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定位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是指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专业教学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语言、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英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即达到学会“用英语表达”和“用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但国际法的双语教学目标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用英语进行法律实践”的目的,其实践性要求更强。在国际法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其与“法律英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的区别。双语教学不是强化语言能力的外语教学,也不是中外语言翻译教学,更非牺牲母语的外语教学,是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接触英语,是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培养国际交流人才而努力,是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研究能力。
因此,国际法的双语教学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内容国际化的双语课程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国际法理论体系,了解当今国际法实践的最新动态,突出国际法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务,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
(二)教学内容的定位。国际法是“动态法”,它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国际关系的发展使得传统国际法中许多规则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首先,密切关注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新发展,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现代国际社会中国际法规则的最新变化,充分吸收国际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观点,如:国际刑法、国际环境法、国际人道法以及国家豁免等问题。其次,讲授内容和范围方面有重点、有要点,不追求面面俱到,不局限于某一本固定教材。国际法的法律问题往往因各自的目的和立场的差异而变得纷繁复杂,授课中不必详细讲授国际法的所有问题,要有所侧重,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取舍方,重点选取那些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法的基本规则起重要作用的事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定位。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一方面,主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通过一些承上启下的标志性话语,将讲课的各个部分串连起来,提醒学生各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另一方面,充分注重通过案例来解析国际法原理和规则。法学的学习,需要现实生活实践的支撑。毕竟作为规则体系,只有与实际生活需要相联系,落实到法律规制对象的具体行为中,才能达到对公平、正义和秩序目标的追求,国际法学也不例外。
二、双语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设置。在双语教学资源不足的背景下,国际法学科的3门课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国国际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与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其二,国际经济法具有很强的国际共通性,构成其法律渊源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且多以英文文本,提供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素材,这是国际经济法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条件。鉴于学生的意愿关涉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当赋予学生选择是否参加双语课程的权利,国际法学科双语课程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至于课时,应依国际法学科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定,但在同等教学量的情况下,较之纯中文授课,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课时。
(二)教学环节。在语言使用上,国际法双语课程授课应当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当然也要考虑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在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授课语言:在解释概念时,如果多数学生领会不透,要适当地用中文讲解,以确保学生正确完整地理解授课内容;上课持续时间较长,学生呈现疲态,反应速度变慢时,也可用中文讲解。但是,从总量来看,英语授课至少应达50%以上。在讲授环节上,除了传统的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在国际法双语课程案例教学中,应探索形式更为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考核评价。国际法双语课程考核评价仍然以闭卷考核为主。既可以采用全英文试卷,也可以采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双语试卷,要侧重于对同一概念的双语理解能力考核,加强对规范性法律文书的双语考核。还要突破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探索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后学习的评价比重等。
三、双语教学常态化的探索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双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学科水平一样重要。因此,在选拔双语教师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当然具有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是最佳人选,其次是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他们大都通过了外语等级考试,一般都具备阅读原文参考书和专业文献的能力。对于要长期从事双语教学而没有留学背景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至少一年的外语培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要开展教学法活动和双语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双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关键词:案例法;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8-02
近年来,在高等学校进行双语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用“双语教学”作为题名关键字进行搜索,1995-2000年查出论文共156篇,2001-2005年迅速提高到1644篇,增加10倍多;而2006-2010年增加到5227篇,而仅在2013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5076篇。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经济学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被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形成双语概念、了解国际前沿,形成双语解决问题能力(王靖和陈卫东,2011)。尽管如此,双语教学方法在经济类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称不上“完善”,实践应用当中存在不少严重问题,以至于有学者甚至认为双语教学的“输出专业、英语双料的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大大高于当前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的实际能力,短期时很难实现(高芳英,2007)。如何解决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成为摆在所有从事双语教学研究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在适当的安排下,将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可能会显著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双语教学的特殊困难
