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小见大的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小见大的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第1篇

细细翻来,“学校文明行为养成”中添加的一条令我感触颇深。“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对呀,在学习上我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刚入学时,由于贪玩,所以每每遇到难题,我总是马马虎虎对待,心想:不管对错,快点做完,就可以玩了,反正老师会讲评,根本不必自己思考!而自己对那些努力思考的同学不屑一顾:真蠢!看,我多聪明!日积月累,我养成了不爱动脑,遇到困难马虎对待的坏习惯。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自己成绩很差,而那些被我斥为“真蠢”的同学却一个个成绩优异。我不禁第一回认真思考起来:原因在哪儿?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老师、妈妈的教育,我才知道“遇事不动脑筋,无学习恒心”是我的最大的缺点。吃一堑,长一智。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看了一些书,了解了“童第周勤学苦练,发奋图强,最终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享誉海内外”,“李时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刻苦钻研,为中国的医学界留下了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司马光抓紧时间,利用警枕苦于练习读书,长大中成为著名的史学家”……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正是告诉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气馁,只有持之以恒,努力想办法克服,才能有所成功”吗?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立志改正坏习惯,在妈妈的提醒下,经过半年的努力,我的成绩终于赶上来了大家。如今,我懂事了,知道了更多的道理:“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而且也告诉我们“文明行为养成需要多思考,也需要多练习”。有些同学遇到一点挫折和失败,就灰心、气馁,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这是不好的。难道我深刻的教训还没有让你引以为戒吗?在此,我想以一个“曾经受过教训”的人的身份提醒那些还执迷不悟的同学:“醒来吧!别再重倒我的覆辙!”

文明行为养成的一点如此,以小见大,其他方面也要如此。

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依靠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第2篇

所谓“以小见大”作文技法,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由小景物延伸出大哲理,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笔下尽管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但于细微处见精神,揭示重大的主题。

(一)小故事,大道理。

如教材中的《剃光头发微》便是运用“以小见大”技法的典范之作。那么作者是从什么小事中引发怎样的大道理呢?作者从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这件小事,“以小见大”,阐发了如果剃头者掌握了更大的权,他就会任意使用,耍权弄权,进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由此可知: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只要善于联想和思考,就可以悟出大道理,甚至阐发重大的社会问题。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件小事》,更是运用“以小见大”技法的经典之作。本篇文章写了“我”和车夫两个主要人物十来分钟发生的一件小事,一个场景,情节可谓简单至极: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帮助她,而车夫却扔下了“我”,主动去帮助这位女人。这件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了穿长袍的“我”比干苦力的车夫要“渺小”得多,提出了当时知识分子还有弱点,应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大主题。这在“五四”前夕,不能不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春雷。

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件小事,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则每一件小事中都能反映不小的道理,都会有重大的发现。很多的科学发现或发明便是从一些生活小事、小现象中悟出的。例如:毕升从印章的雕刻、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哥白尼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了“太阳中心说”。牛顿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从翱翔天空的大鸟,发明了飞机。

(二)小景物,大哲理。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先生在他的《处处有文章》一文中讲道:“写文章也一样,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他还举例说道:

当看见了一把美工刀他便想到了利用用时间的方法。(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想到了做事应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当看见了订书机他便引申出人生的道理。(由于订书机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想到了我们应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傍徨,不犹疑,奋斗到底,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当看见了“圆规”他便想到了人只有做事要有计划、要有心,先定下你的心,才能画好人生的圆。

诚然,生活中处处有美,处处有文章。生活中的贝壳、珍珠散落在你的脚下,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把他们联成一串美丽的项链。

我们学过的几篇散文,也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一些小景物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而阐发的大哲理。比如:朱自清通过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

(三)小题材,大主题。

以小见大是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经常会用到的写法,它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写小的事情,小的题材,来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往往借助于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或生动地细节描写,加上适当的议论、抒情,来表现人物的本质,或表达深刻的道理,反映文章主题。

2003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喝茶》,就是成功运用“以小见大”作文技法的佳作。

“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抽象意味又充满哲理的话题,怎样论证这个道理呢?本文采用“以小见大”之法,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喝茶”一件小事,通过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转变的切身感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主题――“感情的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时,同学们还要注意这样两点:(1)小题材必须典型,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作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开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2)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开掘。小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它的典型和概括意义,揭示重大主题。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高考佳作,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以小见大”这一技法。那么怎样才能成功运用“以小见大”的技法来反映生活,说明事理,写出好的作文呢?

