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育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有四季,春日百花开,自然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有物种千差万别,生机盎然,人类社会之所以突飞猛进、蒸蒸日上也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思想有差异的个体,作为明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洞察学生的个性,并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注重个性教育,努力发展学生个性,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成长。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在对“才”的要求上步步紧抓,而忽视了对“德”的教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教育大厦的基石,缺乏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履行着调节人们行为的职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规范。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校领导是纪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学生则是纪律的遵守者,教师和学校领导拥有监督学生遵守纪律的权利、处分学生的权利,学生则必须履行遵守纪律、接受处分的义务。传统的学校纪律体制,之所以会使教师和学生走向对立面,是因为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割裂开来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的同时: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进行现代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更新观念,只有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才能进入现代教育的境界,才会进行现代教育。
总之,在教育管理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索质的提高,言传身教,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第一阶段:过渡、养成期
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基本上还保持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告别了小学“保姆式”的教育模式,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同时,他们面临学习科目增多、课程繁重的新情况。这一时期,班主任有两项中心工作:其一是要不失时机地利用、保护和引导学生对新学科的好奇和兴趣,使之保持下去。对学习吃力的学生更要关心帮助,要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帮助他们弥补差距,防止学生一开始就由于转化不好而掉队。其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学习、生活制度,尽快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给予正确的导向,防止自由涣散现象发生。立规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让大家接受和理解,管理方式应比小学那种“保姆式”管理稍宽松些,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期中考试后到学期末,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已比较适应,这时部分学生很容易出现对新学科的好奇心消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并因此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这时班主任应协助任课老师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意志,从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主动防止出现偏科现象。
七年级下期,学生的心理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实行自我控制,加之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强,班主任在常规管理中对班集体的学习、纪律、卫生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实行严格的量化评比,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通过强化管理和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的意识经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从而逐步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防止分化潜伏、缩小两极分化期
八年级是整个初中教育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学生的成人感日渐增强,但他们那依然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又往往易于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他们常常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与教育,而一意孤行,且无论正确与错误都可能坚持到底……在这一时期,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增强其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避免因轻微受挫或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求上进和学习下滑。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把不良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八年级第二学期,两极分化问题日渐暴露出来。通过一年半的学习,由于智能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已出现差距,有的成了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学生,有的则感到学习吃力,应接不了,有的还可能成为“双差生”。这时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应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中心,突出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管理措施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好学生不偏爱,不溺爱;对后进生要多给一些理解,一点温暖,对他们的要求坚持“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方针,对他们的教育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阶段:引导成熟与冲刺教育
九年级是教育管理最关键的一年,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初三上期,学生的幼稚性、盲目性和依赖性迅速下降,而自觉性则有较大提高。面对毕业、升学和就业考试,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教材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也达到了初中阶段的最高程度。因此,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圆满完成学业,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初三将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尽力学好最后一段课程,以积极的心态,渐渐步入圆满完成学业的最后冲刺阶段。
第二学期前半学期,学生处于一种比较成熟稳定时期,班主任应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同时,还要继续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既要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指导他们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看待理想、人生。同时,还应适当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学教育管理 师生沟通 影响因素
一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师生间相互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师生间关系如何,怎样沟通,直接决定着教育交往和教育活动效果的优劣。我认为: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应该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在教育管理中,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同学们下意识地模仿、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行动做学生的榜样,从而影响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谈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素养,既要重视“言传”,又要注重“身教”。
其次,师生间要做到平等交流。教师学生交流,教师往往作为主角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老师一边说,学生只能作为教师的配角在一边默默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自主性、探究性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再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
如上所述,沟通内容被准确可靠地理解和接受,便实现了有效沟通。相反,若沟通过程中出现某些干扰因素使信息或思想发生扭曲、变异或丢失,便出现了沟通障碍。现代教育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严重阻碍师生正常沟通。
(一)教师越严厉,学生越叛逆。据调查,近年来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教师越严厉,学生反而越讨厌老师,连带着不想上课,久而久之,便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逃课和旷课。
(二)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用审视的目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了师生距离,自然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便失去了话题,最后师生的沟通交流只能无疾而终。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敬业精神减弱。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讨厌自己的职业,不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有个别教师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
面对阻碍师生沟通交流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学生间更好地交流沟通。
