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去1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逐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在人民币存贷款方面,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扩大了银行的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则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此外,还于近年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而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所以,利率市场化不可排除国家货币当局的的间接调控,应该是政府保持调控权的利率决定,即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由金融交易主体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水平、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无法突破上限管制,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使得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格局进一步形成,负利率导致的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产市场、商品市场,从而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成为共识。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有利于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客户在选择银行时,除了从服务质量、金融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考虑外,价格将是左右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定价策略无疑会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加大,商业银行也更多的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
摘 要:食品说明书是一种具有信息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复合型文本,目的在于促进消费。本文以感召功能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双语食品说明书,发现国内市场的食品说明书英译主要在语言、语用和文化方面存在问题。文章提出汉语食品说明书的翻译应采取交际翻译策略,具体可运用补译法、省译法和改译法,以充分将译本中的感召功能体现出来,更加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关键词 :食品说明书英译 感召功能 交际翻译策略
一、引言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产品提出了双语化甚至是多语化要求。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食品逐渐走向国际。在此过程中,汉语食品说明书的英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其翻译质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宣传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跨境电商高速发展,自2013年起,国家发改委和海关总署联合组织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在“宁波、上海、重庆、杭州、郑州、广州”6座城市开设试点,更多海外品牌涌入,其中涉及上万种食品。笔者参与了食品说明书部分翻译,包括汉译和英译。不管是汉语食品说明书英译还是国外食品说明书的汉译,翻译准确的食品说明书起着还原文本信息、吸引消费者和宣传各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作用。
从笔者收集的双语食品说明书来看,目前市面上的食品说明书翻译存在不少问题。首要问题就是语言翻译错误,比如“果汁着哩,清凉爽口,人人爱吃”被译为“FRUIT JELLY QINGLIANGSHUANGKOU RENRENAICHI”直接用汉语拼音滥竽充数。目前,国内已有感召功能在其他翻译领域的研究,如《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牛新生,2007),但是从感召功能角度研究食品说明书的翻译甚少。因此本文从亲身参与食品说明书翻译实践出发,用感召功能,分析探讨食品说明书翻译存在的问题,对翻译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感召功能理论
食品说明书是一种复合型文本,主要有提供食品相关信息的信息功能和劝诱消费的感召功能,以及一种次要功能,即创造美感以取悦读者的美感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符号学家卡尔· 布勒(Bulher, 1934)提出了语言功能的“ 工具模式”,包含符号( sign ) 、说话者(speaker) 、受话者(addressee)和语境(context)四个组成因素。根据该语言模式中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布勒将语言功能分为信息(informative)、表情(expressive)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三种。他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之后的语言学理论产生很大影响,包括雅各布逊(R.Jacobson,1960)的语言功能理论、韩礼德(M.A.K.Halliday,1973)的三个语言纯理功能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Newmark,2001)的语言功能及文本类型理论等。纽马克(New mark,2001)将语言功能分为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感召功能(Vocative)、美学功能(Aesthetic)、人际功能(Phatic)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六种。按照语言的功能, 又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 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和感召型(Vocative)文本。表达型文本是语言主体运用富于个人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其思想感情的文本类型,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翻译这类文本时,译文在结构和词序上应力求接近原文,纽马克建议采用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信息型文本注重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信息传递效果,是以记载各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文本类型;感召型文本是指以促使读者采取行动、进行思考或参与感受等,以按照文本预期意图做出积极作为为目的的文本类型,比如告示、说明书、各种规章制度等指导型文本和广告、宣传品、论辩作品等劝导型文本等。对于信息性文本和感召型文本,纽马克建议采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方法。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不能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三、从感召功能视角看食品说明书的翻译现状及问题
从收集的食品说明书素材来看,目前我国的食品说明书翻译良莠不齐,在语言、语用和文化翻译等方面存在不足。下面将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食品说明书翻译中出现的错误以及错误根源,同时进行试译。
(一)语言翻译错误(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
食品说明书英译本中常见的语言翻译错误有印刷错误、使用汉语拼音、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语句不通顺和措辞不当等等。译文中的这类错误会阻碍原文本信息的准确传达,影响读者消费心理,从而感召功能。试看下例:
(1)长寿面 配料:小麦粉、水、盐 生产日期:见封口处
保质期:12个月 贮存方法: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产品规格:长度200 mm、厚度1.0mm、宽度1.0mm
原译: Longevity Noodies . Ingredients :XiaomaiFen,Shui,Shiyongyan
The date of production:See Feng Kou Chu.Storage period:12 Ge yue
Storage methods:Stored in a cool and dry place,Avoid direct sunlight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length,thickness,width 200mm*1mm*1mm.
