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医药工业长足进步。山高制药是县医药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改制重组,充分激活了企业的活力。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万元,实现税收110余万元,生产销售额同比增长40%以上.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近期,该企业新增药品生产批准文号6个,投资200万元进行GMP改造,投资近2亿元在工业园区征地247亩新建厂区,企业发展势头看好,这对拉动当地的医药经济发展取到积极的作用。
2、医药商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部门引导,辖区内医药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一批新兴民营医药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外地大企业不断进入药品市场,为医药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德顺医药公司、江边药品配送站承担了我县农村药品主要配送任务,南华公司已经成为药品零售名牌。城乡药品供应网络健全,服务优质,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的药品服务。全县现有药品批发企业各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家,连锁门店2个,单体零售药店36家,并均已通过GSP认证。医药商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达2700万元,利税300余万元。
3、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县的绝大多数医药产业经营理念得到改变,从经营方式上看,连锁药店从无到,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药品经营大的发展趋势;从服务方式有上看,以前是等客上门,现在的药店纷纷推出免费送药、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明显改善;从开店区域上看,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已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医药网点更加合理;从管理手段上看,现有很多企业都开展了安全诚信和创优示范店建设,大大提高了经营质量,提升了经营档次。
二、医药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医药经济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低起点发展、低效益增长、低速度扩张,不能对全县经济形成有力的支撑和牵引,与医药经济发达地区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总量较小,经营规模不大。全县医药生产企业仅有1家,且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的药品品种规格不多。在现有的37家药品零售企业中,大部分销售仅在10万元左右。从经济总量上看,医药经济所占比例偏低,全县医药商业企业年销售额仅2700余万元,占全县销售业总额的7%左右,实现药品生产总值1100万元,占GDP0.5%左右。
2、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2008年,全县医药企业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平均每家仅2万余元;实现税收200余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1.5%左右,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2%左右。年销售超100万元的医药企业只有5家。
3、市场观念滞后,经营机制不顺。医药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新的经营理念没有很好地与时代同步,管理模式没有及时与现代企业管理接轨,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思想和行为,不少医药零售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在小范围内恶性竞争,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4、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备落后。县的医药企业普遍面临投入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的问题,特别是零售药店还是家庭式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小,设施简陋。
5、技术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县医药企业仅有执业药师5人,每7万人才有1名执业药师从事医药产业。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药品技术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30%左右。大部分医药企业管理粗放落后,还是传统的坐店等客的购销方式,现代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还未完全建立。
6、地理区位劣势,竞争环境不利。县地处边远山区,不沿边不靠海,缺乏国际、国内市场的有效带动;远离大都市,缺乏中心城市消费的有效带动;企业不大不强,缺乏龙头的有效带动;没有关联度高的医药企业集团,缺乏有效的辐射和拉动。
三、医药经济面临的机遇
1、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实施提高“机关效能-项目建设年”战略,依托市被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县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争资金、跑项目的力度,这为县的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2、随着县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城乡人口老龄化比重的不断上升,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等因素,医药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同时,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制度的普遍建立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力推进,这都将有利于增强我县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
3、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弱化,县一批通过GMP、GSP认证的医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医药市场逐渐显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为医药经济良性发展增添了后劲。
4、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自然环境优越,具有优质的金银花、黄栀子、茯苓、天麻、厚朴等中药材资源,为药品研发、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
5、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对贫困县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内、外资进入我县的趋势更加明显,为县医药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医药经济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强化经济赶超意识。营造科学的发展观、先进的经营理念、强烈的改革意识是加快县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要很好地解决我县医药发展中难题,重点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解决医药经济发展中的思想障碍问题。充分认识不加快发展就是落后,不发展更要落后,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决策指挥科学、发展举措有力、全社会大力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解决企业因循守旧的经营和管理理念问题。彻底纠正不顾大局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开放竞争意识、合作发展意识、经营战略意识,形成集团优势,实现互惠双赢。三是要解决职能部门服务发展的认识问题。有效制止对政策执行不力、重部门利益不重企业发展,影响医药经济发展的不作为现象。进一步转变职能,牢固树立既强化监管,又服务发展的思想。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技术支持。要立足实际,把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为医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强化技术支撑。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采用新技术对山高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改造,全面提升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增强生产、销售能力;与药品科研单位合作,加大新药研发力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实施中药材科学规范种植,为药品生产提供优质稳定的原料。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认真抓好企业带头人、科技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在变局中寻机遇求发展
