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书室标语

图书室标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室标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图书室标语

图书室标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文图书 招标制度 正式制度

[分类号]G258.6

1 正式制度

中文图书集中招标采购(以下简称“招标”)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是人类社会中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制度结构上,它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前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学校、行业)有意识建立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三个层次结构:即最高层的宪法、中层次的成文法、底层的政府条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法律制度(宪法、国家法律、政府政策条例);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如高校图书馆规程、图书馆采访规范、操作规程以及规范招标监督的制度(评审专家管理、供应商管理、质疑和投诉管理等办法)和它的等级结构;自发秩序范畴如经济合同、协约等。在这三个层次中,三者的地位并不相同,最高层次统领着其他规则,居核心地位,下一级必须服从上一级规则,如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必须符合宪法,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招标合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

广义除狭义之外,还包括政策法规以及它的等级结构、设计者、政策法规的体制、机制、价值取向等。应该明确的是,在现代社会里,正式制度总是和国家权力或组织联系在一起,法律是正式制度的代表。本文仅从狭义的正式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角度进行论述。

2 招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招标制度的复杂性

招标的性质定位(制度属性的确定)。招标是由申请、审批、程序、文献信息供应商(简称供应商)遴选与确定、签订合同、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组成。合同性质直接涉及法律规则的适用和现行制度的设计,是属于普通的民事债权合同,也是特殊的行政合同。《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这可以理解为政府采购合同被认为完全是民事合同。但事实上,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拥有特殊地位,对政府采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普通合同法中是找不到适当的解决办法的,这注定了政府采购合同始终面临法律上的困境。笔者认为招标前属于协商性的民事行为,招标后则是行政行为。其救济选择、方式、机制前后也不相同。合同签订前,招标的核心在于对供应商的选择与确定,行政意志在这一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招标目的须要一定手段(即行政权)或方式来实现。申请、审批、计划表示行为具有内部性,而招标信息、邀请供应商竞标则是外部性(证明了招标行为的存在)。合同签订后,图书馆与供同都应遵守合同条约,其权利义务将具体化。如供应商应保障图书的到货、优质的数据加工服务等,而图书馆则应在一定时段给供应商图书款。学校、图书馆此时已由行政主体转变为民事身份。这增大了招标的不确定性。

2.2 制度设计不足

2.2.1 难以实施 《政府采购法》要求:①图书馆与财务处分离。②学校是招标的主体之一。学校把委托权交给图书馆或国资处,招标效果不尽相同。若交给图书馆,对减少招标与供应商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但规范性可能较差。若交给国资处,对程序、过程规范有利,但容易造成不注意中文图书招标的特殊性,图书馆的一些合理化建议、想法和做法不易被招标委员会采纳。③划清图书馆、国资处与其他部门的职责权限,依法履行职责。目前这些部门之间还不是相互合作,报账难就是佐证。加之学校把委托权交给国资处还是图书馆,态度并不明朗。这易导致采购范围模糊、审批和管理程序与职权变异扯皮,从而产生监督管理难度加大、供应商无所适从、效果难以评价,国资处较多地关心招标程序,图书馆则是供应商能力、供应内容和服务。④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学术机构在招标业务上要给予具体指导和约束。实际中这些学术机构还没有介入其内,造成各馆招标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各自为营,各行其事。目前高校通常做法是:统一领导(成立校招标小组,统一领导文献信息资源招标工作)、归口管理(各业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在这种体制下,图书馆不再是唯一采访主体,这会增加招标主体之间的协调成本,形成招标主体内部利益、权力之争,产生新的行政干预。

《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关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以及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规定,因经手环节多、人员多,难取证哪个环节、哪些人出现了问题。第五十、五十一条也出现非常原则化问题。《指南》中虽对供应商评价的标准如剔除高折扣、确定一个保障文献质量的底线。但由于合理折扣到底是多少这一问题没有解决,致使该条文难以落实。《政府采购法》第十三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中文图书招标应是学校纪检委、财务等授权去监督管理图书馆或国资处,监督与被监督之间出现争议,必然要求校领导出面解决和协调,因此,法律上默示了校领导在招标的最高权力,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2.2 设计不全 制度设计需考虑:招标主休、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政策、程序及招标管理机制和与之配套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如采购方法及其采用条件、标准与评标、合同管理、争端解决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因招标的复杂性,加之制度设计时须考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这易使招标制度本身设计不足。激励是动力,是保障读者、图书馆、供应商权利的基础。参与人、供应商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主要靠制度激发和保持。但《指南》等制度中较多地注意了对供应商的约束,没有具体的激励条款,制度设计者站在图书馆立场而不是在中性立场上。

