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士人文修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由于近年来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教育必须与其同步发展,对服务对象实施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整体护理,已成为新世纪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以适应医学发展、护理学的变革,满足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护理教育中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培养[1]。有学者指出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2]。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社会知识是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医疗权利及患者的生命价值。
2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中国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3] 然而我国多年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过多的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侧重专业素质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目前各院校开设的人文课偏少,开设形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齐全,突出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中的以人文、专业并重,开展以能力培养为教育核心的教育现状有一定的差距[4]。
2.2我国护理教育中除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外还存在两个问题:①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护理人文教育教学大纲,对于课程的设置无统一规定,甚至缺少教材[5]。②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护理人文素质教的效果。师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缺乏认识。一方面护生对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业务素质较好,临床经验丰富但缺乏人文知识。现已有资料显示,一些院校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提出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从基本能力培训人手[6]。
2.3护理教育中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 人文素质的评价是一项集系统性、综合性、多层次、多角度于一体的工作,并非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就能一蹴而就。沈健等[7]指出,现行护理教育评价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知识的运用和综合技能的考核,未注重社会评价。素质测评手段机械和单一,偏重专业素质的评估,忽视人文学科知识。对能力、态度的测评缺乏较客观的量化指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测评环节也较弱,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通过测评手段起到评定、激励和督导学生学习和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护士个性人格,有利于体现护理专业价值,帮助护生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人文教育突出了医德上崇高无私,技术上精益求精,充分体现护理专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特有品质,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体现护理专业价值。Tanioka等[8]通过对长期住院的精神患者研究发现在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将多学科相结合,给予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是非常好的住院治疗模式。Groenhout等[9]通过对紧急医护模式的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人格尊重与关爱。所以,提高护理质量必须重视护士人文素质的培养。
4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4.1更新教育观念 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医学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10]。医学护理人员不仅应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得到良好训练,还应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医学护理人才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开拓的心理素质,树立为护理专业奉献的信念。人文素质教育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1],将人文素质教育寓于专业素质教育之中从护理学本身、教育本身和社会需求而言,都是护理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
4.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建设高水平的人文学科学术梯队 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师资是关键。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人文教育师资水平的重要措施。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人文学科教师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补充护理学基本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可将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双学位的师资力量作为人文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还应鼓励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以良好的人文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学生的楷模。
4.3合理设置显性课程 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12]。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广,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强的优势,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培养护生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除加强以往所开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等课程的改革外,在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增加了人文课程的比例和增设了一些人文课程。在增加人文课程的同时,注重精简和压缩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彻底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护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科间内在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使护、医、文相互渗透,力争体现"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4.4全面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能使学生通过人文环境熏陶、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活动实践,优化人格、提高境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13]。如开展专题演讲会,让护士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增强对护理的热爱;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激发爱心,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不断的传达给护生;举办人文讲座、名片名著欣赏等,使她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得到不断的升华,以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
4.5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察知识的记忆转向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一点上,可借鉴国外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14],包括考试、论文撰写、讲座及参与教学、研究项目等,从而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选择与评判能力等社会综合能力,全面评判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是塑造灵魂、构筑精神世界和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护理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护士热爱护理工作的情感,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和懂得患者[15]。在现代护理教育中,把科学的知识融入到人文精神中,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使护生热爱护理事业,提高护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以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模式的需要,做一名忠诚为人类健康负责的坚强卫士。
参考文献:
[1]任志英,邵越英.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06,20(11B):2996-2998.
[2]李静.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08,3(3):95-96.
[3]朱蓝玉,钟玉杰.现代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9):1794.
[4]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83-784.
[5]贾彩风,黄志红.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OO6,20(9:中旬版):2439-2440.
[6]刘晓慧,张学明.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中融人人文关怀理念[J].天津护理,2008,15(3):177.
[7]沈健,李智巧,冯磊.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14-15.
[8]Tanioka T, Mano M, Takasaka Y, et al. Challenge ofpsychiatric re-habilitafion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s using the Nirje's normalization principles as a valuation standard:two case studies[J].J Med Invest,2O06,53(3).
[9]Groenhout R, Hotz K, Joldersnma C. Embodiment,nursing practice,and religious faith:a perspective from one tradition[J].J Relig Health,2005,44(2).
[10]杨晋田,时坚.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5(4):434-435.
[11]黄弋冰,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6):376-378.
[12]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32-134.
[13]杨晓煜,黄艳芳.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 [J].医学与社会,2OO7,15(5):56-57.
