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课观课报告

音乐课观课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课观课报告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这也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大胆,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敢于开拓创新,善于营造教育背景。本文强调的敢于教学和善于教学相比,后者表现的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与文化内涵及良好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而前者表现的是精神魅力,需要教师具有卓识的远见、饱满的热情,在教育中充分显露教师的眼界、见识与胸襟,让理想与理想在这里相互交流,让心灵与心灵在这里相互接触。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音乐艺术。农村学生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甚少,好奇心强,而对音乐艺术有更深更浓的热爱之情。

教师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的形象气质的复制与扩散,即古人所谓的“上施下效”,这也更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教师就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敢于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胸襟广博的教师就能以他那大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激情饱满的气质引导与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可供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课外活动与社会交往场合少。学生的各种能力,诸如社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锻炼。另外,在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这种家庭对孩子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很多要求无法给予满足,这就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任务便落到教师的身上。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在音乐训练与活动中,有许多看似与人的某种能力的培养无关,但他却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而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言声调的影响,音乐集体训练对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有卓越远见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与创设,在尝试与创设过程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并借各种音乐训练与活动,渐渐的使学生的心理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一股特殊的气韵与精神贯注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别开生面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体悟、用自己的歌声去表达、用自己的动作去体验,给他们单调的视野带来美景,给他们贫乏的心灵带来朝气,给他们干涸的语音带来活力,给他们生硬的举止带来生机。

二、要有善于教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主观条件莫过于善于教学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教学技术的体现,又有文化涵养的要求。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把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据了解,像我县这种情况不只是存在少数地方,是全国多数农村小学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不完善的音乐教学开始于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故学生上了低年级和初中阶段还只是掌握极少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不少学生还不具备简谱的能力,其他的诸如音乐的鉴赏、音乐表现及音乐创造能力,更无法得以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师面对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其教学之难可想而知了。

我们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如何借助音乐的特殊魅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师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求举办兴趣小组与开展文艺活动,教师要如何因陋就简地开展,既要使活动生动有趣,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科学文化知识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等融入音乐教学。不难看出,这里蕴含着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技术、心理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民俗文化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音乐教师,作为一名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它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且要善用这些知识,体现出育人的特点,也就是要能够用它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教育学生,让他们从狭义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入,从蒙昧走向明晰。音乐教师只有既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的“善于教”的能力。

三、有乐于教的热情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态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乐于教学是教师必备的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品质。首先,他必须热爱音乐艺术,只有热爱音乐艺术的教师才能善于用音乐艺术;其次,他必须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自觉地教育学生。

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改变困境现状的道路,因此考大学是他们最理想的出路。面对着大学新生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准绳的状况,各学校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何况学校的评优工作更多的还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为杠杆。另外,受社会旧传统的歧视及音乐从事着的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村民众轻视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与教师,只监督学生在考试科目上的学习,音乐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视。相应的说,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就无法提高,职称考评与福利待遇总是落后于“主科”教师。

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音乐教学设备差,社会及教育部门不重视音乐教学等一系列客观现象,极易造成教师主观上对音乐教学的应付心理。

音乐教师的这种态度看起来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我对此的不同的看法。前文已提过,音乐学科地位的提高有赖于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教育若只以简单的唱歌与听音乐为教学内容,无法体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育功能,他也就不具备引起农村社会各界人士及教育部门重视的资本。这就有赖于一批热爱音乐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孜孜不倦耕耘于音乐教坛。

音乐,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教育中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却有它特殊的功能,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功能,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对音乐功能的阐述中,就很强调音乐中的善与美的统一,道德与音乐的统一,尤其是善与美。他强调了这些音乐特性,其实也是为了感染人、教育人。柏拉图也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在心,传于后人”。两千年前音乐教育在人类社会已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当然这与先贤们广博的知识学问的影响和孜孜不倦的教学的倡导是紧密相连的。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心理的角度,他们已经从儿童时期向少年时期转变,这一转变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波动,在高年级时,他们就会渐渐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和责任,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浮躁,行为上缺乏自信动力,受到批评和指责会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①

