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类课程;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黎建新(1966-),男,湖南华容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瞿民华(1972-),男,湖南桃江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创新与特色案例开发”、2008年湖南省特色专业(市场营销)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2-02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是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以培育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1]一般认为,商学领域的案例教学肇始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到上世纪的中叶,案例教学已经在欧美大学的商科教育中普及开来。但在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才进入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课堂。整体判断,由于推广和应用的时间还不太长,我国商学领域案例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还不太高。
案例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生动、复杂的管理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已被欧美国家的教学实践所证实。为了具体了解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推动我国案例教学的发展,笔者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参加中国管理学年会和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年会的高校教师。调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问卷调查。通过大会组委会提供的含电子邮箱的代表名册,笔者向参会者发送附带问卷的电子邮件。以这种方式发出电子邮件120封,回收67封。二是深度访问,在会议期间,通过大会组委会提供的代表房间号,随机抽取了10位代表开展深度访问。两种调查方式共涉及全国41所本科院校的教师。受访者所在的高校包括教学型(9所)、教学研究型(24所)和研究型(8所)三种类型的大学;调研对象都是在这些大学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他们所主讲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销售管理和旅游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
以下笔者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改善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建议。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笔者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深度访问的内容,归纳了当前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重要性尚未体现
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案例教学是管理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哈佛商学院的成功,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体现。据调查统计,有71.7%的人认为案例教学很重要,26.1%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2%的人认为不太重要;认为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有10.2%,认为部分得以体现的占23.7%,认为还没有得以体现的却占了66.1%。
在分析案例教学重要性没有得以体现的原因时,有63.2%的人认为是教师不重视;认为学生不重视的占36.7%;认为学校不重视的占79.6%。基于此,并结合深访发现,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是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准备、去实践案例教学;而根本原因,是高校在教学管理层面缺乏明确的、针对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投入较理论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激励、没有扶持,教师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其积极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避实就虚、避难趋易,并由此导致案例教学开展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将“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两者混为一谈,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据本次调查统计,63%的教师认为二者有差别,37%的教师认为是两回事;但同时,有高达59.1%的教师承认在具体教学中没有将两者区别对待,22.8%的教师试图努力将两者区别对待,18.9%的教师已经将两者区别对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精力有限,而要真正把案例教学上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二是高校现行教学管理机制和政策对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缺乏激励和扶持。
3.案例缺乏时效性、代表性和本土性,课堂缺乏互动性
对目前的案例教学,有54%的老师认为比较满意,有40%的老师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合适的案例。调查发现,现有的教学案例往往不具有时效性、代表性,很多案例是几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的。另外,案例的内容往往还停留在传统产业上,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新型业态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案例自然不对学生的胃口,所以很多学生对案例教学常将自身置于案例讨论之外,不关心、不配合、不思考、不发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情感上、智力上、思维上、认知上”的互动,[2]所以案例展不开,难以深入,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
4.课程设置欠科学、不合理
现在的高校,无论是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还是研究型的,都重视基础教学,强调教研教改,因而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建设得越来越科学合理。但在体系内的课程排列与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欠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被安排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开设,如“管理学原理”,低年级还没有接触太多的管理理论,还缺乏运用专业理论综合分析管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课时安排不太合理,一门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安排32-48个课时,仅够理论讲授,教师已没有时间去组织案例教学;三是在课程设计时没有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独立分离,而是混为一体由教师随机掌控,这容易导致把案例教学变成理论教学的课堂举例。
5.高校教学软件、硬件欠缺,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所谓教学软件,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前文中已提及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二是指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管理学科与企业、市场联系紧密,强调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从事管理类教学的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在企业、市场历练的经历,缺乏管理实战经验与能力,同时又没有接受专门的案例教学培训,对案例教学的主持与课堂控制能力相对不足。
在案例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是教学场地及其配套设施等物质硬件的配置。理论教学大班合堂的场地、“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不适合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沟通和互动。投影仪、麦克风、幻灯机、互联网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三、提升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水平的建议
1.明确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的关系
这里要指出,“案例教学”与“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课堂例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企事业单位面临的复杂的实际问题。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使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进人角色,设身处地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它综合了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训练,能够提升学生搜集资料、市场调查、决策判断以及经营反思等多项综合能力。[1]而后者是指在理论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原理和概念的了解,编写或引用与之相关的例子。它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对案例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有机地将两者穿插,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开展案例教学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在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没有相应的、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制度上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且将其教学效果纳入评优评先的评比标准中。