关键词: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德尔菲法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加快新入职护士胜任临床工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2016年5月,四川省印发关于《开展护士规范化培训试点的通知》,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在四川省范围内开始推行,并认定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90余所,四川省范围内各医院重视并积极开展了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然而,国家大纲制定内容较宏观,四川省内乃至全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安排和内容,出现授课内容不统一、针对性较差、培训方式较单一、学时数设置不合理等情况[1-3],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形成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时设置更加合理,以指导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新入职护士的培训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选择四川省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及护理院校的专家32名。32名咨询专家平均工作年限为(27.53±6.82)年;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22名(68.75%),副高级职称10名(31.25%);最高学历博士1名(3.13%),硕士9名(28.13%),本科22名(68.74%);护理教育专家8名(25.00%),临床护理专家18名(56.25%),医疗专家6名(18.75%);来自于护理院校2名(6.25%),来自于培训基地30名(93.75%)。
1.2方法
1.2.1成立课题小组本研究课题小组包括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和硕士研究生2名,主要负责分析文献资料、拟定咨询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咨询专家、研究结果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等。
1.2.2制订咨询问卷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培训现状和《大纲》要求,根据护士岗位胜任力(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为基本框架[5],设置培训课程和具体培训内容的条目,并选择5名规范化培训基地护士长进行预调查,通过课题小组分析、反复讨论及修改预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本次专家咨询问卷。专家咨询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①问卷说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②专家的一般资料: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③问卷主体:包括专家对具体的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和权威程度自评表,每项指标的重要性评价运用Likert5级评分法,将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依次赋值为5、4、3、2、1分,分值越高表明该课程越重要,设置的必要性越高。
1.2.3实施专家咨询本研究共实施两轮专家咨询,通过电子邮件或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专家咨询,并于发放14d后回收。课题组对第1轮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与咨询专家交流反馈后,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参考相关文献,将重要性赋值均数≥3.50、满分比>20%、变异系数<0.25设为条目筛选的指标[6],同时满足以上3项指标予以保留,不满足者删除,对于仅满足其中1项或2项的条目,经课题组成员讨论决定保留与否。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意见提出率表示专家积极程度,采用判断依据系数(Ca)、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专家权威程度(Cr),用均数±标准差与条目满分比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变异系数(CV)、协调系数(Kendall’sW)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2.1.1专家积极程度本研究2轮专家咨询分别发放咨询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咨询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占比分别为78.13%、15.63%,表明专家对本研究感兴趣、积极程度高。
2.1.2专家权威程度一般Cr≥0.7表明咨询专家在此研究中的权威程度比较高[7]。本研究2轮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05、0.925,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咨询内容的权威性高,结果可信程度高。
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以评价各位专家对各级指标意见的一致性。当CV值越小、协调系数值越大,说明专家意见越统一。本研究第1轮咨询CV为0.09~0.28;第2轮咨询CV均<0.25,表明专家意见较统一,具有较高的协调性。第1轮咨询协调系数为0.308,P<0.001;第2轮咨询协调系数为0.382,P<0.001,与第1轮结果比较协调系数有所增加,说明经过第1轮咨询建议和意见的整理修改后,各专家对本研究咨询内容的评价一致性更好。
2.2专家咨询结果
2.2.1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一级指标(课程模块)均数均≥3.50,CV均<0.25,满分比均>20%,符合上述指标纳入标准,同时专家未提出意见,因而不再进行第2轮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统计分析结果,二级指标(培训课程)的调整如下:按照大纲的设定及实际授课安排,将“专科技能操作”按照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进行拆分,专家认为能更系统地指导培训实施;专家对部分培训课程名称的描述进行规范统一。三级指标(培训内容)中“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及投稿”均数均≥3.50,CV均<0.25,满分比均<20%,但专家提出科研能力是执业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对于临床知识薄弱的新入职护士而言科研有一定难度,故将指标修改为“文献阅读方法”;增加课程“多重耐药菌的防护措施”;此外设置了“多元文化交流”课程,以适应四川省境内藏、羌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2.2.2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在第2轮专家咨询中,二级、三级指标均数均≥3.50,CV均<0.25,满分比均>20%,专家只针对部分指标内容进行调整,研究者按照专家建议和研究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修改。通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以及和部分专家交流后,认为研究得出的培训课程较为合理,培训内容设置的结构恰当。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共设置186学时,包含3个培训模块、19个培训课程、122个具体培训内容,见表1。
3讨论
3.1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的意义
本研究结合护士岗位胜任力和专家讨论达成的共识,运用模块化的思想,从“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进行培训内容的设置,涵盖了护士岗位所需的胜任力[9]。有报道指出,新护士岗前培训应与后续临床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衔接紧密、培训内容不重复且全面,以提高培训效果[10]。本研究与该建议相符,以护士岗位胜任力为框架,搭建了新护士从岗前培训到临床专科培训各阶段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内/外/妇产/儿科等专科知识和技能,还关注新入职护士人文修养、职业价值观和角色转换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本研究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全面,为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奠定了基础。陈殷钰等[11]指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护士培训能提高新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助于新护士能尽快胜任岗位工作。本研究的课程设置可靠,能有效地指导新护士培训工作的开展。
3.2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结果科学
本研究课程设置参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同时大量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岗位胜任力为框架,并运用Delphi法对32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的遴选是Delphi法结果可靠的关键[4]。参与研究的32名专家均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资深专家,高级职称者占75.12%,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35.25%,从事护理工作30年以上者占40.56%,表明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在2轮咨询中,专家给予多条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统计结果表明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意见协调程度均较好,也反映出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因而保障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3.3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一级指标“技能”模块的权重最大(0.630),其次是“知识”模块(0.193),提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是培训的关键内容。从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学时比(73学时比113学时)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授课的重点是新护士熟练掌握专科操作技能,符合专家期望。二级指标(培训课程)权重最大的是“基础护理操作技术”(0.076),表明新入职护士在规范化培训阶段要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以后独立进行临床工作做准备,与相关文献观点一致[12]。三级指标(培训内容)中“态度与价值观”模块部分权重最大的是“护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0.217),表明培训应关注新入职护士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激励其养成积极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与吴星等[7]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