我们面对的学生正是这一群体,他们活泼,渴望获得新的知识,但同时又很脆弱,心理和学习压力加大,变得胆怯,不愿意再上古板、照本宣科的音乐课,不再满足于课本上那些知识,更渴望新奇的东西出现在面前,对于音乐课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找出他们对音乐课渐渐失去兴趣的原因,指导他们自己走近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让学生创造高层次的音乐生活。学会从浩瀚的音乐海洋里选择吸收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将音乐的美融进心灵,使之成为他们世界里极其丰富而生动的一部分。

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现状的分析与调查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现状。

小学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学生一天天长大,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过渡。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飞速发展,已从儿童向少年迈进,在人格发展方面,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需要水平有新的发展,增添不少新的内容,但在心理方面未达于成熟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力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青春期,常呈一种不安静的状态,因为在不久以前,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因为身体的变化,其兴趣已改变方向,但他们未能发现新的有趣的事物。因此他们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又想干那个,却没有一件事情能使他们真正满意;(2)对事物的评判不合逻辑。大多数少年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以及过去许多错误的见解和信仰,他们往往是有成见与不客观的思考者;(3)善于幻想。青少年心比天高,但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对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教育和批评,常有抵触情绪甚或反对和敌视。②

这一时期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唱几首经典歌曲,然后记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对任课老师的话有些满不在乎,对音乐课也不在乎。而那些游戏、律动在他们眼里变得幼稚、可笑,逐渐地,他们迷失了学音乐的方向,音乐课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加上他们那些不成熟的见解,逆反心理使他们对音乐课越来越不感兴趣。

2.调查和分析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淡薄的原因。

(1)调查报告(小学生对音乐的喜欢程度的调查报告)

我对长春市第108中学小学部二年级的一个班和四五年级的两个班分别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6%的二年级学生都非常喜欢上音乐课,而且都很喜欢在音乐课和老师一起唱歌、跳舞。还有4%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喜欢程度是一般,会选择性地喜欢一些老师在课上教他们的舞蹈和歌曲。

四年级的调查问卷则表明:四年级只有68%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而且愿意接受老师上课的内容,30%的学生觉得对音乐课很一般,不喜欢老师上课教的书本上的内容,更喜欢流行歌曲之类的,还有2%的学生根本就不喜欢上音乐课,觉得音乐课很无聊。五年级喜欢上音乐的学生只占全班的48%,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却占到了20%。由此可见,音乐课在随着同学们年级的增长,兴趣在慢慢降低,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通过研究和调查,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考虑。

(2)分析原因

小学生越到高年级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就越淡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越到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大,学习负担就越重,没有时间学习音乐,更别说是对音乐有兴趣。

②小学生的课本太古板,不能和现实时下流行的音乐接轨,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流行的、时尚的音乐,所以产生很大的代沟。

③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置快班制度,所谓快班,就是尖子生都在一个班里。老师为了出成绩,让自己班的学生多考进快班一些,就会经常占用音乐课的时间,可见音乐课在老师那里就不受重视,更何况学生和家长呢?

④越到高年级的孩子就越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感兴趣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态度,什么都想学,但是又什么都三分钟热度,所以上音乐课时也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教材的老套,更没有可以吸引他们的地方,所以就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越是这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越淡薄。③

三、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1.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音乐的轻松。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创设一个轻松、欢快、愉悦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美感之中。③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在音乐的气氛中要心平气和、轻松愉快,准备进入新课。这就要求我们课前的准备必须充分,音响资料要准确、生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抒情、优美的音乐为先。当然用什么乐器演奏是要考虑的,如“吉他”、“小提琴”、“萨克斯”、“钢琴”……以独奏音乐为先考虑。想方设法地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精神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④

