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规划管理不科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决定一个城市园林建设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但吉林市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长远性、科学性、系统性。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往往出现脱节,各相关利益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建设过程中随意改变绿地系统规划,调整建设用地性质,从而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
2.生态意识不够强
仍停留在表面美化阶段,有些着重强调草坪,忽视了高大乔木植被,或是乔木种植过于集中,违反了树木的生长习性。但是理论认识上众多的不足和有限的实力之间的差距致使城市优化及改造难以深层次化,必须要提高生态意识,认真分析城市水文、地质、格局和气候,按照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方法统计计算,结合整体的绿化用地性质来确定。还需要大量进行相关技术和科研分析手段的运用,例如生态过程分析方法、物种搭配选择等。
二、强化园林绿化管理的对策
1.规范管理园林绿化执法,依法管理绿化
城市绿化园林管理工作必须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制绿、依法制绿,有关部门要加快立法,出台切合园林绿化行业特点,利于园林绿化行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便于操作的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使园林绿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地方政府需要及时制定同城市环境法律相配套的地方性园林绿化条例,保证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律形式克服人为因素或权力干扰方面的非法律法规影响,抵制非法侵吞或者占用绿化用地。
2.强化建设园林绿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强化建设园林绿化管理,将当前以突击整治和应急管理为主的管理手段转变成长效跟踪管理方法,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掌握全市土地和水源等生态环境现状,协调统一绿化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建设,以适应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同城市发展的内在互需关系。管理体制需要创新,首先,要完成管理重心的下移和管理权利的下放,通过各个职能配置的科学调整,实现职、权、利三者挂钩。其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机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任务多,操作复杂,是必须在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与相互协作下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管理体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政府多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体系,应对高强任务量且宽广涉及面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制定完善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
3.从实际出发保证生态平衡,科学合理规划
城市绿化规划日趋向生态性、区域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规范城市绿化规划,是提升园林绿化管理的关键一步。部门政府要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据,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城市园林规划,既要与城市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又要对广大民众以及社团、法人等各方面的利益给予充分考虑,使园林绿化规划整体更趋于生态化、合理化和具体化。园林绿化管理规划要想做到科学合理必须严抓四大要素:第一,实事求是,把握当地实际的土质、水文、气候及地形特点,因地制宜;第二,全面考虑,综合统筹,相关规划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产业;第三,平稳发展,均衡分布,以点带动面;第四,严格依据城市规划设计的程序完成工作。在规划设计时,要遵照有关规范原则,并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利用规划出的绿化面积,合理安排布局,提升管理者管理园林的规范意识,同时,还必须考虑对原生态进行充分保护。
4.提高园林绿化管理者水平,推行人本思想
作为直接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施者,管理者的水平高低与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能力、质量的体现有着直接关系、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的学习与利用,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对于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要积极借鉴,并通过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转化为适应本地园林绿化发展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同时,广大园林工作者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刻意模仿,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而是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更新规划设计理念,坚持探索与实践。
5.提升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多用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乔、草和灌木
城市园林绿化需要重点把握园林植物多样化种类建设,形成季相的目标,此外依靠不同植物不同的习性和形态更能形成多层次、立体且多彩色景观,提供人们多姿多彩的自然空间。只有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才能够引来多样化的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继而形成彩蝶飞舞、鸟语花香的意境,整个生态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6.全民化实现园林绿化管理,广泛发动群众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据统计,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235.91万hm2(表1),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23.7%,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2315.84万hm2和626.69万hm2,占全国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20.40%和34.80%;灌木林和无林地分别为1755.63万hm2和1281.04万hm2,分别占全国灌木林及无林地的59.10%和17.49%;经济林果和苗圃面积分别为152.59万hm2和0.76万hm2,其中苗圃仅为全国苗圃的6.7%。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79%(四省平均数)。人均占有林地0.15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114hm2)多34%,其中人均森林面积为3.145hm2,是全国人均森林最多的省(区)。
