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如今学风建设已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术道德建设也亟待加强。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失或不完善造成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通知,强调加强学风建设。2002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5月16日,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教育部学生司、高教司组织了以“高校学风建设”为主题的探讨和交流会。学风建设会上,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90多所高校的负责人和教务处、学生处的负责人联合发出倡议: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会上强调,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大学校长要亲自抓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所以大学党委书记也责无旁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对待,加大对学风建设工作的投入,组织好对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指导;在开展教育评估时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进行考察。各高校也都陆续把以后的年度确定为“学风建设年”,大兴“学风建设”之风。
至今,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似乎与目标都相差甚远,成效并不怎么显著。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体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术道德建设也亟待加强。很多同学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约会逛街等无所作为的事情来,耽误了正常学习,学生的留级、退学比例不降反升,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典型例子是历年国家英语、计算机统考中的作弊问题。另据某校学生处最近“对学生上课出勤和上晚自习抽查情况的通报”表明,发现学生上课缺勤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迟到现象非常严重,教室座位闲置率高,绝大部分同学不上晚自习。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风建设”想法和作法进行深刻反思。
一、“学风建设”的本质仅限于道德层面?
赵沁平曾说:“学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所以大学党委书记也责无旁贷”。于是各大高校的党委书记都认为,“学风建设”旨在改变学生的政治思想,行动上重在进行宣传教育,并以说教方式为主,道德约束为主。这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出发点并没有错,那么为什么成效不显著呢?笔者认为其缺陷来自于各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定位问题和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学风建设”本质就是一个道德问题,说教对学生的触动只能是表面的,不可能内化到其行为中。因为道德认为,假设学生是思想落后甚至狭隘的,现在要把他们拉入思想先进的“雷锋”队伍里;强调学生不能作贼,一定要诚实,不能谋私利,只能为别人着想,为社会的发展着想。我们又强调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雷锋”只能有“利他”的思想,而人个性发展又有“利己”的潜在需求,这前后本身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在道德的约束下,学生口头上唱高调、行动上我行我素,言不由衷。这是道德软约束的必然结果,因为人是一个复杂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而道德约束是软约束,只能约束“雷锋”,不能约束“罪犯”。即道德的局限就在于社会犯罪成本低,几乎可以不承担成本,对学生而言,不是纵容违纪吗?一个8岁的小孩对我说:“现在做好人真不容易呀!你是好人、你诚实,别人会认为你傻、你迂腐,就嘲笑你、捉弄你。”有大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到了大学才觉得自己长大了,儿时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现在我可以自己去思考,发现以前老师编了很多的谎言,老师可能也是被逼的。”这也促使我探讨学风建设。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是教育孩子成为“雷锋”,最后多少人成了“雷锋”?因此,“学风建设”不仅是一个道德层面的东西,更是一个制度层面的产物。制度强有力的约束才能保证学风建设成果,合理的制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制度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从上面看出,“学风建设”问题主要源于制度的缺失和制度的不完善。
1、教育制度的影响
从整个教育制度层面,“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所独有,其问题早已暴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平时考试作弊没人统计,但高考中舞弊问题报道得就多了,如代考,冒名顶替等,在大学学生作弊是屡禁不止。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中小学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却忽视学生心理等素质教育,而令一些学生到大学厌学情绪显露出来,进而投机心理强烈,便产生上述现象。而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格格不入。
2、高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从高校自身微观制度层面考察,对学生、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等不完善,甚至相互抵触,这是高校“学风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假设某校对学生的考核强调软条件,忽视硬条件。如在学生评优评奖的条件中,过分强调社会活动弱化学习成绩,导致学生投机影响学风。如在学生综合测评中,若按学习成绩占65%,体育运动15%,德育20%计算综合测评的基础分数A1,再在此基础分数上加上社会活动的加分A2计测评总分(A1+A2)。而A2中每项社会活动分值为0.5~4.0分不等,各项可累加。这样参加一两项社会活动,可使综合测评总分最多可增加4.0~8.0,而一门课程得了100分对综合测评分的贡献也就6.5分。因此,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既有趣,投入又少,收益又高,于是很多同学就不上课,而去参加跳舞、唱歌、打球等业余活动,或者成天以组织学生活动为由不上课学习,考试时就心虚就作弊。还有在综合测评中德育成绩就靠拉关系、拉选票就上去了。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加剧了学生的“寻租”行为,不学无术的人增多,学风不断腐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是学生之过?不,人作为理性人,他们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是符合效率原则的。霍奇逊在《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一书中详细考察了制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他认为行为与制度是互动的,人们创造制度,同时又被它所创造。这些学生是现行制度创造出来的产物。
三、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学风建设”上新台阶
关于制度及其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家已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制度本身就是用于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威廉姆森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人是机会主义者,一有条件就怠工、偷懒以寻求个人利益。这就需要有监督和激励方面的制度,对在各类交易中出现的各种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来降低交易费用。诺思更明确地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可见,制度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在国家治理,社会活动中也应该发挥其作用。为此,“学风建设”应强化制度变革,切实让老师、学生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体。
1、完善对高校的教学评价制度
完善对高校的教学评价制度,教育部如今对高校考核的指标主要有授予学位的比率,学生就业率等。如今高等院校不仅提供训练,而且为当代社会中的许多角色和职业提供考试和学历证书,于是,在大多数国家,越来越多的职业把大学学位当作员工录用的先决条件。为此,高校为了争夺资源,提高授予学生学位的比率,提高就业率,而不断降低授予学位的条件。“学风”不浓,教学质量下降就在情理之中。因此,对高校的教学评价,应该强调质而不是单纯的量,应该对学位授予条例进行修改完善,针对各高校现实情况,规定一个适当的授予学位的底线条件,并监督执行。
2、完善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制度
在西方,在许多领域有比较多的职业可供选择,学术职业的薪水比不上私人部门,因此,学术界很难吸引“最优秀的和最有才华的人才”。在中国,如今维护大学的自主权、学术自由和对大学传统目标的承诺存在一些困难,对教师评价缺乏公正。对教师的约束多,而激励少,于是很多高级人才如博士,宁愿选择投入少,收入高的行业,而不愿到收入一般的高校。因此,改进教学评价制度,吸引教师优秀人才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3、完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充分体现高校的教学定位,体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特色。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体现“三公”原则,即公平、公正、公开。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学习读书,而更是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熏陶其情操,让其成熟起来,为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学业为主,其他业余活动为辅。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去了,他们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网吧打游戏,去闲逛等,而内心也充实,无须作弊,无心调皮了。这样学风也就正了。
