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按理说,在中考前的两三个月,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多写几篇完整的作文以历练能力、形成积淀固然是好,问题是诸多学科除了课内安排满满,都在抢占学生本来不多的课余时间;就语文本身来说,除了阅读理解要复习,还有许多诗文要背诵,课上拿出大量时间给学生写整篇作文,不易做到。很多教师都把任务安排到课外,在学生负担很重的情况,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精心制作一些“半成品”文章,是合理利用宝贵的时间并能产生较大效益的好办法。

半成品,相对于整篇作文而言,呈现为故事梗概,少则几十字多则百余字。

例如:前年,李某一家为了多得一份农村取暖补贴,与享受低保待遇的父亲办了分户手续;去年,国家出台了给考上大学的低保户子女学费补贴的政策,为了让女儿沾上爷爷的光,李某又几次三番申请并户,结果遭到了有关部门的拒绝。

学生带着若干这样真实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故事梗概进入考场,心里就特别有底。面对任何作文命题,都会因为心里有生活而能从容应对。写记叙文,把故事梗概拉长,完善情节和细节即可;写议论文,找准角度用好故事,即可扣住论题评判说理。完成这样一则故事梗概,大概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足矣,茶余饭后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搜集身边的故事,若有计划地去做,即使剩一个月的时间也会有丰厚的积累。各地中考都以写记叙文为重点,故采取写故事梗概的办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利于缓解备考过程中时间紧的矛盾;同时,这样做也完全符合写作的科学原理。我历来反对学生背下范文到考场改头换面,再怎么改也是别人的思想基因。而这些故事梗概,都来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活领域,既有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更有鲜明的个性,基本上不会出现内容撞车,更不会造成情节雷同;还因为学生对自己积累的故事梗概熟悉甚至有情感体验,心里从容了,就特别有利于他们在考场上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发挥出最佳的写作水平。

指导学生写故事梗概的操作建议 如下:

首先,教师要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活范围细化出相应的主题分类。如“人与自我”可以细化出面对弱点、自我欣赏、生命价值、生活态度、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理想信念等;如“人与社会”可细化成青春、机遇、爱心、气节、立志、荣辱、思辨、环保、和谐等。这样做,能够体现备考的计划性,对应地积累故事梗概,考试时就有了取胜的资本。类别不必过多过细,因各类故事梗概,学生可以凭借临场智慧而灵活变通运用。

其次,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由给出的角度做发散思维,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搜集材料。一是从各自的直接生活中提取熟悉的故事,校园内的、家庭的、社会的,每有所得,即写成梗概。这些故事,都是他们亲历的,耳闻目睹的,甚至就是其中的角色,是最宝贵的写作素材。二是从间接的生活中获取具有典型性的素材。这些素材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像莫言那样,经过适当加工,使之成为我的故事,为我所用。三是创作故事,即根据主题类别,从生活实际出发,编成合乎情理的故事梗概,因为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在农村普通二类高中从教18年,一直痛感高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也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系统性有效性的研究,今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策略整理成文,希望能对高中作文教学体系的建构有所帮助。

一、以话题促积累

谁都知道作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平常的积累,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平常不带方向性仅是泛泛地阅读,那效果就不见得好了。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呢?或许有人说要挖掘课内素材,有人说应多看名著,有人说可多看文摘报纸,这些当然对,但他们仅仅在讲素材的来源,还没切入到实质性的可利用的材料,下面我就人物类素材的积累及话题类素材的积累谈谈我的做法。

1.人物类作文素材的积累:早在05年之时,我就提出一个口号,“30人在手,写作不愁”,我在介绍课文的作者时,会有意识地丢几个有关作者的好玩的故事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生平的兴趣,课后,我还会提供一些材料或书目给学生,希望他们深入了解作者。我在评述课文的人物时,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个人物曾经被哪个学生用在什么主题的作文上,以启发学生写作时大胆运用。我督促学生从凡人伟人,古人今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正人小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多角度收集30个左右的人物,深入解读他们人生,为这些人物写评传,以备不时之需。实践证明,这一届学生写作能力大有提升,06年,他们班以104的平均分为学校的语文打了个翻身仗。在新课改开始之后,我更结合《中外人物传记》这门选修课,加强对人物类素材的积累,09届,我们年级的语文成绩高出全省平均分5分,再次证明了人物类作文素材积累的功用。

