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会计实操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范文第1篇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应该跟随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而不断地更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适时了解现阶段会计领域的最新资讯,掌握当前行业里先进的理论和技能,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修改、丰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进而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满足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需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进行成本会计教学时应避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案例分析、校内模拟实习甚至到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观摩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要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就要加强成本会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要加强引进具有一线企业成本会计经验的优秀教师,提高优秀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的比重。其次,学校分批分期组织成本会计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让老师了解到现阶段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学习行业最新的技术、方法或工艺,让教师在企业实习中得到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知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了解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再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企管人员或专业会计师到学校举办培训、演讲,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拓宽专任教师的知识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后,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培训的积极性。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应根据成本会计教学环境的要求,在校内建立相应的成本会计实训室,教师可以通过实训室的仪器设备,更好地讲解课堂知识,学生也能通过良好实训环境,将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了解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实操水平,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总结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范文第2篇

1.对技工类院校会计理论课的影响在技工类院校传统会计教育上,会计理论课主要以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小企业会计和税法为主,以教授学生学会计算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为主要目的。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到来,会计课堂逐渐由书本转向互联网络。例如在教授会计核算时,不再侧重于要求学生计算繁冗的数字,而是把重点放在要求学生学会把数字输入电脑,套用公式,使得会计核算转向自动化。

2.对技工类院校会计实操课的影响在技工类院校传统的会计实操课上,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在结合会计实务的课程上,以强化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点钞为目的进行。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除了要进行基础的实操课外,更应该学会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例如用友ERP-U8软件的使用、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等等。

二、在会计信息趋势下需要进行的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岗位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当前的会计职业教育现状,特别是技工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信息化的大趋势下,要使得技工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能真正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会计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1.构建新的会计教育课程体系

(1)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的教学必须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结合传统中的优秀课程,吸纳新的信息化课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以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小企业会计、税法和审计课程为基础,以计算机对跨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为主干,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丰富和扩展实操教学内容。会计实操课除了要更好地掌握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点钞外,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应该建立起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丰富和扩展实操教学内容和项目,向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现代会计实务、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提高动手能力的第二教学场所。例如在实操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手工记账、录入凭证、登记账簿和会计报表。之后,再让学生运用会计计算机知识,使用用友ERP-U8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从凭证的录入、计算、自动登记账簿到最后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到会计工作的便捷与乐趣,并自然的与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了解区分两者在同一会计实务上处理流程的差异。

2.专业教师队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技工类院校的会计教学要改革,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面有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通晓计算机。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专业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面临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局面,实操技能不强。鉴于此,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知识培训,及时、充分地开展教师新技术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是实现会计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3.加大硬件设备投入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综合模拟实训;问题;对策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安排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不仅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还存在课时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1.课时安排明显不足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主要是在校内会计实验室(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脉络、以涵盖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实训资料为依托,使学生学会会计手工模拟循环,并配合财务软件的电算化操作,让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处理的基本流程,培养对企业实际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顶岗上班的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可以深化学生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中所掌握的处理程序和操作技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获取综合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目前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课时多则64学时,少则48学时,这对于先要手工做完全套模拟企业的账务处理,后要电算化输出报表资料的高职学生来说,课时安排的数量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实现预期的实训教学效果。

2.课时安排不合理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相当于是一门学生上岗前的系统操作培训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必须事先开设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这就使得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排课次序不得不延后。通常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殊不知,此时正值学生毕业面试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虽然综合模拟实训对于无障碍上岗意义非凡,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一般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应聘的机会。只要有面试应聘的机会,学生都会弃课而投奔到应聘的大流中。对于就业压力很大的学生而言,恐怕很难潜心研习实训,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二)实训教材存在问题

1.优质的实训教材匮乏

目前市场上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但是理论与实务联系紧密的、内容详实具体的、规范实用的综合模拟实训教材寥寥无几。大多数实训教材提供的资料信息,要么远远脱离了现实实务;要么简单空洞;要么错误百出、前后矛盾。质量上乘的综合模拟实训教材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相关激励措施、配套措施不到位所致。教师的精力大多投入到与职称晋升相关的科研项目或是行政事务上,致使实训教材建设投入不足。

