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翻译论文

散文翻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文翻译论文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团结就是力量,在学习生活中,团结合作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团结是无坚不摧的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团结的议论文高三范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团结的议论文高三范文

一群大雁由一只大雁领头,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向南飞去。但假若其中有一只大雁受伤,总会有另一只大雁陪伴着它痊愈或死亡。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悟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人类是不是正在缺少这样一种团队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呢?

在一次奥运会上,中国一共获得了28枚奖牌,但却只有一枚是在团体项目上获得的。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中国人没有合作意识。

而相反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开赛之前并不被看好的巴西队在2002年获得了冠军,其关键就是全队的团结,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巴西队发扬团队精神的具体做法却鲜为人知。

在世界杯赛筹划阶段,主教练斯科拉里为入选队员规定的先决条件是:除球技高超以外,好要有好脾气,能与人为善等品质。

这位主教练在球队的团结方面确实下了很多工夫。在赛前看录像时,画面中从来不出现巴西对任何一队员的形象,避免队员产生高人一等的想法。

在他的努力下,全体队员认识到任何人在巴西队都没有特权,遵守纪律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巴西足协组织的任何活动中,缺席是不允许的。作息时间必须严格遵守,违者将受到惩罚,连主教练斯科拉里也从没有里外过。

就这样,拧成一股绳的巴西队终于在本届世界杯上脱颖而出,从开赛前不被看好的球队成了冠军队。如果说巴西队员高超的球技是获胜的重要因素的话,那么巴西队的团结合作就是获得冠军的关键,即使一个全部由世界超级球星组成的球队,如果不讲究团结合作,各自行事的话,也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团结的议论文高三范文

今天班会课上,班主任夏老师拿着一大把筷子来到教室。大家议论纷纷,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然后说:“同学们,今天班会课,咱们来玩一个折筷子的游戏。”同学们一听,一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强调了一下游戏规则,只能用手折,不能放在膝盖上折。

游戏开始了,老师选好了两位同学,从筷子中分别抽出一根交给他们。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一根筷子就轻而易举地被折断了。

接着老师将一大把筷子都摆出来让我们折,我一看,嗬,一把大概有十多根吧。同学们都犯难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老师来了个激将法:“怎么,没人敢挑战了吗?”过了一会,才有几个“大力士”举起手来。老师先叫了瘦小的郑灵慧上去。郑灵慧上去,象举重运动员那样先狠狠地搓了搓双手,然后才握起筷子。吸气——用力,吸气----再用力,一连试了几次,不管他怎么努力,筷子好像跟他作对似的,就是纹丝不动。

这时,一位胖胖墩墩的选手自告奋勇地上去了,我一看是我的后桌徐强。如果他这身板都不行,那我班就没别的同学能行了,我暗想。只见徐强也举起双手做了扩胸、抡臂等几个预备动作热热身,然后,拿起筷子放在胸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一拗——没成功!他马上腾出一只手,甩了甩,舒缓一下神经。然后鼓足腮帮,微微仰头,闭着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使劲,脸胀得通红通红的,看得出已用上了全身的“武器”。可筷子还是毫无反应。徐强急了,准备抬起膝盖手脚并用,老师摇了摇头,他只好放下筷子,跺跺脚回到了座位。

游戏结束后,夏老师对我们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大把筷子就折不断。这说明团结的力量大无比。我们的班级也一样,要争创一个先进集体,不是靠某一个的力量,而是要靠大家的齐心努力,大家明白了吗?”

这个班会活动真有意思,使我深刻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其实,小到一个家庭、班级,大到一个国家,无不是这样。

团结的议论文高三范文

世界是美好的,但这美好不仅要个人的努力,还要许多人的团结,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就是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世上就要团结。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啊,跳跃啊!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的真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她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全球人口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进而引发了各国之间前所未有的文化交融和碰撞。因此,人们在对文化翻译创作者进行研究时,已不再简单地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来界定其国家归属。但就目前来看,人们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仍停留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或者与之有关的文化冲突等方面,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本文主要从几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入手,探讨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特质。

关键词 :离散视角;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10—02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简介:范茗(1973— ),女,浙江宁波人。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语言教学。

中国大陆真正展开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学术探索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大多数专家仅以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理论为支撑来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而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有极少的一部分学者甚至是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来对华裔男性及女性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与多样性等进行探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者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宏观研究的过程中,仍以文化身份研究为其主线之一。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真正对华裔作品文化翻译属性展开论述和探讨的学者并不多。

一、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属性

从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华裔美国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文化翻译。20世纪90年代左右,安德烈·勒弗菲尔和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正式地在翻译研究工作中引入社会文化语境研究。[1][2]在实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文化因素等对作品词句的含义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在进行翻译研究工作时,从对语言学的对等研究逐渐向文化翻译研究转变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化翻译理论与其他的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主要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文化翻译实际上也是部分少数族群和主流群体抗争,进而争取平等社会地位的一个武器。

在真正的文化翻译中,华裔美国作家通常能够遵循的文化翻译原则有两种:一种是劳伦斯·韦努蒂等人所说的“归化”。其主要指的是作者在实际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了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影响,进而对源语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改写;而另外一种原则被称为“异化”,其主要是指作者努力保持源语文化的特征。

