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师跟岗研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按照县校联动、部门互补,面向全员、侧重骨干、强化师德、聚焦教学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和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办让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主要工作
(一)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每年要完成不少于80学时的全员培训任务。
1.培训内容:以教师职业道德、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在师德教育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模范教师高尚师德,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使广大教师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在业务培训方面,要围绕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推进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课程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新技能,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新技术等方面组织开展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在岗研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
(二)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实施。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各校各单位要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三大计划”实施工作。
1.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新机制。做到“选”按条件、程序;“培”有目标、内容;“管”有措施、办法;“用”有政策、平台。要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教师总数10%的比例,建立一只市级骨干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教师总数15%左右的比例,建立一只县级骨干教师队伍。对市、县级骨干教师实施连续三年培训。要科学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通过三年递进式培训,使骨干教师*到培训目标要求。制定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每年按不低于农村教师总数的10%安排农村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组织县以上骨干教师队伍送教下乡培训农村教师;要采取城乡学校联手,捆绑结对帮扶;采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岗研修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远程培训、东西部“手拉手”对口支援等项目的培训。推动、指导、督促各培训机构搞好全员培训,为校本培训提供专业支持。
3.有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按照学用一致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高师函授、高教自考、电大教育、网络教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等途径,为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创造条件。教师的进修培训应当根据学校安排,因地制宜,学用结合,以自学和函授为主。
(三)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和新教师专项培训。
1.班主任培训: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分层次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培训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提高培训实效性。
2.新教师培训:按照新教师上岗培训的有关规定,对每年新招聘的新教师分层组织不少于60学时的岗前培训。
(四)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继续推进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
1.组织参加省、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
2.引入国家组织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和资源,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
3.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区教师和农村高中教师参加国家项目办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4.继续组织经过培训的教师参加国家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五)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实施。以教师网联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农远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利用现代远程手段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农村教师。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利用“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小学教学点,要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培训内容并开展讨论。乡镇中心学校要组织教师收看卫星电视或IP频道播出的培训课程,开展备课、教研活动。农村初中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开展教师培训,组织网上讨论。
2.继续推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远程网络培训优秀课程资源的遴选和开发,扩大全县教师远程网络和远程实时交互培训的覆盖面。
3.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及全国教师教育网联成员单位举办的远程网络培训。
(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构建我县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教师培训体系。
1.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县(市、区)级培训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各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水平。
2.开展合格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创建工作,落实整改措施,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3.开展对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调研,制定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意见。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统筹协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别提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各校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领导,把教师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培训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好各类培训,精心安排好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妥善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既不能过分加重教师的培训负担,又要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师培师训工作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培训规划。各培训机构和学校要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和培训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开展培训的督查,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学时登记管理,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以研促训,以训促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三)创新机制,有序高效。教师培训和考试涉及到进修校(电大站)、教研室、电教馆、技装所等多个部门,各有关方面方要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分工协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培训。防止多头培训、重复培训。
答: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于5月中旬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问:如何强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答:《意见》指出,各地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并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要将这些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
问:如何改进教师培训的内容?
答:《意见》指出,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且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还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国家应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问:如何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
答:《意见》指出,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并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确保培训实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还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对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问:如何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答:《意见》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还要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学时学分的合理转化和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的互认,并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问:有哪些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培训?
答:《意见》指出,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的开展;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各学校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丰富研修主题,促进教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各地还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鼓励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问:如何建构一支强有力的培训者队伍?
答:《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所占比例不少于50%,并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研究与实践,且每年参加研修不少于100学时。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应加大对专兼职培训者的培训力度。
国家要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问:如何加强培训管理?对培训的实效可以展开哪些评估工作?