2004年对医药行业来讲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企业面临着各种变数,在变局中寻机遇、求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膊及发展方向,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中国入世引发了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局,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与之竞争;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企业成长方式的变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引发了企业命运的变迁;GMP、GSP认证的提速,定点药店认定的取舍,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实施给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药品招标采购和降价也给企业带来了双重压力。医药资本结构、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工、商、卫关系都在变局中寻求新的突破。具有发展优势、竞争实力、能够与更强大竞争对手直面抗击的产业和企业将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否则将被淘汰出局。因此,企业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寻求突破,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进行,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医药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提升整个行业素质尤为重要
入世后医药流通领域已经出现的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政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建立能够适应开放和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根据买方市场的特点,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企业可依据具体情况向商、经销商、直销企业、零售商、物流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要抓好品种、网络、服务,增强市场控制力,扩大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要通过资本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优胜劣汰步伐;要推进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股权多元化,建立真正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竞争实力
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和调整,做大经济总量。今年北京市推出由104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参与的“北京工业百户国企与外资、民间资本并购重组行动”,8家医药企业位列其中。投资者可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通过股权和产权并购、盘活存量资产、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资本并购重组。这一举措就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资产存量,吸引内部资本力量,将并购过程和引资、重组相结合,充分利用机制、体制的转换和资本的力量,力促国企改革使其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实力。
医药市场总体需求在调整完善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特别是非典之后,人们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消费市场将出现新的变化:一是消费区域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二是消费对象进一步拓宽;三是消费选择更为宽泛;四是消费目的由防病治病扩大到健身益智;五是消费求新、求天然、求疗效好。此外,“低水平、广覆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适度增长。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控制率,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确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国家相关宏观政策导向对企业的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面临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降价、GSP认证提速等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企业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化,自觉转换角色。联大靠强,尽快谋求新的生存之道。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药械市场的全面规范
今后一段时间,依法规范综合治理,净化和改善市场环境,是药监工作的重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加大对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加大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抽验和虚假医疗器械广告查处力度,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活动;整治中药材专业市场;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积极推进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加快GMP、GSP认证步伐;推进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严格药品审批和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放心。企业应关注法规的实施进展情况,诚信守法,规范经营。
行业物流发展建设谨防“虚火”
有“利润泉”之称的现代物流,近年来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各行业的物流陆续出炉,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理论研讨也方兴未艾。这股物流“热潮”所伴生的“虚热”现象,日益凸现。一是言必称大,不求实。建设盲目贪大,不讲实际,不问市场,所规划的物流体系大大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市场需求;二是行必建园,不求物。沿续构建经济园的思路,将开发新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品牌,圈地耗资巨大;三是改必换牌,不求质。一些企业为赶时髦追浪潮,不进行实质性改革,只是简单地换牌更名,其结果只是物流企业数量膨胀。在目前政府管理职能、物流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整合和统筹规划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医药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又要实事求是谨防“虚火”,使物流发展真正成为企业降费增效的利润源泉。
2003年以来,全国医药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医药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升。一是企业规模问题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且布局分散;二是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三是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五是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克服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期内医药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稳定性的实现与提高。为此,各地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应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医药行业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⒈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发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加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⒉推动“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努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为促进企业出口和国际贸易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⒊积极广泛吸收各方投资,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医药产业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
⒋加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促进企业的战略重组。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搭好“便车”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导要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这一构想引起了海内外众多敏锐视角的共同聚焦。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被认为是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未来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向世人展现21世纪丝绸之路的光芒,它不仅是一条财富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是一项惠及地区30多亿人口的壮举。时至今日,中国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依托丝路,将向世界输出的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而在这其中中医药文化无疑有独领的一面,正如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在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时讲话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放眼世界上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一样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结合的如此相得益彰,这也正是中医药历经千年而不衰,历久弥香的原因。
一、什么是中医药文化?