3.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编写或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编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服从于课程目标,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如果偏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案例即使再典型、再新颖,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南辕北辙,自然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另外,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坚持本土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原则,宜“中”不宜“外”,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旧”。必须立足国内、甚至本地,广开案例来源,及时总结国内企业、本地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这样的案例展开分析,使学生领悟管理的实质,掌握企业运营中的种种管理技能。
4.加强课堂管理,完善案例教学流程
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案例考试或考查三个环节,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流程。[1]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方面。在课前,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遵循案例选择原则筛选案例;二是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教师的分析抓住了案例的精髓,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将案例分析引入深处;三是设计案例讨论过程,包括讨论形式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准备,是指学生在课前熟悉、分析案例内容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还要督促学生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课堂组织,是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运用提示、反问、追问、鼓励、表扬等多种方法,组织、引导、激发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使讨论能够继续深入,并及时作出总结的过程。案例考试,是指对案例分析讨论情况进行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论证观点的论据充分性、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结论推理过程的逻辑性等方面。
5.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必要的案例教学硬件水平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能否成功,教师是关键。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唱主角,教师为主导是配角却要充当多个角色。教师首先是案例教学课堂的主持人;其次,是案例分析讨论进程的控制者;同时,教师还是案例讨论方向与深度的引导者和案例教学结果的总结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角色转换是否得心应手,都有技巧和学问。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必需定期对从事案例教学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如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案例教学的示范课,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深造,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等等。
另一方面,适合案例教学的场地与设施等硬件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应该配置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教室,座椅的排列可以是“圆桌形”、“矩形”或“六边形”,配备了互联网、投影仪、麦克风、活动挂布等辅助设施,还可以创建网络案例教学教室。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教室相比,基于网络空间的案例教学教室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增加与教学时间缩短的矛盾,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灵活性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等优势,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延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与利用率。
参考文献: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一、现状:被异化的教案检查
传统的、目前通行的做法是: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定期标准化检查评比教案,且结果与教师诸多利益挂钩。此做法衍生了诸多怪现象,如写而不用、写用对立、抄摘教案、复印教案、下载教案等。相当部分教师写教案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无奈的检查。每逢教案检查日,老师们便忙忙碌碌,挑灯夜战,抄得手都痛了。如何让最少的字数,取得最大的视觉效果,也便成了一门学问。更聪明的,可以让老树再开一次花,结一次果,发挥余热。到了网络时代,各种电子教案更层出不穷,不但可以一课一课地复制,甚至可以一册一册地下载,难言之隐,往往一键了之!看到这种现象,心中很是无语,究竟该怪老师们工作不认真,应付差事,还是应该怪管理者愚钝,不能明察秋毫!不禁为教师感到悲哀,多无奈呀,写教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必须,却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不禁为教育管理者感到悲哀,查教案已经不能够督促检查备课的效果,却异化成一种阻碍教师发展,引起教师反感、劳而无功的无效劳动。笔者调查了周边学校400多人,有近85%的人认为当前写教案是一种负担。许多老师认为上课才是监控的主环节,并对"僵死的教案监察制度"表示"非常鄙视和厌恶"。
二、思考:
(一)正确认识检查教案的意义
毋庸置疑,教师书写教案是职业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是备课的结果,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好课的保证。但是检查教案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绩效考评,评出优劣,分出等级,予以奖惩?抑或是体现管理的权威么?我认为,检查教案的目的还在于促进发展,一方面是促进教师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检查教案就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体现学校管理权威的"单纯控制"的视野去制定方案。诚然,要求教师认认真真写好教案进行教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优秀教案"泛滥、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师成才意识强烈的今天,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浪费时间,束缚教师课堂主观能动表现力,滋长教师克隆教案歪风,扼杀教师创新意识,制约教师专业成长,降低教师的幸福指数和成就感,影响学校干群关系,难出有思想、有个性、有特色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课堂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加工厂,而是充满变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生成场;师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教师不是神仙,不可能事先预知课堂将发生的一切;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教学的样本、范例和道具;好的教学,应是活力、张力、魅力的有机统一,应是个性、灵动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切都说明,有形教案宜少写或不写!
(二)正确认识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
备课不等于写有形教案。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方案、预案,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和文化的,以文化的为主;准备的方式包括教具制作、读书学习、观察思考、调查研究以及写(制作)教案。写(制作)教案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其成果形式为有形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等一一详尽写在教案本上或储藏在电脑中。而学习、观察、思考、研究是备课的主体部分,其成果形式为活教案、无形教案——在脑海里对教学进行宏观的规划、策划(设计、构想、预谋),重点放在理念、方法、思路的谋划上,细节之事、操作之事、发挥之事视具体时间、地点、环境、学生而定。广泛的适应性,是无形教案的最大优点。备课应以写活教案为主!