这份食品说明的原译汉语拼音和英文夹杂, “配料: 小麦粉、水、盐” 被翻译成了“ Ingredients :XiaomaiFen,Shui,Shiyongyan”;“见封口处”被译成“See FengKouChu”,以拼音代替英语单词,国外读者看了恐怕不知所云。除此类低级错误之外,食品说明书中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也很常见,比如“保持水的沸腾状态”被译为“Kept the water boiling”,“kept”应为“keep”。语言翻译错误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译者翻译水平低下和厂家未对食品说明书英译给予足够重视。食品说明书英译的出发点是译文读者,目的在于准确传达信息,这是感召功能的初衷。但像以上错误百出的食品说明书译本不能准确传达信息,也无法发挥感召功能。
译文:Longevity Noodles.Ingredients:wheatflour,water,salt.
Production Date:See printing on package.Best within:12 months.Storage Method:keep cool and dry,away from direct sunlight.Specification (L*W*H):200mm*1mm*1mm.
(二) 语用翻译错误(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语用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比,再结合语境来确定话语的语用意义的过程。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应该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近似的交际效果(高云、韩丽,2004)。Leo Hickey(2001)在论文集A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食品说明书属于复合型文本,主要的功能在于提品信息和劝导读者消费,后者又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翻译食品说明书时,必须考虑到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不仅要准确翻译出原文的信息,而且要通过补译、省译等技巧,尽量取得译文的读者感受与原文的读者感受相似的交际效果,实现原文本语用功能。如果仅是拘泥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则会引起语用翻译错误或“硬译”,无法体现原文本的语用功能。
语用翻译错误的造成主要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和读者,具体有以下四个原因:原文中对译文读者无用的信息在译文没有删减或简化;对译文读者有用的信息遭到删减或简化;呆板的“逐字翻译”或者“字面翻译”,比如下面例(2);或译者对某些特定文化没有进行诠释。实际上,语用翻译错误涵盖了本文中其他翻译错误,因为语言或文化的翻译不当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原文本功能在译文中的体现。例如:
(2)本品“橘子、红莓、柠檬和葡萄柚”4种口味任您选择,在享受甘甜可口的饮料同时,还能够轻松无忧地补充人体所需的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随时随地为健康加分。
原译:You can choose Orange,Rasp berry,Lemon-Lime,and Tangerine-Grapefruit flavors.While enjoying the delicious drink,you can also easily absorb natural and rich vitamins and minerals to improve your immunity and health at any time.
例(2)原文本这条食品说明有广告性质,信息明了,语言生动,让人读完有想购买的欲望。译文将原文信息基本译出,但是使用“you can…you can also”,句式呆滞,语言不活泼,有字面翻译迹象。该译本基本体现出了信息功能,但相比原文感召功能和美学功能稍显不足,属语用翻译错误。译文应该从读者出发,采用目的语活泼生动的表达方式。
试译:So make sure you try our Orange,Raspberry,Lemon-Lime,and Tangerine-Grapefruit flavors and know that each time you drink a tasty beverage,you’re getting the benefits of consuming real fruits along with your vitamins and minerals,and maintain and 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with our products.
(三)文化翻译失误
中国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食品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也很多,如“东坡肉、杜康酒”等。在翻译食品说明书时,若能准确翻译包含的信息,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反之则可能会引起读者费解或者误解,阻碍原文本功能的体现。对这类含有某种文化含义的食品说明书一般采用补译法,将原文读者知道的信息译出。例如:
(3)以糯米、麦芽糖、芝麻和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神龙麻糖,是董永故里——孝感市的传统食品,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正团神龙麻糖)
原译:“Shenlong”sesame chips,the traditional food of Xiaogan—Dongyong’s hometown,is refinedly made of a glutinous rice,maltose,sesame,refined sugar,etc.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old.
董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国外读者鲜有人知,若只译出“董永”,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要提董永?对于这种具有文化典故的文本应选择补译,将必要的信息补充译出,这样既传递了原文的信息又宣传了中国文化,从而吸引消费者,起到诱导购买的目的,实现了感召功能。
试译:“Shen long”sesame chip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maltose,sesame and refined sugar.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nd is a local traditional folk snack in Xiaogan city,hometown of the historically famous filial young man,Dong Yong.
