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历史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与人格理论 中国国民性 儒家思想
所谓国民性,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总体表现出的品性,即一个国家国民最普遍表现出的人格类型,是对一国具有代表性的人的特征的概括,故针对正常人格而言。这种品性,既源于种族特征的不同,也可来自后天遭遇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各个国家中不同的国民性。国民性与典型人格类型不同,其分析不需太多田野调查实践与复杂数据,具有普遍概括性和笼统性,故较易实行。
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在西方二战时期曾一度兴起。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渗入,现代中国的国民性已变得较为混杂难以表述,甚至某些已与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相背道而驰,西学的传入与过度应用更使现代中国国民性格不具有了中国本土的代表性。本文仅从中国古代儒学角度对中国人的传统国民性进行分析探讨,从信仰体制、道德准则和人格培养三方面将国民性概括为忠君爱国、仁义至上和中庸之道。
一、信仰体制:忠孝统一
从信仰体制上看,中国古代社会中主要以信仰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作为全民性的国家宗教。其宗法观念与天人合一观念从信仰层面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对国民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中国人普遍重视家族观念,祖先意识强烈。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人祭祖的隆重仪式上,更表现在中国人“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上,这早在先帝舜时期就有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十分重孝,一家中若是出现孝子,则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赞扬。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就以“孝”作为最基本的选拔标准,由众人推举,称“举孝廉”。中国儒家传统“十三经”中就有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孝经》,是关于孝的理论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人家族传统中,是以父权至上的宗法制,一般重大事情都需要向父亲请教过问,包括婚姻问题,大多是父母包办,即使是自己的意愿也需事先请示父母,征得同意方可进行,否则就会有被社会指为不孝而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国人如此重“孝”,包括统治者也宣扬孝道,以孝治天下,以得到支持与维护。中国人认为,以孝为先,有了孝,人民自然会归顺于君主,孝是忠孝仁爱信义等基本道德的根本所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也。”《论语》中的此言正是体现了“孝”的一系列好处,孝子极少有犯上作乱背叛君主的想法。由此可见“孝”是忠君爱国思想的前提。这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忠孝二者相统一的观念,也是国民性之一大特点。
二、道德准则:仁义之上
前面讨论的中国人所重视的忠孝观念,但这种忠孝观念是以仁义的道德准则为前提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曾说过,忠孝都要“以义为先”。不符君子道义的事万万不可做,而这道义的前提就是符合“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的实现是孔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状态。“仁”是最重要的品格,万事都应符合“仁”复归于“仁”。“义”则由“仁”衍生而来。所谓仁义礼智信都是以“仁”为根本的。孔子主张回归“仁”的道路是“克己复礼”,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回到礼的道路上来。西周时期即已制定形成的周礼是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应的。“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儒家主张以礼治天下,这其中就要以统治者实行“仁政”作为基础。实行仁政,人民就会温顺并且厚道,像先帝尧舜时期就是如此。
且君子也应以仁为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主张有志之士要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仁义道德理念。孔子认为,“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样即可实现仁。仁不仅应作为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统治者的根本统治手段,更是作为了百姓庶人一切道德准则的基础。
孔子还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这可谓是对接近仁的状态的外在表现的较为细致的描述了,也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一大特色。中国人普遍具有老实内敛,逢人不爱张扬,遇事不爱争抢的特征,却给人一种温和敦厚的亲近感。古代社会中的中国人中更是普遍具有“仁”的特性。辜鸿铭先生认为中国人精神的最大特点就是温良,这主要是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这也是“仁”在国民性格中的一大体现。
三、人格培养: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对人才的培养,不似西方教育那般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重形而上的气节与道德观念的树立。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几乎是持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对“君子”的推崇也成为中国社会中普遍的人格完善标准。
所谓君子,可用“中庸”来概括。“君子不器”,君子尚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经过历史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气节,体现在忠君爱国的观念中。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可见中庸的品质在中国人中具有神圣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并形成一种价值趋向体现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用孟子的话概括,这是一种“浩然正气”。
中国古代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后来的教育中,也体现在在童蒙教育。所谓童蒙教育,指中国古代7~12岁的教育,即洒扫应对等基本礼仪和伦理道德的学习。其作用不可忽视,是为后期儒家系统教育、为日后学习君子之道打下深厚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人格气质初步奠定形成中的重要一环。
中庸之道同样表现在礼上。儒家主张以礼治天下,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乃至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原则。它处处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中和色彩,建立在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体现了中国人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外在表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代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在文化与人格理论的视角下所探见的中国人国民性具有忠孝统一、仁义至上、中庸之道三者合一的特性,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等级宗法性制度中,更体现在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普遍文化群体中。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与品格特征,区别于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包括政治思想、社会制度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如今我们更应弘扬这种文化特性,弘扬中庸之道,选择传统并适合我们国民性的东西,而不是盲目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这有中体西用,才能使中国人得以重新闪耀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辜鸿铭著.李晨曦译.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33-02
知识经济条件下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组织层面的学习行为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培养企业的学习型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组织建设以及学习修炼等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文化相比较,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
1.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学习型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主要是系统思维方法和心灵转向的自我超越,这是学习型企业文化源源不断的主体创造来源。在这种企业文化中,企业组织成员从最高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系统、全局、动态地思考与认识企业各种价值链,都能注重成员自身的反省与体悟,是对分割的、片段的、静止的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