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腻观察。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见迎春花悄然开放,而知春天到来;见“一枝红杏出墙来”,而知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其次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象那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象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一泣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97―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七年级教材编排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长期住校,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和素材的积累,阅读和写作有很大的梯度。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度过写作这一天梯,笔者认为我们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通过“课堂小练笔”小步子练笔法,减小写作难度,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步提升农村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中考乃至高考作文奠定作文基础。

一、“课堂小练笔”的训练要有计划性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有序的过程,“课堂小练笔”的训练也要有计划性,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农村学校作文现状拟定初中三年“课堂小练笔”计划。拟定初中三个年级的训练重点:七年级以认识自我、感受青春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的叙述和描写的能力,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以 “我手写我口”,并有浅略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能力。希望通过学生一学年扎扎实实、有序的写作训练,能够观察事件,完整叙述;观察人物,抓住特征。真正夯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八年级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学生能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个完整的情节。在叙述、写人、绘景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九年级在叙事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不就事论事,“以小见大”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丰富写作内容。从教材中借鉴基本的表达技巧,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按照三个层级有计划有目标的结合教材,通过“课堂小练笔”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学期下来作文课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突破了以往杂乱无章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课堂小练笔”的训练要有趣味性

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最厌倦最畏惧的,恐怕也得数写作了。怎样让写作变成一件极其有趣的事呢?我们在编写作文学案和“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时很注意这一点。首先在设计上要有趣味性。如在七年级刚开校,我设计了《这就是我》的作文小练笔。课前我对班里的一位同学做了细致的观察,事先写了一段有关这位同学的外貌描写,上课时读出来让同学们猜猜写的谁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嘴八舌、兴致很高,在猜猜同学中导入了新课,提出了片段练习的目标――抓住人物特征来写人。我有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猜猜他们是谁。从“他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只有稀稀拉拉的三根头发。”同学们猜出是三毛。在人物描写中学生知道了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我顺势提出了片段练习要求。批阅完后,挑出抓住自己特点来写的同学的作文,又进行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同学猜,猜中后全班同学又对写的不恰当的进行修改。就在这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写人,一次作文片段练习贯穿在了游戏当中。

其次,在学案设计上常有新花样出现,如写对联、改写歌词等,学生非常喜欢做这些富有创新性的题目,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课堂小练笔”的训练要有指导性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以小见大――大题小做

大题小做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大”、较“宽”、较“虚”的话题具体为一个小事件、集中在一个小视野,近而为这些话题找一个“小”突破口来揭示其“大”内涵。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

1.角度上以小见大。即从一个大话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角度来作为切入点,近而来表现“大”话题的内涵。如下例:

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日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优秀习作《生命的意义》片段

“生命的意义”可谓一大话题,但这段文字,作者却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盲人可以看见什么”三个生活“小”角度揭示了生命意义之“大”话题的内涵。

2.题材上以小见大。即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所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材料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小”对象的描述,近而来展示整个写作对象之“大”境界。如下例:

夏日的阳光耀眼却又灼人皮肤,我坐在凉席上,看着一旁玩耍的弟弟,心中很不是滋味:别人家的小孩儿在这么大时,早就会走了,可他……

我越想心中越觉得苦闷,不停地用扇子扇风,耳畔的发丝轻轻扬起,右脚不停地抖动。没一会儿,我把扇子一扔,抬腿向弟弟走去。

“宝宝,来,走起。”我扶起弟弟,心里只想着让他尽快学会走路,室内的空气很沉闷,压得我似有些许的透不过气。

我一松手,弟弟摇摇晃晃地开始走路。刚一开始,弟弟右脚向前迈去,又吃力地将左脚向前迈进,那表情好像担着百斤重的重担,如此劳累。看着弟弟走路的模样,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步三摇”,又不禁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一个不注意,弟弟左腿忽然向左侧弯去,侧着身子倒在了地上。我有些恼怒,怎么这么笨!

弟弟兴许是摔着了,大哭起来。我心中的火更甚,正准备发火,妈妈走了过去,一把扶起弟弟,用责备的语气对我说:“不是让你看好弟弟吗?”

我叹了口气,说:“他学不好走路怪谁,谁叫他那么笨!”

母亲一边安慰弟弟一边颇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说:“我可不记得你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当初你还不是一样,经常摔倒。”然后又对着弟弟说,“乖,不哭,来,走路给妈妈看,有没有走得更远呢?”