对供应商评价标准还没有得到图书馆界的普遍认同。大多数人认为评价标准应包括资质、服务、到货、报价四个方面,这种评价只有价格客观可比,其他的在图书馆与供应商没有实质性合作之前难以衡量,可操作性差;也缺少对供应商诚信、供应商文化与图书馆文化耦合的评价。而供应商文化对于协调图书馆关系,达到两者和谐一致,促进持续合作有重要意义。也缺少对招标结果的考核和评价。采访人员在书店发现适宜本馆馆藏的中文图书,在现有机制和体制下,只能是将需求做成订单,由部室主任、主管馆长审批,发给与此合作的供应商,供应商再配送。这少则2~3周,多则半年,有时还会形成即使有充足的经费也无法购到理想图书的问题。也许会有人说,这可以按照《普通

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备案制。这种说法可操作性差。因采访人员总由一种心理担忧,怕引起馆长或同事的异议,或自己采购后,馆长不能审批。或即使馆长审批后国资处不能审批,报账困难,行动上不十分积极。

招标能节约多少资金?图书馆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和效果?没有考核制度。这些问题不解决,最终会导致招标失败。故招标要在“成本一效益”原则要求下,兼顾经济性和效率性统一。招标是一种创造性抉择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凡是招标参加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但现有制度没有具体规范和明确政府决策失误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决策失误追究做不到有法可依,即使有责任,也往往推给招标小组,责任难以落实;也无专门的决策失误追究机构。这会给招标、图书馆、学校带来不良的后果;对学校以及相关招标部门违法的处罚太轻,不足以抑制招标中的腐败行为,《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的;擅自提高采购标准的;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的等等属违法行为。采购人采用这些违法行为的目的是要得到个人的公共权力“租金”,本应依法严办,但处罚却只有改正、警告、罚款、处分、通报,处罚太轻,在判别这些违法行为时也困难重重,该法中没有规定招标在什么条件下适用,采购方式的行政许可和审批程序。造成招标主体不再作为。某馆招标合同期是1年,到次年纪榆、审计、国资等部门均不提终止合同,直到第三年才终止了合同,就是例证。

2.2.3 移植西方制度《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有明显移植外国的痕迹,西方国家的实践已经形成制度的范例,提供了一个可供与之对比的参照物,但移植必须考虑中国国情、文化环境,我国的制度移植过程中是“削足适履”。同样,《指南》也有移植《政府采购法》痕迹,这需要我们对制度的组织体系、规则和技术手段进行本土化变革和创新。

2.3 制度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我国《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并存。《政府采购法》规范的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而《招标投标法》规范的主体则无任何限制,任何主体在进行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时都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在招标的问题上《政府采购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与其有关的采购合同、采购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采购活动的投诉、质疑等是否应该遵守《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法律未能予以明确。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如在分包问题上,两部法律的规定就有着明显的不同。目前的《政府采购法》中,除总则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以外,政府采购合同的规定主要涉及到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三个问题。终止合同是关键问题,这可能是一方或双方禁止任何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或依据过错原则承担由此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这里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完全禁止政府采购方单方面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与《合同法》本身的规定不一致,为法律的适用增加了难度,不利于政府采购方及时履行公共职能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而有些合同必须终止,如一些国家禁书,图书馆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对供应商造成的损失,图书馆不予承担。

2.4 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

招标行为、方式涉及到制度的价值取向。招标制度有多重价值取向:①扼制腐败;②节约文献购置经费,获得供应商优质服务;③以透明和规范增加公众对图书馆的信任;④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读者和图书馆合法权利。这些均应多元统一,若只片面强调一个或儿个,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是有漏洞的。如《指南》中零星采购采用采购备案制就是对采访人员可能“坏”的防范;文献集中小组由本校的图书馆和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是为了制约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力;图书馆专业人员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是为了防范招标中个人权力中产生的“坏”。防范这些“坏”是应该的,但不能忘记④这一重要内容。目前确实难以找到一个既让图书馆又让供应商均满意的价格折扣,若只考虑招标价值取向的①②,必然是折扣多者中标,到货率降低,有价值、权威的图书不能入藏,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权利。制度是一个集体行为,还有一个价值取向认同的问题。上述中,人员素质、复杂性是外显原因,体制、机制、制度不完善是中层次原因;价值取向则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上述中,人员素质、复杂性是外显原因,体制、机制、制度不完善是中层次原因;价值取向则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继续追问,则是图书馆原来的采访制度的改革或废止,失去了制度价值信仰基础,稳定的制度体系被打破,却没有一个新的制度可以代替它,人们试图通过各种合法、半合法或非法解决招标问题。

3 制度创新

3.1 继承合理合法的制度内核

制度创新有一个“变”与“不变”的问题,不变的制度设计原则、制度要素、制度结构和为科学合理合法制度奋斗的精神、思想方法等。有些人一提到创新,就认为把过去图书馆单一采访的合理性放弃,把继承和创新割裂开来,这是不对的,要继承合理合法的制度内核,继承与创新要保持必要的均衡。什么是继承、怎样继承和继承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2 提高人员素质

