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药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品种研究概况:
简介品种基本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申请注册类别、处方来源。明确处方药味组成、制成总量、剂型、规格、拟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确日服或日用剂量。改剂型的品种还需说明其日服/用原料药量是否与原剂型一致。明确处方药味是否为饮片,炮制品应明确炮制品规格,并规范撰写,如:半夏(制)需要根据处方实际所用的炮制规格明确为姜半夏、法半夏还是清半夏;“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的,明确其日服/用饮片量,并说明是否超出法定标准规定。处方中含有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应说明药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证明,并提供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的报告。
2.立题依据:
对于中药复方6类新药,应明确处方来源于经验方还是科研方等,说明出处,说明是否提供了依据。说明其临床使用和研究情况等,阐明立题依据。申请5类有效部位制剂的品种,尤其应关注立题依据的确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进行了哪些筛选比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应采用专属性强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是否达到了5类药的基本要求等。改剂型的品种,应特别关注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成立?针对法规要求“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说明改剂型的科学合理性,是否较原剂型具有优势?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有充分依据。
3.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简述剂型选择确定的合理性依据。说明针对剂型选择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必要时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如:选择肠溶胶囊(片),需要提供选择肠溶给药的必要性合理性试验依据,与口服给药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何。结合适应证特点,说明该剂型是否符合临床需要?结合药理毒理试验结果、溶出度考察结果等综合考虑剂型确定的合理性。提供药品规格的确定依据,并评价其合理性。
4.制备工艺及研究内容:
简述原料的前处理:明确药材(饮片)前处理的方法和条件,明确炮制规格。简述辅料及所用材料的处理处理方法和条件。制备工艺:明确研究确定的制备工艺。重点说明制备工艺路线确定的合理性及依据。工艺路线的确定主要应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同时考虑大生产的可行性。可从处方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临床应用背景及文献资料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因决定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与制备工艺有关,所以,工艺的合理性尤为重要,这是申请临床阶段研究与评价的重点。工艺中采用特殊的提取、纯化方法的,应说明,并提供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如:复方制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难以说明上柱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情况,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建议审慎选择。在工艺路线合理性前提下,应明确各工序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确定的依据,分别说明提取、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等工艺参数确定的考察指标、试验方法与结果。重点说明:试验方法、考察指标及确定依据、对哪些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筛选、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何、确定的工艺参数是什么。并并阐述采用确定的工艺参数条件进行的验证试验结果。说明各工序考察指标的转移率,评价工艺的合理性。简述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概况。明确制剂处方。明确成型所用提取物等理化性质考察结果、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及其选择确定的试验依据,说明辅料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殊辅料还需明确其用量的安全性依据。说明根据剂型特点进行了哪些研究考察,结果如何等。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简述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的结果和质量检验结果,包括批次、生产规模、投料量、主要中间产物得量及得率、成品量和成品率。说明所用药材/饮片的含量测定结果,以及含量测定指标的转移率。特别应注意中试研究规模不要拘泥于一般所说的1000个制剂单位的10倍投料量,而应该根据品种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规模放大研究,达到商业化生产可行性的目的。否则,会给申请生产带来较大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建议对中试或放大规模的工艺条件与实验室工艺之间的变化进行说明,并对工艺的合理性和大生产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5.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原料药、辅料的质量标准及来源:原料药包括处方投料用药材、提取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等。说明原料药、辅料的法定标准出处、检验结果。简述原料药质量标准中已建立的质量控制项目及限度。无法定标准的药材或辅料,说明是否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研究,并按法规进行申报,说明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中间体质量标准:若建立了中间体的质量标准,简述其主要检测项目。制剂质量标准:简述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说明未列入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按以下顺序对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进行说明和评价。鉴别:简述质量标准中列入的鉴别项目、方法及结果。包括鉴别药味、所采用的鉴别方法、对照药材和/或对照品、阴性对照结果等,评价方法是否具有专属性。简述未列入质量标准药味的研究情况,说明不列入标准正文的理由。如:“本品处方含有6味药,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参(对照药材)、人参(人参皂苷Rg1、Re、Rb1)、黄芩(黄芩苷)、当归(对照药材)的鉴别项,彩色照片中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对方中党参、山药以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了TLC鉴别研究,结果党参的鉴别存在阴性干扰,样品中山药的色谱斑点不明显,故暂不列入质量标准正文”。检查:说明检查项目、方法及限度。说明按药典制剂通则项下要求检验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根据剂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项目。说明是否建立了与安全性有关的检查项目(如:毒性成分限量检查、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查、有机溶剂残留量及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查等)。评价方法及限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对重金属(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二法)、砷盐(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一法)进行了检查,结果重金属含量小于10ppm,砷盐小于2ppm,未列入标准正文”。含量测定:明确质量标准中研究建立的含测方法、测定指标及限度,说明方法学考察的结果,简述样品含测的批次和结果,计算转移率,评价含测指标、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确定的合理性。另外,应说明不同工艺路线的药味是否分别进行了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说明研究情况(质量标准的提高完善工作可以分不同的注册阶段进行)。有效部位制剂应注意需要采用专属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考察,以确定有效部位的含量达到50%以上,而不一定将该专属性方法列入标准,列入标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以是较为简便的方法,但需要研究说明其可行性。说明对照品的来源及纯度,非法定来源的对照品尚需简述结构确证的研究结果。6.检验报告:说明自检样品的批次、批号、检查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评价拟定的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7.稳定性考察:
简述稳定性研究方法和考察结果。说明试验方法、条件及内包装;明确考察的样品批次、规模、指标及选择依据、时间、测定方法和结果。评价稳定性方法和结果是否充分支持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及有效期的确定,评价样品的稳定性。
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选择:
简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以下简称包材)的选择依据、来源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注册证;针对所选用包材而进行的支持性研究情况。从目前的申报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建议关注内包材的合法来源,单剂量多剂量包装的合理性及特殊剂型的包材相容性等。
9.综合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工艺路线确定和工艺研究、原辅料质量、质量控制研究、稳定性考察、内包材选择等研究考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各项研究结果之间的联系。结合临床应用背景、药理毒理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等,分析药学研究结果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质量可控性及质量稳定性。
二、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学监护医院药学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它主要通过药师进人临床,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药品采购、供应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忽略了药学工作的技术内涵,“以药养医”、“重医轻药”的陈旧观念使医院领导对医院药学重视不够,药师获得继续教育机会不多,在知识结构和层次上尚有欠缺,不能适应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这为临床药学在医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随着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广大群众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呼声将日益高涨,如何让患者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药师要积极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运用最低费用分析、效益分析、效果分析、生命质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药物治疗模式对整个医疗系统及社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在相同疗效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给药方案,优化卫生资源的利用,积极制定和推荐各种疾病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扭转医师处方无法监督的局面,促进合理经济用药。
世纪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院药学实践已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保证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核心”的即“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此模式在国内被广泛称为药学监护。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有一批各专业的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参加查房会诊及疑难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但他们并不直接从事常规血药浓度的监测,由检验科来承担。这样,临床药师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药物的选择、合理使用和监测结果的分析上。美国临床药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药学服务深人人心,工作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准,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决策指导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据一份调查显示,临床药师在住院病房参与治疗工作中,药师提出的用药方案和建议以上被采纳或经过修改后被采纳,药师面向患者参与治疗,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由于临床药师全天候面向患者进行监护,不但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也使患者在病房的花费大大降低。[]
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三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且许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都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然而无论是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或药学情报功的开展还都十分不完全。目前,我国的药物治疗监测品种与美国几乎没有差异,凡是治疗窗狭窄,血药浓度与临床反应关系明确的药物国内都可以做。然而的品种,各医院实际监测还十分有限。
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指出,未来医院药学的重点是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并将逐步建立起临床药师制度在医药卫生体制三大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以药养医”的现象将会渐渐被消除在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不断萎缩、门诊药房剥离等“医药分业,措施的影响下,医院药剂科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辅助科室局面,向直接服务于患者、涉足临床区域的主流科室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从单一供应型向科技服务型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尽如人意,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有机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1.1传统讲授法发蒙解惑传统讲授法具有较好的教学可控性,课堂传授信息量大,系统性强等特点,有其他教学法无法替代的优势。学生在临床中药学开课时,对许多中医术语尚不熟悉,专业背景较为薄弱,对中医理论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尚处于蒙昧状态,因此对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其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为直接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作为获得教学效果的主体,对传统教学法的接受度较高,而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教师的专业熏陶,达到中医专业的启蒙效果。
1.2多媒体教学和饮片辨识教学法激发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恰当地融合文字、图像、动画及声音等相关素材,给学生以形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助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多媒体课程的灵活性、交互性、全方位性等优势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在对一系列药物有理论上的认识前提上,配合饮片实物教学,认药的同时,提示药物形、质、色、味特点与其功效主治之间的联系。有研究亦指出学生普遍对中药实训教学反馈情况良好,满意度较高。