知识转移是在一定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Albino等将转移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归纳为转移主体、转移内容、转移媒介以及转移情境四个方面,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多据此开展。回顾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分析了转移主体的意愿(包括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与知识受体的学习意愿)、转移主体的能力(包含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与知识受体的学习意愿)、转移主体的能力(包括知识源的转移能力与知识受体的学习能力)、转移主体间的关系(包括信任程度、沟通强度等)、转移主体间的差异、转移知识的自身特性、知识转移的方式与过程以及知识转移所依赖的情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双语教学的核心特点就是“双语”,即同样的专业知识要用两种语言来传授,关于双语教学的授课语言安排问题,有不少争论,但是基本有一个共识,即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授课的比例要达到相当大的比重。仅这一点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知识转移量增大,由于存在着专业课教学和外语教学两方面的属性,双语教学中知识转移内容量的要求迅速扩大;二对知识转移主体和受体的能力及意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造成的上述两个问题使得双语教学法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教学所不用面临的困难,国内诸多研究指出了当前国内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方面。一是师资水平问题,康淑敏和崔新春(2009)表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受过正式培训的仅有7.5%,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半数以上认为“说”的能力较弱,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而外籍老师讲授比较肤浅,无法深入分析(陈思本,2007),这使得师资问题成为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瓶颈。二是学生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如李桂山、冯晨昱(2009)研究发现,在外籍老师集中授课或有外国留学生的班级中,近70%的学生接受全外语教学模式;而当国内教师用全外语式教授同一门课程时,接受程度明显下降,作者将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外语接受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三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方法与资源不足。有学者认为英语教学结束过早,使双语教学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王建光,2009);双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单薄没有形成体系,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陈志祥,2010);另外,双语教学的环境与资源不够理想,网络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较少;原版教材往往与我国实际国情脱节,学生现有的英语能力又很难理解书本中的专业内容(陆诤岚和吴俊,2007)。综上,笔者认为,当前双语教学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问题,这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背景、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安排,才能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二、案例法对双语教学效率的改进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案例撰写、案例问答、角色扮演、专业讲座及问答、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出现的一种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并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指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法学教学中,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戴方博和朱方伟(2013)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归纳为情境模拟性、师生平等性和合作互动性。从这几方面看,将案例法引入双语教学,将对双语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1.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引导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黄劲松,2009),即不管案例教学法具体采取什么形式,它必然涉及到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给予一个具体的任务,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搭便车”的心理,将督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情境模拟似的案例介入可以高效率的强化理论知识,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挑战,而双语教学中语言的不熟练或者障碍,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正确理解的难度。而与理论知识相比,案例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更近,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充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撰写案例以及案例任务完成过程中对双语文献的接触与掌握也会提高学生对双语文献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双语课程的听课效果。
3.互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强度,也提高了效率。虽然根据教学目的、背景以及资源掌握等方面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能采取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无论如何,案例教学法都会涉及到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研究表明知识主体(教师)和知识受体(学生)之间的沟通强度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戴方博和朱方伟,2013),案例教学法合作互动性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师生间的沟通强度,对于运用包括非母语在内的双语进行教学的过程而言,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只有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师生才可以对双方提出的信息加以证实,了解对方是否对自己的信息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三、案例法与双语教学结合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案例法情境模拟性、师生平等性和合作互动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语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然而,案例教学法本身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合理的把握和应用,由于案例法实施过程中本身存在的困难,它不但可能不会改进双语教学的效果,反而对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从案例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情况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案例质量不高。二是合格的师资缺乏。三是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四是教学设施不足,五是案例教学效果及满意度有待提高。可见,在中国实行案例教学法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案例教学法要想充分发挥作用,似乎需要满足如下一些条件:一是有认真负责且水平较高的师资,且很专注于案例教学,能够有兴趣有能力撰写案例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高效率的引导;二是学生要积极转变角色,要习惯于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实施者;三是要有足够的案例资源。考虑到当前许多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想使案例法在双语课堂上得到高效率的使用,并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对案例法的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改进。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降低案例教学的期望值。一般人们一提到案例教学法,似乎就想到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似乎就想到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精英。其实,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条件,如果对案例教学法的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在与双语教学结合时,应当适当降低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教学目标,将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强化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成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辅助方法。
2.灵活安排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很多,比如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学生收集资料撰写案例、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专家讲座讨论等,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授课资源、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灵活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模式。
3.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建设。比如一门课程在授课伊始,由于缺乏合格的案例资源,可以采取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自行编写案例、报告,教师点评与修改的方式初步建立起案例库。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阅读文献、收集资料、撰写及演示报告的能力。而第二轮授课时,就可以利用之前学生参与的案例,作为授课资料,供学生进行更为正式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语教学;大学物理;英汉双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37-01