我心中一怔,走得更远吗?外面刮起了轻风,室内沉闷的空气被驱赶了些。

好一会儿,弟弟在母亲的指导下,迈步向前走,仍是如此摇晃,这不是没有多大差别吗?我如此想着,挑了挑眉。

让我惊讶的是,母亲口中不停地念着:“一步,两步……十一步。”话音刚落,弟弟重心不稳,倒在了地上,妈妈扶起弟弟,笑着说:“太棒了!比上次多走了两步!宝宝最厉害了。”我愣愣地望着,笑了!然后大步向前走去,蹲下,对弟弟说:“真棒呢!”弟弟望着我,灿烂地笑着。

是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即使起点再低,若每天都能走得更远,都能有些许进步,又何尝不是好事?我心中如此想着。

夏日蝉鸣,似也在说着:是的,是的。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走得更远》片段

教育可谓一大话题,但考生却选材于弟弟学走路这一具体小事,通过“我”和妈妈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对比、弟弟和别人家的孩子起点状态的对比、“我”前后态度和方式的对比等,揭示了只有赏识、鼓励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之教育大内涵。

3.联想上以小见大。即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从而实现话题以小见大的转变。如下例:

这是一张双程景点票:“周庄”,“千灯”。周庄与千灯相隔不远。

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

心怀忐忑,步入周庄。这是一场肉与肉的摩搓、绝杀,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游船上。

商业化的市镇气息扼住我的喉,叫人,噤了声。

周庄“智慧”,周庄人更为“智慧”。在这里,即使是一棵树也可成为拍照牟利者的招财工具;即使是转角处一块巴掌大的空地,周庄人也不遗余力,将它开发成西式咖啡馆……

岁月斑驳,侵蚀着石桥。双桥横亘着,像一块开合的“伤疤”――那是,整个周庄的伤疤。

“阿婆,唱支船歌可好?”一只青筋虬劲的手直逼眼前:“小费。”

那一刻,我比三毛哭得更像个孩子。这样的“智慧”,我,有些反胃。

千灯与周庄相隔不远,千灯与周庄相差甚远。

与“智慧”的周庄一比,千灯就显得有些驽钝。商业的气息尚未染指这座古镇,明清最长的青石板街沉默不语。

……

历史的尘埃含着温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为之争”,古镇的智慧,千灯的智慧,于此,悄然散发。

我,愿逃离,逃离“智慧”的周庄。

――2015年江苏卷优秀作文《逃离“智慧”的周庄》片段

智慧这一立意可谓一“超大”话题,当大多数考生对智慧进行大加赞扬时,这位考生却“逃离”智慧,细读全文,原来考生所要逃离的智慧是周庄的“商业气”。作者通过对周庄“商业气”的描述,揭示了当今社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被金钱所戕害的社会现实。可谓视觉独特、以小见大,意味深远!

二、以小见大――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小”、较“窄”、较“实”的话题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拓,近而收到“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切入:

1.挖掘“小”话题背后的“大”内涵。即考生要学会用独特的视觉细腻地观察身边的“小事”、“实事”,然后做深层次的思考,近而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如下例:

时光荏苒,我竟是再也抓不住人心,再也看不清人们的瞳孔。书页越发的白了,越发的软而光滑,我挣扎着不闭上双眼,却抵不过外边的黑暗――我罕见天日。我被长久地夹在一本杂志里,只能透过缝隙看见人们的目光,流连在刺眼的屏幕上。手,紧紧地握着冰凉的手机。他们越发孤独,蜷缩在心中黑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长久地等待,长久地窥视,我终于看懂了人们的心,他们在年华中遗失了曾经的记忆,迷茫在无知的昏暗中。他们狡辩说他们可以看手机中的文字,却不懂得我较之他们更多了一份温度,多了一份记忆。多了风花雪月之外的家国天下,纸醉金迷之外的微言大义,醉生梦死之外的血气方刚。正因为他们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苦难心酸的体察,才有怅惘与迷茫……

――2016年北京卷优秀作文《神奇的书签》片段

作者对一枚“小小”的书签在现代生活中的遭遇深入思考,揭示出了书签遭到冷落的真正原因――整个时代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苦难心酸的体察,从而完成了对话题由“小”到“大”的升华。

