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行政文化概念与主要内容
行政文化是行政方式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关于行政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学者观点不一样,我国学者对行政文化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广义的行政文化。它的出发点是文化的广义概念,即人们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总和,包括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说来有行政机构的一般设置、人员的分配和行政人员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等等。二是狭义的行政文化。这种观点是源于狭义的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行政文化包括行政管理理念、行政习惯和原则、行政思想和道德等等。三是综合的行政文化观点。认为行政文化是行政方式和行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即行政文化可以通过行政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加以概括。
2.行政管理现代化概念与内容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是指行政管理的发展过程。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是由落后向先进、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过程。行政文化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性。在我国当前社会中,社会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是初级阶段,行政管理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从整体上说行政管理现代化就是要在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现代化。从广度出发,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实现现代化;从深度出发,主要是从行政管理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制度管理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之关系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中的重要一环,在行政管理上起推动作用,行政文化通过一种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鼓舞、制度上的规范来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我国行政文化发展至今,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面对着一些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封建思想浓重,在行政上专制、集权思想比较浓重,法治程度不高,民主程度低下等,因而有必要针对其不足性进行行政文化建设。行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制度上、物质上、精神上加大影响力,保证行政文化在行政管理上的推动作用,促进行政文化管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方式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通过行政管理的结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我国的行政文化之中,集权成分较多,因而在行政管理上表现为相对集中;在西方,由于行政文化的不一样,其行政管理方式则表现为权力的分散与制衡。行政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还表现在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行政文化透过影响行政行为从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通过一种意识上的、心理上的、思想上的影响,影响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一般而言行政意识比较强的行政人员,在行为上表现为果断、坚定、有执行力,反之则表现为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行政效率低等。其次,行政文化通过影响行政体制从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的影响一般是一种潜在性的影响,它通过对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影响着行政体制。通常来说,在文化传统较为开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社会条件下,其行政体制相对民主性较好、法治程度较高;然而当一个地区这些条件较差,其行政体制就朝着专制化、集权化发展。最后,行政文化通过影响行政观念从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通过作用于行政人员之上的观念、习惯,从而影响行政人员的行政方式,这种影响是一种深层次的长远的影响。行政人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受教育和接触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体现在之后的行政管理之上。如行政人员的行事风格、任命习惯等等,都会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
三、基于行政文化建设的视角探讨促进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措施
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行政文化建设的视角,从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发面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行政文化建设要把握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方向
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种潜在的方式实现的,所谓潜在的方式即不明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行政管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从而对行政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在行政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度还不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行政效率偏低、法制化程度不高等方面,要明确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目标,就是在行政管理之中坚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所以,在行政文化的建设上,也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方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向着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方向前进,努力创建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相符合的行政文化。
2.积极进行行政文化本身的建设,带动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行政文化作为行政行为和行政组织方式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对行政管理本身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重视行政文化本身的建设。从行政文化的内涵来看,创建优秀的行政文化,就要从行政思想和道德、行政心理等方面着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认真审视行政文化,对行政文化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行政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因而可以从中借鉴许多有益的东西,同样也会存在一些落后的东西,因而要学会取舍。其次就是积极引进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如西方的分权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因此可以借鉴,结合本国国情,变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创建优秀的行政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让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行政文化带动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3.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创建有利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氛围
一、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1、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行政制度变迁离不开行政文化的创新,它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人们只有认清旧有行政制度的弊端,以及理想行政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及时转变行政思想、价值观念、行政情感和行政态度,进行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转变,才会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选择、采纳和制定新的行政制度与政策,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易于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2、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是指在政策整个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费用的总和,也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尤其是执行部门在实施政策中因宣传、解释、传达等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政策对象抵制和削弱执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损耗部分。加强行政文化创新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科学地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加深政策执行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的宣传、解释和传达成本,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使人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认清实际情况,增加对政策及其执行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地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3、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塑造现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政府形象作为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作为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作为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政府将由权力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人们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成为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要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就必须进行行政文化创新,通过转变行政思想和行政价值观,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充分重视每个公民的政治地位和合法权利,促进公众与政府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有效性认可、全面性参与,以此来构建全新的现代政府形象。
4、加快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深化。行政文化是促使行政系统内部有效整合的“凝聚剂”。我国的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政府体制的革新、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还蕴含着行政文化环境的变革。行政文化建设能够引导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保证行政改革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行政改革的深化。