二、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造中的离散视角

“离散(Diaspora)”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中的“diaspeirein”,其大意是指种子的传播和散布。[2]斯图亚特·霍尔曾将这个词语用于强调由于迁徙或者是文化移位而导致的杂合身份的一个形成过程以及离散的具体进程和实践。他还提出,离散者们仅有一个祖国,同时也有许多个祖国。而伴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离散视角”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童明教授指出,离散视角实际上是民族、族裔、身份和文化等都无法完全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其不仅要在一定的跨民族关联中抵制文化上的同化,同时又因受到跨民族文化的影响,必须以其文化眼光和文化翻译等艺术来进行新的文化创作和实践。[3]可以说,这也是离散视角具备的独特的双重特征。因此,离散视角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杂合性”认同的视角,也是寻求不同文化创作的一种视角。而其注重文化多元性及创造性的特点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影响日益增大。

三、离散视角下的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

华裔美国作家的绝大多数作品均是以英文写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其阅读对象也多为美国人,因此,很多具备离散视角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化翻译创造过程中,更倾向于向读者展现其自身所保持的“中国性”。因为他们往往希望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文化翻译创造来有效地避免美国强势主流社会文化对其身上模糊的“中国性”的同化,并以此保持自身杂合的多元身份。就当前许多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来看,其采取的翻译手段主要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自身的中国符号,但在美国文化长期的浸染下,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又被创造性地加入了许多具有美国色彩的创新元素。

(一)语言层面的文化翻译创造

部分华裔美国作家在进行文化翻译创造的过程中,为了处理一些特定的中文表达而发明了新的英文单词以及短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其出色的创造性翻译能力。例如,他们有时会采取“音对音”的直译方式来表达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广东人将压岁钱叫作“利市”,直译出来就是“Lay see”。而对于一些能够突出文化内涵的人名或外号,他们则采用“字对字”的直译方式,如“The Timely Rain”(及时雨)以及“Brave Orchid”(勇兰)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2][3]

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凸显的这种特别的“中式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对语言使用的主权及创造力。而他们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改变自己被主流标准英文摒弃在外的“语言孤儿”的身份。这实际上也就是诸如赵健秀等华裔美国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亚裔感性”。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广大华裔美国作家身上所具备的一种独特的“美国性”,即利用英语的“包装”,将一些已经处于边缘地位的汉语悄悄地润入英语霸权的美国,并以其较为独特的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对英文话语权的一种强烈诉求。

(二)对中国传统故事的改写

大部分华裔美国作家自出生起就生活在美国,对汉语的认识和掌握有限,再加上受到美国主流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作品大部分都是在以美国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文化。因此,许多中国传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改编,加入了很多个性化的想象色彩,这其实就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一种文化翻译创造。例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而《女勇士》中的花木兰,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主要是为了彰显女性的力量,但从本质上来看,其从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尽忠尽孝,因此,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封建伦理纲常的基本框架。而华裔作家赵健秀的《唐老鸭》这部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老鸭的叔叔为了能够使其更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给他讲述了《水浒传》中极具代表性的黑旋风李逵的故事。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赵健秀笔下所塑造的李逵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部分迪斯尼经典卡通形象唐老鸭的影子。[4]这表明作者其实很希望大多数的华裔美国男性能够具备独立、不屈不挠、像唐老鸭一样的战斗精神和自信。

(三)寻找与创造“离散的世界”

从所处的位置来看,海外中国人实际上已不再是中国人,而是属于“接触地带”的产物。在其所处的位置上,东西方之间已不再有清晰的界限,因此,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一直游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离散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很多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在叙事形式上具备一种语言文化的“杂合性”。在许多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中,常在西方常用语境中生动地再现许多中国式的语言和文化。由此可见,华裔美国作家所创作的离散文学既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也带有美国本地思想文化的烙印,因此,其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杂合性”的全新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曦,王心洁.离散视角与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J].东南亚研究,2012(3).

[2]莫翠华.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翻译与误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8).

[3]段晓芳.美国华裔文学中文化属性与身份的自我追寻——从《喜福会》中看文化身份重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二、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文体学理论认为,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号,一个词,一个句法,一种修辞手段或是某个叙事角度,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是突出主题,或是增强美学效果。因此,译者一定要对每个对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使译作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体类中的不同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一)小说的翻译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变异

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2)叙述时空的混乱化变异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此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文体学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将需要表达的事物或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通常它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

(二)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将此观点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当中将会使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美国现代诗人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s和-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

(三)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由此它构成了与其他文体绝然不同的变异。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toyoulike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异不能不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语言变异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文体及其他效果。由于产生这些变异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表现特征也会很难把握,这就要求译者和读者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这些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促使文学翻译工作更顺利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SusanBassnettand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他的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翻译思想;《论翻译》

引言

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重要翻译家,近些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林语堂(1895―1976),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撰写了许多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

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本文对其翻译思想研究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等方面,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使学习者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翻译艺术”说及译者素质