面对招标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应大力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一是对本馆相关人员教育培训。招标管理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如果没有工作认真负责、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采访人员和监督人员,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实践经验是无法做好这一项工作的。故要加强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状况的考核,对考核合格者,让他们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如《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指南》以及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对供应商教育和培训,提高竞争力。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政府采购法》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规定和竞争技巧,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努力参与招标活动。三是逐步建立高校评标专家库,选择那些权威高、专业素质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进入专家库,为招标提供人员条件,在目前每一个高校图书馆单独建立专家库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由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图书馆建立联合专家库。对专家的招标意见、观点要给予法律或法规保障,使专家参与权与招标委员会决策权间保持均衡。明确专家评价、论证,强化决策机构对专家意见的回应机制。

3.3 加强研究,完善制度

研究制度三个层面:文化认知、规范以及强制(执行和话语意识)在制度演变中各自所产生的作用、性质以及价值观、法律规章、管理和技术准则出现的顺序,国家、学校和行业、图书馆在招标的地位和作用,制度如何发生,由谁制定,谁有权制定,国家、学校、图书馆制定规则的权限与边界,制度的配套性和适应性,制度规范范围(采购数量和规模或特定项目),阻碍制度变迁的力量(路径依赖,还是特殊利益集团?)。微观上,要继续研究和完善对供应商的评价标准和中文图书合理折扣,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建议中国图书馆学会委托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课题研究,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可行性,研究小组应包括中文图书研究学者(占多数)、也有一定经验的馆长、基层采访人员;继续完善或修订与《政府采购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章程》等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减少制度实施过程中,制度执行主体在实施时困境;要细化修改《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处罚太轻的条款。《招标投标法》非常原则化而难以实际操作的条款。修订制度时,要让图书馆界专家、供应商有较高的话语权。应明确制度只能完善,不可能到达理想状态,完善不是目的,完善招标过程才是目的。

图书室标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恩施 傩愿戏 中国画 虚实

一、艺术语言的虚实概念

虚是宇宙的起源,任何物体的原初状态都可以用虚来表示,因为虚与水、气一样,表面看来不可捉摸,却是无所不入,并赋予万物以活力,在这里实就是万物。虚与实是艺术表现的阴阳两个方面:虚是实的起源,实是虚的结果,二者相互共生,不可分离。

对于艺术语言的虚实表现,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中提到:中国戏剧的长处,正在于它与真实人生有距离,中国人所说的做戏,就是虚,主要为了与真实相隔,因此戏剧要脱离真实,不求逼真。中国画则是脱离现实,得其大意,重点在于神韵和意境,才能称为上乘之作。在这里可以看出虚实的表现方式是中国画与戏剧意境营造的共性。

艺术语言的虚实主要表现在时空布局上,空间是艺术语言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还是中国画,首先面对“空”,即空的纸或空的“舞台”,然后把景物或演员一一罗列上去,在这个“空”中抒情达意。“空”有虚和空间的意思,中国画和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在虚拟的空间进行布局,在虚中表现实。中国画具有特殊的“散点透视”与“留白”的时空布局法则,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采用中国画的这种艺术语言特点在有限的时空中通过虚实来表现无限。

二、艺术语言虚实“散点透视”布局的表现

(一)“散点透视”的特点

以视觉心理感觉为媒介,集数层多方的视点为一体经营画面的方法称为“散点透视”。在“散点透视”中,较典型的一种形式是视点向水平方向移动。在中国画中以平面化的艺术形态通过视觉来组织,将发生在同一空间的情节向左右展开为平面,通过依次排列来表现全部内容,把现实中看不见的虚的物象也表现在画面中。如《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以长卷形式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把画面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出、宾客酬应等五段,其间以屏风间隔,视点韩熙载在每段都有出现,每段的地点、人物、情节的组合都相对独立却又统一于―个严密的整体布局中,使画面简繁虚实相生,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另一种形式是视点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在山水画中,使用“高远”、“中远”、“平远”的三远法,使视觉中心上下左右移动进行观赏,在一幅画中春夏秋冬的变化呈现在观众眼前,画面给观众的感觉是“可居”、“可游”的状态,画家创作不是具体的某山某水,是体现心中概括的抽象的虚拟的空间,但又是以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画家自由心灵的表象。

“散点透视”的创作方法的特点是将较长时间内发生的故事和相应的事件变化分割为各个片断,放人同一作品之中,打破了空间艺术对时间的限制,使人的视线从有限的空间发展到无限的空间,能看见创作画面的景外之境,这种虚实相生的无拘的空间营造了广阔的心灵世界。

(二)“散点透视”的具体表现

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是时间艺术中最接近空间艺术的艺术类型。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主要通过表演表现一种动态的事件和情节,它的特征是时间性。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演出是流动变化的,但也是由一个个相对静止的画面构成的,我们可以用中国画的画面来比拟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每一个场面,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表演时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征并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1.线性时空