2.话题类作文素材的积累:在多年的高考作文研究之后,我意识到: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题实际上都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成败得失。他所关注的问题离不开:做最好的自己,处理好人与己关系、人与事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国家关系、人与文化关系等。由此,高一伊始,我就有意识地从这六大角度命题,比如,高一上――做最好的自己,我设置了系列题目:善待生命,理想与现实,寻找一盏灯,尊严,超越自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高一下――处理好人与己的关系,我设置了系列题目:学会欣赏,学会宽容,理解,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缩短心与心距离。高二上:――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我设置的系列题目是:坚守与变通,学会放弃,方法的重要性,狂妄与冷静,直面挫折,注重细节;高二下:就把剩下的三个角度关注完,我设置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祖国啊母亲,根,和谐,继承与创新。

如果高一高二学年就做好人物积累、话题积累,高三阶段经过审题训练,文体规范训练,学生的作文就洋洋洒洒,下笔成文,立马可待了。

二、以问题促审题

所有的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所以,作文的第一步应该是审清题目。从当前的作文类型来看,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四种类型,因话题作文有淘汰趋势,半命题作文与命题有类似之处,我们重点来看看命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如何带着问题去审清题目的内涵与外延。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如果题目是一个名词,要就这一名词问:谁的?好还是不好?用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如果题目是一个动词,要就这一动词问:谁在做?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如果题目是一个形容词,要就这一形容词问:谁或什么有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表现?为什么有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利与弊?如何改变或提升这种状态?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他的题眼是修饰语部分,可以参照形容词类题目提问,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可以参照动词类题目提问,如果题目是并列短语,则要理清并列短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设置问题为:有你是否有我?因为并列短语无非四大类关系:对立统一:没你也没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非取舍:有你没我;并非绝对:有你未必有我;互补共存:有你也有我。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如果题目是一则寓言或故事,可以问自己:作品中有几个人或物,他们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成或败的原因是什么,成败原因应该就是我们要确定的中心论点。或者问自己:这则材料有没有中心句,有,中心句就是观点。没有,就再问自己,这则材料有没有关键词,也就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字词,或是意思接近的词。以关键词为话题,确定观点。

如果题目是一段名人名言,可以问自己:这一段话是就什么问题而展开的探讨,它之所以成为名言,它的高明之处在哪,一般凡人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有哪些表现、有何严重后果。

如果题目是并列型的材料,就得问自己:这些材料有没有共同点,在阐述同一主题时,切入的角度是否一样,分别从什么角度切入?

当然,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题目,有一问题必须都要问,那就是:出题者有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我们从材料中褒贬词的使用,可以为自己立论定下基调。

三、以模仿促规范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许多名家在成名之前,也是首先从模仿开始的:冰心、巴金、数不胜数,我自己当年中考之时,也是仿着朱自清的《背影》成章,一跃而成当年全县语文最高分,所以,对于初学者,最快让他成型的办法就是模仿。当然,模仿不是抄袭,下面我们从仿全文的架构与观点的论证两个角度来谈谈模仿。

1.仿全文的架构,让自己言之有序。议论文的写作,我们给学生谈立论、本论、驳论、结论,他们会觉得太抽象,无从下笔。这时,我会拿出三篇经典的议论文:的《谈骨气》,胡绳的《想和做》丁国成的《理想的阶梯》?。我会要求学生对模子熟读成诵,而后,再帮他们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谈骨气》全文概括起来就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摆明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引用名人名言支撑自已的观点,并点明骨气的表现;第三?部分,选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证明了我们民族自上至下、从古到今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第四部分,把话题引回开头,既照应开头,更呼吁发扬传统,使议论既前后贯通,又深入了一步。水平一般的同学,仿《谈骨气》相对容易一点。层次稍高一点,我们可以推荐《理想的阶梯》,本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本论部分,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这种并列开拓式的结构难就难在三个分论点必须服务于总论点。而《想和做》则是先破后立的典范,作者先摆现实生活中种种关于处理想和做关系的错误的态度,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摆明观点后,作者又从正反两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而后又联系了联系学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实例,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一段是全文总结。这三篇课文呈现了议论文论证时的典型的整体框架,学生心中有这三篇文章,基本就不会出现四不像的问题。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8-02

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个体的人,这也是教育的目标所在。如果把德育定位在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上,其实质都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实施德育,造就走向生命的德育。学校德育应该用生命资源来陶冶学习者的道德,而阅读和写作就是很有效的生命资源。

