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中职、教学
2000年之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覆盖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里,特别在财务管理的范围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普及率很高达到80%以上,急需大批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全国中职院校也相应的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毕业生难就业的现象。我做为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谈谈自己在教学和实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
一、规范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为学员打好会计基础知识和电算化操作本领,所学内容能够融汇贯通
(一)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1、会计电算化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现在的大多数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60、70前出生的,对计算机比较陌生,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谈何教学生,会计教研组的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可是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年轻人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也是会计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样教出的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财务软件一旦更换后就无从下手。
2、对专业课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比较高,但缺乏积极引导和学习交流机会。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专业教师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教学内容应以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故障处理、办公软件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维修、网络应用等实用技术为主。重点培养年轻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参加国家、省、市计算机和会计各种等级考试,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教师。
(二)教学课程的设置
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主要有:会计电算化的起源、目标、概念、研究对象、任务、意义、英语、语文、数学、证煌蹲省⑹谐∮销、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辅助课程占用课时较多,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学校应该精简、整合一些辅助课程,给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腾出更多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电算化模拟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以后实施,通过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以电算化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利用,并和手工业务做比较,相信这会更好的促进教与学。其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故障处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在办公软件中重点 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把excel用到财务管理分析计算中,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这非常实用让毕业学生受益匪浅,在对毕业生的回馈信息中已经得到证实。
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训练,为以后毕业学员到工作岗位上实现无缝对接
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教学中,模拟教学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注重平时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实用的、专门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补缺补差,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节,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纰漏,完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实用性。
实际账目模拟案例教学,就是直接取某一个企业的案例,由专业教师提出要求和目标,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扮演企业财务科室人员,按财务流程相互配合分别进行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账目处理,让学生对比两种方法的效率,教师检查模拟操作结果、点评、总结。这就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理论知识与训练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教学与学员互相配合,学员与专业相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思维、动手能力、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了的主动性,为学员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指明了学习方向,并为学员到企业实习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校企合作,把拟毕业学员送到企业财务岗位,增强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
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同时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培养。双赢策略使学校方面可以及时反馈社会近几年对本专业需求量和专业技能的调整,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对企业方面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知名度、社会效益、吸纳储备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主要实施方法:
1、和有财务资质认定单位合作。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样学生毕业时就可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和各类企业合作。例如:商业、加工业、服务业等让学员接触多种类型的财务账目。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实训。同时,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教案,按教案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训,零距离地参与实际岗位工作。加强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操作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3、外聘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在企业或软件公司、鉴定部门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来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以前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不是为了实际应用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应付考试,以致于会计专业培养出了一批考霸,但很少有能将专业知识熟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致于学生在毕业以后还要花相当长一部分时间来适应工作。二是会计专业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融合程度不高,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太少,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高,只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这些技术远远不能达到对会计工作计算机操作程度的要求。
2.教学模式落后
现在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授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首先老师向学生讲授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演示软件操作过程让学生学习,然后学生再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模仿操作,不断重复,直到熟练,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学习的过程很被动,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很难发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有创新的发现。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全部集中到教师的讲授中,所以对课程的知识难点遗漏是普遍的现象,也很难做到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重视。再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不理解教学内容,遇到同类的问题仍然不懂,很多问题不能做好触类旁通。
3.考核方式单调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调,一般都是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笔试的方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试主要是通过老师给定范围和资料,学生按照资料进行操作。这种考核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单纯的以一次性的考试成绩论成败,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努力。正确的考核方式是应该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都加载考核范围内,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片面的只看考试成绩容易培养只会考试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1课课融通
会计电算化课程强调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融通,尤其是和计算机课程的融通,在会计电算化开通的课程中,包括基础课程和相关课程,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在相关课程里包括计算机审计、数据库应用基础等,相关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具体来说,《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作为电算化操作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回顾,例如,如何利用原始凭证进行正确的凭证制单、月末如何利用自动转账功能进行转账定义及转账生成、UFO系统中报表的公式设置等都与会计理论知识密不可分;通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财务软件的原理,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会计应用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等技能;通过对《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利用Excel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等,实现对会计数据的综合利用;《计算机审计》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会计数据作为其原始数据,利用数据接口进行导入。
1.2课证融通
课证融通指的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培养既有能力又有资格的学生,能力就是会计点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资格就是指能够取得国家通用的执业证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帮助学生得到了会计领域的资格认证,方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1.3证岗融通