2.善于将话题由“小点”写到“大面”。即要求考生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由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由一颗寒星,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由一朵浪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如下例: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笔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云淡风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技巧;认真审题;精心选材;布局合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6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96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成败。然而,考试的时候,由于受时间限制已经心里紧张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忽视附在题目下的试题提示和要求,草率动笔,造成文不切题、考试失误。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针对这种现象对学生进行目的的训练,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有法可依,在规定时间内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切题作文。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作文教学尝试进行总结,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认真分析提示语、题目,确定人称和体裁

(一)认真审题

认真研读提示语,从中捕捉信息;准确理解题目含义,抓住题眼;研究题目内涵:探究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意义;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对于句子类文题在寻找题眼时要全面考虑。如《难忘的…… 》,“难忘”一词是题眼,它确定了写作范围,也决定了作文的选材;《妈妈的眼睛》,“眼睛”是文眼,“妈妈”是限制语,所选素材必须和“妈妈的眼睛”,通过妈妈眼神的变化来表现文章的情感变化和主旨。再如,《家乡的新变化》《我爱故乡的秋天》,既要紧扣“家乡”,又要抓住“新变化”缺一不可;只要认真分析题目就不会跑题了。

(二)明确人称

人称的选择是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学生往往采取第一人称,不敢也懒得去尝试其他的人称。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文题目选择恰当的人称,以更好的叙事和抒感。面对只能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文,比如《老师,你伤害了我》《我的烦恼》《xx,我错了》等,引导学生不必在人称上思考。而对那些有人称选择空间的题目,则要思考选择适当的人称,力求与众不同,比如,《xx,你伤害了我》就可以选择第二人称,以达到对面交谈、缩短空间距离的效果;《我们宿舍快乐多》则可以采取第三人称的写法,以追求表达的灵活,更便于议论抒情。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写作素材和采用人称结合起来思考,是写一个人,还是写几个人?写什么样的人(身份)和什么样的事,用哪种人称效果更好。

(三)确定体裁

从导语、提示语、文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确定文章体裁,明确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状物,作文题目里有“记”字的,属记叙文;作文题目里有“谈”“论”,属议论文;作文题目里有“说明”“介绍”等词语,属说明文。以上这些在动笔前都要认真思考。

二、精心选材

学生作文最大缺点是选材假、大、空、俗。阅卷教师批阅作文会不断发现选材类似的作文,且呈批量出现,导致分数越给越低,最终影响语文的总成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以下原则去选材:

(一)以小见大

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的《散步》《有月亮的晚上》等文就是以小见大的例子,用小事情来彰显大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能打动人的小事甚至瞬间,并对其进行生动细致的叙述和描写,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或情感,以小见大地去表现某个主题。

(二)题材出新

写人的文章,还可避开写熟的题材(常规材料),把目光投射到文学作品中的名人:鲁迅、冰心、郭沫若、雨果、安徒生……或历史长河中的名人:屈原、魏征、海瑞、包拯、王安石……也可把目光投向当今名人,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这样不仅会增加文章的内涵,还能从侧面向人展示学生丰厚的积累和不俗的文学积淀,让教师刮目相看。如以“为喝彩”为例,横线上可以填“自己”,可以写自己参加演讲比赛的成功;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成语大赛取得了佳绩 ,还可以写乒乓球赛取得了好成绩……横线上可以他人,可以填“陶艳波妈妈”: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陪读16年,儿子先后考上了重点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与儿子同桌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理工大学的典型事例,赞美陶妈妈爱子之深、不懈坚持、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横线上还可以填“炎黄(张纪清)”,为了援助贫困儿童放弃自己已经很有成就的事业,27年来一直以炎黄的名义捐款,“炎黄”这个名字几乎每年都在“七一”前夕给祝塘敬老院汇款助老,也曾向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希望小学,向无锡革命陈列馆、烈士陵园,向洪灾和地震灾区捐过款,但是从来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身份信息,只留下了“炎黄”“黄炎民”等落款,而自己的住所却越来越小。通过具体事例赞美这位乐善好施的好心人。只有精心选材,就能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放飞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学习,也是作文创新的一大法宝。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让学生将其运用到作文中,比如,在写一个人物的时候,想象他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并力求通过描写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在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偶遇成为千万富翁的于勒的场景。学生在课文的影响下,一定能有合理的想象,写得丰富而生动。

(四)抓住细节

精雕细刻,让文章增色生辉,让人物活灵火现,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和情节发展等,提高文章的品质。

三、布局合理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小氮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国资委

水泥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