2.教材内容陈旧且缺乏深度和广度

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提供的仿真资料内容陈旧过时,与现实实务脱节的情况普遍。比如,教材上印制的仿真增值税专用发票,实务中早已更新翻版;教材上印制的财务报表样式,实务中已经废弃。教材中类似的过时脱节现象举不胜举。

不仅如此,综合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重核算,轻管理”,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大多数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仅仅囊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提及企业部门设置、会计岗位设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凭证传递程序等,而对于如何进行网上报税、纳税、合理避税,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只字未提。会计既是收集、加工、存储和输送信息的核算系统,也是利用信息对客观财务活动进行控制的管理系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而教材明显偏重于训练学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企业价值管理能力和审计监督能力,显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脱节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手工,轻电算;重过程,轻结果”。手工实训几乎花去了全部实训时间,电算化实训被无形取消,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严重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教师的认识上有偏差。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计手工操作学牢靠,电算化操作是易于反掌的,只需将手工实训结果输入计算机即可,因此电算化实训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其次电算化软件系统配置不支持。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算化软件只是教学演示版,不能进行模拟企业会计资料的实际运用操作,这样势必造成手工模拟实训成为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终结,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必然脱节。

(四)实训环境存在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设施简陋,除必备的电脑、桌椅、凭证柜、剪刀直尺等实验硬环境外,几乎没有配置相应的实验软环境。如模拟公司的机构设置、各机构设置的隶属关系、财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业务关系、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及职责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产品成本核算要求与步骤等。这些实验软环境的设置,对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仿真模拟实训是必不可少的。

(五)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考核方式,就是在实训期末,学生每人把已完成的一整套凭证、账簿、报表资料交给老师打分。至于老师打多少分,一是凭对该学生平时的出勤率、上课时的态度即凭主观印象打分;二是凭交上来的账簿资料是否齐全、字迹是否认真、数据大体是否正确即凭最终实训结果打分。所有学生按部就班做一样的实训内容,完成实训就算完成考核任务,至于实训的结果怎样得出来的,是独立完成的还是抄袭得来的,全然得不到反映,可能造成认真实训的学生分数反而较低的不正常现象。这种凭印象、凭实训结果一次打分的考核方式,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下降。

二、解决会计实训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综合模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合理安排课时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一门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课程。它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应该适当加大课时安排,最好能达至90学时左右,才能满足手工模拟与电算模拟的双重要求;而且课时安排最好提前至第四学期,让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地完成仿真实训而不受外界应聘就业等因素的干扰。

(二)完善实训教材体系

完善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体系,需从扩大涵盖面、加大实践深度、及时更新内容等方面着手。

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不仅应囊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还应涵盖基础的税务筹划、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等内容,以确保仿真模拟实训能够涵盖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实际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凸显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与逻辑性。

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具备根据已经变化的客观环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务新问题的能力。目前综合模拟实训仅注重培养学生对现有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只知机械核算,不知灵活应用;只知表象,不知本质。一旦遇到问题,如何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就束手无策了。因此,建议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不仅要注重会计基本核算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如增加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去学会审核、鉴别和处理;增加一些需要作出职业判断的业务让学生去分析,去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政策。

另外,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修订, 使教材实训的内容与实务紧密联系,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三)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即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会计管理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技能。这就要求综合实训必须以手工模拟为基础,将手工模拟取得的一系列凭证资料输入到计算机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并利用计算机将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真正实现以手工模拟为基本、电算化效用最大化的宗旨。

(四)全真模拟实训环境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实际业务。学生应该有身临其境的条件,感知企业业务流程。在亲身经历中,自主产生并传递原始凭证,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与记账任务。这就要求模拟实训的软环境应该是全方位仿真的。

首先,模拟企业的业务范围应尽可能涵盖不同行业的业务。如实训资料可以模拟某一集团公司下属多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分别从事商业批发零售、工业产品生产、工程施工、酒店管理、银行业务、旅游业务等多种业务,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处理方法,以适应不同行业会计岗位的需要。