《论翻译》一文里,林氏开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翻译的性质“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张,2005:5)正如曹明伦教授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揭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说翻译不是科学”、此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从事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曹,2007:180181)。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然而最系统、最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译论《论翻译》。他在文章的开头明确提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依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依林语堂看来,“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特别是“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二)译者的素质。林语堂提出了对译者的要求,“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由此又提出了译者的三条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译家的资格”。

二、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

林语堂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翻译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在《论翻译》一文中,他创新地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翻译,翻译受译者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正如周仕宝所说,“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从而提升了理论本身的学理品性”。

三、翻译标准“忠实”“通顺”“美”

林语堂的翻译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忠实”是“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忠实”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无字字译出之责任”。第二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第三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通顺”“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要做到“通顺”,“译文须以句为本位”,且“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寻常作文之心理必以句为本位,译文若求通顺亦必以句译为本位,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分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

“美”林语堂要求从达意到传神,在充分尊重原著者和本国读者的基础上,以译语文化的阅读习惯为标准,以译语的行文规范为准绳,直达美的境地,简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实质上就是美的标准。他以句译为形式基础,内容上以达意传情、求美为旨归,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想,即“美译’,理论。

四、结语

林语堂作为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文。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林语堂做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翻译理论方而,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林氏的翻译理论即便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综合上文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我国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林语堂及林译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今天,回顾和研究其翻译思想,对发展翻译事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事业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2015年全国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总体特征是守正出新,平稳中略有变化,题型成熟而多样,难易搭配合理适度,百花齐放。

从取材方向、题材分类来看,不再局限于某些朝代和作者或文体,而是从经史子集的大范围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章,总体趋向于杂。书信、赠序、墓志铭、杂记、政论文、杂记等各种体式的古代散文备受命题者青睐,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人物传记虽无多年来一统江山之势,但占据三分之一的分量仍不容小视。从文体上看,记叙性文字仍是主体,但越来越多的议论性文字进入试卷,应引起重视。

从考点及分值分布来看,虚词考查、断句类题目进入越来越多的省份的命题范围中,实词考查、翻译和对文章要点内容的理解和解说考查仍是重点。类似于现代文阅读命题形式的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是上海等少数地方卷的命题形式,传统的信息筛选类题目模式已经渐渐退出。

接下来,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一下今年文言文考题的特点。

1.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考查。今年考题依然突出对课本的重视,集中表现于对考生在课本实虚词用法的归纳、导引和迁移能力的考查。例如福建卷第5题中“虽冒风雪,入逆旅”联系类比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考查断句能力。(1)根据虚词与断句的有效关联性断句。例如湖北卷第13题“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本题重点是把握关键虚词“已而”“乃”“尤”的用法。(2)根据实词或实词短语结构断句。例如山东卷第11题“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断句时,先应分析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等结构方式,注意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3.考查翻译能力。(1)对古今汉语双音节词掌握能力的考查。例如新课标卷Ⅱ第7题中“军旅”“咨怨”“游幸”“泉壤”就属于同义复用、偏义复词、古今单双词的异义这类语言现象。(2)考查文化常识。例如广东卷第9题中“自辰迄未”的“辰”“未”属于“地支”,该题考查了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这和全国新课标卷Ⅰ、Ⅱ中的对八个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异曲同工之妙。

4.考查古汉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例如新课标卷Ⅰ第7题“吾当死之”可翻译为“我就为此而死”。“当”属于为动用法。广东卷第9题“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惜”对“多”既考查知识迁移,又考查“多”的活用用法。

5.对复句及关联词语把握能力的考查。例如天津卷第13题“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翻译为“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四川卷第10题“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翻译为“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来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以上两句中的关联词应该根据语句含义补充出来。

6.考查概括能力。例如广东卷第9题“卢象N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二、命题趋向及备考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首先,考查的能力层次有两层:理解(包括了识记)和分析综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了“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文意的理解)并重。其次,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则是强调对文言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纵观201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文和设题已经多元化,呈繁荣之势,不管2016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和设题上如何出新,其考查的本质仍是“课内”与“课外”并重,“言”“文”并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命题趋向以及备考策略。

1.选材:二十四史仍然被看好,写人材料仍为首选,传主大多是以充满正能量的臣子的面目出现的。阅读这样的传记,重点是理清各种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关系,还有在事件中体现出的人物品质。此外,包括书信、序文、墓志铭、题记、政论文在内的广义上的散文也渐入视野,已经有经史子集无所不涉的趋势,取材范围逐渐扩大。对此,考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应该着重找一些篇幅在六、七百字左右的好文章全面阅读,而不应该只局限于人物传记。

2.实词:除《考纲》中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外,预估古今语言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尤其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会涉及到,其中又偏重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对此,考生应该重视课本典型范文的复习,重点是把握重点实词在文中的语境义。

3.虚词:在18个虚词中,预估“以”“其”“而”“于”“之”这五个虚词仍然会是重点。对此,考生应该全方位掌握其用法与意义,并能够针对每个用法记准一个典型例子,以做到与陌生词句进行对比鉴别。

4.语法现象:预估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考查仍然会和翻译试题紧密结合,不太可能单独设题。复习时宜重点掌握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特别是省略句与固定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