2.利用游戏以导趣,使学生寓学于乐,轻松愉快。

游戏对于在校学生,尤其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趣的事情,他们非常喜欢游戏。因为在枯燥的课堂中,一个游戏就相当于一颗糖果,让他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又体验到甜蜜。在教授小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欣赏课时,因为欣赏的是一首管弦乐《玩具交响曲》,我就会联想到学生在小的时候喜欢玩的玩具,喜欢看的动画片,让他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童年玩具拿到课堂上,让他们为大家讲述这个关于他们的玩具和他们的童年的故事,还会给他们播放些他们耳熟能详的、喜欢又乐意接受的卡通片的主题曲,边放边让他们猜这是什么歌曲,最后播放《玩具交响曲》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在玩乐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轻松愉快地上好这节课。⑤

3.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力,让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心理学认为,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的兴趣必须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延伸。这种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就音乐艺术而言,可以让学生学习器乐演奏,我们把器乐引进课堂,如牧童笛、口风琴等乐器的教学目的;学习声乐,放声高歌,可以自娱自乐;欣赏作品,可以提高自我,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作品,从而了解作品的民族化特点。因为“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组织合唱团,可训练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更体会音乐的和谐美;组织各种艺术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开辟广阔的天地。

4.丰富教学内容,扩充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⑥教学教材的精心设计,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收发自如,以及给予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学习空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及兴趣。⑦如在小学音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欣赏课中,欣赏莫扎特父亲莱奥波特·莫扎特的《玩具交响曲》时,应如何从音乐音响当中,从音乐要素语言之中发挥想象力,联想到这首交响音画的“静态”、“动姿”:那布谷鸟顽皮的叫声,那夜莺清脆明亮的叫声,那上紧发条后玩具兵们走正步的声音,加之欢快活泼的音乐,浑然天成,让人听了很舒服,心情舒畅,仿佛回到童年,忘却一切的烦恼。在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琵琶仿鼓,洞萧轻吹,夕阳西下,晧月东升,江面微波涟涟,水云深处,鱼歌唱晚,远处白帆点点的音乐形象。利用这样的教法,给学生“插”上翅膀,让他们完全有能力翱翔于音乐的美感空间。如此一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音乐兴趣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5.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多给学生们以启迪,把现代的东西和课本有力的结合起来,让他们的兴趣更加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明显认识到高年级学生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对音乐课本的兴趣。所以,我在上课时就把时下最流行的电影和流行歌曲和课本上所要学习的《荧屏乐声》有效结合起来,给他们播放《变形金刚》的MV,现代方言版的《泰坦尼克号》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和着本课所要学习的歌曲《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表演影片中的片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课效果也非常好,这就是利用电教手段先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官上的认识,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演歌曲。

四、结语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美丽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学生只有在对某一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于是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的性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普凯元.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人民音乐出版社.

②徐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J].河南教育,2005(04):42.

③[美]莎莲娜·哈伯迈耶著.音乐让孩子更聪明.中信出版社.

④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⑤倪端.音乐小童.长春:长春出版社

⑥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音乐课 “以人为本” 赏识教育

高中音乐课的现状是:校长们都承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要打破应试教育框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升学率是学校声誉和生命力的标志,因此统考科目之外的课程受到冷落。开设音乐课的目的只是一种点缀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只重视高三的音乐专业班。一周一学时,而且课时大都安排在后半天学生最疲劳的时候,课的质量无法保证。在教师的待遇上,音乐教师只有比其他教师完成更多的课时量,才能获得相同的待遇。评教学新秀、教学骨干、选送进修深造等机会都离音乐教师太远。在评定职称时,音乐教师也往往排在最后面。由于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其他教师挤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在学生中造成了音乐课可上可不上的不良影响。由于以上原因,音乐教师上课时大都抱有一种应付的心理,在教学上不愿去深钻。家长们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也有两种较为极端的价值取向:一种是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期望长大后在音乐上有所突破,另一种是仅把音乐课当成繁忙课程中间的休息和放松,甚至认为上音乐课会耽误学习时间。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不一,有些是为了松驰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于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高级中学都能意识到开设音乐艺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并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了音乐欣赏课,但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新课程标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的理念作了全新的表述,而且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的人格,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呢?我谈谈对此的一些观点。