4、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面的评价只是从目标管理角度在完善制度,其实过程管理同样重要。因此其他配套的激励约束制度也很重要。管理层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对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及时沟通并给予解答。对学生管理特别是日常管理一定要情理并重。当今大学生是最活跃的一代,最敏感的一代,也是最激进的一代。他们喜欢塑造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追求自由,舒适,幸福的将来。他们喜欢潮流,但又往往因缺乏钻研精神而浅尝辄止,学艺不精。而靠一大堆道理,官话套话,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不是贼,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制度框架内的自由。所以学校应该利用制度去引导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制度内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这样管理才更为有效,学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贾晓薇,宋春艳,周晓梅.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木理论述评.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9,(1).
[2]贾效明.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3]李伦娥,李璀.学风建设是永恒主题(90多所高校共同倡议).中国教育报,2002-5-18(第1版).
关键词:混疑土;温度应力;裂缝;控制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作一探讨。
1 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导致内部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与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相差不大。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以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不均匀,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为30天。其特征是,一是水泥放出的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请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
(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
这两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比较复杂,计算混凝土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3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两项措施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过冷水降温;(5)规定合理的拆膜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温度梯度;(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
(1)合理的分缝分块;(2)避免基础过大起伏;(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的高差的侧面长期暴露。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防止表面于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十分困难,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裂缝的发生为主。
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可以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
钢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只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筋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利用钢筋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如使用减水防裂剂,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
(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是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管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7)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8)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9)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干燥收缩.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形成的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二是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容易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通过全体学生座谈会、教职工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建议。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基本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全体学生座谈会、教职工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建议。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基本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爱岗敬业、能够较好的履行岗位职责,亦注重身体力行地育人,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进行有益的改革与探索。但是广泛征求意见中,校在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对学生不能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细致耐心关怀;还存在着对学生讽刺的语言。
2个别班级教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
3个别教师存在着布置的作业量过重现象。
4学校住宿紧张。缺少开水炉。
5不能终身学习。不重视自身的业务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6个别教师不能做到关爱学生。教育方法简单。
7个别教师不能组织至上。工作上避重就轻,不服从组织调配。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以上问题。敬业精神不够所致。个别教师没有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看成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仅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工作主动意识不强,缺少热情和创造性。其次,不重视学习。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缺乏积极的进取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再次,自我约束不力,不与先进看齐,只想私人利益,不重视个人素质的学习提高。
三、整改措施:
校师德师风集中整顿领导小组认真进行了总结并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对于这些情况。开展了更深一步的自我反思活动,提出了学校师德师风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上级领导满意的口号和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制度机制
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提高约束力,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增强凝聚力的主要机制。为此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师德规范要求和我县师德师风集中整顿活动的具体要求,科学制订和逐步完善师德师风各项规章制度。要发扬民主,使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抓不懈。
2加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
加强师德教育的学习与宣传。学校要建立师德建设专栏,学校要经常性地采用各种形式。举办师德报告会,开设师德论坛,举行争创师德标兵的活动。严格学生、家长、社会评教制度。学校领导经常了解情况,及时梳理总结面对面和教师交流。使先进典型深入人心,力争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新,教学技艺高的一流教师群体。
1要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保障、监督机制
2学校的领导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要把师德师风建设考核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师职业道德情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学校将严格按照我县师德师风考评标准,成立由校委会、工会、教代会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师德师风考核领导小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和评议,作为教职工聘任、评先、晋职的考核依据。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师德师风 小学生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26