表1青藏高原林业用地资源概况
Table1Situationoflanduserelatedtoforestry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
项目林业用地
面积合计有林地
面积林分
面积疏林
面积灌木林
面积经济林
面积苗圃
面积未成林
造林地无林地
面积竹林
面积森林覆盖率
(%)
840.20396.37396.2024.93398.290.590.030.2720.31-5.84
青海287.5425.1024.6511.58160.000.360.084.8086.07-0.35
云南2435.97940.42860.28316.19406.4067.66-28.31744.6512.4824.58
四川2672.201153.181034.64274.01790.9083.980.6523.41430.015.9220.37
合计6235.912514.982315.84626.691755.63152.590.7656.791281.0418.4012.79
占全国%23.7018.8120.4034.8059.10-6.708.0017.494.7013.92
注:的数据为控制线以内的数据。以下相同。
2.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12177.82万m3,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8.4%;其中林分蓄积量为367125.08万m3,疏林蓄积量为25165.55万m3,分别占全国林分和疏林蓄积量的40.40%和46.20%(表2),这是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最多的区域,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区域第一,人均蓄积量达231.38m3(四省平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8.622m3)的26倍多。其中人均多达900m3,云南人均为28m3,四川人均为11m3,青海最少,只有6m3。
表2青藏高原森林总畜积量资源
Table2Totalstorageof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m3)
项目林分蓄积量疏林蓄积量散生木蓄积量四旁树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人均蓄积量
123105.841967.881107.3525.07126206.14900.8
青海2959.97448.5435.37243.413687.296.24
云南110528.1813588.9510949.171574.31136640.6128.84
四川130531.099160.182977.582974.93145643.7811.87
合计367125.0825165.5515069.474817.72412177.82-
占全国%40.4046.2019.5014.5138.40-
全区用材林面积虽然只占全国面积的17%多,但蓄积量达228035.53万m3(表3),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防护林的面积及蓄积均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特别是其蓄积量达116704.52万m3,几乎占全国该项总量的2/3,薪炭林的蓄积量也占全国总量的43%以上。充分表明本区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
表3青藏高原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3Storageofvariousforestresourcesandtheareaofvarioustypesofforest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用材林防护林新炭林特用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262.4387833.16130.9434645.370.7257.022.18570.29
青海3.32322.8221.092621.16--0.2415.99
云南571.9266154.95179.9225718.1145.102974.0563.3415681.07
四川670.9073724.60346.4153719.881.296.6216.043079.99
合计1508.57228035.53678.36116704.5247.113037.6981.8019347.34
全国8492.86647338.691607.29177797.70428.866916.74334.8149663.58
占全国%17.7633.8242.2165.6410.9943.9224.4338.96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年龄和面积结构不合理(表4),中龄林、近熟林及成熟林的比重偏少,过熟林的蓄积量太多,不利于资源本身的永续利用。
表4青藏高原各林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4Areaandstorageofvarioustypesofforestswithdifferentage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17.97715.1028.563880.8331.446140.71151.1644325.50167.1468043.70
青海5.60396.579.731031.013.36529.963.92545.042.04457.39
云南306.5714898.57223.1623395.58121.3716288.94117.0223551.7192.1632393.38
四川254.594755.85276.5818525.09122.5614809.47202.4042529.71178.5149910.97
合计584.7320766.1538.0346832.5278.7337769.1474.50110951.1439.85150805.4
全国4133.3102317.63613.1266034.21106.1122142.11268.9220370.9742.4197851.8
占全国%14.1520.3014.8917.6025.2030.9237.4050.3559.2576.22
2.3经济林资源
经济林资源包括果树林、粮食林和食用油料林等,本区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香(芭)蕉、板栗、菠萝、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芒果、核桃、花椒、橡胶、油桐等。1995年全区经济林面积为70.27万hm2(表5、表8),仅占全国经济林果总面积(1481.45万hm2)的5%。其中,四川果树林的面积最大,达30万hm2,云南13万hm2。1995年经济林总产量为284.5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4323.43万t)的6.6%(表5),油料林为8.8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3%,是全国经济林最少的区域。但本区集中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区域的经济林种类,品种丰富,种类繁多。
表5青藏高原经济林资源概况(1995年)
Table5Situationofwconomic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万t)
项目果树林粮食林食用油料林
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青海0.572.68--0.0550.02
0.090.56--0.300.074
四川30.14213.412.912.5113.0182.97
云南13.5353.243.913.305.755.753
合计44.33269.896.825.8119.1238.818
全国715.044039.5187.45198.53578.95785.396
占全国%6.206.683.642.933.3010.33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淀粉、油料、纤维、单宁(鞣料)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贵药材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allichiana)、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治疗高血压的萝肤木(Rauwolfiaverticillata)及有抗癌疗效的美登木(Maytenushookrei)、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黄连等。