写作,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生积累和思想的一种展示。写作需要提炼思想,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揭示生活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的历程正和学校德育的进程相契合,所以,学校德育可以探讨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以写作的思维训练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写作教学强调学生的审题立意,注重引导学生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立意的训练角度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性覆盖和考察。以2013年全国部分高考作文题为例:新课标II卷、海南卷明确提到了同学人际关系的处理,广西卷作文题捡到手机之后、浙江卷作文题三句话看童心、陕西卷作文题经验与勇气、湖南作文题我愿意、安徽作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则引导学生去挖掘学生的内心深处,多角度的深入探微人性弱点和闪光点,山东作文为作家作品挑错、福建作文题根据《忧天》写作文则努力通过提供的材料形象地打开思维,将学生思考的触角伸向文学、历史、哲学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而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震撼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情感与思想积累的一次真实的流泻,因为写作拒绝材料的堆砌、情感和思想的虚假。所以,阅读、写作和德育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学生的人格大厦,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讲授老舍《想北平》时,通过文本分析,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近乎于对母亲的爱,是一种说不出口只能铭记于心的爱,是一种只允许自己指出他的缺点却不允许别人说出他不好的、近乎于蛮不讲理的爱,这种爱的内涵之丰富、外在形态之复杂更容易震撼学生的内心深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种震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寻找与其内涵相似的爱,诸如对集体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家乡的爱、甚至对亲人的爱。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活跃的唐朝。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唐朝社会的风貌,外出壮游求学或求官的士子、在家日夜思念的妇人,有着离别的悲苦,但是却哀而不伤,因为唐朝社会让人充满梦想,给人追寻的力量。盛唐无数男人奔赴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甚至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盛唐有失意的李白,但是他依然潇洒飘逸,“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唐也有悲苦的杜甫,但是他一直关注着国家、社会、人民,心中一直涌动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他们都是有梦之人。语文教师可以联想到学校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德育系列活动“中国梦,我的梦”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是由无数“我的梦”汇聚而成。教师的适时引导会将学生的思维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学时空中,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冲动,激发寻觅自我梦想的激情,这是一般德育教育形式所无法达成的。

同样,学校德育也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写作来源于生活,在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对生活的理解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作为省重点中学,长期的办学思想已经积淀成厚重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以“笃实”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内涵丰富。笃实的学风让学生更能坐得住板凳,拥有“博学之”的基础,笃实可以让学生形成“审问之、慎思之”的习惯,拥有独立之思想,继而实现“明辨之、笃行之”。精细化的管理塑造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事和思维习惯,对于写作材料的占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以阅读、写作教学的系统化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两者紧密相关。苏教版教材就每个教学模块都配备了相关的系列读本,通过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而丰富并深刻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以苏教版必修一为例: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1)吟诵青春(2)体悟人生(3)设计未来(4)写作观 你的生活很重要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1)求学之道(2)经典的力量(3)写作指导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1)漂泊的旅人(2)乡关何处(3)写作指导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1)谛听天籁(2)感悟自然(3)湖山沉思(4)写作指导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一共有四个专题模块,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角度,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多角度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这和德育的目标正好契合。

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青春热血涌动,需要“向青春举杯”,但是,更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当然,在求学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故乡永远是其有力的支撑,“月是故乡明”让其在艰难的求学路上拥有了内心的充盈,于是,抬头继续迈向远方,攀登人生的山峰,但是,山也教会了其如何去思考。

我想,面对着高一新生,如何引导其在新的人生角色中找到位置是每一德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教材体系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完备的参照。

当然,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德育形式来有效的丰富了阅读和写作教学。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如何系统化、序列化?如何为阅读和写作服务?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2016年高考语文,共有9套试卷,10道作文题:全国卷3道,省市卷7道。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加大了辩证思维的力度,提升了理性思辨的强度。唯有极强的辩证思维,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捏准事物分寸,获得全面认识;唯有超强的理性思辨,才能发展地看问题,把准评判尺度,获取深刻见识。

譬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审题就需要考生辩证分析。材料中的“有时”,表示或然,表明不定:是或然判断,不是肯定判断;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没有辩证思考,就很难对“有时”拿捏准确;没有辩证分析,就颇难对“或然”把准尺度。再如上海卷作文题要求评价他人的生活,考生审题时需要运用理性:因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非常复杂: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爱护,有的伤害。要想公正发表见解,要想客观进行阐述,都需要理性思辨。可以说,没有辩证,审题就会审偏;没有思辨,审题就会失误。