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天,在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社会习俗等等,无不独居特色。如何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华精髓,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无疑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志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表明培养人才要从孩子抓起。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诵读中华经典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经典,开展诵读《弟子规》诗,唱《弟子规》歌曲,跳《弟子规》舞蹈,并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
让我们尊崇传统,滋养人生。吸纳先人的智慧,接受文化的熏陶,积极学习书法、古典文学、传统音乐……提高自己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让我们传承文明,摒弃陋习。远离自私与冷漠,崇尚传统与文明,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为社会和谐文明的传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个传统节日的诗词文章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又能让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学校是哺育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
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在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学起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当今世界,中小学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推荐师德师风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
(一)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齐抓共管、教师积极参与的长期性、规范化的活动。学校应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守职、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建立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对教师作风进行定期考察,每半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二)以拓展宣传活动为突破口,增强师德师风建设主动性
每学年,学校在教师节期间,开展“感动校园人物”及“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表彰师德师风个人,积极营造“努力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的氛围。开展“良师益友”评选活动,通过自我申报、评委打分、民主评议等方式评出师德高尚师风纯正的“良师益友”,通过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感染熏陶全校教师,切实提高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
(三)以培训培养为关键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
学校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训培养的重点纳入师资队伍规划,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年新进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师德教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优良的师德师风传承下去。
(四)以为人师表为核心,增强表率意识,弘扬高尚师德
教师要不断增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表率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是社会的规范、师德高尚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疾徐有致,执着成杨”,通过细实的活动,该校的各项工作高效扎实,呈现出勃勃生机,为提升学校的品牌,建构特色校园铺平了道路。师德师风是教育行业作风建设的一杆标尺。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社会主义育人事业方向,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未来。所以,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结合发展的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增强前瞻性和针对性,始终把握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三、总结
诸子学说百家争鸣,诗词歌赋韵律悠长,琴棋书画意境玄妙,四大发明光照古今,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史诗和骨骼,新时代的小学生正是这伟岸身躯的血液和传承。如何使这股血液更准更好地流淌,教师是最重要的枢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对学生本身的负责和指引,同时也为国家培养重要人力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仅应当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学习现代知识,更应当饮水思源,勿忘根本,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魏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教育探索,2011(5).
[2]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高教探索,2011(4).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并落实师德建设制度。
1、我校建立完善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师德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队伍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方案中有师德考核的内容、等级的确定、考核的措施、考核的程序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内容,这样学校就能把握住队伍建设的方向。
2、我校还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按规定组织学生上课,无违规现象。学校在教师大会上多次强调不得有偿家教。在与教师签订的承诺书中也明确提到禁止有偿家教。应该说,有偿家教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师德建设列于首位,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1、强化宣传动员,认真组织学习。
(1)及时地召开了全体教师会,传达上级师德建设工作精神,明确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工作要求、步骤、达到的目标等。
(2)以不同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引起社会的关注,让全社会来监督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设出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履行好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
(3)本学期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了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等,并联系实际撰写学习心得,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深化素质教育、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来探讨。
2、密切三结合教育联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本学期我校召开了“我为学校添光彩”承诺和“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演讲活动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校还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家长、学生随时可向校长通过写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反映问题。这一举措不仅使校长及时调控学校工作和师德建设方向,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修养,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称赞。
3、加强班级管理,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我校在班主任的选拔任用上,注重挑选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热情高、干劲足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加强班集体建设,各班在本学期初制定班级目标,期中落实实施,期末评比表彰。
组织好班主任培训系列活动,通过探讨德育理念、交流工作经验、观摩教育活动、学习教育理论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实行班主任例会,选取班主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实绩突出的班主任,在考核评优、职务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以鼓励先进。
4、典型引路,带动群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利用身边的师德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等手段来鼓励、激发、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师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我校教师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的践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学习了运城市师范附属小学的焦云竹老师,她只是一个农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自修高中文化课程和教育类书籍,1987年,她取得了县教师进修校毕业证和稷山师范毕业证。在教学实践中,她除了教语文,还学会了弹琴,教学生唱歌、跳舞、排练文艺节目。1984年,在全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研教改活动中,她的个人经验材料在全县推广,同时上报国家教委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