通过采取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农村短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和重点学科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引导和鼓励县(市、区)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主要项目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每年组织500名左右的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带头人,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培训对象为农村素质提高工程中已确定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人员。
采取院校集中研修与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跟岗实践、参与体验、返岗实践等培训方式,促其专业化成长。
(二)农村短缺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
以农村教师为主,遴选一批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10--15天短期集中培训,紧密围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
程改革的需要,注重基础性培训,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培训对象为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
采用专家讲座、合作探究、观摩考察、参与体验、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根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优质培训资源,分期分批开展大规模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发挥远程培训资源的辐射作用,让更多农村地区教师共享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培训对象:全市农村中小学各主要学科教师。
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教师线上学习、线下集中研讨和在职实践相结合;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要根据农村教师需要,整合开发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做好远程培训教学、线上辅导等工作。网络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在线学习数据统计与监控系统,加强过程管理。
(四)学前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以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创设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研一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积极构建幼儿教师、园长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长效学习机制,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能起到骨干、示范、带动作用,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幼儿园师资队伍,从而推动我市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1.培训对象:主要为全市幼儿园园长及教师。
2.培训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坚持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师”为重点,结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际,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以观念更新、能力提升为任务,全面提高幼儿教师、园长整体素质。
(五)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1.培训目标:了解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训练方法,提高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特殊需要的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人。
2.培养对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3.培训内容:特殊教育形势与理论、师德与修养、课程与教学、热点问题及处理等。
(六)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项目。
每年4月和10月,分期分批组织全市特级名师、优秀名师、名师及骨干教师等优秀专家团队对县(市、含伊滨区)农村学校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送培下乡”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送教课程及方式根据各地需求来确定。同时,市财政局、教育局从专项培训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送教下乡保障。
1.培训对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
2.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水平,全面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建立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市培计划”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管理本地区项目实施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要建立责任制,保证专职人员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抓好培训项目的落实,确保本地区培训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全县现有在编教职工6057人,其中,普通高中763人,中等职业学校302人,初级中学2119人(局属〈即隶属县教育体育局管理的学校〉538人、农村1581人),普通小学2349人(城区465人、农村1884人),幼儿园163人(局属51人、农村112人),其他教育机构361人。30周岁以下的845人,占14%;31-49周岁的3660人,占60.4%;50-60周岁的1552人,占25.6%;其中男55、女50周岁以上的916人,占15.12%。
全县完小(即完全小学,小学一至五年级均健全的小学,下同)以上学校校长有74人,副校长52人。其中,局属学校校(园)长11人;镇初级中学(中心学校)校长15人、副校长26人;镇完小校长48人;镇教体办主任13人、副主任13人;局属学校及沂源三中副科级以上干部70人。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1、起始学历低。农村小学教师,第一学历正规师范院校毕业仅有830人,合格率为44.1%。其中专科257人,占13.6%;大学38人,占2%。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正规师范专科毕业的有649人,占41%;正规本科有69人,占4.4%。
2、民转公教师数量大。全县民转公教师共有1999人,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有968人,占农村小学教师人数51.4%,其中50岁以上821人,占农村小学教师人数43.6%,他们起始学历大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这部分教师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全县教育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现在他们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学习,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理念老化,已不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3、专业对口率不高。农村小学教师第一学历学科专业对口率平均为24%。其中,语文是27%、数学是21%、思品4%、科学是3%、音乐是37%、美术是19%。60%以上的完小、95%以上的教学分部没有专职音乐、美术、计算机教师。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第一学历学科专业对口率平均为38%。其中,语文是43%、数学是29%、英语是49%、地理是15%、音乐是41%、美术是36%、计算机是41%。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必须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由于专业师资的不足,导致小学教师同时兼任多门课程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年龄老化严重。全县农村小学教师50周岁以上的有895人,占农村小学教师的47.6%,有些偏远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53岁以上,他们多数是民转公教师,知识老化,教学理念落后,相当一部分年老体弱,难以胜任工作。如西里镇鲁能希望小学,有职工20人,其中55~60周岁的有12人,占60%,有2人已经59岁,仍站在讲台上。南鲁山镇菜园小学现有教职工15人,平均年龄52周岁,有9人身患疾病仍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
农村中小学教师起始学历低,学科专业对口率不高,教学基础专业素养低,年龄老化,教学理念落后,难以胜任素质教育要求,导致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短缺,普遍存在着“超编缺人”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二)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没有形成梯次结构
由于受干部编制职数限制和学校布局调整合班并校等因素影响,干部流动慢、增配少,青年后备干部缺乏锻炼机会,导致教体系统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
1、在局属学校11名校长中,任职10年以上的5人,50岁以上的5人,占45%。
2、镇教体办主任13人,任职9年以上的5人,46周岁以上的9人,占69%。
3、镇初级中学(中心学校)有校长15人,任职9年以上的5人,46岁以上的5人。
4、县教体局机关股级干部流动慢、年龄偏大。局机关行政、事业科室站级别多是股级,流动空间小、成长慢,在副股、股级岗位任职10年及以上的有17人,科室站负责人45岁以上的13人,50岁以上的5人。