其次,实训资料应尽可能涵盖模拟企业的主要经济信息。如模拟企业的基本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职能分工与权力范围、产品生产类型及其工艺流程、凭证传递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各会计岗位职责、各账户期初余额、原始凭证、历史财务报表等,必要时还需建立模拟公司。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公司里边工作边实训,让学生切身感受模拟实训环境的真实性,了解模拟企业的生产过程、部门分工、内部控制等信息,从而准确计算生产成本,及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综合模拟实训应分组分岗位轮流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最好按三人一组分组进行实训。每组分别设置出纳、会计、会计负责人三个岗位,一人一岗,分岗轮流模拟实训。每个组就是一个模拟子公司,不同的组分别从事不同行业的业务实训。这样安排,既可以让每个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熟悉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财务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又可以让每个学生掌握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式

实训期末,学生将实训的一整套账簿、报表资料交给教师打分,这种成绩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之处前文已述。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单个现场实操测试,三人评分团综合打分的考核方式。

所谓单个现场实操测试就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前提下,将平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制成卡片,由每个学生单独抽取卡片,当场进行手工实际操作处理,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出预期结果之后,现场测试才告结束。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杜绝平时不上课、期末靠抄袭,反得高分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发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的消化上存在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所谓三人评分团是由教师、学生本人、独立第三方(可以是学生干部,也可以是学校相关专业人员)三人组成,三方的评分比重各占1/3。由三人评分团对学生的单个现场实操测试结果评分。这种评分机制,既可以克服原先由教师一人凭主观印象给学生打分的弊端,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综合模拟实训的自我认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参考了独立第三方对测试结果的评价,使得最终的实训成绩公平、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 谢晓妮,纪根培.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思考[J].财会通讯,2009(5):36-37.

[2] 刘青.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07(8):70-71.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涉及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内部控制、安全、会计电算化实施风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会计软件等诸多方面。当前,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能够自动、高效、精确的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无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会计核算领域,电子会计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从而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操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靠电子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记录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电算系统将会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也会进一步得到发挥。

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有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与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会计基础难以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在我国会计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核算过程不规范。大多数企业部门对会计工作没有清晰的、完整的认识,一些基础数据无法准确完整的反应出来,使会计信息系统无法顺利进行。

2.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均衡

总体来说,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高于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大中城市要高于小城镇,中央直属部门要高于地方部门,大型企业要高于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不协调发展,也阻碍了会计行业的统一和规范。

3.相关的软件开发不成熟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会计功能还相对不很完善,对不同的财务制度适应能力较差,数据的保密水平很低。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使会计电算化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比较混乱。

4.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国家在相关方面所出台的政策法规还较少,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漏洞较多。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一些企业单纯的认为电算化是使用电脑,对会计电算化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5.电算化专业人员素质较低

在我国,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接受的关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培训较少,且主要是初级人员,高、中级人员较少,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大部分人仅仅只是懂得相关操作,而对专业的应用和维护缺乏了解。

二、会计电算化改革的构建要求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人才。

传统会计设置是以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完整为目标的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设置体系上,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工作体系。为使会计专业人才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体系应由职业素质、专业核心和综合实践三部分组成。整个体系要以专业核心为中心,而专业核心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体系。

会计专业核心方面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会计内容。例如计算机可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结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针对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能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力度

巩固会计基础,学习相关先进经验。各企业应加强自身的会计部门建设,进一步健全会计机制,不断改进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会计机制的改革。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工作技术,扬长避短,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应经常组织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技术方法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加深对电脑知识和管理技术的了解,加强对中、高级电算化从业人员的培养,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校,使会计电算化健康发展。

2.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国家应加快会计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并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和权威,是会计电算化更加规范化。转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固有思想,使人们对电子会计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3.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会计信息化

完整意义的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信息化。财务会计信息化能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基础上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真正实现会计的全面信息化。

4.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会计信息属于企业机密,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安全性,是许多企业感到头痛的问题。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相关安全制度,例如会计软件要有加密技术、跟踪检测技术,能够进行严密的权限设置;数据库要有加密技术,防范非法人员的入侵,设计在重要数据修改前的自动备份功能等。使会计信息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会计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更加准确、完整的反映会计信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会计电算化的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算化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调,社会应给予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瑛.中国会计信息化研究述评[J].现代商业,2008(33).