首先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所以中医药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文化;它涵盖中医文化和中药文化,两体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高度统一于中医药文化这个大概念下,当前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原因和意义
1.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把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纳入了中医药工作重点之中,这对发扬中医药文化具有建设性作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社会现状来看,西医仍然占据主流医学地位,中医药则是从属地位,这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我们不必去追究;而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医药文化,乃至包括我国各少数民族医学文化都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途径之一。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呈现出很多变化: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企业走出去……然而随着发展成为共识,仅靠密切的经济联系来维系的交流总会受到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挑战;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有时候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是同步的,有时候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也要繁荣,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担负着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只有以文化为剂,找到认同感,我们在对外交流中才能更好的“化戾气为祥和”。我们也看到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已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统计预测2013年中国文化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77%,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同时我们发现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10%的比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外文化交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箕子入朝鲜,带去了先进的中华文化,开化了当地土著民……循历史车轨而来,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伴随着古代中国的每个强盛时期,中华文化基本上都会在与外交流中大发展。然而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直到现在,我们学别人的多、了解别人的也多,但他们反过来了解我们的却少,这样误解和分歧仅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对外文化交流起步较晚,传统文化方面又面临来自自身和外部的传播困境,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医药文化
1.“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早是由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后来被学界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古丝绸之路的起于汉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廊道,到中亚、西亚,最后远至地中海沿岸,这当然不是靠一次出访,一个朝代就能完成的事;众所周知的西汉张骞之行(约BC138年-BC119年),因使得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路迅速传播而被誉“凿空之旅”。中国同中亚传统医学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古代中医史和世界医学史记载,唐朝之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就开始大量外传到中亚地区。差不多同一时期,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伊斯兰地区用阿拉伯文汇集的阿拉伯医学也逐渐兴起,其内容融汇了大量中国医学理论和实践。[1]千年以后的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发扬中医药文化这历史地缘便是原因其一。
2.实际上从现实来看,中国与中亚国家间传统睦邻友好和合作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双方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其中传统医学领域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中医药正逐渐被中亚人民广泛接受,尤其是中医针灸疗法和饮食疗法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同时由于地区饮食结构影响,三高、骨质增生等病症在民众当中比较普遍,而中国的传统中医治疗此类疾病见效好、疗效好且价格低廉,所以备受青睐。中亚地区对中医药文化认同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四、让中医药文化的发扬搭好“便车”
(一)夯实基础、立足长远,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
1、中医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中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文化内涵丰富,优秀成果在今天仍具现实价值和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挖掘其深层次性是首要工作。
2、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不管是国人还是外国人要真正了解中医,须先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迄今为止,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进行对外教育的强力典范,在传教外国学生汉语、琴棋书画、国术等文化的同时可增强中医药文化对外教育;国内中医药高校也应建立起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医药国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方面可考虑学科专业化建设。
3、要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文化营销是很重要的,中医药对中亚地区是有吸引力的,所以得到了文化认同;传统文化难以传播的问题在于以何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舌尖上的中国》是个很成功的例子,赢得了众多海内外华人和外国人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啧啧称赞。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又是一张“中国名片”,我们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在中亚打造宣传阵地,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同时寻找欧洲大陆的突破口。
(二)积极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逐渐由以政府主导的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向以政府、民间、市场共同主导的方向过渡;加强与中亚国家、高等学府、民间医疗机构、医学协会等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可开辟中亚道地药材培育和加工基地;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医药文化研究交流机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中亚地区传统医学发展也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方面吸收其所长,努力提高对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2014年6月18日,陕西省西安市开通了“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根据丝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产品和游客的需求专门设计,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一下子点燃了丝路经济带上的旅游热点。未来还将计划将此旅游线路延伸到中亚,西亚地区,所以乘此便利,我们要把中医药文化旅游的牌打出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的资源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同时做好相关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