淀粉植物以栎(Quercussp.)类的面积最大,据统计其总面积达373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种类。油料植物以核桃数量最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纤维植物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鞣料(单宁、“烤胶”、树脂(胶)植物资源有橡胶、漆树、油桐、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桦木属、杨属和红杉等。据统计,1995年油桐和生漆产量分别为13万t和685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和23%。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和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芩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青藏高原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据有关资料,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亚洲象(Elephasmaximus)、虎、滇金丝猴、灰叶猴、长臂猿、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野驴、长尾叶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绿孔雀(Pakomuticu)、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3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3.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量的23.70%,但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8.4%;有林地面积为2514.98万hm2,虽不及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3833万hm2),蓄积量却达412177.82万m3(表2),比东北地区(362874.8万m3)多13%以上,位居全国区域资源的第一位。但据遥感信息和实际调查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等地。
从水平分布而言,东南部以昆明、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为中心,东到云南的宣威,南到个旧、景谷,西到保山,沿澜沧江北上至的东南部,北到四川的石棉等地,以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为主;在东南部和西部的边界地带分布有亚热带和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西双板纳和波密、察隅等地);在成都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带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往南至泸定、木里至云南的宁莨、维西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柏木林等山地针叶林以及疏林、灌木林等为主。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100(云南河口)~4400(4500)m地带,但在东南部的昌都以西和以北地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4400m地带,海拔27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的东部往西,依次分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lauceolata)林、云南松(P.yunnanensis)林、思茅松(P.kesigaRogleexGord(A.chev.)gaussen)林、暗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含雨林)等,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及雅藏布江的支流两岸。在云南东南部的西双版纳、金平河口和东南部海拔350m以下分布有热带雨林,海拔350~1000m为热带季雨林,海拔1200m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位于东北部的洛隆边坝、嘉黎、比如等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其中,海拔150~3300m多分布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高山松林(P.denpsata)及少量杨(Poplussp)、桦木林(Betulasp)等;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3.2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藏高原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云南和两省(区)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因其林内种类繁多,结构非常复杂,故有“植物王国”之誉。仅的种子植物就有5766种,隶属208科1258属,其中木本植物约计104科363属1498种。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桑科千果榄仁、天料木、大叶藤黄、杜英等;以及马尾松、杉木、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P.armandi)、粗枝云杉(P.aspratae)、川西云杉(P.balfouriana)、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林芝云杉(P.var.likiangensis)、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乔松、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澜沧黄杉(Pseudotsugaorrestii)等。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3.3资源可及率低、质量一般
从卫星遥感及实地资料看,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平均在20%左右。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161756.96万m3,占全区总蓄积中量的39%,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67598.65万m3,仅占16.4%(表4),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资源的自然年枯损量达1680万m3(不含),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上等水平(表6)。
表6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
Table6Comparisonofstorageofforestresourceswithotherregion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蓄积量(m3/hm2)120.0286.0126.0128.016589.0
蓄积量占全国%0.3411.7613.5712.7338.40-
全国排序254231-
