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然而,各个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通识教育”教学管理 改进策略

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及教学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提到,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高等学校必须使课程设置多元化。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使课程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为达到“通识教育”这一目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为主兼顾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为辅的教育课程,其主旨在于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促进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公共选修课在学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大都按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等领域来分类。基本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跨学科、跨专业选修5~6门课程,每门课程20~30学时,占1~2个学分,平均每学期一至两门公共选修课,(注要确切信息)要求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文理交融。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包括专业计划的审定、课程结构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征求、选课管理的运行、成绩的审核和报送等五个重要的环节。公选修课开设的主要程序为:先由教师自愿申报,再到学校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务处的教学主管领导审核,整合全校教学资源,确定开课的课程,并向全校学生开放,最后由学生在教学网络点击选修。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使学生提增强了能力、高了综合素质,上基本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但由于许多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近年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

一方面,目前本校公共选修课共开设文、理、艺术、体育四大类共218门,学校公共选修课数量少,公共选修课开课门类相对不足,学生选择余地有限。公共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有的甚至达不到总学时的10%。,各个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不稳定,有些选修课程不是学生所期望的,特别是技能型的课程仍较为欠缺,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

另一方面,公共选修课师资不足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资深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自身又面临业务进修、科研工作的要求,影响其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环境不够理想

一方面,学生选课缺乏合理指导。有些学生随意选课,给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还有学生选修的课程较为功利,大多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或者是比较轻松易学的课程,但是,对一些真正具有“通识”意义的课程,学生因缺乏兴趣而不愿选,以至于不少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因为学生选修人数不够而缩小开课规模甚至停开。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敷衍了事。他们认为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影响不大,也有的教师开设选修课仅仅是为了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选修课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另外,选修课不能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等铃声的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也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这直接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带来困难。

有的学院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等要求未能做到严格审查。有些公共选修课没有选用适合教学的教材,一般是由教师随意选用教材,或直接用专业教材,这些做法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些公共选修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未能做到对所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提高素质、传授学生技能的目的。另外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形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考核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并且不够严格规范,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大多课程考核以学期论文作为考试题来评定考核。

三、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选修课设置机制

合理安排选修课的开设,完善公共选修课设置,以优化选修课资源的配置。对那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比如文化、国学、科学史、科学动态等课程要积极扶持。还要合理配置有助于就业和创业的选修课程,使其走出校门时,有能力、有准备面临择业的挑战。

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学校对其进行人文修养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形成他们完善的人格,同时辅之必要的就业和创业教育,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展的合格毕业生,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二)学校应优化公共选修课教学环境

一方面,师生共同做好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应当兼顾学生兴趣、特长、专业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选修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指导。在每学期进行公共选修课选课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设法使学生了解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相关知识,同时对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方向加以介绍,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实际需要选课,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道德修养、人文修养、就业现实等一系列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切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地选修公共选修课。

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应适当鼓励文科学生选修对自己专业有益的理科类课程,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些对自己专业有益的文科类课程,做到“文选理、理选文、文理选技能、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选修课教学中加强自律,努力上好选修课。与必修课教学相比,上选修课的教师相对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方面有效的监管、监督外,要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教学行为是否自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自律,要尽职尽责地担负起选修课教学使命。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选修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学媒体应尽量向选修课的学生开放。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座谈、戏剧、调查、实践都可以作为选修课的教学手段,而且许多选修课正会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会更吸引学生,例如,选文学的同学可以排演话剧《雷雨》,选科学的可参与收光线导电实验。学校也应向选修课的同学开放教学媒体,让参加选修同学能体会专业学生相同的授课效果。

(三)加强监控,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不能忽视对选修课的纪律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有效地约束学生学习,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和考核,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笔试、口试、论文、调查报告、学生在选课期间取得的相关发明创造及获奖都可作为该选修课的成绩。

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

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选修课也应像必修课那样,把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师教学档案,考试、成绩等学生学习档案,都纳入到日常规范管理中来,建立起详细的档案体系。

四、结论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尽管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状况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教师和学生端正态度,对公共选修课加以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大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严格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规范,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进而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公选课”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宣亚南,颜进.我国高校现行选修课制度的利弊及对策.教育教学管理.2004(5).

[2]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黑龙江教育.2008(7、8):118.