3、综上所述,随着实践的不断开展,关于中医药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研究会深入进行,并将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一、医药产业化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随着国际市场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为医药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医药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现在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在对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计划经济的现象,表现为缺乏深入研究医药经济的客观规律,不积极了解国际医药发展态势,不能依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也不了解国内发展现状和规模。
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
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医药要发展必须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走产业化道路。
三、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1.落实管理项目,突出人性化服务内容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人性化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服务项目。所谓“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 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回头客”。如,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
2.加强过程管理,拓展人性化服务领域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 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对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1]。 我国的PE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繁荣,PE也在医药产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医药产业培育新药创新能力、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控制药物价格、制定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方面都有现实的意义。
1 PE在医药企业中的应用
PE分析方法在医药企业中的应用,可以贯穿于药物开发、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的各个环节。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PE数据,为研发投入、药物定价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企业做出有利的决策和计划。
1.1 协助新药研究开发
PE的引入赋予了药品研究和开发新的涵义,扩大了药品开发的范围。药品的研究和开发不仅指研制具有新的治疗作用、更强治疗效果,或者较低毒副作用的新的化合物单体,还可以从挖掘现有药物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值等方面寻找药物开发的方向。利用PE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这种广义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2]。
目前,在新药研发上我国医药企业主要还局限于仿制方面,在药物仿制过程中可以运用PE为其更好地服务。如医药企业在选择立项前可以收集仿制目标药品的疗效、价格等相关数据进行PE分析,选择具有PE优势的品种进行仿制,以减少企业投入,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也需要PE发挥战略性作用,药品投资的高风险特点要求开发商对其产品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测[3]。
1.2 指导医药企业对药品定价
199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国际上75%的主要制药公司都已经采用PE研究制定药品价格。50%的美国制药公司和38%的欧洲制药公司在美国申请新药时提供了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而我国也随着PE研究的发展,各大医药企业相继建立专门的PE研究部门或指定专业人员,运用PE研究成果指导新药价格的定位[4]。
1.3 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
由于我国的医药产品具有较大的同质化特点,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大背景下,有效地降低成本,采用低成本战略取得企业竞争优势是我国医药企业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企业可以从PE角度分析药品的整个生产环节,改进工艺、强化管理,从设计图纸到产品出厂的整个过程中减少能源和人力消耗,节约生产中的各种开支,使药品生产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1.4 作为企业的营销和服务手段
在我国目前的买方医药市场环境下,营销和服务对于实现医药产品的最终价值及企业获取经营利润意义重大,PE分析则是一种很好的营销与服务手段。医药企业可以应用PE结论作为推广药品的工具,突出产品的PE特征,宣传产品PE优势,提品的PE数据,使经销商、医疗人员和消费者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使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2 作为制订国家医药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和指导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家在政策制订、行业管理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步制订或修订药品管理政策,使其能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服务。PE作为国家政策的决策和管理条例制订依据之一,在目前医疗体制改革、解决药价虚高等实际问题中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2.1 PE在医院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医院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充分利用PE对医院体制转变前后,在治疗效果、医药费用、患者负担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为我国医院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有研究从PE的角度指出:在医药分业后,部分药师将从大量的处方调剂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等临床药学工作,配合临床医生确定理想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医院制剂的科研,并应用PE知识,运用药政法规,开展好用药咨询综合服务工作[5]。
2.2 PE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筛选基本医疗保险药物,制订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是其改革的基础部分。在筛选药物的过程中,全面审评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就需要充分利用PE对药物进行综合评价,PE方面细微的差别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市场推广的策略,进而影响药物最终的命运。而且进入基本医疗保险药物名录的药物,随着医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对它们进行周期性评价,淘汰不合时宜的品种,引进新的高PE性的品种,以确保药物费用支出的效率最大化。 2006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与中国医师协会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共同开始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研究课题涉及到“精神、泌尿、消化、循环”四大类别,其研究结果会直接运用到2006年度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工作中。
2.3 PE在国家对药品价格改革中的应用