线形时空是以某一种基本元素如时间为主线,将各个空间串连起来,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演唱中,表演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时间,就有时间的特征。时空是线性时空,时间是线索,空间是线索上的点,空间是表演中的场面,不同的空间是线索上不同的点。如唱十字歌,用从一到十的数字开头,巧妙地把数字与神灵天南海北的行踪结合在一起、讲述他们的形态行踪,从一到十数字的变化表现时间的动态,是一条时间线索,神仙的行踪是这线上的点,呈现出一种散文式的线性时空。再如敕水咒语中唱道:谨请神剑号龙泉,出匣只是耀九天,啸吼―声天地动,飞腾之上太虚边,日月星辰生瑶畔,速驾祥云拥八仙,凡人见之消万祸,鬼魅闻之入九泉,太上赐我真妙诀,行步斗绕坛前,江河灌还非凡水,五龙吐水近九天,太乙得知千万年,吾今将解永压秽!

这里用夸张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幅虚拟的画面:龙泉剑出匣光芒四射、瑶池仙景、腾云驾雾的神仙、端公傩坛行步、五龙吐水灌江河等这些画面既可单独存在形成视觉中心,又统一在同一个面中,随着端公演唱在画面自由移动,端公演唱是线,各个画面是点,不论天上人间的景象,演唱到哪里,景就在哪出现,观众的心灵的视线也随之自由随意地移动,整个就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结构。极具“散点透视”用虚表现实的特征,线性时空是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散点透视”重要的表现方式。在演员表演的同时,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也在同步进行,移步换形,景随人迁,演员通过写意的表演将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时空虚实变化的画面表现为一种纵向延伸的流水态势,使发生在各种事件、各种空间的故事如同行云流水,一路踏歌而来。

2.自由时空

自由时空是空间的视点随着表演自由移动,在同一个画面中可以有多个视点,在表演有限的时空内,可以表达出无限。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追求天真自由,其创作主流是自由的,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也洋溢着高度的自由精神。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自由时空,是对现实的实与神灵世界的虚在转换过程中的各种景象呈现给观众的不同视觉和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行自由组接,它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局限,在不同物象中找到同质的意象,创造一种人工的事实,在物理空间把不现实的事理结合、重组,只要符合绘画之常理,则不但没有让人觉得唐突,反而增强了画面的意境和主题的突显。如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大扎寨》探子这一角色的行踪没有依据真实时空,采用意游式铺述推进手法,将探子不同活动场面的多种虚拟的时空组合在一起,在表演时空上形成以探子为视点的多个不同的画面,使时空虚实相生,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神奇效果,既合符观众的心理感受,又呈现一种散文式的状态。这种自由夸张的手法体现出一种“以小观大”、“咫尺千里”的时空,在方寸之地阐述无限思致,使作品中呈现诗意空间。

3.抽象时空

抽象时空是用概括的方式从真实时空中抽取它们的共同规律,形成具有象征性的时空。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通过抽象的表现 方式拓展时空,有明显的淡化真实空间的趋向,通过淡化真实表现具体而又相对抽象的画面,便其涵盖面大于真实。如舞蹈步伐“踩九州”,是在香案前的一张席子上安上九宫八卦做成的坛场上,按一种特定的顺序,把九宫八卦每个部位都踩到,在这里席子是实,但席子上的九宫八卦又是虚,是一种抽象的时空。这张安放了九宫八卦的席子的空间布局与中国画空间布局的九宫格定位法非常接近。九宫格定位法是一种从自然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构图方式,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思想和社会文化影响。九宫格定位法是在画纸上,用虚拟的线把画面分成九个格子,每一格都是一个视点,然后按照九宫格的多个视点对画面进行布局,由于虚拟的线符合黄金分割的比率非常适应人们的视觉心理,因而这种对画面形色安排的方法被广泛采用,比如画屏风、壁画的中国画就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对九宫八卦空间的安排吸取了九宫格定位的方法。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中舞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通过利用抽象的虚拟的方式拓展了空间。

三、艺术语言虚实“留白”布局的表现

“留白”是中国画时空经营艺术的一大特点,白为虚,但也是组成画面中的一部分,《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含有虚实相生的意思,白与黑跟虚实一样,也是相互转化的。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表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在艺术中运用中国画“留白”的艺术语言以无形表现有形。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留白”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心理时空的“留白”

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有一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创造的不是现实空间,而是一种“灵的境界”。中国画中常常以云的飘渺虚幻的形式“留白”,云是处于山水之间的虚,云既产生于水的凝聚又拥有山的形状,它代表山水之间相互生成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云的虚幻介于山和水之间,二者就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是静止的关系。而由于有了云的虚,画家创造出这样一种印象:山有可能进入虚中以便融化为波涛,并且相对应的水,经由虚,可以升腾为山。因此,山和水不再被看成是局部的、对立的和固定的现象,他们体现出真实世界生机勃勃的规律。在中国画中常用“留白”与所绘实景―起构成意境。

