化、保护传统艺术文化。

从古至今,舞蹈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在宫廷贵族或民间百姓中都是人们一种欢乐自娱的表达方式,古代人们想要丰收、求雨时就通过祭祀舞蹈来传达美好愿望。战争期间通过英雄主义情怀的抗战舞蹈来激励人们英勇抗战、团结一致的内心情感,而近代以来中国古典舞蹈作品也不断的在感染着观众,引领着观众向社会正能量靠拢,如古典舞经典作品《黄河》,通过古典舞身韵形态中不同舞姿的连接,不止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立的人物,每一串动作的大起大落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饶精神的体现,《黄河》每一章节的展开更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写照,舞蹈中人物的表现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者,作品很好的传达了人文上的爱国关怀。当人们看到这样一个作品时,会回顾历史,与演员们一起激动,而当人们走出剧场的那一刻,回到现实,提醒我们的是不忘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也正体现了古典舞作品“以舞化人”的强大社会感召力,它是当代社会陶冶国民素质的优秀艺术作品。再如舞剧作品《孔子》,孔子不仅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蕴藏了大量的人生哲学,通过90分钟的舞剧,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呈现,它更是传播了孔子思想、弘扬“仁德”“和谐”的社会理念。不单是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历史上有无数的优秀作品,都是社会正能量的化身,社会需要更多古典艺术作品的熏陶,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传统的文化更好的感召当代社会人民,为社会人民服务。通过大量的古典舞蹈作品与舞剧作品的演绎,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散发出来的经典魅力,它的社会价值是无限的。

四、结语

当代的文化可以说是丰富,也可以说是繁杂,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它的每一次演绎似乎都是那么的久违而纯净,这样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它的魅力是无限的,是我们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它具有传统意识,又不缺乏时代精神,它不仅情系我们的民族情感,更确保社会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或许相对于去看一本古典书籍来说,它更直观、更动情的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也更容易被现代的青少年所接受,它对当代文化价值的贡献是极其有功的,我们应当重视古典舞的文化价值力量,逐渐让古典舞艺术成为人们的文化依赖,并不断的为社会奉献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