一、赏识学生,给他们信任

信任学生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高中学生既有脆弱的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信任他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学生们树立自信心。在一次艺术节活动中,学生向我推荐了一个平时音乐课从来不抬头的学生,我疑惑地问:“他行吗?”大部分学生都说一定不行,从来没听过他唱歌。而他的好朋友却坚持让我听听他唱歌,说听了一定不会让我后悔。我课后找了这位同学,让他清唱一首,刚开始他说他不会唱歌,在他的好朋友的“怂恿”下,他唱了一首《母亲》,音色果然很好。我乘机表扬了他,夸他的音色很好,很像阎维文的声音。他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彩。之后我对他进行了基础的训练,帮他练习一些唱歌、舞台表演方面的小细节,并让他参加了县艺术节的比赛。他唱了《母亲》这首歌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在各类文艺演出中,经常可以看到他自信的表演。要让学生增强自豪感,教师就要给学生力量,让学生在鼓励下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从这个学生的身上领悟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

其次,老师要学会崇拜学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老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

二、赏识学生,给他们尊重

赏识是一种尊重,运用赏识教育就要学会尊重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如果老师仅做到信任学生,不注意尊重学生,单有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被学生认可的。尊重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说话,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学生们说话是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们会碰到许多小事情,而他们都会当成大事情并自觉地报告给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认为妨碍课堂进度,而立刻制止他们的报告,结果学生会因报告后得不到理会而窃窃私语,从而真正地影响课堂教学。

其次要尊重学生。老师还要学会向学生们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学生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向学生们请教,如用“这首歌是谁唱的?你们谁了解明星最多?哪个明星现在最红?哪个明星最有才?”等课堂语言,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产生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应。

三、赏识学生,给他们理解

理解学生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表现。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有许多问题,本来老师想不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理解的作用。以音乐课中的端坐为例。端坐的姿势要求腰杆挺直,两腿并拢,手放平。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抱怨自己不是班主任,一节课里没几个学生能端坐听讲。我曾在看电视时做过端坐的实验,结果不到30分钟,就累得腰酸背疼,更何况学生要端坐45分钟。而且很多学生端坐时全身都紧张起来了,这样也不利于正确的发声。其实,这时如果教师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趴在桌面上听课的学生是可爱的,歪着身子用手托头思考的学生是认真的。相反有些端坐的学生早就走神了。

四、赏识学生,给他们激励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音乐课堂教学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表扬学生,告诉学生怎样去做,为学生指明方向。如:我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唱得非常好,声音比张韶涵的声音还好听!如果速度再慢些就更能表达歌曲的感情了!”等。正向激励的同时,负向激烈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向比较大胆的学生质疑:你行吗?向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编写新歌词,最后师生一起同唱新编歌词,在不断地演唱新“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编写欲望。

五、赏识学生,给他们宽容

宽容不等于放任,一方面,宽容是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一味地要求唱得好、表演到位,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容不得学生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人的成长规律。

六、赏识学生,给他们提醒

学生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老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提醒,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体验,并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毕竟从学生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来看,高中学生其实还是个孩子,经常做出让我们觉得幼稚的事情。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犯错误后要会改正错误。老师如何让学生改正错误也是赏识教育的范畴,而提醒是改正错误的最有效方法。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艺术,对提高人们的素质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是活跃大脑思维,提高智力,促进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本人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并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第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及艺术本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对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1.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音乐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情感教育,它深切真挚,陶冶情操,移风易俗。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美好的表象,而且充满生机,可以振奋精神,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在我们中学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去多听、多接触那些健康向上的作品,让学生去感受那些催人上进的作品,让他们去认识美、感受美。在音乐的田地中播下健康纯洁的种子,来提高学生自己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吸收更多的营养,来陶冶情感,净化心灵,使学生在愉悦中自我感悟。

2.音乐可以启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与智育相辅相成,我们知道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它包括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音乐用极富有想象力的旋律进行,优秀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等手段,使欣赏者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奔放,在这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的,敏捷的,活跃的,因此说,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3.音乐可以使人保持身心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使人愉悦的心情得以升华,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的情绪会使机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能引起各种溃疡、癌症、心血管等疾病;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都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