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心理时空对空白的运用与中国画更为接近,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它们都是在“留白”中产生心灵的艺术,所谓心理时空,就是指不按现实的时空逻辑组织舞台时空,而是依据情感,以假定性为原则,遵循人类深层情感的轨迹构建成的创造性的时空。在这里心理时空特指表演中演员散发的情绪和观众感受到的情绪,这种情绪是无形的,犹如中国画中云的虚幻一样。情绪在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中以“留白”的形式出现,它们能随着表演的各个元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形状,使表演产生空灵的意境,如在《天团圆》中,关宝与胡氏分离之时,把母子孤苦无依的情绪用虚幻的“人吼声”、“马嘶声”渲染出来,情绪幻化为不同的声音,由此以虚产生实,生动地描绘出离别的情景。心理时空表达了生命意识深处的情感体验,是作者及演员表达心理感受的艺术手段,如在《姜女下池》中姜女上场时唱道:六月三伏热又热,深闺绣花绣不得,飞针走线不活泛,汗手沾花花晦色。

这里姜女烦闷的心情通过炎热六月的各种景象表现出来,构建了一种可以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的心理时空;又如在:一双鸳鸯起翅飞,鸳鸯起翅飞千里,―个东来一个西。

中具有离别之情的心理时空幻化为分飞的鸳鸯,暗喻姜女与范郎未来的命运。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心理时空中情和现实景象的关系与中国画中云和山水的关系一样,是情随景生,景中见情。这种真切感人的心理时空将情景虚构出来,用无形表现有形,使观众进入角色的情感之中,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主体自身的主观意念,创造出富有意味的、自由的境象。

(二)景象位置之间的“留白”

图书室标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标签 图书馆网站 Web2.0

Web2.0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得网络用户从单纯的被动使用者变成了复合型的主动信息创建者,在网络内容的创建和共享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海量新信息被一种区别于以往的主题词、标引词、关键词称为“社会标签”的自由分类法所标注,并得到广泛的推广。

一、社会标签概述

社会标签(social tagging或者social bookmaking)兴起于本世纪初,是信息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过程中以便再次快速使用而对资源采用的一种标注方式,是web2.0的核心应用之一。社会标签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对资源加注浅显易懂的个性化标签,并通过标签的相关性和聚合来实现信息组织。

社会标签的出现,使用户实现了对资源的自由标注并便利的同他人分享。它具有如下特征:

(1)组织信息资源。由信息用户根据自己需要,用个性化标签以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更加清晰、直白,同时提供了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挖掘网络资源的可能,特别是针对用户的隐性信息。

(2)便于检索和共享信息。利用意义相近的标签,可以将拥有相同属性,如形式特征、专业知识、学科领域的资源集合起来,点击相应的标签链接就可以查询该类资源,它将分散的用户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同时,社会标签也反映了用户的兴趣,以此可以建立准确的信息推送机制。

(3)便于资源挖掘与推送。不同标签下标注的网络资源内容差别很大,比较热门的标签显示了用户关注度高、兴趣浓厚的科点。同时观察部分使用活跃用户收藏标签、标注文献的变化,也可以发现学科热点和新的学科发展,便于网站开发者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资源推送的准确度。

(4)加强用户间的信息沟通。在标签系统中,用户能够通过标签评价信息资源,同时具备推荐给其他用户的功能。热门标签也能帮助用户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标签简洁、明了的表示方式,也帮助其他用户加深对网络资源的理解,促进用户间的沟通交流。

二、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新趋势

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2.0(Lib2.0)技术也逐渐兴起,综合运用图书馆2.0技术的图书馆网站开发也具有了新特色。

(1)从显示信息向推送信息演化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图书馆网站来检索资源的。拥有人性化设计的网站不仅要显示海量的信息,更要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信息资源,只有在被用户利用的情况下才能使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网站的开发就要依赖图书馆大量的信息资源,结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方便、快捷、准确和人性化的服务手段,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赢得用户的美誉。

(2)从复杂向简单的演进

对信息用户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快捷准确地实现自己信息获取目标,而不是采用什么技术开发。所以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将界面设计简单实用是关键。图书馆网站的设计要体现“技术在内、简便在外”的理念,让用户浏览网站就如同翻阅书籍一样简单,这样就会拉近网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3)界面从规格统一化向个性化发展

有没有个性化定制的图书馆网站,是赢得用户关注的重点。对用户来说,所以图书馆界面非常相似,浏览到的信息几乎一样,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产生厌倦心理。人性化的网站则提供自我定制功能,实现人性化特征和动态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方便用户使用,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4)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随着Web2.0技术在图书馆网站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站的互动功能也逐步增强,用户通过博客或者即时信息工具参与网站建设,时时地和图书馆员交流,给图书馆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将社会标签应用于图书馆网站建设后,能够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度展示用户友好性的交互式信息服务。