[2]彭水根.会计信息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3).

[3]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实施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计划,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性,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突破学科界限,组织项目课程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的会计学本科教育较注重学生会计理论的培养,而高职会计教育更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可在与本科生的求职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取“小本科”的形式从事会计理论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重复实践与遗漏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实践教学效果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比较困难,加之对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统一可行的评价指标,这都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结果。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就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无多大区别,主要分为四大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这就意味着专科学生需要在三年或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和普通高校本科生四年内完成的几乎类似的课程。由于这种原因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然而,会计专业又属于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过多的压缩课时量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起码的理论都难以跟学生交代清楚,或者说仅仅教授给学生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安排时间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更谈不上系统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并且其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时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这说明改革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探索的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被认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是灵魂,项目课程开发是前提,教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科学机制建立是保证。只有各方面发挥协调,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改革,取得

实际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理解项目化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使会计教学适应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会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确定学习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就业需求。会计一体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一体化、学生与职员一体化、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技能证与毕业证的一体化等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多项基本任务。每一项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综上所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未来毕业的去向,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应该设置的工作情境,从而确立学习目标及内容等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培养方向。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必须对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会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确定培养方向。高职会计教育面对的岗位主要包括: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审计助理等岗位,中小型企业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是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统计、仓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如何进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一方面缺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模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不利于学生对企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没有包含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编制于一体的会计整体应用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具体实践。结合上面的分析,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显得不合适了。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 将复杂和繁琐的学科体系与应掌握的技能模块化,一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该技能与未来可能涉及的就业岗位来具体确定。再将模块任务化,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项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工作任务,就相当于在企业实践,教师现场进行指导。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目的,满足未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成功地进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核心。

第一,根据能力目标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传统的会计教学是没有任务驱动的,而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如何把过去单纯的课本理论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重新整合,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只有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才能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以培养会计员为主要目标,会计员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核算,它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账、会计凭证处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和财务软件使用等。通过分析工作的性质,会计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填写、增值税发票的填写、普通发票的填写等,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总账及明细账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这些能力要求可以设置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模块,确定模块后根据工作流程从易到难将模块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在进行每一块的理论教授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二,设置不同就业岗位的训练模块。为了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培养会计流程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成本会计能力、电算会计能力、会计相关岗位能力、综合理财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应围绕会计、仓管、出纳、成本核算等岗位设置模块进行一体化训练,可以设置的训练模块有:

(1)出纳员训练。重点培训点钞、真假币识别、数字及文字的规范书写方法,正确填写支票发票和收据、银行对账、日记账登记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等。

(2)会计员训练。通过对模拟会计业务的实践性操作,重点培训正确填写、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账页格式,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能力,综合掌握会计流程、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使学生达到一名会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成本核算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和编制成本报表,初步具备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

(4)电算化会计训练。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应用、报表系统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培养,使毕业生熟练掌握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证。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更高层次的综合技能模块:如税务会计模块、审计基础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对来说这些模块的要求较高,要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及就业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设置。

三、关于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产生需求的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操作、懂管理。会计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社会实践、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所以,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沟通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矛盾、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二是抗挫折的能力;三是提高其现代办公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英语应用及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尽量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后在教授过程中仍然要精讲理论。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以任务为驱动,主要目的是尽量按照企业实际来设计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教师主导拓展训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忽视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仍然要精讲,在每项任务给出之前,项目方案中的“工作要点”即提供了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不重“面”。教师在导兴趣、导方法、导思维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需要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的要求,可以考虑采取传统理论考试与实操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实训、重平时,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制度。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突出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例如实践考核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70%;考试形式上,可以按照模拟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用会计仿真账务处理替论考试,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考试时段上,更注重平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