广义上的双语教学就是将学生的外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训练后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本华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外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步进行。
一、双语教学的现状
(一)国际上双语教学的现状
加拿大的双语教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法语浸入式教学法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可,在许多国家的学校里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在欧洲的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家更是开展了三语教学甚至多语教学,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熟练三国以上语言的人。由于缺乏双语言环境,在中国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的阶段,教学还仅仅是教师通过外语对部分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增加外语听说读写的机会,开阔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外语水平。
(二)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政策和形势
从教育部颁发的高教[2001]4号文件中提出积极使用外语进行双语教学的政策以来,各个大学纷纷响应,积极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目前开展的范围已经由重点高校试点,推广至全国所有地区的高校;由高等教育推广至义务教育;由使用英语教学推广至使用德语、法语等国家的语言教学。教育部从2007年起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按年度申报,争取发挥示范课程的辐射带头作用,每年举行的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
二、大学物理进行双语教学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国贸易、科研合作越来越频繁。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强调与最新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科研技术人员应该随时关注最新的国际学术成果,有直接阅读国外第一手科研技术资料的能力。作为理科的大学物理与文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没有国家和语言的限制,用外语来描述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客观规律,并不像社会科学存在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使得外语在自然科学的运用更加简明易懂,直截了当。
三、双语教学师资力量
在双语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双语教学教师必须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同时,有较好的听说读写外语的能力,准确应用外语描述学科知识和规律,能灵活运用外语讲解,更要能随机应变地和学生的交流,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大量知识信息的传递。因此,双语教师与学生外语基础、双语教材相比更重要,是整个双语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学生外语基础要求
在双语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外语水平或专业知识水平较差,则出现学生既不能很好的学外语,也不能专心的学专业知识的情形;而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较好的学生则觉得新奇,认为这是既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又能促进外语水平的“双赢”教学法。一般双语教学班学生的外语水平应不低于4级。如果学生无法看懂外文原版教材内容,就算完全用中文讲授,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不可能弥补他们的不足的。
五、双语教学大学物理教材和教学教法
(一)大学物理双语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中的教材也是双语教学的关键资源,选择好双语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听不懂、记不住地方,可以通过文字课本进行弥补和课后复习。目前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和试行的阶段,如果选用外文原版教材,教学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有些重点大学的教授认为,原版的外文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双语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
作为理科的大学物理,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许多专业名词都是相同的,许多原理都是触类旁通的,在理工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目前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有Raymond A.Serway编著的《PhysicsforScientistsandEngineerswithModernPhysics》,以及《伯克利物理教程》、《费曼物理学讲义》等教材内容范围较广,深度较大。中等难度的教材如《希尔斯大学物理》、哈里德的《物理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外语水平,原版教材的质量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教学目标和模式的选择
加拿大沉浸型双语教学的学生经过八年左右的学习,外语水平和以该外语为母语的学生水平相同,这要求具有良好的双语言环境,如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欧洲的一些双官方语言国家。“维持型双语教学法”是平衡使用两种语言的教学法,使用在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等群体中。最容易的是“过渡型”双语教学,适用于以母语语言能力为主,需要加强外语能力的学生群体中,借助母语作为交流和解释的工具,尽可能的扩大学员对外语的接触范围和深度,增强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
以前我国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闭塞,学的都是“聋哑”外语,特别是西部高校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因此建议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慢慢的加强外语语言能力,增加外语词汇量,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掌握了相当数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和外语能力,再向“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这个方法也是由我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政策决定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must be in forc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bilingual teaching cannot achieve ideal effect in quite a fe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writ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ome forward her own thoughts based on her own experience.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专业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bilingual teaching;major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191-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刚刚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更是标志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高度、新起点。在此背景下,以技术和应用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也纷纷与国际接轨,着力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外语课程的教学,但很多学生虽然拿到英语四级、六级证书,却无法在工作中真正运用英语,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英语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而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授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双语思维和多种语言交流能力的目的[1]。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和汉语作为学习语言。但是受教学目标、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笔者根据自身近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提出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观点,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水平。
1 制约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发展的因素
1.1 双语教学目标与定位不明确
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培养与学生技能紧密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技能操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误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是有违双语教学的初衷的。
1.2 教学模式选择不当
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国际主流的三种教学模式――浸入式、保持式和过渡式。这三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母语和外语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和运用关系[2]。