四、感召功能理论视角下食品说明书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食品说明书文本的核心是读者,最终目的是促使读者消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采取特定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更准确地通过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信息,达到使译文读者感受与原文读者感受相似的效果。正如纽马克(Newmark,2001)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的分析“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target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食品说明书的英译应采取交际翻译法。
译文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反应。“ The reader’s response——to keep off the grass,to buy the soap,to join the Party,to assemble the device -could even be quantified as a percentage rate of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根据笔者的翻译实践和交际翻译法的指导,提出以下三种食品说明书的英译方法:
(一)补译法
根据前面所述,当食品说明书含有某种文化内涵,译文读者缺乏原文读者所了解的相关文化信息时,译者应当将这部分隐藏的信息译出,选择补译法。补译法在食品说明书的翻译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翻译中国的特产食品时。因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品典故数不胜数。食品背后的典故可以为食品增色不少,能起到吸引消费者,诱导消费者购买的作用。例如:
(4)有机绿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
原译:The organ ic green tea grows on the mountain peak amidst the cloud and mis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is carefully collected and prepared before Tomb-sweeping Day.
原译文基本传递了原文的信息,无语言翻译的错误。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叫“明前茶”,此时段采摘的茶叶细嫩品质好;清明节译成“Tomb-sweeping Day”没有错,但是国外读者可能会费解:“茶叶和扫墓的节日有什么关系?明前茶有什么特点?”可见,该译本可能会造成文化翻译失误。可以使用“which”从句解释清明前采摘茶叶的原因,清晰明了,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感召功能。
试译:The organic green tea is collected from mountain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before Tomb-Sweeping Day(usually in April 5th),which is the right time for premium-quality tea.
(二)省译法
按照汉语习惯,“口感上乘”“回味无穷”“香浓馥郁”“丝丝入扣”等华丽夸张的四字格词语是受到中国读者偏爱的,因为四字格词语很显文采,读起来琅琅上口,能起到诱导消费的作用。但是英语习惯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所以对于华丽夸张和信息冗余的文本,可采取省译法,“达意”即可。精炼简洁的食品说明书减轻了读者阅读负担,其信息一目了然,有助于实现感召功能。例如:
(5)民间美食,豆干传奇,源远流长的五千年饮食文化,缔造了传奇,也传承了经典。行走于古城老街,这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无一不诉说着祖传的工艺与神秘的配方。精选民间美食传奇,只为发扬光大。(“老爸”牌豆腐干)
原译:Folk cuisine dried legend.Diet culture of 5,000 years tradition.Creating a legendary heritage classic.Walking the old streets of the ancient city exudes charm is in the air.No don’t tell the ancestral techniques and secret formula.Selection of folk legends of gastronomy,to carry forward only.
原译试图将原文本逐字逐句译出,结果不但语言翻译错误百出,且读者读得也累,信息功能、感召功能尽失。将“豆干传奇”译为“dried legend”(干传奇),不知所云。翻译时,应从译文的文本功能和受众出发,对于“五千多年的历史”“缔造了传奇”“传承了经典”等太过浮夸的短语,选择删去不译。
总结原文信息后,概括出原文大意为“干豆腐是一道流行的民间美食,历史悠久,通过传统工艺和神秘配方制成,具有独特风味”,再进行翻译。这样不但简明扼要,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而且符合英语言表达习惯,劝说读者进行消费。
试译:Dried Tofu is a very popular Chinese folk cuisine and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By using traditional skills and recipes,this dried Tofu has a unique and good taste.(“老爸”牌豆腐干)
(三)改译法
改译是对原作有所改变,主要是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改译的目的是为了切合特定的接受者。一般来说,内容的改变主要是为改动或删除某些内容,代之更适合本土的或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伍峰,2008)。食品说明书中此类翻译方法也很常见,是缩小目标语与源语言之间文化差距的有效方式,可以将原文本的感召功能最大化地在译本中体现出来。例如:
(6)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费列罗,从最早意大利皮埃蒙特区的一家手工点心店开始,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巧克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它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巧克力糖果生产商之一,为全球100多个国家队巧克力爱好者提供其独特口感的巧克力产品。凭借着对品质、新鲜度和独特口感的不断追求,费列罗以其新颖独特的产品吸引着全世界的消费者。
Since the 1940’s,Ferrero has delighted consumers with premium,one of a kind,quality confections.What began as a local pasticceria in Italy’s Piemonte region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confectioners.Satisfying craving in over 100 countries worldwide.Thanks to a commitment to quality,freshness,and unique taste experiences,Ferrero continues to delight consumers the world over.
