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声乐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有着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北区域,民族特色鲜明,民歌异彩纷呈,进而汇聚了丰富多样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族的民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产与生活、民俗民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歌唱实践和演变才最终流传下来,是每一个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与习俗、语言文字、民族信仰、民族特性、民族文化的凝聚和体现。若以民族为划分依据,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主要代表有:壮族山歌,如刘三姐山歌、《好个日头好个天》;环江毛南族民歌,如《毛南人民唱新歌》、《花竹帽,柳朗咧》;仫佬族民歌,如《好玩好耍好地方》、《仫佬姑娘去走坡》;布努瑶的情歌、酒歌;白裤瑶细话歌等等。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一直以来如何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创设一条特色的声乐教学之路始终是地方高校不懈努力的方向。因此,地方高校积极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引进声乐教学,充分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族音乐资源,运用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设置特色专业课程,丰富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桂西北丰富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设置地方特色专业课程,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往往趋同化、大众化,在教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上没有形成差异化,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声乐教材在内容上多以中外声乐曲为主,地方民族音乐的曲目极少,因而很难突出地方与高校的声乐办学特色,声乐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为此,广西地方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辅助声乐教学,通过设置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来突显特色办学的重要性,以桂西北各个民族的民歌资源来丰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文化资源来实现特色声乐教学、本土民族音乐艺术选修课程的开展。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收集、整理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歌来编写声乐教材,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歌资源进行教学分析。一方面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课堂独唱山歌,或是选择一些对唱、合唱的民歌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联系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本土民歌,为培养保护与继承桂西北民歌人才奠定基础。
(二)积极挖掘桂西北民歌价值,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在21世纪的时展背景下,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那些具有原生态、自然性的艺术审美和体验,因而更多的原生态歌唱出现在舞台上,吸引了更多国内外大众的关注和喜爱。而桂西北民歌正是一种原生态歌唱的绝佳体现,其歌唱方法讲究自然原始、朴实真性情,不需要添加其他花式唱法来修饰,这种民歌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桂西北民歌是各个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的智慧结晶,他们从普通的劳动生活中提取创作材料和灵感,利用歌曲和歌声来传达他们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特色有趣的民俗民风,如仫佬族民歌《葡萄歌》、白裤瑶细话歌《瑶家月夜》、毛南族情歌《花竹帽,柳朗咧》等等。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高校教师将桂西北民歌引进课堂,积极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利用民歌来创设歌唱情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桂西北不同少数民族歌曲的歌唱技巧。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拓宽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推动民族民间歌唱,提高声乐教学实效性。
(三)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开拓学生审美新视野
桂西北民歌是一种草根艺术,积淀了各个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桂西北民歌的歌词自然朴实、有意有境,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韵律讲究,歌唱时或音调高亢,或低声絮语,多以情感人、动人,这种原生态的本土歌唱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同时,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歌曲创作者常常将他们的生活写照、民俗民风、情感祝愿融入到民歌中,因而大部分民歌是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载体,体现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生活哲理,其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在引进和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认识和理解民歌中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音乐及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音乐及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以桂西北民歌的独特唱法、审美观念来开拓学生的审美新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品味,为进一步推动桂西北民歌快速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及桂西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四)培养特色型、应用型人才,努力适应地方的需要
实际上,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充分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这一有效策略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水平,实现特色办学,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这是时展与现实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尽可能的满足和适应地方发展需要,负责桂西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有关部门需要和地方高校密切联合,积极打造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的地方高校基地,一方面依托和利用桂西北丰富的本土民歌资源来促进高校特色的声乐教学,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本土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来进行传承,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对民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而且还极易造成民歌资源的流失。为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生源在语言、嗓音、技术上的优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唱法与声腔的教学来培养特色型、应用型的人才,促进学生掌握桂西北民歌的歌唱实力。
三、结语
首先,传统声乐教学主要是教师演唱以及磁盘播放,学生在随着磁盘音乐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激发创造力及发音潜力;其次,随着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对多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再次,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伴奏乐器为钢琴,若伴奏者不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在意境,学生也难以从情感上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声乐教学有机整合的措施
1.树立创新意识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单一、枯燥的声乐技能培养转变为多种学科共同进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并不只是一项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与高校声乐教学有机整合,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一次突破,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声乐教学,弥补了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加生动形象的声乐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声乐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突破教学难点
声乐知识具有抽象、非直观等特点,学生难以把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还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而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丰富练声方法
声乐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针对音乐的音准与节奏的把握,传统发练声主要是将钢琴演奏作为基础,视唱练耳辅助练习,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学生难以把握音准和节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学生练声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钢琴练声曲制作成为MIDI,并增加其他乐器,帮助学生进行练声练习,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5.创设教学情境
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台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舞台控制力与感染力,实现艺术表演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伴奏以及录像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舞台,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三、结语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价值