1.3PBL病例教学法践行真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其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置于问题中去,培养其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医学教育中,PBL病例教学可以围绕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完整的临床实践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途径。PBL病例教学法与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特点相契合,是符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2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关键词: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学服务;价值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临床药事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且临床药事管理在整个临床医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所以应及时对药品保障制度进行优化改革,以此强化药学技术。在本文研究中,将对医学药事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患者40例,在此期间我院未进行药事管理;从2014年3月期间~2015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患者40例,在此期间我院开展药事管理。将其分别设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在参照组患者中,有25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5.2±2.1)岁;在研究组患者中,有3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0.2±1.9)岁。对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在进行药事管理期间,主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和创新:(1)首先,可以对每个科室的药物应用情况以及药物种类进行统计收集,从而对每一个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细化的讨论,以此强化临床用药问题的合理性[2],在药事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每一个患者提出的疑问细心解答,并定期不定时开展关于药事管理的相关讲座,从而以健康科学的理念强化各个科室人员的专业知识;(2)对药物的配制管理部门来说,首先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并且需要专业技能强且技能丰富的药物配制人员一同工作。以静脉药物配制部门为例,工作人员要对点滴注射药物的配制工作合理完成,对于急重症患者,或者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来说,必须做好静脉注射的配制工作。根据配制准则进行用药处理,以此提高用药安全率[3];(3)临床药学服务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化,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药学服务的管理中,如应用电子处方执行,医生可以通过医院网络和药房直接连线,从而节省中间多个繁琐的步骤,和谐医患关系。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的80例患者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数据呈现为P<0.05,表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经过统计显示,进行药事管理后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未进行药事管理前的效果,医院各个科室的用药水平以及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见表1。
3讨论
3.1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专业药师起到的价值和作用
药物在分配到各个科室使用的过程中,首要保证的就是药物的科学化应用,只有药物合理化应用,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疗效,并且保证患者在日后的恢复以及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对于药物合理性的应用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且临床对于药物服务以及应用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化,所以要保证用药合理性,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完善[4]:(1)强化药物科学使用的概念,了解药物应用的科学化概念,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价值,以此最大程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2)了解药物合理性的运用概念,强化医疗人员的用药技能[5];(3)药物人员以及临床医学人员要能够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现有诊断,准确的提出制定用药方案,避免对患者身体以及心理的双重打击。
3.2抗生素的应用
临床药物使用的过程中,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可谓十分广泛,但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也较高,因此,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照相关规定,由专业的医师和药师共同协商进行开药。对于想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必须出示完整的使用证明以及开具标准,而对于证明不全的患者来说,药师不可予以开药。另外,药师所开的抗生素药物剂量必须合理,不可过多;如患者既往应用抗生素时,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则必须再次进行皮试,以此防治抗生素随意使用的情况发生,以此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概率。
3.3对静脉用药管理管制
对患者进行点滴治疗可以提高用药的起效时间,但是在此过程中,点滴治疗也同样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创新深化,医学人员水平的不断深化,提高了用药安全率,而有些地域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进行静脉用药过程中,出现静脉用药事故的概率依旧让人担忧,针对这种情况,医院的医师和药师必须合理沟通,医师要确保病例准确,进行静脉药物的开具[6]。另外,对药事管理的相关要求必须合理执行。
3.4药学服务的智能化
合理大量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从而将药学服务智能化最大程度开展,缩短患者前来治疗以及开药的时间,并为医师治疗更多的患者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将医院药事管理应用于临床药学服务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用药安全率,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从根本上防止滥用药物情况出现。本文的相关论点与赵艳、卢熠和刘桂萍、欧微[6~8]的依据相符,可以为临床提供相应的价值和参考。
作者:张冰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张艳平.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55~355.
2刘雅兰.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研究.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0:159~160.
3李馨,付秀娟.科学培育规范管理,建立稳步发展的临床药学服务团队-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临床药学实践.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4:214.
4王莉,宋绪彬,魏光明,等.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2):71~73.
5陈艳,宗强,陈爱民,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药事与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安徽医药,2014,18(2):365~368.
6王少华,赵艳.医院药学发展热点与药学服务关键环节浅议.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3):232~234.