第二,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中所谓“主科和副科”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地位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甚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尽快改变这种“过时”的状态,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目前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仍然不能使人乐观,尤其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更是举步艰难。一方面,主管部门口号喊的很响,要求也很严。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又不得不为中考的“主学科”让道。从声势上受到排挤,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也只是“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要想改变这种与时展不协调的状态,还需要我们这一代音乐教学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这也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目的。我认为要真正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让音乐真正起到它应有的社会的、人文的效应,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

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音乐教学不受重视,不属于教学中“抓纲务本”范畴,恐怕是“应试教育”以来,中学教育阶段的通病,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如此。即便是一些学生有音乐的天赋,也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实际音乐课是名存实亡的。但是,这种音乐教育教学的迂腐观念并不能取代音乐的功能性、人文性和天赋性效应。于是,校园里便流行“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某校在接受上级检查时,领导问校园里为什么没有歌声,于是教导主任“下令”全校起歌唱,结果校园里一片“老鼠爱大米”声。记得某伟人说过:教育阵地,如果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那么错误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不是原话)。另一方面,农村中学缺乏正规学校毕业的音乐教师,多数学校没有音乐专职教师,音乐课往往是为了教师间的工作量平衡而作为搭头课安排的。所以,音乐课上,老师多是提着收录机播放着“看我七十二边”、“十面埋伏”一类的流行成人歌儿。偶尔有一位教“1、2、3、4、5、6、7”简谱的或让学生欣赏一段“二泉映月”的,被认为是“老古董”。综上所述,这种不正常的音乐教学现象实际上是音乐教育教学观念问题,观念的转变,重视的程度,自然就会出师资、出方案、出成果的。因此,学校要有计划招聘专业音乐教师,稳定音乐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针对过度时期音乐教师缺乏的现状,可采取“招贤转岗”“培训提高”等方法来解决师资问题。如对有音乐爱好的和有兴趣而又能基本担任音乐课的教师,进行专业化转岗并有计划地进行简谱、乐理、歌唱、器乐、舞蹈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等多渠道地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艺术实践等,以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如果教育的观念转变不了,甭说音乐教学了,就连电视电影中的“音乐”也会被人们认为仅仅“听听响儿”而已,那可真的成了“老古董”了,一代人的音乐世界观被扼杀掉了。

(二)重视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学生心目中的音乐课就是教唱课,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学音乐课堂的单调性和乏味性。久而久之,上不上音乐课学生也无所谓了,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天赋或仅有的一点兴趣也逐渐淡化了。现在中学生中流行mp3,mp4,mp5等,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拥有这些mp系列产品并不是欣赏音乐的,而是赶时髦、卖富,更多的是听爱情歌曲或看图片、电影。很少真正在欣赏音乐的。某班在举行文艺活动时,一名男生唱了一首歌,大家给他使劲鼓掌,我问:他的歌唱的好吗?学生们答“好,他吼得声音真大。”这说明学生连最起码的审美都没有。可以说这是“音乐课”的罪过。这说明音乐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音乐课的最基本结构是:识简谱、跟唱、视唱、音乐欣赏、乐理知识、舞蹈设计、艺术审美、艺术造型、音乐语言的感情传递、不同类型的音乐作用于人体的共振效应、音乐的人体生理效应、音乐的实践及课外活动等等,所以它不仅仅就是教歌儿。其实,现代的音乐课堂教改较之以前要容易的多,电脑、多媒体等音视设备早已走进学校,加之学生手中的mp系列音视工具方便实惠。网上学习、下载、整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生动活泼的、仿练结合的、视听交融的、欣赏与学习互惠和课堂内外互补的音乐课堂设计难道还难吗?只要教育观念的转变,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跟了上来,实现音乐课堂的教改便指日可待。同时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又较之其它学科要容易的多,这是音乐的人类本能属性所决定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要巩固好课堂教学的成果,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特长、爱好,要成立不同的音乐兴趣小组,如歌咏组、舞蹈组、乐理组、曲艺表演组、形象艺术设计组、审美评论组和文艺创作组等,每学期定期组织竞赛、作品展览、文艺节目展演和汇演及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与其他学科一样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和素质报告册等。农村中学还可以结合每年一度的“三下乡”活动和社会组织活动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加社会文艺实践活动,用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说唱和才艺展示,这对学生的胆略、应变能力和自我价值观地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说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搞好音乐教育教学,将会给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极大地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展演课堂,形象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和模仿力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15-2.5