3.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7822.25万m3。而年净生长量为9465.13万m3(表7),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有所盈余,但个别省如云南的森林资源年赤字已达234万m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7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7Situationofannualaverage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rtryresource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年均净生长量(万m3)67.521930.953177.704288.969465.1341912.35
年均净消耗量(万m3)32.79462.052803.654523.767822.2531992.37
消长对比(万m3)34.731468.90374.05-234.801642.889919.98
3.5林业资源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
森林木材产量的可持续发展预测是根据高原地区森林的蓄积量状况及其生长率的关系,利用改变后的复利公式:
Zn=Zo(1+a)n-{A[(1+a)n-1]/a}
式中,Zn为n年后的森林资源;Zo为现有森林资源;a为森林资源净平均生长率;A为森林资源年消耗量;n为间隔年限。本式不含今后人工造林的数量。
经计算,2010年和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资源将从现在的412177.82万m3发展到1301.806万m3和1597.486万m3。可以预料,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青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林产品产量的增长呈一元线性回归的特征(表8),对2005~2010年的经济林产品产量进行了预测。采用下列方程进行拟合:
YF=a+bxi(1)
YG=a+bxi(2)
YO=a+bxi(3)
表8青藏高原经济林产量(1990~1998年)
Table8Situationofeconomicforestresources
(单位:万t)
项目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果树林161187197237240274287252-
粮食林1.732.724.634.795.435.814.596.69-
食用油料林6.025.926.897.128.328.80--8.75
式1~3中,YF为果树林产量;YG为粮食林产量;YO为食用油料林产量;a、b均为参数;i为2005~2010年。根据以上3式拟合的结果列于表9。
表9方程(1),(2),(3)参数与相关系数估计值
Table9Estimatedparametersandcorrelatedcoefficientsforequations(1),(2)and(3)
项目ab相关系数(r2)标准差F检验
果树林(Ff)16.413-32489.500.83219.53429.649
木本粮食林(Fg)0.574-1140.530.7570.861318.68
食用油料林(Fo)0.419-826.9040.8320.55524.676
经计算,青藏高原2005年,果树林总产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达418万t,粮食林达11万t,木本油料林达13万t;到2010年,全区水果的持续发展能力将达501万t,粮食林将达14万t,大宗木本油料林将超15万t。
4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干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效不显著,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青藏高原既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森林植被很贫乏区。主要表现在该区具有全国近40%的活立木蓄积量,但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2.79%(四省平均数),特别是在西北部的青海和两省,其森林覆盖率仅为0.35%和5.84%。许多地区过伐过牧严重,造成荒山遍地,河水浑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有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4.2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
由于森林经营单位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大木头挂帅”、“竭泽而鱼”、“只采不育”或“只造不管”的经营方式,使有些地区如二十年前经营比较兴旺的云南中甸、四川川南和昌都等林业局已采完周围及邻近地区的森林。过去遗留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等已达1280万hm2,有的迹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已沦为牧地。另外,全区苗圃仅0.76万hm2,如此少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
4.3经济(果木)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
本区经济(果木)林除云南和四川在油料林和果树林的发展较好之外,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有些果树种类产量低、品质差。据有关资料,云南的低产果树林面积占40%以上,其他省也不例外。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特别是优良品种的苗木短缺严重,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4.4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
青藏高原是我国煤炭储量很少的区域,全区绝大多数的乡镇居民以木材为燃料,从我们在昌都地区六县的实地调查表明,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云南和四川两省薪材的消耗也较大,而且云南省森林资源已出现赤字(表7);森林资源的相当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5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本区域的林副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云南、和四川),品种较多,品质名贵(如松茸、虫草、贝母等),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仅昌都地区松茸和木耳产量就达136.8t和15t,但大多为原料出售,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在产品采收期,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采摘等,严重破坏产地的生境条件,影响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
5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与措施
5.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含网络体系)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应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的原则。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网络体系,以便掌握科学管理信息,发展生态型林业。
5.2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林业
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长快、效益好的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选育和引进适合本区生长的良种,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扩大苗圃,发展育苗造林;也可开展森林旅游,对资源充分利用,推动林业内各产业的同步发展,才能获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成效。