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采取“浸入式”模式,整堂课从头到尾采用全英文授课,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的老师选择“过渡式”模式却也没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一开始还能跟上老师的讲授,随着英语比例的不断增长,一些英语较弱的同学开始觉得吃力从而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不仅没有提高英语水平,连专业知识也没掌握好[3]。笔者曾经在教授《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中有过类似经历。当笔者经过充分准备信心满满的给学生用全英文上了第一节课后,本以为会收到很好的教学反响,而实际上有不止一位同学课后向笔者反映听不懂英文授课,甚至有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太难而干脆不来上课。经过这次教训,笔者改为用中文讲解,英文课件,就再也没有出现类似情况。由此可见,“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更适合中国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1.3 教材选用不合适
很多教师在教授双语课时都倾向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当前在实际教学中选用原版英文教材也已经是各高职院校的通行做法。如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及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新加坡特许学院合作办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就选用了英文原版教材《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此类教材对相关知识点的背景、案例阐述较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另一方面教材的内容量很大,一本教材中含有二十多章节五百多页,这对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高职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此外,国外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内容选择一般与国内教学大纲大相径庭,国外教材更加强调知识的全面性,这导致教材重点分散,不符合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大量专业词汇与表达也让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
1.4 师资力量薄弱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践行者,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师资大多属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单科型教师。[3]专业教师英语水平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有限,影响了双语课程的授课水平;而英语教师虽然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很多都是通过短期培训甚至自学上岗的,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很难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上讲深、讲透,同样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师资的欠缺使得双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是双语教学发展不可忽视的阻碍。
1.5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是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确保双语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用语的不同,教学目标、方法也不一样,采用和传统教学相同的评价手段显然有失公平。目前,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的体系,缺乏符合高职特色的评价体系,完善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双语教学评价迫在眉睫。
2 对当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2.1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2010 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中指出:“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4]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双语教学不是外语教学,而是通过外语讲授专业学科知识,外语只是教学的媒介而不是一门课程。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明确这一目标,双语教学才能够成功开展。
2.2 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不应局限于仅仅语言上的使用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方法上也要更多的参考国外的先进做法。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双语课堂中来。
2.2.1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以案例为中心进行相互交流。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普遍薄弱,如何激发学生双语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是一大问题。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中,老师可以通过有启发性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并自发理解、表达英语。该教学法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难情绪,促进双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2.2.2 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有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英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生动而具体的实例,学生不仅可以以此实例为媒介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以锻炼英语表达能力。从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这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双语授课模式之一。
2.2.3 学术小报告(presentation)
这种授课形式是指由某一位或一组同学用英语针对某个专业问题通过英文课件的展示作简短的演讲,然后由其他同学提问,老师最后评讲[1]。这种方式为国外高校所普遍采用,在锻炼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国外课堂氛围。笔者在双语课程授课过程中曾采用过此方法后,课后学生反响良好。同学们每次演讲前小组成员都分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演练试讲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理想的双语教学效果。
2.3 激励与促进双语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可分为三种: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编写的双语教材和任课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前已述及,英文原版教材有利有弊,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使用学习。国内编写的双语教材相较而言更切合中国实际,且教材编写逻辑更符合中国学生思维,语言也相对通俗易懂。然而此类教材多以本科教材为主,对高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畏难情绪。校本教材可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下对原版教材或国内双语教材进行选编,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4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师的授课实际背负着双重任务,既传授学科知识,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对双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精通学科专业知识,而且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5]。而这类教师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高职院校定期选派优秀的双语教师到国内外进行培训、进修,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二是聘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或聘请海外专家、外教进行双语教学。
2.5 完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6]。不仅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学术小报告等)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通过期末考试或论文的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可以渗透到学习的每个阶段和过程,客观全面的反映双语教学效果,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和纠偏的作用。
综上所述,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把握时机、克服困难,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建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策略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12(12):90-93.
[2]张劲柏.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专业课中外结合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62-66.