证岗融通是指学生的会计资格证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的融通。现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加,每年数十万的大学毕业生,而就业岗位又相对匮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搭理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鼓励学生在学校期间多考虑就业问题,以就业为目的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向,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会计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这是顺利实现就业的途径之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要根据我国现在的就业形势,培养一毕业就能顺利就业的应用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具备几个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在真正的操作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和组织能力,教师在这期间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旁观者和帮助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销售业务”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销售业务的5种类型,将全体学生分为5组,每组负责一种销售类型,以此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设疑和提问。每组学生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去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在小组内部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进行角色分配,合理分配销售人员和主管人员,指定专人进行具体的操作,同时还可以对这些分工进行轮岗,让小组成员都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岗位;再次,课程结束以后,要适时总结,归纳汇总问题和经验,针对问题总结解决方案,保留经验,以后继续使用;最后,老师要做好归纳总结,及时反馈,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下一次教学中去。整个的教学过程,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应用到就业岗位中。
3.创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工作过程 工作任务 仿真实训
各高职院校均把会计电算化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快缩短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电算化应用之间的距离,实现高职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用友财务软件为例,就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忽略了财务软件启用日期对业务处理的影响
我们知道,企业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第一次启用时须将手工账各个账户的期初余额录入计算机。如果是期初建账,用户只录入启用日期所有账户的人民币当前余额(即期初余额)、外币当前余额(设置了外币核算的账户)、数量当前余额(设置了数量核算的账户)。而企业大多是在1月份以外的其他月份启用财务软件,这种情况下,初始设置及报表计算的操作有所不同,涉及的问题较多。例如,长江公司10月份启用总账系统,余额初始时除需要录入启用月份期初余额外,还必须录入从年初即1月份到启用总账系统之前月份(即9月份)的累计借、贷方发生额,系统自动计算年初余额。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只输入启用月份10月份的期初余额,在计算会计报表时就会出现2个错误:首先资产负债表中C列、G列计算的数据不是年初数(1月份),而是启用月份10月的期初数;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按照系统默认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这是企业在启用财务软件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一旦启用月份的业务数据输入后,期初数据就不能修改。所以必须将手工账簿1-9月份的累计数据整理后,完整地录入系统,才能计算生成正确的会计报表。
以上问题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应在学生熟练掌握年初启用账套操作的基础上,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对比设计年中启用账套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年中启用账套的相关问题,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完成年中启用账套的初始设置及报表计算,缩短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实现学习式工作,工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
二、加强仿真实训力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是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侧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财务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应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初中级财会人员、主管会计、财务主管、内部审计人员及会计师事务所财会人员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立操作用友、金蝶等商品化财务软件完成总账、工资、购销存等核算及会计报表计算;能独立解决财务软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根据企业需求编制会计电算化实施计划,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并调试。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的单项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单一岗位需要的技能,分别完成总账核算、工资核算、会计报表计算等单项工作任务;综合实训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综合技能,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将企业一整套真实的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的相关设置,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凭证、审核记账到计算会计报表整个工作过程。通过两种实训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
在以上单项、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工作岗位进行仿真实训。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牵引,在校内设立虚拟财务部,分岗位进行模拟实训,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岗位职责与岗位分工,切实感受真实工作过程,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学生轮流担任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岗位工作,由系统管理员完成账套建立与财务分工;出纳完成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处理;总账会计完成总账业务核算;账套主管完成凭证审核、记账、报表等工作,整个过程和实际工作完全无缝对接,实现 "教学环境企业化、能力培养岗位化和教学内容职业化"。这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也是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胜任电算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目前在走访多家用人单位后,我们发现财会毕业生上岗后不但不能马上开始工作,而且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电算化岗位培训。这说明在我们的电算化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严重影响到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改进。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出现的问题
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5%的企业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利用电算化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虽然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但是我们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电算化水平仍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往往是上岗后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电算化岗位培训才能开始工作,这一现状让用人单位头疼,同时也给学生择业和就业带来障碍。
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中职专业课程设置没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做及时调整。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在第三、第四学期安排了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证的课程“会计电算化”。以电算化考证代替电算化的系统学习和实训。课程设置调整的滞后导致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走入误区,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等同于电算化考证合格率。此教学目标距离社会岗位需求相差甚远。
(2)教学软件单一。中职学校80%以上都是采用用友软件来教学的,但是实际上,2009年用友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众多学校采用用友软件作为唯一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用友软件是目前财政部考证的指定软件。因此,我们的毕业生上岗就业工作时很可能面对的并不是用友软件,而可能是其他财务软件,这就会导致学生得重新学习和实训,出现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不一致的状况。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的具体措施
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培养电算化岗位操作者,以软件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应做如下改进:
1.改进该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是,中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一直以来都以取得电算化合格证为目标,以教完某本教材为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与岗位实际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根据社会岗位需求,中职电算化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备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此目标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电算化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算化软件系统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三个方面:①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自行解决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②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的操作技术;③了解会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和障碍等。
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例介绍会计软件的各项操作、各个模块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比较不同版本会计软件的操作、各种类型企业使用电算化工作的特点等,为达到培养具备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最终目标服务。
2.调整相关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补充
由于明确数据库的含义,学会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从数据库的角度深入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除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数据库知识相关课程。Access数据库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它的强大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向导创建表、查询、窗体及报表;可以有效管理、分析数据等。而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通过学习Access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简单讲解一些财务软件运行环境架构、数据库安装、服务器配置、财务软件安装调试维护等的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进