二、修身育人,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精神文明的舞台。自然而然,高考作文把修身育人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命题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育人”的命题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所谓“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立德树人;所谓“四面”,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

2016年高考作文题就体现了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如,全国卷Ⅲ作文题的材料就体现了创新精神:“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除此之外,其他作文试题,也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预言,今后高考作文一定会继续坚守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原则。

三、与时俱进,聚焦发展

材料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材料聚焦发展,是社会给予的重任。因而之后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定会一如既往,与以往相同――跟紧时代步伐,跟上社会潮流,跟今年无异――抓住时代热点,聚焦社会发展。

譬如说,浙江卷作文题的材料就最具科技感:“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远将来,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再如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更是紧扣社会发展:“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可以预见,今后的高考作文材料,无论怎么改,与时俱进、聚焦发展的方向不会变。

四、任务驱动,去除套宿

2016年高考作文题任务具体,只能针锋应对,无法进行套作;要求明确,只能实话实说,无法进行宿构。故而,去除了宿构,检测了实际能力;消除了套作,考查了真实才学。

譬如浙江卷作文题就是标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面对虚拟变成现实,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显然这里提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虚拟变成现实”说出自己的应对办法。又如上海卷,也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这里同样,摆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如全国卷Ⅱ:“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里直接列出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

【陈祥书/供稿】

备考指导

一、关注时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备素材

高中生平时应多关心和思考时事。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考生如果平时能多关注时事,写作此文时便可联系到总理在2015年关于“互联网+”的讲话,便能写出立意较高的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代表十二个主题,它们分别从价值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进行表述。2016年高考作文主题,都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展开的。如全国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的材料作文便蕴含着“诚信”“法治”等价值观;江苏卷材料作文的“话长话短”,蕴含了“创新”,同时包含“个性”。“个性”的张扬,其实是“自由”的一个方面。考生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即创新并不妨碍个性的彰显;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何妨去大胆追求创新。这给我们指明了高考备考的方向:要针对近期出现的重大事件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还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十二个主题方向进行素材准备。

二、找准角度,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审题立意,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以关键词或关键句来推测材料的指向,从而找到恰当的写作角度。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让人震撼”这个作文题寻求的应该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思。立意时可以针对于当下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逝以及浮躁简单的流行元素式艺术文化泛滥的现象,从而提出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于原生态艺术如何生存和发扬光大的看法。

考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找一些材料作文,进行专门的审题立意训练。当然并不要求写成完整文章,可以只写提纲。做好这些针π匝盗罚考生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作文。

三、归纳概括,注重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的,笔者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的,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这样的材料最好就是“就事论事”,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

四、关注生活,学会联系实际提升思维水平

人们常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高考作文材料好多来自生活,需要考生联系生活谈自己的见解,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因分数奖惩孩子”、北京卷“神奇的书签”等都是考生亲身经历或见过的。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从平常事物中琢磨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如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不要千文一面。作文指导不宜太细,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适当增加自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练习,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从而写出个性的作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也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教师要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创新的火花带来的成功。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观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用眼看”。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自然风光和身边的美景,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云霞星辰、雨雪风霜;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指导学生在电视片如“人与自然”“科教之窗”“神奇的地球”等栏目中积累素材。

二、指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的感悟

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是具有独创性的,展示了作者个性风采的精神产品。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审美素养的途径,语文老师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在艺术欣赏中感悟美,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在美的享受中增加写作时的创新意识。

三、打破思维定式,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定式思维是最不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而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例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守旧、愚公破坏了环境、“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等。也可以通过辩论会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进行“新解”,例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就要在班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等。

四、营造轻松氛围,便于学生创新

“作文有法,文无定法。”教师要在作文课上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让学生放任思绪,自由写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发言有独到的地方,都及时表扬,不必追求完美,也不应求全责备,每次作文只要比他自己原来的水平有所提高,就给予鼓励,创造一个能发挥创造性、写“放胆文”的宽松环境。

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获取创新灵感

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作文之前不只要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发挥想象力。老师要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例如,角色错位类想象作文《我和我的儿子》;时空转换类想象作文《减去十岁》;梦幻设计类作文《2030年的中国》;借助神力类作文《我在玉皇大帝身边》等。这类作文学生写起来兴致盎然,写出的文章也生动有趣,能很好地体现生活的创新意识。

六、命?}要有特色,让学生体验创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