5.3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在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进行生物技术运用与创新;在天然林的保护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以及苗圃基地的建设中,应注重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例如松茸和虫草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及优良速生丰产树种的选育等),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4做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走综合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的发源地,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不法之徒非法偷猎野生动、植物,致使珍稀特有物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建议建立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一方面要做好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做好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并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另一方面,由于禁止采伐天然林,森工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到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去采伐与进口部分所需木材,搞加工企业。同时,应加大林下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灵芝、茯苓等)人工繁育研究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5搞好经济林开发利用,增加非木材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区宜于发展经济林的“三荒”土地资源有100多万hm2,若加上最近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为全国各区之首。建议对老弱、退化严重的低产林(园)地进行改造,改种名特优品种,选育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如云南可发展热带水果和粮食林及油料林基地,四川可多发展油料林和粮食林基地。在青海东南部的黄河谷地和藏东南的“三江流域”谷地,发展有稳定效益的优质苹果和梨以及柑桔基地。
5.6节省和扩大薪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占资源总耗量的50%左右,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5.7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兴办林业
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形势下,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全民的潜力,鼓励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邓坤枚.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0,22(3):47~53
3李文华.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1993)[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4
5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6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中国山地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7国家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林业统计资料(1987~1997)[Z].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首先,资源数量与质量不协调。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更加关注林业产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森林资源数量急剧增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也持续上升,一些经济林、速生林面积也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质量方面却存在短板。一些区域只注重种植,却忽视管理与养护,导致出现了资源质量与数量严重不协调的现象,无法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其次,管理不严,采伐不科学。森林资源的采伐是人类利用森林资源的最直接形式,通过采伐森林林木,将其加工至木制品,流入到市场中,既增加林农收入,也满足群众需求。但是林木的采伐必须科学、合理,不然不仅浪费森林资源,还会有碍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涉及到林木采伐的监管工作,这是林政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林政资源管理中还没有有效落实这一点,存在管理不到位、人员意识薄弱以及监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使得没有达到采伐要求的林木被砍伐。例如,体型较小的树木被砍伐,而这些树木的树枝以及树根都无法利用,造成浪费,也增加了砍伐成本,总之,不严格的采伐监管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缺乏科学的林地资源管理方法。众所周知,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而森林资源又包括生物资源、林地资源、环境资源,其中林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成为林业管理的重点。科学的林地管理,保障林地资源完整性,可以为林木生长提供生存环境,有效地提高植被、树木生长质量。而一旦林业管理中,不注重林地资源管理,则很有可能导致森林资源覆盖面减少,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强化林木管理。一是对商品林和公益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严管公益林,严禁对公益林进行采伐,严禁采伐名木古树;二是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防止超限额采伐和无证采伐林木;三是严格依法审批,严禁越权审批和超限额审批,林木采伐管理重点在审批环节和采伐环节,由群众申请,交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决定采伐树种和数量,林政资源管理办公室建立台账,报林业局审批,同时,加强对采伐现场查验,防止批少砍多或不批就砍。其次,完善制度,规范林木采伐。对于商品林采伐,一是采伐作业设计审批关。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伐区实地调查,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范和规定执行,对公路两边、地质灾害区等禁止采伐作业设计,违规设计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采伐监督关。采伐作业时,监督人员必须到场,指导督促业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采伐,并对每天采伐的林木进行登记汇总,当采伐量达到采伐证规定的蓄积量、出材量、面积三项指标之一时必须立即停止采伐。三是伐区验收关。采伐结束时间一到,必须停止采伐,及时组织人员对伐区进行验收和木材清库。对于非商品林,坚持申请采伐制度,除保证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禁止上市销售转化为商品材进入流通领域。最后,科学地进行林地资源管理。一是严格依法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对国家重点工程征占用林地,配合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申报手续,协调国土部门加强对采矿、采石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二是组织开展占用林地采矿、采石的清理,规范使用林地行为;三是用好政府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殡葬占用林地查处工作,遏制违法占地土葬,同时,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采矿、采石、建房的查处,推进依法有序地利用林地。