1.1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统计抗菌药使用人数、抗菌药使用率、治疗性抗菌药使用比例、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使用金额和抗菌药使用金额比例。可设置任意时间段范围,统计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也可具体统计到各临床科室和每名医师的上述指标。
1.2药品使用强度计算
统计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药品使用频次、药品使用金额、药品累计用药频度(DDDs)、药品使用强度。
1.3处方点评
系统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2010年2月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对处方包括抗菌药处方进行点评,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显示所有处方的药品名称、剂量、使用频次、给药途径和疗程,描述不合理处方的问题。
1.4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点评
系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38号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进行点评,评价指标包括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种类、抗菌药给药时机、抗菌药疗程和抗菌药使用比例。
2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后对抗菌药管理的影响
2.1实施前后对抗菌药使用情况的比较
按照原卫生部的要求,2011年5月我院组建了包括医疗机构负责人、主管院长、医务部门负责人、感染疾病专业医师、感染疾病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专家、信息系统专家和感染控制专家的抗菌药管理小组,对我院抗菌药的使用加强了监管。在监管过程中,需要定期测定全院和各临床科室抗菌药使用的各项指标,和原卫生部规定的目标值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以及原因。最初由药师手工查阅处方和病历的方式统计各种抗菌药指标,2012年2月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统计各项指标监控抗菌药的使用,并对科室和医师进行考核和奖惩,各抗菌药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011年门诊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为32%,2012年降至25%;住院患者抗菌抗菌药使用率由70%降到59%,见表1。
2.2节省抗菌药管理人力
在我院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统计抗菌药管理的指标需要临床药师手工翻阅处方和病历,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计数和评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我院46个临床科室,每月进行抗菌药指标统计,需要抽取约460份出院病历和1000张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查阅、记录、计算、统计并制作表格文档,至少需要耗费1名药师10个工作日。而使用该系统统计,仅需30min即可统计全院所有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指标,并自动生成Excel报表。
2.3辅助抗菌药处方点评
抗菌药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要求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我院具有抗菌药处方权的医师612人,每月需要抽取153名医师所开具处方点评,每位医师50份处方,共需点评处方7650份,初步完成该项点评工作需要2名临床药师10个工作日,以现有的临床药师配备人数,点评处方数量很难达到要求,通常是抽取处方500份进行点评。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可对抽取的处方进行初步的预判和点评,药师再审核系统点评的结果,予以必要的修改,这样得到的点评结果更全面准确,也节省人力时间,在系统的帮助下,2名临床药师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规定数量的抗菌药处方点评工作,达到抗菌药专项整治工作的相关要求。
2.4抗菌药管理数据全面客观
我院为大型综合医院,开放病床2200张,每月门诊患者约40000例,每月出院患者约5000~6000例,患者基数庞大。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临床药师通过手工抽样的方式统计抗菌药数据,因人力有限,手工只能抽取1%门诊处方和10%住院病历,统计抗菌药使用数据并进行评价,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均较差,部分科室出现对抗菌药数据有争议的情形。而使用该系统,既可统计全部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指标,数据覆盖范围100%,也可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处方或医嘱进行处方点评,抽样方法科学灵活。数据样本兼备代表性和随机性。
2.5抗菌药管理动态监控
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因人力有限,我院临床药师只能做到每月抽样统计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管理指标,抗菌药管理的指标以月为周期,以科室为单位统计。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统计任意时段抗菌药指标,根据管理需要,可以细化到每周、每天。不仅可统计出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还可查看在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2.6提高了抗菌药管理的针对性
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抗菌药指标主要以科室为单位统计,比如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强度、微生物送检率等。考核和奖惩措施也主要以科室为单位进行,针对性不强,从而影响了抗菌药管理的有效性。引进该系统后,所有的抗菌药指标不仅可以以科室为单位统计,还能以医师个人为单位统计,进而采取的考核和奖惩措施也针对医师个人实施,提高了抗菌药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7促进了抗菌药管理的依从性
抗菌药管理将抗菌药使用指标和科室、医师的考核奖惩挂钩,各科室和医师对公布的抗菌药数据十分关注和敏感,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临床药师通过手工抽样的方式统计抗菌药数据,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均较差,导致部分科室和医师对数据的准确性有疑问和异议,进而引起对相应考核奖惩措施的争议,妨碍了抗菌药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抗菌药指标,由于纳入全部的病例数,得出的结果没有争议,相应考核奖惩措施顺利实施,促进了科室和医师重视抗菌药管理工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