三、社会标签在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网站建设中“加标签”看上去毫无规律可循,却是用户集体智慧的集合,建立个性化的分类规则,更能贴近用户需求。将平台上的资源按用户利用标签技术进行分类和标注,可以提高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社会标签在网站建设中的“书目检索”,“常见问题解答”,“参考咨询”和“学术博客”模块中应用前景广阔。

(1)厦门大学图书馆网站社会标签应用

厦门大学图书馆网站标签系统于2007年4月开发完成,开发的目的是将Web2.0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网站建设中,将用户添加标签的方式使读者参与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用户登录厦门大学知识资源港后,点击“馆藏书刊检索”,在左下就是及时更新的热门标签排行。排行列表由十个最热门标签组成,这些标签均为用户收藏的;点击“更多”按钮后,用户可以进入所有标签列表页面,在“热门标签”按钮下会显示标签云图。点击任意一个标签,系统就会显示所有标记为该标签的书目列表。除此之外,网站还添加了使用标签的检索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的找到某个标签。当需要将一本书加入到收藏时,在书目信息页面的右上角可以输入自己的标签信息,随后点击“保存”按钮,就实现了图书的标记和收藏。在管理自己的标签和收藏的书目,可以点击“我的收藏”链接,进入到“我的收藏”页面,进行已经收藏的书目和标签进行修改与增删。标签云图带给了用户强大的视觉冲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引起用户的注意,并富于艺术美感。一般来说,访问量高的、热门的标签可以设置为较大的字体和鲜艳的颜色,而访问量小的、冷门的标签 则可以设置的字体稍小,颜色稍淡。

(2)社会标签的规范应用

1.建立标注的提示机制,提高标签语言的规范性

每个用户的认知水平和使用目的均不同,用户在标注资源的过程往往是没有经过指导的,同时由于社会标签属于自然语言,且并没有被约束到某一个词汇范围内,因此会造成标签词汇的混杂,也就是所即使是内容相同的资源也可能被用户采用完全不相干的标签进行分别标注;相同的标签用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也是很常见的,等等。这就是社会标签的歧义行和多义性的问题,此类信息长期积累的话,就会造成标注系统的大量冗余,标注精度降低。

2.统计用户标签数据,挖掘用户兴趣

用户标注的历史数据对图书馆网站的信息推送服务有很大帮助。将用户兴趣、偏好,结合用户兴趣模型的分类、围绕用户在资源上标注标签的次数、出现的特点、频率等信息,通过采用概率计算模型统计信息的规律,将这些规律转换成可计算的量。这些量就可以用来反映用户的偏好,同时可以通过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完成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标签数据挖掘能够更好地发现用户兴趣、发现新的知识、发现用户数据的转移、更好地推荐个性化标签。 与此同时,历史数据也决定着标签推荐质量。如果用户是新用户,没有历史标注记录,同时其他用户也没有标注过他要标注的资源,或是资源标注数据庞大但是各用户之间关系稀疏,或者几乎没有联系, 这样就无法构建近邻关系,得到恰当的推荐结果,从而出现冷启动或者数据稀疏的问题。

社会标签在某些商业网站的成功实践使其应用于图书馆网站变得更加容易并具有操作性。应用社会标签是图书馆在Web2.0 环境下做出的积极选择,会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信息的组织、发现和共享。它将慢慢走进人们的视线,改变人们对信息的组织及获取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丹,王艳妮. 社会标签的规范性研究——学术论文标注[J]. 图书馆. 2012年1期:85-88.

[2]张海燕,孟祥武. 基于社会标签的推荐系统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5期:103-106+111.

[3]冯倩然,吴丹. 社会标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 图书馆工作研究. 2011年11月:88-92.

图书室标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标准性;多样性;建筑空间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ndard and diversity of the city library building design; put forward their proposal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modern city library.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diversity; building space

中图分类号:G25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不再只是单一的文献信息存储、传递与检索,现代图书馆呈现出文献资源多样化、共享化,技术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管理科学化等特点。由此,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求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建筑设计的标准性与多样性内涵

建筑设计一般具有标准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建筑设计的标准性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结合各地区的技术条件,按建筑类型及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来选择设计。而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标准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结构二个方面。

建筑设计所具有的多样性,一般表现在建筑空间、造型和风格设计的多样化,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立面、细部处理和空间环境的多样化设计。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空间、造型、风格三个方面。

图书馆功能和结构的标准性

城市图书馆是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它设计要遵循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设计原则要求图书馆建筑设计在功能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标准。

2.1 功能

城市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献信息中心,藏、借、阅是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但现代图书馆功能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城市图书馆除了藏书、借阅等基本信息服务功能外,还承担了学术交流、社会教育、情报研究、科技咨询等功能。

此外,现代城市图书馆开展了文献复印、书刊供应、声像影视、技术交流、信息、餐点饮料等多种多样的读者服务项目。图书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使城市图书馆建筑发展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建筑。

2.2结构

图书馆的建筑结构形式多采用框架结构。城市图书馆随着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对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要求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功能调整变化的需要。模数式图书馆和模块式图书馆的出现,使图书馆建筑的结构迈向标准化。