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是我国药品价格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由于药品的独特性,实现药品市场及其价格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国家药品管理部门在审核新药定价的时候,把药品价格虚高消灭在萌芽状态。然而药品价格管理的标准,也不是一味地降低医药企业的成本,压低药品的价格,而是强调从PE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制定药价,使药厂、保险机构和患者三方利益都得到科学合理处置。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建立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其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开展药品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实际购销价格的调查;组织专家评审,提出药品价格制定或者调整建议;协助开展专家论证工作;配合研究制定药品价格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监测国内外药品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情况;协助开展药品价格政策咨询等工作。不难看出,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要工作的重点都是建立在利用PE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能使我国PE的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药品价格改革中去。
3 我国PE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PE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水平、研究标准、方法和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之处。
3.1 专业研究人才缺乏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开设了PE专业和课程,但PE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研究者具有经济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对PE的人才进行医学、药学、经济学方面的系统培养。但在我国,PE研究还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应用研究学科,在医药企业中,更未形成成熟的PE专业技术队伍,标准化的课程和正规的培训计划在企业中还不多见,同时缺少能结合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培训师,这也是制约企业开展PE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研究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原则
国内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目前主要以自发研究为主,缺乏有组织的统一的系统项目开展,采取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研究设计上,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其资料来源于相关文献,经过适当修正或改良后是否适用于国内各地临床实际及其成本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商讨;在具体的分析技术上,无论是一般性比较研究,还是有特定研究组的比较研究,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其病人样本的分组没有遵循科学的随机分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评价研究结果的阐述上,大多数研究并未从研究局限性、技术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的可信性与外推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因此,产生的PE研究成果系统性和可比性不强,成果适用性较差,难以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直接、有力的参考。
3.3 研究的动力不足
开展PE研究必须提高人们的认识,从全社会的角度审视目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及危害,从而认识开展PE研究的时效性和必要性。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尽管PE研究利国利民,国内医药企业客观上很难主动自发进行PE研究。
4 我国PE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
PE研究近年来迅速发展,并产生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分支。与国际接轨是我国PE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4.1 规范PE研究,制定我国PE研究准则
PE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研究者具有经济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为了确保PE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也就是PE研究的规范性,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采用了制定PE研究准则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在1993年和1994年制定了自己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从目前我国的PE实际应用来看,我国目前尚缺少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PE研究的统一准则。所以我国急需组织专家,对PE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及结果测量等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PE研究准则,并在以此为准则的基础上进行PE研究的推广。
4.2 加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正处在转型期间,产生了不少的相关社会问题,我国医药行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药价虚高,消费者向政府反映强烈,政府多次出台药物降价政策使企业难以承受,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又缺乏必要的相互了解,这就致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如何通过PE的研究加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增进三者之间的了解,协调三者的关系,也需要通过PE研究进一步进行探索。
4.3 与我国中医药产业相结合,丰富PE研究范围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独特的医药产业,在中医药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效果、药物的生产以及延伸到中药的种植和开采等方面,与化学药物都不尽相同,有的方面甚至是迥然各异的。由于PE研究起源于西方,其理论基础也是建立在化学药物的研究基础上的,运用现有的PE研究成果来研究我国中医药产业未必能够完全适用。例如在中草药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对我国中长期医疗费用的影响方面,西方PE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套用和借鉴,所以如何有效地将PE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我国中医药产业中,更好地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将会成为我国PE研究的突破点和热点。
5 结语
总的来说,PE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研究正日益从理论向实践延伸,尽管我国的PE研究与世界的PE研究还存在较大距离,通过我国研究人员不懈努力,将PE研究应用到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药品经济学,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我国国民对健康水平需求的无限性与药物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2.
2 孟光兴,邱家学.药物经济学及其在药品营销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04,25(2): 55-56.
3 曹燕,吴世玉,曲燕华,等.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医药企业的应用现状[J].医药导报,2005,24(11):1801-1804.
4 劳力坚.PE在FDA新药评估中的地位日显[N].医药经济报,2001-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