1、促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地理特色等多种多元文化的整合,通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风情等内容,而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高校拥有着大量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到高校学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将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信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新一代的中国高校人才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我国历史特色文明的传承。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典名曲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历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独奏曲,它形象生动的为人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品质的优化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品质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造成了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长期处于一边倒的发展状态,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和优化。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发展了多种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品种,建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比如说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昆曲以及民间小调等,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丰富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优质发展。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效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地提高,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进情感与教学的融合
音乐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首先,应当紧抓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传统英语文化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作用,使传统英语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合进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的教学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师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观点乐曲,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高山的雄浑和幽水深潭的壮阔,传说当时伯牙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有钟子期先生听懂了其中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叹道失去了一个知己,因此也诞生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名词。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时,可以通过情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有效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情感、体验等内容,让高校学生能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激发高校学生的感知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激发自身对于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重点做好高校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的激发工作。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每一个地区和地域都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然而,虽然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风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门艺术来说,音乐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它都是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现代高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存在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存在着只有尚未开发的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比如说,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独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传统音乐艺术,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乐风格等背景内容的方法,有效地强化高校学生在欣赏该种传统音乐艺术时的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农村音乐教育,在本已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中更显形势严峻。教育教学观念长期得不到更新、专业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相对低下、教学设备配置不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就笔者所在的区域中,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教学管理无力。(1)管理思想问题。长期以来,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中都处于“副科”地位,学校领导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语、数、英等“主科”上,尤其在升学率的攀比风气下,跟升学无直接联系的音乐课就更是“靠边站”了。有些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关注,也仪仅集中在少数人的特长班、艺术团队上,因为这些团队可以在参加文艺比赛中为学校和领导创造“社会效益”和“政绩”。(2)课程管理问题。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落实不到位,音乐课可有可无。有些学校因种种原因,没有开设音乐课。有些已开设的也形同虚设,音乐课经常性的改上语文、数学课的情况大有所在。
2.教学观念滞后。(1)缺乏学习。由于地处乡村,信息、交通不通畅,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接受到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更新教学理念。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对新课标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有些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新课标的培训,即使参加过的教师,回到学校后依然不能很好的实施。(2)缺乏交流。信息、交通的不畅,还导致教师得不到交流。一所农村学校往往只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校内无同专业教师可进行交流,到校外交流又因路途远等问题不得不放弃,加上很多音乐教师课时多,有的甚至要兼任其他课程,所以到城区和其他学校观摩学习的机会很少。
3.师资配备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区51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只有专职音乐教师7人,主要集中在中心校,其他的均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近年来,因种种问题,我区一直没有招聘新的音乐教师,加上有些音乐教师调离农村或转岗,导致农村音乐师资严重不足。
4.教学水平不高。(1)专业技能不高。我区农村专职音乐教师中,接受过专科以上专业学习的人数只有1人,大部分是中师或幼师毕业的教师,加上大量的兼课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音乐学习。有的专职教师自身的音准、节奏都不准,更何况兼课的教师。(2)教学能力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有些音乐课堂成了“放羊课”。
5.教学设备缺乏。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工具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有些学校配备了录音机,但要么机器的质量太差,经久失修,成了“鸡肋”。要么缺少音响资料,对课堂帮助不大。目前我区农村学校中,有两台钢琴、两台电子琴,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等音乐教具乐器及多媒体平台非常少。
二、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的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情况令人担忧,意识不强、资源贫乏、师资不足、能力欠缺等等问题都和城市音乐教育拉开非常大的差距,社会的公平性,尤其是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是,要改变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投入、人员配置结构、高校培养力等一系列问题。有人统计:我国农村现有中学93000所,而音乐教师仅有28000人,按每校一名计算,尚缺65000人;现有小学822309所,学生1.337人,教师才6.9万人,按比例为1940:1,若每所中小学配备一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音乐学院、高师、综合大学科系、艺术院校的师资培养能力,尚需进行70年的努力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我区为例,要为51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配齐专职音乐教师,除原有7名外,还需增加44名,不可能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如果对现有的兼课教师进行转岗,也是不现实的。1.现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数学都缺教师,学校不可能不去保证“主科”学科的教学。2.兼课教师一般不愿转岗,因为语文、数学等学科跟升学挂钩,容易出成绩。转岗教音乐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教语文、数学吃香。那么,如何缩小差距,增加教育公平。笔者认为,构建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是目前解决农村音乐教育滞后的一条有效途径。
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大教育思想的结晶。
三、实施策略
农村音乐教育,在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框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1.搭建平台,在区域内“结对子”,组织开展“城区支援乡村、强校帮助弱校”等帮扶活动。一所城区学校和一所农村学校建立互助关系,以科组为单位,定期进行音乐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题地探讨音乐教学问题,如集体备课、教材学习、教学模式讨论等;一位城区音乐教师和一位或多位农村音乐教师建立互助关系,城区学校音乐教师每学期定时定量到农村学校进行“送教下乡”和示范课活动,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建立直观的音乐教学思路。
2.建立机制,定期抽调优秀中青年音乐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挂职锻炼,这种支教或挂职一般以一年为期。在一年期间,除了要承担常规教学,还要培养一名农村音乐教师(含兼课教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组成讲学团到农村学校举行讲座、交流教学经验、上示范课;派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进修,实现校际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
3.形成网络,既要形成“一帮一”、“多帮一”等广义上的互助体系;又要依靠信息技术平台,通过电脑网络实现信息资源、教学经验等资源的共享。城乡之间音乐教学动态、教学信息、教学理念、教学没计、讲学稿、教学心得、教学论文均可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也可以通过QQ群、论坛、博客等方式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