教体系统干部年龄大,流动慢,后备干部培养脱节,形不成梯队,为今后学校班子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三)性别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由于师范类院校学生以女性居多等原因,新招聘青年教师男女比例近1:5,女教师比例过大。南麻二小、南麻三小、南麻五小、实验小学、沂河源学校小学部相当一部分班级专任教师全是女性;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班主任全是女性教师。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女性教师的教育,出现了男生女性化,女生幼儿化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健全性格的形成。学校年轻女教师比例大,经常出现多人同时休产假的情况,致使学科教师更加紧张,如沂源一中每年都有近10人同时休产假,为不影响正常开课,只能加大同学科教师工作量,语、数、外等学科经常是一名老师上3个班的课,有的男性教师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超工作量运转,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学干部队伍中,高中、初中校长100%是男性;小学除县实验小学外其余全部是男性;副校长除县职教中心有1名女副校长外,其余也全是男性。现在中小学教学主力是女同志,而学校干部女同志比例少,既不利于做好老师的思想工作,也不利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活力不足
岗位管理、全员聘任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干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流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绩效工资制度还没有实施,多劳多得、优质厚酬的分配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教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内部活力明显不足。
(五)师德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干教师思想素养。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准,校长队伍特别是农村小学校长队伍,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思路等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部分教干教师创新进取精神不足,奉献精神不强,师德素养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以完善教师补充和流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
1、以新编制标准实施为契机,核编增岗,拓宽进人空间。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44号)及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的通知》(鲁编办发〔2012〕3号)等文件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编制,对寄宿制学校适度增加领导干部职数和安全管理岗位编制。
2、探索实施教师提前离岗政策。目前,我县50-60岁的教师有1552人,其中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的916人。这些教师年龄偏大,特别在农村学校中,该年龄段主要是民转公教师。由于许多教师身体不好,不能胜任教学,却占用编制,导致我县教师超编缺人。探索借鉴其他部分市地的做法,在一个时期内,“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教职工可提前离岗、不占编制”,解决义务教育段学校教师严重超编问题,从而为新教师补充拓宽空间。这一政策,我县在2003年以前曾实施过,后因财力、人员紧张等因素又取消。考虑到目前一次性实施这一政策,涉及人数过多(共916人),难以进行一次性补充,同时也不利于保证新聘教师质量,形成教师引进的梯次结构,可采取分批实施的办法。今年,可先对男满59周岁、女满54周岁及以上的共194名教师,实施不占编制,加大补充新聘教师的力度。
3、进一步完善人才补充引进机制。按照“城区学校核编增岗,农村学校减员补充”的原则,加大新教师招聘补充力度。十二五期间,高中段学校每年从全国重点大学招聘引进30名本科或研究生;全县每年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招聘100名左右新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学前教育学校逐步扩大公办幼儿教师比例,一是将义务教育段学校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归队到公办幼儿园任教,二是将义务教育学校超编的部分能胜任且热心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分流到幼儿园任教,三是每年面向社会从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中公开招聘部分幼儿教师,充实到公办幼儿园。科学制定优秀教育体育人才引进规划和激励政策,凡从外地引进的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及从“985”工程大学引进的专业对口优秀人才,在职称评聘、子女入学等方面都给予优先优惠条件,吸引外地高水平教师来我县任教,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4、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县城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学科富裕学校向紧缺学校合理流动。通过城乡学校结对,教师对流,缓解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城区学校规模扩大或新建学校的可能。对于规模扩大或新建学校所需教师,除考录部分高校毕业生外,适当探索从农村中小学中选调部分教师,以此为导向,不但缓解部分农村中小学超编问题,而且通过解决部分教师进城,激发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狠抓教师培养培训,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1、完善教师分类培训体系。学校要按照“理念先行、自主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发展,注重实效、均衡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建设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组织开展学历提高培训,设立骨干校长、教师研修专项资金,定期组织骨干校长、教师到国内外研修,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开阔视野,提升水平。认真组织做好教师全员培训和新教师培训工作,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比赛,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等措施,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
2、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制度。开展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为重点的普及性、通识性全员培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升校长队伍整体水平。
(三)完善激励机制,营造教师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1、改革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稳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具有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对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教育教学效果、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绩效奖惩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发挥绩效奖励工资的分配导向作用,激发活力,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教师发展环境。
2、完善教师岗位聘用办法。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坚持全面考核、择优聘用,实行教师岗位聘用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聘任的有效统一,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荐和等级聘任的主要条件,引导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对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实行“高职低聘”,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逐步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3、健全农村教师激励政策。对农村教师在绩效工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奖励、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津贴补贴标准,设立农村教师补贴,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工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
论文摘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使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日渐增长。在成人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找准定位,发挥本校专业优势,整合校外资源,协调服务好校内院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为本区域及外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当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社会渐渐形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成人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趋于减弱,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日渐增长。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进入转型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在走向继续教育大舞台的中央。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非学历培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各种培训铺天盖地竞相登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时期,社会上非学历培训已浸染了市场化的色彩。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走在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前列的高校应当占有自己的领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其服务方式主要有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具体实施渠道可以是教育服务和科技服务等。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教育服务。