2.学习型企业文化与组织学习具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型组织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所面临的竞争更残酷,唯有通过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来提升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普遍的学习。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中,员工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文化、科学技术学习,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进行修炼式的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重视组织成员的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人真正成为组织的中心,组织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利润,为了资产增值,更是为了给每个成员创造一个能施展个人抱负、进行自我超越的环境。因此,我们说学习型企业文化更关注员工的发展,它比传统组织更多地营造适合员工发展的组织环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
4.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其中,个人学习是组织信息获取和加工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通过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塑造,积极引导员工加强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同时倡导员工树立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使企业全体员工在这种学习型文化的影响下,建立与企业愿景一致的个人学习目标,全心投入,不断修炼,自我超越,将学习作为个人的终身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引导形成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5.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共同愿景的学习文化。员工学习过程要实现自我超越,必须将个人目标和组织愿景联系起来,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中的共同愿景可以使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工作和学习的目标趋向一致,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进取心和信任感,有助于团队学习精神的形成。因此,培育一种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使命,也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诸多相通之处。现代企业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共同愿景的建立
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指出,兵家的制胜之道,以“主孰有道”为首,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2]在《淮南子》中,也有“上下一心,君臣同志”的论断。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共同目标的建立,并希望通过“上下一心”来强化组织的整体意识,激发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从而形成众志成城、摧城拔寨之势。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向往的意象,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它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鼓舞和感召的力量,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共同愿景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传导到组织各环节中,从而引导人们团结协作、共同进退,提高组织的整体性和效益。共同愿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能够在员工心中注入活力,促进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提升。
共同愿景是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的,个人愿景的力量来自于个人对愿景的关切和信心,共同愿景的力量同样来自于组织成员对愿景的关切和信心。所以,共同愿景应该是人人衷心向往的愿景。在共同愿景下,每个组织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从而达到精简机构、效率提高的目标。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团队学习的形成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同时,“和谐”观也要求人们倾力合作,精诚团结。“和而不同”揭示的就是不同特质的事物、不同特点的人之间,可以通过和合的方式,达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存在。先哲们的这一思想与现代的“团队”意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温故而知新”,对于当今提倡团队学习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团队学习,它是建立在“和谐”和“好学”的基础上,是发展企业员工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动过程,它鼓励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形成整体大于个体的学习效果。
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提升方式,也是一种增进团体智慧的过程。团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它必须学会如何萃取成员的智慧和才能,确保整个团队既具有创新性,又能协调一致地行动。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它不但可以改善团队的搭配与和谐,减少组织成员内部的消耗和磨损,还可以共享知识,产生创意,使团体智慧远远高于个人智慧的总和,而且在复杂的问题上,能够做到比个人更有洞察力,更为聪明。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心智模式的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文化,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念都首先要求端正自身心态,然后对他人进行判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一样,员工们不能总以原有模式来观察和分析世界,而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站在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应,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的经历的积累,包括社会道德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阅历和历史传统等。这些长期的积累导致不同的心智模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改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获得成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心智模式的正确性,才能不断改善个人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获得进步和成功。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整体思维方式的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传统哲学提出的“气一元说”、“阴阳五行学说”,甚至中医理论提出的经脉论、脉象论等,本质上都是系统论。这些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一种系统思考的方式。企业组织也是一种系统,是由一些部门、人员等相关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通过多种复杂的方式和渠道相互之间发生影响。系统思考的修炼方式,就在于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理解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顾全大局,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处理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找到持续有效的解决对策。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考,就是把需要研究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分清其中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加以处理和分析。根据系统思考的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对企业组织现实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控制和协调的时候,不能局限于细节和局部,而应该从全面和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以把握长期和近期、全局和局部、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关系。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自我超越的实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可以视之为个人思想道德的成长过程,以及个人品性的修炼过程。儒家所推崇的“为己”和“为人”的思想,注重“内圣”的追求,也是人格的完善过程,其目标是要达 到理想的精神境界。道家的修炼思想与儒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中的代表人物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就是要求人们摆脱各种名利的束缚,回归人的本性,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思想的自我修炼。