这是一份成功的双语食品说明书案例。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但并未逐句按照原文语序翻译,而是通过改变原文形式再用英语习惯的短句译出。比如原文第一句“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费列罗……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汉语长句,如果翻译时为忠实于原文,需采用从句形式。而该译文通过分割意群,改译为几个短句,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基本实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五、结语
汉语食品说明书英译起到提供信息和感召读者进行购买的重要作用,是国际食品贸易的重要步骤,也是世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媒介。从感召功能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市场的食品说明书英译容易在语言、语用和文化翻译方面犯错。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食品说明书翻译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法,根据目标语读者需求翻译时,可采用补译、省译和改译等技巧,达到译文读者的理解感受与原文读者最相近的效果。对于市场上的食品说明书译文,除了译者要提升语言能力、采用合适翻译策略以外,厂家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提高对食品说明书翻译的认识和重视。
(本文系宁波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中企外宣简介双语语料库的编制及翻译问题研究”[JDW14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J].中国翻译,2007,(2).
[2]Bühler,K.Sprachtheorie:Die Darstellungsfunktion der Sprache[M].Stuttgart:Gustav Fischer,1934/1965.
[3]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4]Jakobson.R.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A].In T.Seboek(ed.)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A:MIT Press,1960:350-377.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高云,韩丽.语用翻译当属交际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策略探究
论文内容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传授,关系着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汉文化的传播,开展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教学策略的选用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性行为。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了指狭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回答时所用的语言就不同。说英语的人一般说“Thankyou”以示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人则往往要使用一些语句来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类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言的组织形式;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用于不同场合,如若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使结构规则正确无误,不注意使用规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的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规则,从而用获得的文化去感染语言。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人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3A到6B的八册教材中,在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结合关注的热点、联系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活动
其实我们常常能遇上国际上的重要节日,如国际爱眼日(6月6日)、国际爱牙日(9月20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等等。以此为契机,举办—些主题活动,如,假设我们用简单的英文写一封E-一mall给美国的小朋友,介绍我们这边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活动,并告诉他(她)我最喜欢的图书的名字叫什么,我为什么喜欢它,并请美国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宣传海报和贴图。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建立班级文化墙,通过这个小小的一面墙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一面墙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结合教材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文本知识与文化。在学习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①不同意味的圣诞节;②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关于圣诞袜的传说;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④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诞祝福英语等等。
(2)建设文化角
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他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及时、直观、有趣”而让学生喜欢。“及时”是指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励志语言或者英语绕口令等,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时,不要忘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意识教育。
(1)节日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军,李是姓,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关键词】 教材 学生 文本资源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3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牛津英语教材语言鲜活,文化内涵丰富,可供教师挖掘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使学生达到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统一发展。牛津英语是根据话题选择素材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生用书中介绍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化,并在教师用书中以背景知识的形式进一步补充相关话题材料,丰富文化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内容在学生用书中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或者教师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并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一、延伸,体验文化
在教学中挖掘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适度扩展和加深其内容,形成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英语背景知识,提高其文化意识。
在学习Ben’s birthday时,以Ben的生日聚会为主线,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制作、播放一段完整的生日聚会的动画,并延伸到Ben收到朋友们的礼物,会当面打开朋友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也许,Ben还会在第二天给朋友们写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出席和礼物的谢意。这也是欧美国家人的一种礼仪。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适度扩展和加深。在学习Holidays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再讨论Ben喜欢的节日,学习西方国家的节日: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并通过观看网络资源学习更多的西方节日:感恩节、愚人节等和国际节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通过视频形象地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这些无声、静止的文字材料生动、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颇为深刻地体验到了各种节日的魅力,弥补了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寓教于乐。最后通过书面作业继续延伸关于节日的内容。
总之,我在遵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延伸,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度扩展和深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二、对比,感悟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各自文化的载体,对此有充分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在三年级学习colour时,在明快的Colour Song中,欣赏有关颜色的习语:black tea(红茶), green tea(绿茶), brown bread(黑面包),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等,在比较中以小见大。
学习英语习语时,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的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而造成理解失误。如为什么要将“a piece of cake”译成“小菜一碟”呢?这得从中、英两国的饮食文化谈起。众所周知 ,在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做甜点,如蛋糕 、布丁等,而中华民族则以会做菜而闻名于世。因此“a piece of cake”和“小菜一碟”均指做某事毫不费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在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英语和培养文化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三、体验,培养意识
在教学中设置含有文化知识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我尽量设计英语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学习5A Unit 4 Halloween有关节日“Halloween”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的图片,例如:Halloween Pumpkins,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在小组中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世界文化色彩斑斓 ,散发着无限魅力,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培养文化比较、鉴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