一、分析条件,恰当定位,找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着力点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又是多样的,有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知识拓展培训、娱乐健身培训、生活艺能培训等。不同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特点不同,学校本身条件与特色不同,其继续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与方式也多有不同。学校应根据地区特点、社会需求、本校条件来定位,选取适合的继续教育工作方向,确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本校特有的继续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如南京晓庄学院是以教师教育见长的高校,面对近年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的形势,高校最有条件做的就是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提升提供培训服务。因此,我们确定把做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作为继续教育转型时期开拓工作的着力点。明确“学历教育要着眼本省农村,教师培训要服务南京兼顾省外”的发展思路,树立“优质服务,打造品牌”的办学信念,在保持成人学历教育规模(2010年在籍生近9000人)的同时,着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
二、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创新和特色为本地做好继续教育服务
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地方高校尤其应当为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做好服务,以其在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满足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
如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十分重视为南京的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组织精干力量,积极承担本省、本市各类教师、校长培训任务,不断创新,认真完成各个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安排培训课程,遴选理论水平高、对基础教育现状熟悉的高校专家,聘请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名优教师走上培训讲台,采用集中讲课、案例研究、交流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理论课程之外,我们强化实践指导,安排学员到中小学名校,由名师指导,跟班听课、研课并上实践课,情境模拟、现场剖析,再辅以研讨沙龙、集体交流、远程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努力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师培训,让学员“在做上学”,形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特色。
在培训中,我们追求两个“为先”,即培训服务为先和培训效果为先,主动服务学员,创新培训方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办班水平,受到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欢迎。
三、扩大服务半径,开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地区培训项目,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而献力
在做好本地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高校也应努力扩大服务半径,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开辟项目,到继续教育的空白区域去发展事业。这既可为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而出力,也可避开本地激烈的市场竞争,另辟蹊径,创新发展。而且既能为社会进步作更多贡献,又能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如学校继续教育实行了“种好‘责任田’,扩张‘自留地’,开发中西部,联合发达省”的工作策略。其中“责任田”就是本省、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交给的本地教师、校长培训任务;“自留地”就是高校自主开发的培训项目;我们在完成好本省、本市师训、干训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自主开发新的教师培训项目,借助拥有的教育资源,向新疆、内蒙古等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进军,为那里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同时,与北京、上海、浙江等教育发达省市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办班,互动互助,互利互惠。
到目前,我们自主开发的外地培训已涉及八个省市自治区,融入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得到外地同行的认可。这些项目的实施明显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锻炼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队伍,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互动。而其过程中生成的许多新教育资源又反哺于高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用好区域优势,增强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多种教育资源的支撑。教育资源既包括学校本身的师资、设施、场地等,也包括高校所在地区的各种可用于教育服务的社会资源。不同的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各有特点。高校应善于将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用好用足,并视需要对它们进行恰当的改造与整合,让它们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效用。
南京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文化场馆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可分为下列三种:人力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的组成主要是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教研人员和一线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以及企业优秀管理者等方面人才。他们合成了一个理论功底深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研究专长的、有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团队,形成我们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教学需要请他们讲学。
环境资源的组成主要是各具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及陶行知纪念馆等一些场馆组成。它们作为学校的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参训者实践考察、跟岗研修等活动提供教学现场。我们借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力量,与之合作联手承办外地教师培训。在合作培训中,学校发挥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的优势,区进修学校发挥实践指导性强的优势,在和谐的整合之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目前已有四十多所优秀学校、幼儿园和四个场馆被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信息资源是指在培训办班期间,在本市举行的大型教研活动、教育研讨会、教学展示会等活动。我们适时组织学员参加这些活动,使学员从中获取多种有用信息。
五、做好校内协调服务,充分发挥各院系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利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依靠力量是校内的各个专业院系。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应当主动为校内院系服务,为他们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专业院系的教师长于本专业的研究与教学,但对校外社会上继续教育市场往往不甚了解,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与承揽、培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缺少经验。这需要继续教育学院主动服务,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帮助,牵线搭桥,协助开发,将院系的专业优势与市场的培训需求恰当对接,为他们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还应协助院系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让院系能集中精力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搞好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除了帮助师范院系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学院也努力为非师范院系开展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学校与学校驻区合作成立了建邺社区发展学院,为建邺区的社区干部开展素质提升培训,与建邺区社区干部共同进行社区工作课题研究。同时,协助经济管理学院安排社工专业、文秘专业的学生到街道、社区当社工,为大学生调研社会,服务社区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才干。继续教育学院还协助安排学校社会学专任教师去街道挂职,让其接触社区工作实际,指导社区工作研究,促进其专业教学及科研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这些工作的开展,使高校在为地方发展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地方为高校提供的大学生实践教学资源,出现了高校与地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lo,(2):1—3.
[2]张怡,叶启明,论广州地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2009,(20):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