(一)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种关系就决定了这种沟通交流是低效的。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给学生一些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沟通的效果随之会得到大幅度强化。
(二)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和学生谈心。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躬下身来像平常朋友之间聊天拉家常一样,亲切、随和地学生攀谈,话题要生活化。除学习之外,老师可以问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学校的饮食起居,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这种谈心的方式,老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好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彼此链接的一个桥梁,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在现实教育中,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并把其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否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相反,学生越尊师,教师更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确立这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沟通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我们要共同建立师生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流畅、有效地沟通,向理想教育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职 教育管理 学生主体式
[作者简介]陈瑞莉(1976- ),女,江苏江阴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71-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后大众化”阶段,学生参与的形式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面对庞大的高职学生群体,要充分重视高职学生主体的作用,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性。
高职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强化实践性教学,注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塑造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一名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位工作者,学习的过程不是僵化的“念书”,而是真实的“工作”;教师的定位应从“授”变换成“导”:引导、诱导、指导、教导和辅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学习问题的策划人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牵头人,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选择学习方法,完成学业任务。
学生主体式的高职教育管理是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创新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在高职学生探求知识、学习技能和为人处世中居于主置,承担主体职责,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两个方面:主体意识是指高职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的感知程度;主体行为是指高职学生在自主意识支配下实施的行为。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的教育价值观对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基本上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后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突出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观都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偏颇之处。前者忽视个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后者忽视社会价值,只顾个人利益,无视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两种价值观的缺陷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想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自身教育的价值取向,顺应时代的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高职教育必须承认个人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重视学生的全面智能开发、人格塑造以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和促进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要求,突出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个性化发展,建立“人人可成才”的发展环境和成长路径。
2.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致力于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上,但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初的“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学,并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都很缺乏。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定规矩、教学生、管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的考核依据。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迅速发展,它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它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展,而潜能类似于本能的性质。
一、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教育关系到人的整个发展。但是,目前的中学教育中还是存在很多阻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量化的管理手段违背个性发展
所谓中学教育管理中的量化管理手段就是通过量化的方式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成果。升学率、教师工作成效、班级之间的孰优孰劣甚至学生的品德这些都要进行量化管理。通过量化的手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会根据这个指标管理学生,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教师的工作效率等,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为了达到量化管理的要求,学校之间甚至硬拼升学率,使教育出的学生高分低能。而那些在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也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慢慢成为社会的底层。这种量化指标往往与考核奖励等挂钩,所以很容易使得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恪守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不但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的人才,并且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教育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的培养制度一样,片面追求效率,而缺乏人性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新教育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长期存在的教育管理制度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去调整,就会采用老套陈旧的方法,而这种教育管理制度必然会阻碍中学教育的发展。其次,中学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全方位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理念的投入,只有加强人本化理念的发展,才能提高学校中的学生与教师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倡导尊重教育
首先,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学校要摆正自己的立场,不能将片面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而是应该在充分发掘学生独立创造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不单是只有成绩没有能力的低能儿,最终培养出学习素养与创新能力综合发展的人才,这才是以人为本,尊重教育的根本体现。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从内心上认同以人为本的观念。
其次,学校管理者不光要从内心上认同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要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学校管理体制中,创造一个有人性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往的培养机制倡导一切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学率为中心,包括教师的考核制度以及学生的考核制度都以学习成绩为依据,这样就导致管理者和任教者忽视学生道德及创造性的发展。
最后,学校要创造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鼓励师生教学相长,互动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不是单纯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都要围着学生转。在这个人本体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以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之上开发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学生要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优秀才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就形成一种健康全面的互相学习的氛围,此为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