从电算化教学现状来看,在电算化学习中,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评测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改进教学。在电算化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电算化会计的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其次,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学案例,再经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亲自上机实践后撰写案例实验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系统总结。一般来讲教师会将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笔者认为教学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一线工作。例如,让任课教师去企业做至少两个月的实际工作甚至半年,有条件的在企业兼职更好,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和工作实例。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教学设计优质教学案例。
4.教学实训模式的改进
目前电算化教学的实训模式一直是“教学模块实训模式”,即学生只按照财务软件系统的现有程序,依照某个公司案例进行系统设置,随后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核算操作就完成实训课了。其实这种实训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应包括分段实训、分岗实训及综合实训三个部分:①分段实训即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学习实用财务软件时按照学习的内容进行。即在财务软件上进行完成老师要求的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分岗实训是指在完成分段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岗位身份在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笔采购业务发生后应由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入库单和采购发票的处理,而由出纳进行收款处理,由会计进行填制凭证和记账的处理等。这种实训模式比较能反映社会就业岗位的现状,能做到教学与就业相融合。③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同步实训。即学生在完成了会计学相关课程和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之后,将一个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计算机的方式同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将手工业务处理和计算机业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手工下业务处理和计算机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益处,体会会计信息化的先进性和现代化,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
会计电算化已是目前社会财务工作的主要办公手段,培养具有电算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们中职财会电算化教师的实际任务。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电算化教学中的各种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算化教学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实际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闻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6).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简介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基本构成内容包括:会计从业人员,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资料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会计软件。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传统的会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使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工作程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1)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快速地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存储,把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抄写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2)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只要记账凭证输入无误,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就能得到保证。同时,会计信息也能更及时地提供给信息相关使用者。(3)会计的职能多样化。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中设计的系统和功能逐渐丰富和完善,会计的职能在核算和监督的基础上发展为集预测、决策、分析、核算、控制等为一体的多职能管理体系。(4)节约了会计数据、信息存储空间。会计电算化下,会计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计算机内存、U盘、磁盘等都是磁介质,不仅存储空间得到了大大的压缩,而且更加便于安全传递。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科目,也是会计专业的重点科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会计工作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当初的手工账簿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会计核算软件的教学,基本都强调了操作性,而忽略了软件的维护、开发和创新。以山东省的高校为例,目前山东省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而且基本都能实现较高的会计电算化考试的通过率,但是均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而对于中级的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和高级的能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这样更高要求的教学基本没有开展。
(二)教学课时有限,理论与实践教学难以均衡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课时安排在50-70课时之间,课时严重不足。
有的高校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有的高校片面强调操作而忽略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各地的会计电算化考试都是机考。以江西为例,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分值各为100分。理论部分有涉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有Office办公软件的知识,以及部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操作部分以用友财务软件操作系统中的系统管理、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作为考试内容。由于操作部分的考试很强调熟练性以及考试设置的100分钟时长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重点放在了操作的教学和练习上,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所以考试成绩很容易出现理论成绩差,而操作成绩好的不平衡现象。
(三)教学内容单调落后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銷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此外,教材内容不够新,多年长期使用同一本教材,内容早已滞后,没有做到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在学校花几年时间学来的知识似乎与社会是脱节的,学而无用感就会十分强烈。
(四)会计电算化实践不足
会计电算化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而缺乏实际的操作,所以,学生们对于许多知识的应用只知道步骤,而不能掌握其正确操作方法。因此,会计理论知识还需重视计算机实际操作,是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上比较缺失的地方。电算化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在节省大量时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准确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来说,财务软件只是一个名字,很少真正的去应用,学生们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验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
(六)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或以上机操作练习定成绩,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七)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综合素质不足
随着会计软件的商品化,商场上有很多品牌和版本的软件在销售,由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往往需要选择利于考试的软件进行教学。目前适用于从业资格考试的用友软件的价格偏高,高校用的教学版价格基本都在十几万元以上,这样的价格,往往使得学校力不从心。而伴随着软件的研发和发展,几年就会出现新版本的软件,很多高校购买的软件无法紧跟步伐进行升级,同时升级也会给学校产生不小的费用。教师的培训也没有能够跟上软件版本的更新。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中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一)改进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通用财务软件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具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础理论,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软件二次开发提出合理建议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上述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具有突出实践性、技能操作性、岗位适应性的特征。明确了这一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就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课时,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1,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
(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财务链的教学与练习,还要系统全面讲解与演示供应链的具体操作,并增加财务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尽量增加教学软件种类,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此外,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及时替换旧教材,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能及时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四)增加軟件模拟操作课程,重视实践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在电算化三个字,而这三个字的内涵就是实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在现有教学设备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计算机上机操作,注重各种不同财务软件的模拟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许多大中型企业使用的ERP软件是一款综合性较强的管理软件,管家婆、用友等是基础软件,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是当前模拟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丰富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体来说,要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和该专业学生特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设错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
(六)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七)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