5、加快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行政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一方面,行政人员按照行政文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塑造自身的心智,是“化人”的过程;另一方面,行政人员又在不断地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创造和推动新的行政文化产生和发展,即“人化”的过程。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二、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根本转变
1、由集权型行政向参与型行政转变。所谓参与型行政文化,即不仅行政活动是以行政主客体的积极参与而非消极应付为特征,而且行政客体对主体的行为内容及方式也会积极施加自己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到今日,日益强调参与式的管理,强调激发被管理者的能动力量,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的颁布是参与式行政文化得到肯定、推广和保护的标志。传统的集权型行政文化导致了社会的高度整合和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主体地位的缺失和行政客体的压制服从,导致了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非民主性、国家运行机制的失衡、和腐败的产生。现代行政文化创新要求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公共行政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大程度地推动了公共行政文化创新与理念转变。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要求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的转变,拓宽了行政参与渠道,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人们的民主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民利。参与型行政文化要求一切公共行政活动必须反映和尊重公民的利益、需要、意志和目标,要求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或渠道参与公共行政生活,并影响公共行政体系的构成、运行和决策过程等。
论文摘要:作为政府行政活动的灵魂,行政文化对于确保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协调组织内部关系,促进行政精神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使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同时也使其保持着显著的旧特征并顽固地影响着中国行政。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政府的行政活动及相应的行政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的行政文化已进入激变.再生的重要关头。本文将着重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正价值,即传统行政文化中对于现代行政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积极因素,并分别探讨将各项积极因素应用于当代中国政府行政的合理途径。
一般来讲,行政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以及与之形式应的行政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的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责任、行政伦理和行政品德等。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形态。
纵观国内有关行政文化研究的诸多著作和论文,对于行政文化的研究多关注其负价值,即行政文化中对行政改革存在消极影响的因素,具体观点总结如下:
(1)传统行政文化的伦理色彩十分明显,行政管理也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德治”特征,重人治而轻法治;(2)传统行政文化主要以个人的文化价值为取向,突出表现为人格化的服从关系和人际关系;(3)传统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封闭和排他的特征;(4)传统行政文化所倡导的行政结构和方式形式主义特征明显,重形式而轻效率,(5)传统行政文化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崇尚权威,偏爱特权;(6)传统行政文化倡导的行政模式缺乏透明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传统非参与意识影响很深。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价值,过往研究成果也有相应阐述,但缺乏显著的“中国”及“传统”特征,也没有明确和系统地提取出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已有观点如下:
1)传统行政文化有助于确保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行政价值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入世,鼓励个人奋斗,而且强调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基点将个人与社会进行凝聚和融合。2)传统行政文化对于协调行政组织内部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传统行政文化中关于人伦关系的某些有价值的思想,如“贵和”、“和而不同”等,可以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重要谁则。3)传统行政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行政精神的建立。政府行政精神是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团结战斗的精神。传统行政文化中不乏塑造行政文化的真知灼见。孟子所主张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对于构建廉洁奉公的、注重原则性的行政文化就具有借鉴意义。
在先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将着重审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正价值,明确地总结提取出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分别探讨将各项积极因素应用于当代中国政府行政的合理途径。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体系严密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此对应,行政文化也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们对数千年电国行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历代政治家的行政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官僚行政体制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濡道法诸家融合互补,影响甚至决定封建国家行政人员行为的一系列思想意识、心理、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的总称。
关于传统行政文化对当代中国政府行政的正价值及其合理应用途径,本文从政府的内部管理(包括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面向社会的行政活动(包括政府与公民关系)两个角度进行阐释。
1政府内部管理及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
1 .1传统行政文化主张积极入世,与当代政府倡导公共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相通之处
传统行政文化倡导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礼记大学》中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时至今日演变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人世精神与当代公职人员增进民众福利的价值追求具有共同点。
当代中国政府应倡导公共精神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大众中形成一种文化和舆论氛围,鼓励有志之士担当公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不断强化公务员群体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2传统行政文化中具有显著的人格化特征.对当代中国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上文在总结传统行政文化的.负价值时曾提到传统行政文化表现出显著的人格取向,具体体现为人格化的服从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这种思想可能会对政府中的人际交往及行政行为产生严重影响,突出表现为“人情风”盛行,公职人员在行政活动中置制度及原则于不顾,不仅影响行政活动的公正性,而且滋生腐败,引发“寻租”行为。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传统行政文化的人格化特征还包含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举贤任能,主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在人才使用方面采取情感激励的措施,重视人的价值和追求。这种人本思想与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及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不谋而合。
当代中国政府在进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警惕人格化特征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制度建设和行政监督,限制个人权威;另一方面应当借鉴传统行政文化人格化特征的精华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结合行政人员的价值追求,采取激励措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的最优化。
1.3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世俗化特征,是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所谓“世俗化”,社会学家帕森斯将其概括为4个主要倾向,观察事物方式明确而非笼统,中立而非感情,判断标准普遍而非单一,角色录用重成而不重世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儒教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幕?帕森斯所主张的“在评定价值和录用人才担任社会角色时,现代文化注重成就不注重世袭地位”早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传统行政文化强调“治国之要,择吏为先”,任人唯贤,以德能为宫。当然,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行政具有积极性作用的同时也夹杂着巨大的消极性影响。我们在进行当代政府行政改革的时候,应客观公正地审视其历史作用。
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发展尤其是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应对科举制度不拘门第、公平竞争、公开考察、优胜劣汰的世俗化特征加以借鉴和应用,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务员选拔和录用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改善政府工作效果,更好为社会大众服务。
1.4传统行政文化中固有的自律性和奉献精神,对当代公务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启示作用
毋庸置疑,当代行政系统强调制度建设和法律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道德力量。道德作为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一直被封为行政官员修养的格言。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都证明,单纯强调他律的制约作用而丢弃道德自律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制度难以尽善尽美,公职人员缺乏自律就会千方百计利用制度的漏洞为自身牟利,损害公共利益。
当代中国政府在进行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传统文化中的自律性和奉献精神,将公务员的自律与制度约束及监督结合起来。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众满意度,又有助于降低行政监督的成本。
2政府面向社会的行政活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方面
2.1传统行政文化为当代“德治”提供依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
诚如上文“文献综述”中所说,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德治”传统确实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弊端,对构建法制社会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德治”同时具有“伦理本位”的内涵,从总体历史进程而言,不可否认其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片面强调发展的物化成果而忽略道德内涵这一倾向的纠正。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显然蕴涵了社会伦理这一重要因素。