我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的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它关系到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在人的一生中,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教育中,它是人生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基础,在一切教育中德育是无所不在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虽然学校道德品质课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地维护和提高,反而,近几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长期单纯理论式、课程化的道德教育仅仅把道德教育看成是施加外部影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学生处于接受被塑造者的地位,这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渐渐地对德育课产生了排斥和厌烦心理。并且仅仅靠上德育课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形式多样的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方法。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借助于音乐我们可以唤起学生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不断挖掘其情感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使其思想升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以音乐的美感来打动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将音乐课的道德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音乐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强调渗透,它是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效应的,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灵的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作品是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反映共性、普遍性,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再现,他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态度,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体认,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精神升华出道德理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计划的渗透德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给人的是一种听觉形象美,艺术家对于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的感受,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审美理想等等都凝聚了一定的情感,并通过节奏曲调音色结构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不但要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还担负着学生对音乐认识与领会的导向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借助音乐故事和音乐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用情领会音乐思想。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取得完美的和谐与平衡,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普遍开设了音乐教育课,但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学校对音乐教育课的课程安排不同,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导致音乐教育缺乏艺术性。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一目标具体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但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过于强调了音乐以外的相关文化,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地理课,相关文化相当丰富,惟独缺少音乐的东西;二是过于强调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花架子及虚形式大于并掩盖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三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由此导致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教材本身的音乐上,忽略了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去拓展音乐学习的辅助作用及扩展功效。

忽视音乐的审美体验,不注意德育的融入和渗透。中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在中学开展音乐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不注意德育的渗透和融入,音乐教育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不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的衔接性和渐进性.教师大都只注重“讲理论、训练识谱”,或者强化训练所谓的“钢琴弹奏方法、歌唱发声技巧”等,在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几乎相近,使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校缺乏对学生文艺社团应有的指导,因此理论显得死板而导致音乐失去感染力。这种理论化倾向的教学模式,对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立了一定的障碍。

师资水平普遍低下,教学方法单一。音乐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由于音乐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相应较高,就许多地区教育的现状看,中学音乐教师受过专业训练的比例较小,更少接受德育方面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师没有树立德育的意识,缺乏在音乐课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备课时大部分教师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精美的课件上,对音乐的研究却浮于表面,只粗粗一听就过去了,似乎穿上一件美丽的衣裳就成美女了,所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种有深度、独立的思考,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的音乐形象或意境是由那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你教我学、我讲你练的灌输式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这样既影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又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中学音乐课不受重视,德育功能无法发挥。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其教育行政机关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制度上、物质上为中学音乐教育提供条件,给予政策保障。学校没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也没有将音乐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很多学校未能贯彻落实国家教委的课程计划,学生一入初三,学校就把音乐课砍掉了,或是存在挤占音乐课的现象,保证不了音乐课应有的课时,音乐课实际上成了补漏拾遗的学科,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中学音乐课的偏见和误解,客观上把音乐和其他学科对立了起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事实上,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制定音乐教学的整体计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音乐教学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德育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们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单元的歌曲《手拉手》时,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会歌《我和你》,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所以音乐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音乐欣赏,加强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音乐教学通常只把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其他环节的贯穿渗透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教学、欣赏课的教学或是合唱歌曲的教学中都应作以全面的渗透。概括地说,音乐教学中应该是智育和德育的全面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拍子、风格、曲式等音乐要素去塑造音乐形象,诱发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快乐,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例如《黄河大合唱》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整部作品是以黄河为背景,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上一步一步展开,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讴歌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绘了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敌人的残暴,歌颂人民群众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转化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去。

应当注意的是欣赏课和合唱可不能搞成政治课,那样学生只能感到枯燥无味,不能从感性上真正得以感情的渲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渗透去感染学生。

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参考文献】

[l]井华.解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