[3]郭学勤.关于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1).

[4]黄巧萍.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5]杨静,赵蓉,李慧茹.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煤炭高等教育.2004(4).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类、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类、心理类、医学与生命科学类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公共选修课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公共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及医药生物特色类五大板块,每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80—100门。全校在校普通本科生2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三个校区。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修读公共选修课,在校期间必须修够l0个学分以上,规定每学期选课数量不得超过3门。公共选修课开课数与需求数之间呈供不应求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如何在增加数量的同时确保开课质量,真正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现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加以分析。

1.1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我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开课教师当中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部分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而修读,甚至抱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思想;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宏观设计不够重视,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这一系列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风学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1.2宏观设计缺失.开课指导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目前分为上述五大板块,要求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修够1O个学分,并规定在每一板块中至少修够1学分。这样的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我院对于各个板块的开课数量并未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对各个板块缺乏宏观设计,没有出台一些开课的指导性意见来引导各类课程板块的发展,各板块课程数量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出现一些类似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开课数量仍未满足在校普通本科生的需求。

1.3课程建设质量欠佳。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

我院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教学大纲。教研室及二级学院领导审批,然后报学校教务处审批,需要提交教学大纲。主讲教师要求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工作一年以上),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开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高。教务处作为最终审批部门,大多只是审核其开课资格,而对教师教学大纲的制定质量并未作出严格审核。也未组织专家对该课程是否纳入公共选修课进行评议及组织教师试讲.开课程序过于简单,质量把控不到位。在课程正式开出后,课程的质量监控措施不够,力度不足。对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疏于检查,教师当中存在课件制作随意,甚至没有撰写过讲稿等情况,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巡视、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的次数太少。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课堂出勤率较低,考核过于随意,导致公共选修课整体水平不高。

1.4学生选课盲目,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大多是宣传选课的规定: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不严:部分学生选课抱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对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不屑一顾,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远不如必修课,逃课、迟到、早退的学生大有人在,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存在考试代考的情况。

2.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2.1加强宏观设计与管理,优化课程体系

宏观设计是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我院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结合全院开设的专业布局情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并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应明确公共选修课中各板块或类别的设置,对开课总数及每一类别课程的数量应有明确规定并能根据每一学年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院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对于学院无法开出又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应由教务处负责外聘符合任课资格的教师。

2.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公共选修课中的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课程堂堂爆满,有些课程却门可罗雀。出勤率低除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吸引不了学生。我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及采用一系列措施,一是予以政策扶持,比如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立项及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又如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再如针对中山校区开课教师少、开课不稳定情况进一步提高课酬标准,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过经常性举办公共选修课授课比赛、评选最受欢迎公共选修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2.3注重日常教学管理.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一是从源头抓起,做好开课的管理,应做好开课教师资格审核及教学大纲的审核工作。要求开课教师除提供申请表、教学大纲外还必须提供全套的教案、讲稿、教学进程等材料。成立专家组,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新开课程进行论证,并要求开课教师试讲,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坚决不予开出。二是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并坚持职称评聘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而且要与教师的课酬挂钩。

2.4加强选课指导,营造优良学风。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公共选修 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5篇

1.准人方案设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选课的学习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准人课程可以设置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准人标准为: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所有通识通修类课程。本院学生第二学期结束时须完成上述6J’丁专业准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外院系申请准人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至少取得4个准人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准出方案设置

准出标准为:首先必须修完下列基础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其次,完成全校通识通修类课程、准人课程、专业准出课程,并取得所有学分。

3.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应严格按照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复合类以及就业创业类这三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运作和施教。首先,认真培养从事本专业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为他们将来能成长为本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好准备。该类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推荐选学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并且鼓励选学一级学科选修课。其次,积极支持学生们从事跨学科的、跨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在他们完成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学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在选学过程中,系里将提供一定的专业咨询和指导。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育方案的设置,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课程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哲学、逻辑学等思维。课程包括学校统一安排全校公共课和文科公共基础课,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训、军事理论与军事高科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简明微积分、体育等。

2.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包括所在院系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公共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

3.开放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该模块的课程,应该在院系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自由选择搭配。课程包括政治学专业英语、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城市与社区管理、行政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务员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数字化政务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认同导论、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台港澳政治与行政、社会实践。跨专业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经济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