自我超越的目的在于创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自我超越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突破极限,通过技巧的精熟,战胜自我,不断进步,实现个人技能和人格的升华。自我超越把企业愿景作为驱使员工前进的目标。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它以提高个人才能为基础,却着眼于更高的目标;它关注精神的升华,但又不局限于精神层面。自我超越需要人们全身心投入,不断进行创造和超越,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终身学习。
由自我超越的员工所组成的企业组织,以个人的学习为起点,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从契约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即从工具性的工作,转变成精神层面的工作,建立组织内良好的互助关系,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提高每个员工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学习精神,从而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德,剑平.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小企业 精细化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竞争显得愈发激烈,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有必要全面提升自己,使企业能够站稳脚跟,其中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使企业能够乘势而上。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提出首次提出精细化管理又被叫做“精益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强调企业在加强服务与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能使企业获得利润,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需要企业能够一改往日的粗犷的经营形式,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目标,决策并计划企业的任务、生产流程、产品标准等,使企业文化、业务、营销等得到精细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不乏有成功的精细化管理例子,如:我国海尔集团和美国福特公司等。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小。因此,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许多企业又提出了精细化财务管理,它是企业利用自身财务管理职能,优化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方式或方法,扩展企业管理领域,对企业每个岗位与每项业务都要进行详细设计和规范工作流程,尽可能挖掘企业财务管理的潜在能力与内在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财务利用率的提高,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精细化企业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更趋于专业化,拓宽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系统化企业财务管理流程。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可靠的决策的依据,使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更加准确,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而精细化财务管理更能明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效,使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发展方向以及投资情况更加明确,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精细化财务管理还能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为公司找寻最佳发展方向;精细化管理能使财务工作者更加明确财务工作流程,使他们能够更加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精细化管理能够反映出企业的一些细微的投资问题,使高层管理者能够提前进行风险控制,减少企业损失;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一部分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使员工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有进一步的了解,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责任心,使企业上下团结一心,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中小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在精细化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必要尽早发现这些问题,找出解决对策,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生存下来。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就更有必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并精细化财务管理,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小企业的财务预算范围与目标已经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但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未能及时发现这种变化,仍然停留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阶段,使企业财务管理逐渐偏离了市场的轨道,给企业带来了危机。
(二)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市场的变化,许多大型企业开始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使企业能够跟随市场发展的脚步。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往往竭力进行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使用最原始的手工帐等,财务管理效率低下,且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与市场接轨,进而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
(三)财务管理手段单调
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量极大丰富,信息传递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不再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现在多数中小企业没有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全面预算和质量管理,使公司不能通过正确的财务管理合理进行成本控制,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许多中小企业甚至还因此倒闭。
四、优化精细化财务管理对策分析
为解决中小企业在精细化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应该跟随市场发展脚步,转变“会计即财务,财务即会计”的传统观念,使企业财务工作不仅仅停留在静态记账的形式,而应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细化企业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对企业进行全视角、总过程的动态控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精化、分解、细化、再整合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带动和促进企业发展。
(二)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合作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手段,包括: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甚至是全部的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有必要和企业其他部门进行合作沟通,以便把成本控制和产品的开发、宣传、营销等进行结合,实现财务管理的全程参与,因此,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得到企业其他部门的鼎力支持,才能保证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财务管理的优化,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