[3]戴莉.高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213-215.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4-02
一、工科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重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一种以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主要期刊,在双语教学状况的数据分析及实际开展研究方面几乎找不到权威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摸索实验阶段,许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逐渐增强,除英语教学之外的专业英语交流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实施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科要求与学生能力不平衡
目前学生对非国语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但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这就会造成学科要求和学生能力不平衡的现象。要想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过程,充分重视英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使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
(二)教学要求与师资水平不平衡
目前师资队伍中的教师缺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力,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三)外语环境与双语教学发展之间存在差距
我国高校外语环境不够理想,缺乏语言交流与应用机会,对此,学校可不定期举办双语节、英语节,适当举办英语或双语竞赛。
(四)评价机制落后
进行双语教学,必须改变旧有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可把现行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发展其潜能,让学生的潜力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三、工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
(一)规范设置课程体系
在大学本科阶段,需要对四年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做出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双语教学。适合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有: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学科,一般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更新速度快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生物等;国家发展需求旺盛且与国外差距较大的学科,如金融、法律、管理等。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双语教育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即对学科知识的掌握;②语言目标,使英语成为教与学的适用工具;③思维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正确的双语教学目标是做好双语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要求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双语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自觉遵循专业学科知识第一、语言能力第二的原则,母语本体和外语工具的原则及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
(三)培养师资力量
教授双语课程的教师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的双重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和专业教学素质。当前,各校为双语教师开设的培训课程学时有限,使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对教学效果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教师可借鉴语块学习理念,将语块理论延伸到教学中,使语块的促进使用语言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得以延伸。对双语师资匮乏的学校,可设立双语教学基金、教师工作量奖励机制或制作双语教学电子课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双语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选用国际化的教材
国内学者针对双语教学中的教材选用,其共同的观点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对原版教材合理取舍,适时改编,将原版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我国高校教育现状有机统一,将国际前沿知识与基础知识有效结合,同时使用中文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保证学生能够在以汉语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用英语讲授现象及实例。此外,授课教师也应对简单的和复习性内容用英语来讲解,但针对新的抽象的内容则用中文给予讲解。实践证明,采纳这些教学方法,80%的学生不仅会掌握专业知识,还会提高阅读原版教材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采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教学法。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大胆借鉴国际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冲破形式主义的束缚,同时也应兼顾本地高校现实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对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外文讲解、英文课件全外语的教学模式。对应用型知识的教学,可采用英文与中文交错讲解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对高层次的科研型双语教学,则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讲述,但要撰写英语论文和专题报告的半外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选择难度适中的授课方式,既可遵循双语教学规律,又能保障专业知识传授,最大限度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实施案例教学法。双语教学课是属于语言能力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这种特性虽然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但经过我校教师的不断揣摩,集思广益,将全班学生根据学科内容分成若干小组,基于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和互助式学习等方式,清晰、准确地再现案例,并在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
3.实施启发式和渐进式的教学法。实践这一方法,可将所授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并将每个模块进行分布教学。例如,针对材料学的双语教学,可分成课堂教学模块、师生互动模块和综合提高模块。在课堂教学模块环节,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熟悉本单元知识点,把握整体学习思路;其次,词汇学习;最后,篇章理解并评价。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可结合案例教学法,让每组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随机分给其他组来解决,每组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查漏补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展。针对综合提高模块,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实践,将本环节分为团队合作项目和课外英语兴趣培养两部分来实施。
(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开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其优点在于:重复再现性强,可实现交互式操作,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在授课内容之间建立逻辑联系,更灵活地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理念,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实现教师由“传授”到“引导”、由“重教”到“重学”的课堂模式的转变。此外,它能够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和具体化,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而且,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创设一些学习情境,避开“满堂灌”、“课堂是知识工厂”等现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利用网络技术。学校可以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双语教学的实施结合起来,为课堂双语教学提供语境支持和课外辅导。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①充分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优势,将外籍专家做专题演讲的实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提供访问专业性英语服务的网站及相关专业的英文站点,及时补充专业知识。②开发微课程,适时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运用远程信息技术,实现跨地域的馆际合作,达到为全国现代远程双语教育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目的。
3.充实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咨询、辅助学习和传递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检索优质课程资源,大幅地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作为图书馆传统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重要补充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应运而生,它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延伸与拓展,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朝着现代化数字型图书馆迈进,提高图书馆的综合实力。
四、对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
结合我校专业双语教学近十年的实践与改革,可以发现双语教学考核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课堂环节、考试环节和实践环节。课堂环节包括出勤、课堂测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网络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考试环节包括闭卷考试和专题报告等,实践环节包括学习态度、查阅文献、小组工作量、个人工作量、合作成效、信息沟通及观点表达等。各环节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做灵活调整。
通过两届学生的实践证明,通过一种语言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另一种语言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学科教学与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双语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的成绩普遍优于其他单语种学生。
五、结论
通过探讨可知,高校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面临诸多困难,亟须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和完善评估机制等。同时,它也是一种过渡性教学模式,涉及语言学习和应用问题,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各高校要明确本校双语教学目标,加大师资培养和教材的引进力度,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体系,才能稳步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颖,孙钦蕾.浅议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2(31).
[2]杨楠.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生态平衡发展观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