三、对策:
(一)确立新的备课观(教案观)
提倡教师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研究,少写或不写有形教案。针对不同老师,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尝试多种形式的备课,给积极探索备课新形式的改革开绿灯,允许多样教案形式:文本的、电子的、提纲式、纸条式、演示文稿式、视频式……
(二)建议分层次要求书写教案。
1、对任课教师教龄不足5年的要求手写纸质教案。写写教案熟悉一下教学的流程、加深一下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已经工作多年、对教学已经很熟悉且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电子稿即可。
2、对任课教师教龄不足5年的要求教学内容要详细(如什么地方举例、举什么例都有标示),对有6年以上教龄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纲的形式出现。
3、对多课头教师的教案可要求写一份即可,但必须以课时最多的一门为主。
4、教师的专业化绝不是仅仅靠写教案培养起来的,靠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靠的是教师不断的阅读、学习和反思。应当把教师从繁重无效的教案抄写中解放出来,给教师的身心"减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阅读、交流和钻研。为此,建议在版本不变的情况下,一份教案可多年使用,但要求每学期都有创新之处,教后的反思和总结就是教案的补充空间。一节课成败得失的反思和总结就是教师提升自我推动力,可以要求老师把教案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
5、对于擅长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检查。因一套课件要比一套纸质教案付出10至20多倍的劳动,这也是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校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因之一。但要求纸质教案格式内容有的,电子教案也要有。我们要在全校内大力提倡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经常开展课件比赛活动,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减少大量的纸张,并且有许多课程可代替大量的纸质挂图,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资金,同时,因教师在制作过程中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炼、选择丰富多彩形象逼真的图片、动画等,无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帮助的。这应该是我们今后要大力抓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对象上,要因师而宜、因校而宜。一般来说,教龄长的,或所教班级多的,或素质好平时又善于学习、研究的教师,可以淡化有形教案;文化底蕴深厚、学习研究风气浓厚的学校,可以淡化有形教案。在时间上,要循序渐进。由写教案到不写教案,由模仿到创新,由任务型劳动到创造型工作,这才是优秀教师成长、发展的正态轨迹,才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改革教案检查制度
以上论述并不表明就不用写教案,而是说明我们何不能不查教案,或着我们完全可以一种更科学、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方法改革教案检查制度。
1、要放开手脚,检查方式要创新,要想办法利用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2、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让教研组制定出各学科的"备课卡",利用"附页"、"附录"等解决详案问题;在各位教师充分选择的基础上,各备课小组确定所要使用的优秀教案,并负责复印、分发,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增删;对使用自己的旧教案,一定要重点备学生,要有扩、缩、调、增、删的"说明"。
3、一定要围绕"教师是否在思考课"来确定检查的项目、内容,并要有"跟踪考核"的后续措施。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劳动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也就是教师的备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隐形备课(即对课的深度思考),隐形备课的质量更大程度地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案检查不仅要看教师课前的准备,也要看课堂教学情况,着重要听取学生反馈意见,还要看教师课后的反省行为。比如,电子教案一定要有教后感或课后反思以及调整说明等。对"两头"的教师(写出较好教案的教师和写出的教案比较粗糙的教师)要结合课堂考核、学生意见、课后反思公开课、学习效果检测等形式促成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
4、要分类要求。确定各类"底线",并要有预后措施。如果既不按学校教研组制定的备课、写教案,课堂教学学生又有意见,那么,无论是谁,一律详写,并且由指导教师每日审阅。
(1)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微格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方式,在技能示范、理论学习的观摩和讨论、角色的扮演、教案的编写、评价反馈等环节上都需要体现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指导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只作为一个引导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才会有更多的感受。(2)增加微格教学课时,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设施。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与其这样,还不如适当开放,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提升设备使用率,这样也可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3)重视教学反馈,及时作出评价。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师较快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在问题出现时及时解决。除学生间的互评外,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出评价,并在最后给出一个总结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的所在,更快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教学反馈将流于形式。(4)不拘于微格教室,适当带有学科特色。生命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密切的学科,在实验比重不断提升的今天,微格教学需要对实验部分进行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利用相关设备及摄像机、录像机等,选择较小的生物学实验室,根据微格教学的原理进行模拟实验课程。
2设计准备环节
在该环节,首先需要学习微格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法、初中生命科学教学法和艺术教学法等一些相关理论。通过学习,对微格教学形成初步的认知。其次,需要了解每次训练时的1~2个主要技能的目标和要求,切忌一次微格教学进行过多技能的训练。在目标确立以后,需要编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等。特别应注明讲授内容的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及对策。根据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特点,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验的部分,在实际的微格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个部分。例如,在上海教育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4章第1节“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实验中,“教师”首先应制定教学目标,并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提问和引导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1)重点和难点:徒手切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内的作用。(2)教学流程:提问①同学们,你们发现叶片结构有哪些组成部分啊?提问②这些结构在形状和排列上有什么异同?提问③这些结构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由此推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3教学训练环节
该环节最主要的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轮流扮演“教师”,其他成员则扮演学生。在10~15min时间内,都应该对各自的授课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以明确本次教学目标,便于之后的反馈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及修改总结。演示结束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回放,通过录像讨论其中的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并内化。以“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实验为例,在微格训练过程当中,“教师”应加入实验部分的内容。微格教学基本都在特定的教室中进行,但是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科目,其中实验部分的教学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选择较小的生物学验室进行教学训练。此时,“教师”也应当对实验过程中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制作等进行示范,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训练。这样可以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况,也可以让参与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出实验部分的优化意见。
4反馈修改环节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 教学 效果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紧扣大纲,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
一解,并有目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各个学校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如九年义务教育省编初中生物实验本第一册(下)就选编了观察与动手29项,学生分组实验4项。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曾对基层学校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三类生物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和抽测,发现常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教师所教学生普遍对生物课感兴趣,测试成绩优良。
四、抓基础理论教学,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在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现象,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六、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要注重选择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找准了最佳结合点,不仅教师所介绍的实用技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还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提高生物课堂
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
七、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