当代中国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认识到“德治”局限性和阻碍作用的同时应对其积极意义加以利用。一方面,应在社会中普遍确立法律至上意识,提倡契约精神,培育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治理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2传统行政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原则,对当代行政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觉醒,传统行政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取向开始受到质疑。实际上,传统行政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主要是为权力私有服务的,一定程度上具有封建性和落后性。“封建专制社会要求以全社会的‘公’来为少数统治者的‘私’服务,这实际上将统治集团的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利己主义,早在延安时期就已遭到批判。”当今的集体主义已经有了全新的内涵,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维护公民合法的个人权益等价值取向。
在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活动中,一方面应将集体主义作为公务员的道德准则,倡导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原则,反对公职人员假公济私;另一方面,政府层面的行政文化与公众层面的社会文化必须进行互动,形成一致的行政认同意识,才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
2.3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相关要求具有一致性
儒家强调的“民本”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从西周的“民之所欲,天必纵之”,到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再到盛唐君主李世民所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不包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谋略。当前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在操作层面和社会效应层面上与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共同点,都主张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可见,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可为当代政府行政管理所用。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抛弃“官本位”思想,切实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强化公民的主人公地位,鼓励公民进行政治参与,增强政府行政权力的合法性。
2.4传统行政文化强调公平,对当前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公共决策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主张公平,早在《论语》中就有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这样的公平理念对当今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启示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平问题愈发提升至重要地位,“效率优先”,但更要关注公平。此外,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其在制定公共决策时应注重公平导向,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出台的政策、法规应体现公平性,尽量为群体和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生态学
引言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就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中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造就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思维的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传统的政治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重视传统政治文化这一历史性的行政生态环境对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使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寻求一种生态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传统政治文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一般是指自商代到中日以前的政治文化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政治文化积累与某一时期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策略,前者类似于今天的宪法,具有总体纲领性的意义,后者相当于为了应对某一特殊事件而制定的阶段性的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基于我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政治文化这一特殊历史因素,改革与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就不得不去重视这种影响因素,从历史的巨大惯性这一因素去考虑问题无疑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这种跳出行政本身以历史的影响因素去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无疑是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也是对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所处的大环境的精确把握的基本要求。将行政不仅仅看作是经济的产物,而是将它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进化的生物,这无疑是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伟大的创新,也是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进一步完善。
1.1民本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其源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理论,后为董仲舒发扬,在为儒家思想所统治的古代社会中对政治体制的发展一直有着深远影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法治化历程,为民主观念打好了思想基础。从历史的惯性来看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人本思想这一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这种“民本”,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合理聚集民心,对人民实行一种思想上的安抚与激励。这种民本思想恰好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殊途同归。领导者如果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过程中会更加的轻松。“仁政”的实施要依托人民群众,民为过本,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领到干部要认真落实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以天下为己任的出仕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意思是,为天地确定一个正真切实可行的标准,使天下人民有了坚实的依靠,继承万世师表孔子的学业主张,为千秋万代开创一个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器局最能表现儒家学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更能体现出两千多年来在思想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我们称这种责任心的实施为“入仕精神”,积极投身社会的建设之中去。孔子说“士若怀居,不足为士也”(《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有士子之心的人如果老是在意自己居住的地方,只考虑到造福生养自己的地方,而没有考虑到更加广阔的天下,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士子。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对于社会的管理更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心态来实施。
1.3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道中庸”等。构建和谐社会自人类国家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直到今天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来,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了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倡导的“小国寡民”思想,都是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跳出规则之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亦是如此,只有遵循这个规则才能很好地发展。尽管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优越之处,但难免有其不足之处,如果要将这些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如今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中,就要扬长避短,因时制宜的妥善处理。
2以行政生态学视角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现如今行政管理体制中所重视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公仆精神都是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对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的优点,人们要以生态发展保留优势的观点去继承与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点,要以生态发展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法去淘汰它。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端正为官态度,精简部门政权
重视官员的选拔过程,制定一系列的选拔机制,务必使选的官员都能是公正廉洁的好官。转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为官思路,加强公仆意识的教育,正确认识历史,端正审视历史的态度。精兵简政,改革繁琐的行政程序,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办事效率。在精简行政流程的基础上,缩减政府职能部门与相关人员数量,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例如铁道部的改革将企业化的部分剥离出来成立公司。
2.2加强法治建设
要不断地加强法治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规范的监督作用,重塑法律尊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特别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自上而下对社会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养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风气。
2.3完善监督体系
绝对的权利容易产生绝对的腐败,权利只有在监督下实施才能保证其公正性。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这就需要对权利的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建设,保证权利永远处于监督之下。
3结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其所特有的巨大历史惯性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无疑类似于一次生物进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时要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今社会相结合,采取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8.