(三)加强企业财务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按照“分解到项、总量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细化财务预算,将各项费用和成本进行细化,杜绝企业人为浪费,对企业各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其次,要细化财务结构,使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再次,要细化成本核算,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细化管理和监督,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最后,要细化监督考核。由企业预算审计、财务、劳资等部门合作成立企业管理监督小组,制定财务监督规则,严格奖惩制度,养成企业员工自我监督的习惯,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要使企业财务管理得到精细化,就有必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确保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得到有效的推进。利用ERP系统,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程动态监控,通过先进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信息的网络化、业务的模块化、层级的扁平化和数据的一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准确的收集财务或其他业务的资料,并及时进行汇总、监控和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此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能实现企业集成化管理,降低信息传递中的成本和信息遗漏,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收集速度,使企业能够迅速地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使企业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企业运营机制和精细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五)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人才的推动。因此,企业有必要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有必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财务人员的责任心,使其能够养成严谨、务实、勤恳的工作作风,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和激励,使企业财务人员能够掌握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改进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上的不合理之处,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做好准备。
五、结语
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精细化财务管理是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的必然选择。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使管理者能够准确了解企业各部门的情况和企业发展的各个细节,能够拓宽财务工作的空间与范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和挖掘财务人员的工作潜力,能够发现其在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死角,促进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萌.浅析当前企业精细化的财务管理[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22):53-56
[2] 许静.电力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 时代经贸,2008,6(111):125
[3]俞小飞.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中国农业会计[J].2009,(11).56-57
[4]蔡洪清.浅谈如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财务与会计,2004(7).42.-43
关键词:历史文化古村镇;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相关性
一、历史古村古镇地理空间结构形态分布简析
作为镶嵌在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的古村古镇,有着相同的共性,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又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们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古村古镇可分成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系统。北方多为平原地区,古村古镇多分布在东北平原区、长城区、黄土高原区、华北平原区4个区域;南方系统分为长江中下游区、江南丘陵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4个区域;西部系统分为北方牧业区、西北区、青藏区3个区域。由此可见我国历史文化古村古镇总体上呈聚落型区域分布。
历史文化古村在全国有两个高密度区,一个是在晋中地区,另一个则是在皖南地区,这两个古村聚集区素有“北晋中,南皖南”的说法,这两地的人大多以经商致富,他们回乡后便投资家乡,兴建宅地,以此来光宗耀祖。这两个古村聚集区的形成是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23个历史文化古村之多,民间故有“皇家看故宫,民居看山西”的说法。而皖南名村则包括安徽中南部、浙江大部、江西北部三大区域,这里有安徽宏村、西递等典型徽派建筑聚集名村。其古村聚落的形成是历史上晋商和徽商对家乡大量投资与文化沉淀的结果,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古村的历史文化。
不同于历史名村的商人投资建设家乡的形成机制,历史文化古镇往往与古代交通格局和商品集散动力相联系。历史文化古镇在全国也集中为两大区域,一个是以江浙沪交界带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区域是历史文化古镇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江南古镇大都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拥有浙江乌镇、南浔、同里、西塘、上海朱家角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江南古镇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成了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地。江南古镇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艺术载体,是江南鱼米水乡文化和丝绸文化的结晶,长期以来,它们形成了其它古镇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文化。
四川盆地则是另一个古镇聚集地。四川盆地古镇以四川东南部平原及丘陵地区为核心,是巴渝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集中体现。巴渝地区丘陵众多、水系发达,成为联系内陆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水上运输要道,在交通节点区位逐步形成交通枢纽古镇。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以及“南方丝绸之路”之称,长期以来济较为发达。其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故吊脚楼成为其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拥有上里、罗泉、摩西、龙华、铁佛、西坝等名镇。这些古镇的形成体现了山水兼容的巴渝历史文化以及特殊地形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
二、古村古镇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探讨
古村古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的典型载体。中国历史文化古村古镇的评选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在古村古镇中,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都较发达,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木渎,浙江的乌镇,安徽的宏村、西递等,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重点推广我国各地的古村古镇参与国家级名镇名村的评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但在今后的评选过程中应适当考虑旅游发展及环境保护问题情况,在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与旅游发展对古村古镇的分布并无正相关关系,恰恰相反,现代经济和旅游开发可能给古村镇带来相对的改变,行为不慎就会带来一定的破坏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需要的是切切实实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中去,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名胜文化,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情、人文习俗的欣赏和了解,而非只是对古村古镇轻描淡写的观赏。古村古镇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为了古村古镇所在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谨慎地保护遗产景观,合理地利用古村古镇文化,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确保旅游业稳步发展和古村古镇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甘萌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3):365 - 370.
[2] 吴必虎,肖金玉.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2012,7.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 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