模数式图书馆的设计提倡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统一” 。这种模数式图书馆的结构,使图书馆建筑空间更具灵活性。由表1可以发现,由于开间大,图书馆室内空间的适应性强,反之则小。例如,图书馆书库的柱网尺寸按1.20m或1.25m的倍数,多为7.50m ×7.50m或7.20m×7.20m,或者因地制宜的选用6.00m×6.00m或 6.60m×6.60m等柱网。这对结构体系而言是经济合理的,对图书馆功能而言,无论开架或闭架管理均能较好的满足使用要求。模数式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柱网的设计一般需根据书架、阅览桌椅和其他办公设备的间距与排列方式,此外还需综合考虑开架与闭架、开架藏书量的大小、使用人数多少等因素。

表1 柱网与适应性关系比数

资料来源: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4

但是,强调“三统一”并非涉及所有的空间,对于藏、阅合一的空间,功能经常发生调整变化空间,宜采用“三统一”的做法。这种在传统图书馆和模数式图书馆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提出来的被称为“模块式”图书馆。这种结构“既保证图书馆空间的灵活性,也保证各使用空间的自主性和经济性,并为图书馆走向综合性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

图书馆建筑空间、造型及风格的多样性

同样地,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灵活性、高效性和美观性原则要求图书馆建筑空间要灵活多变,造型和风格协调多样。

3.1 空间

对图书馆进行空间组织的目的是使建筑合理布局、使用方便,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城市图书馆的外部空间包括图书馆在整个城市空间中所处位置和图书馆单体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建筑所营造出来的空间。内部空间主要是指建筑内部的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关系。(图1)下面主要就图书馆的内部空间组织的多样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图1 城市图书馆内部空间及功能关系

参考资料: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5

首先要做到功能分区合理。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组织从以“书”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图书馆设计理念的转变。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按功能一般划分为公共使用区、书库区和办公区,其空间组织要做到简单方便、方向明确、安静舒适。在设计过程中应按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使这些区域形成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这就要求将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功能的空间组成一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有机整体。

其次要做到开放灵活。图书馆的空间形态由封闭固定转变为开放灵活是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图书馆的空间由传统的分散、进深小的长条状变为进深较大、空间相对集中块状,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藏----借----阅封闭固定方式,变为藏----借----阅----管空间四位一体化开敞灵活方式。现代城市图书馆的技术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对空间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适用性和未来时期的可扩容、可变换性是城市图书馆空间组织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此外,图书馆建筑实行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设计方式,增加柱网的尺度,获得了开敞连贯的大空间,提高了图书馆空间使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一个开放灵活的空间,使城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而空间的开放灵活程度,是检验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3.2造型及风格

人们对一个建筑的第一印象直接来源于建筑物的造型和风格,因而城市图书馆建筑的性格特征也直接反映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城市图书馆建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其建筑造型和风格应在遵守共性的同时,又要尊重个性,追求灵活多变而又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传统图书馆建筑平面一般呈“工”、“山”、“出”、“回”等字形,造型比较单调古板。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出现了同层高、同柱网、同荷载的模数式设计后,建筑师在造型上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坐落在深圳中央商务区的深圳图书馆,它造型独特,构思精巧,极富现代感。图书馆建筑以四部翻开的巨型书籍作为建筑后部的衬托,新馆外观主体色调为黑色,庄重而又厚实。在新馆入口处设计了一棵金色智慧树,集中反映了深圳图书馆以开放、智慧、网络为导向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深圳年轻、开放、现代、动感的城市性格特征。它的设计充分与深圳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的文化融合,成为深圳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我国城市的新图书馆建筑,普遍吸收了西方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形式、风格、样式和工程技术,也吸收了新的设计理念。但是任何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都有自己发生和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这种建筑文化的存在决定了这个城市建筑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并构成一个城市建筑文化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之间的差异,造就了城市图书馆建筑造型和风格的多样性。如何将城市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结语

城市图书馆建筑是城市中一个长久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固守传统模式,设计必须有新思维、新理念和新创造,要从规划选址、功能结构、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及风格等方面作全方位的考虑,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模式,南方建筑,2002(4).

[2] 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罗凤莉.论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开发,2003.9

[4]赵维平.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科技情报与开发,2005年第15卷第16期

[5]窦英杰.论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内涵.图书馆建设,2004(2)

[6]王昕.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建筑的新理念.图书馆建设,2001(1)

[7]张俭.现代图书馆――建筑美与环境美的和谐统一.中国环境管理,2002(5)

图书室标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媒体;视觉;美学法则

视觉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数字媒体中的图片库作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图像传播源,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分支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照片都集中在两个大型的网上图片库里,他们分别是盖蒂图片股份公司(Getty Images PLc)和微软的科比斯图像库(Corbis),并形成了被称之为“视觉元素”的工业。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告和市场推广中应用的图片,有70% 都购自这两个图像库。在百度中搜索“图片库网站”可得出4 960万条信息。