三、结束语
【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二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园建筑的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筑的外环境为植物提供基址。
1.1.2园林建筑对植物能起到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绘,使建筑和植物组成优美的构图。
1.1.3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2.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2.4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2.5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来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体,体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皇家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色彩浓重、金碧辉煌、布局规则严整、等级分明,建筑体型高大,为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宫殿建筑特点的特点。一般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圆柏、海棠、银杏、国槐、玉兰等。
2.2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苏州园林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
2.3寺观、陵园等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寺观、陵墓等园林比较庄重严肃,所以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气氛,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协调统一是表达景观效果的必要前提,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直接会影响施工机械、施工方法以及工期等方面的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对项目的施工意义重大。其次,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的增减账以及其它变更应及时更新,在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当中,施工变更常有发生,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必须根据工程进度以及变更来进行资料的更新,避免影响工期和进度。(2)园林施工质量管理质量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有效的创建出符合建设方要求的高质量工程。在施工之前要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施工人员要严格执行设计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质量管理图表进行生产管理,参照施工说明书正确地掌握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对材料亲自进行检查,在检查时遇有遇见相左时要及时汇报和沟通,保证质量不能下降,加强对材料的保管管理,避免因保管不善而影响质量下降。(3)园林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园林施工的安全管理,避免造成劳动伤害,营造一个有序的施工环境。加强安全管理就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计划,制定施工的安全制度,要求每个施工人员也要按照制度去执行,不能违规,对于有危险的工种要反复强调操作要求,施工时要求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第安全带,对于特殊作业要选择特定的有技术人员去操作,只有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才能上岗。而且要对施工设备定期检查,避免由于设备不良而引起事故,维护施工安全。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能放松,要给每个施工人员办理相应的保险,对施工人员进行基本的逃生技能,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懂得采取应对措施。工程中各项措施都要执行相关部门的规定,接受监督员的指示,对付各类工程施工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并时刻要有防范意识。杜绝施工事故的发生。(4)园林进度的管理对于工期进度的管理也是成本管理的一项,保证期不滞后,根据园林自身的施工方法制定施工进度表,并且严格执行,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其中规划主要指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的规划进度计划,控制施工进度,在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进行调整,协调是指疏通和优化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只有规划、控制和协调三者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不影响施工的进度。
2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1)园林成本管理的措施控制施工的成本就是提高企业的效益利润,施工过程中实行成本管理,包括劳务费用、材料费用、施工机械费用、现场经营管理费用等的费用,都要经过充分考虑和预算,要准确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出保证施工项目预算收入的施工图预算。对园林工程的变更要及时更新,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施工工期。(2)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加强对园林施工的质量管理,通过教育等手段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将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把握好施工材料的质量关,和妥善保管好材料。对于各个施工工序要合理安排,并且合理管理,以点带面,强调每个工序都要符合质量标准,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在园林施工工序中应该着重关注定点防线、挖穴、修剪和种植等工序。(3)园林施工安全的管理对施工人员要经过培训现上岗,施工过程要戴安全帽系安全带,要求人员要按安全制度去施工,培训施工人员出现紧急情况的逃生技能。(4)园林施工的进度管理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组织施工人员调动施工设备、安排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优化施工图纸设计,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加快材料周转。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