[3]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苗建萍,周茂春.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5).
[5]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行政文化参与机制,一般是指公民等社会行政文化主体参与到公共行政管理中去的活动与行为以及相应的制度结构。积极推进行政文化参与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扩大公民有序行政参与,是推进行政民主、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二、行政文化概述
(一)行政文化的涵义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
(二)行政文化对具体行政实践的影响
行政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其影响是巨大持久、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有如下方面:
1.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影响。任何特定的行政活动无不受到行政文化的制约。行政文化通过人们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习惯对行政行为发生作用。
2.行政文化对行政观念的影响。行政文化作用于行政活动往往是通过行政人员的观念、信仰、习惯来实现的。
3.行政文化对行政体制的影响。行政文化从多方面影响行政体制,这种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复杂的,通过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经济水平等对行政体制发生作用。
(四)行政文化参与的涵义
行政文化参与是指公民等行政文化主体在遵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利的前提下,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并按一定的程序或秩序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政府决策和政治文化中去的政治行为。
三、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参与的现状
(一)各项必要的法制和制度建设仍有待于完善
行政文化参与机制的建设是立足于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当前在行政参与方面的法律仍然有待于完善,相关制度仍有待于健全,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文化参与机制的发展。
(二)社会行政文化主体的参与意识有待于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公民行政文化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但参与意识仍然偏低。一方面,能够经常性地参与行政行为的公民数量仍较少,参与的次数和频率也比较低。另一方面,区域性或问题性参与较多,而高层次的行政参与较少;动员型参与偏多,主动型参与偏少;阶段性参与多,而目标性参与少。
(三)普通公民行政文化参与的能力仍然偏低。
在行政文化参与中,行政文化主体的参与能力是最重要的。我国在近年的行政文化参与过程中,暴露出了参与要求和参与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诸如眼高手低,对参与的程序不太熟悉,非程序化参与不时出现等。
四、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参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制约了行政文化参与
政治参与主体的主观态度属于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分析模式来看,我国行政文化正处于公民型政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处于转变过程中的公民的政治文化,必然向往着积极的政治参与同时又时刻被传统政治文化保守因素约束着。
(二)行政文化参与的相关法律及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文化参与的制度性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公民参与及其参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行政机关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制度性建设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影响了行政文化参与机制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三)传统行政文化主体的态度暧昧
社会行政文化主体的行政参与,对传统行政主体的地位构成潜在的威胁,影响到传统行政主体的既得利益。这必然导致传统行政主体的态度暧昧,而这种暧昧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行政文化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五、培育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参与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以群众为导向”的政府文化
首先,在思想上要强化群众服务意识。政府是面向大众的服务者,它以为社会、为群众服务为基本宗旨。其次,在实际行动中应贯彻群众服务思想,将“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这个理念融入政府机构的服务内容、方式和具体运作过程中。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
政府掌握着最大量的公众信息,能够为公众提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借助技术优势,政府可以向公众提供更迅速、更简便、更周到的服务,拓展政府服务空间。
(三)加强确保普通公民行政文化参与的制度建设
当前,加强确保普通公民行政文化参与的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强确保公众参专家参与、派参与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的制度建设;二是要加强决策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论证制度;三是要加强决策的监督制度建设,包括公民、社团和监督;四是要加强决策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建设,建全决策问责制。
(四)培养和提高公众的行政文化参与能力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责任与公共精神。政府除了通过学习和教育培养公民了解和评估公共政策的能力、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熟练运用参与方法与技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公民由分散的个体参与走向组织化的公民参与网络,这就需要政府合理地分权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