传统视觉设计一般主要指平面印刷品相关的工艺与设计,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的储存与处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设计的变化也随之而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图片库将信息转化为可利用的图像进行排列组合,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达到更加直观、生动的传达方式。我们这个时代被很多学者称之为“图像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其核心离不开用户的认知与体验。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关键就在于传统美学里图像在人们的生活中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图片库的发展在当代设计中己经打破“平面”这一概念,虽然本质上依旧是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组合,但其是从静态走向动态,借助平面与数字化交融的手段,以简洁而美观的界面设计,为用户带来便于识别与认知的使用平台。

图片库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表现,而是一门规划、编排、设计的学问。图片库的设计语言要求设计师在传统的美学的背景下必须考虑如何将屏幕看作一个包含图像、音频、视频与动画等综合性的虚拟空间。图像或影像所具有的主导地位,是人们以图像化的方式来构造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即“世界成为图像”。并需要让使用者参与到其中的设计。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多年前就曾预言:当代文化必将由印刷文化转变为视觉文化,并将应运而生一种视觉的新美学。

数字媒体图片库中的图像分类,运用了传统形式的美与平面设计的规律及特点,把图片、文字及相关资料排列及组合,将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艺术相结合,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体,同时给人带来感官上美的享受。不同的图片库分类略有不同,以国内著名的“全景图片库”为例,首页的主题就有环球之旅、时尚生活、名车世界、美食天下、健康休闲、杂志大片、民风民俗、美女图片等。在图片导航中还细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城市、自然、科技、金融、交通、商务、行为、概念、装饰、饰品、潮物等,产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多元。用户还可以输入关键词更准确、快速地搜索到符合用求的图像,这些图像均可结合文本使用。

图片库设计目的是让人看到动态媒介呈现出多元化、交叉性的特点,互动参与性强。图片库的设计是建立在准确传达信息,满足基本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从二维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化与传统设计不同,表现在几方面:元素的不同、空间的不同、视觉连续性的不同。这些视觉语言的改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我们通过对传统形式美法则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的研究,来表现其内在的规律性。

传统设计中文字、图片、符号等静态的设计元素是设计师考虑范围内的,而在动态媒介中听觉元素、动态元素的加入,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动静结合使传统设计中的设计美学不仅仅停留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而是在三维甚至是多维的、立体的空间关系。是利用图像的比例关系和动静结合的界面呈现出来的。

与传统纸质媒介相比,读者在图片库中进行数字阅读,数字阅读是开放性的,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读者可自主选择,掌握主动权。通常情况下是进行“非线性”的无序阅读。因为浏览门户网站时,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击超链接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滤掉无用信息。但传统美学的编排,通常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版,引导读者进行相关阅读。这种思维方式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务必要考虑读者在单线的阅读习惯下,流畅而清晰地获得信息,而在动态媒介中,这种利用超链接的设计使浏览者可以在多个页面间来回跳转,随意点击,非线性结构的设计体现了负空间的层次化,叠加轮回赋予其更强的结构性。

数字化时代选取、传播信息,可以随意复制、加工,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动态。媒介不受地域因素影响,它的受众是世界各地的信息浏览者,因此图片库图像制造的是虚拟现实。图片库中的视频、音频等新元素的加入,使原有静态画面表现出更加生动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给原本平静的界面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动态元素的存在更加直观且生动地表达信息。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力及兴趣,增强体验感。这些视听元素的加入变幻了内容,增强了画面体验感,增强了空间感与秩序感。赋予界面崭新的活力及个性,满足了浏览者的心理需求,是图片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艺术形式也具有虚拟的超真实感: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它们都带有艺术家的主观印迹,体现出强烈的形式表现力,却难以使人产生在真实的空间之内的审美感受。而数字媒体图片库可借助电子科技创造出高度真实的世界,往往使我们置身其间,而忘却了真正的现实世界的景象。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景象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其实,我们在观赏传统的造型艺术作品时是被术家带入特定的艺术世界,那些艺术作品带有创作者主观的强烈表现,而当我们面对大众所制作的传媒图片库时,则如同进入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环境之中,似乎无须通过艺术家的折射以阐释的意义。

“虚拟真实”导致主客观逻辑关系的不宜界定。一个符号的特殊性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物质层面,那些著名的标志图案往往成为其品牌功能、服务、质量的证明。消费者对图像的符号的认同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品味。图片库的产生也是因为物质生产和消费的文化需求。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致使世界观中“二元对立”的边界消失,物镜与仿镜、虚拟与现实、客观需求和技术创新之间出现了认证模糊、辨识趋同的状况。由于模仿真实和符号代码性的虚拟技术能够自主“生成”现实,创造“真实”,又复制“原真”,用关于真实的所有符号切断真实的所有“在场”。于是,图像的虚拟在此时生成了生活化的现实、艺术化的真实进而形成文化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