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设艺术设计

陈设艺术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陈设艺术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设艺术设计

陈设艺术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明清;环境艺术

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我国传统设计理念和西方设计理念,风格多种多样,有中式、欧式、简约、田园等,不同的设计风格彰显着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其中,我国的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因此,文章重点对明清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进行研究,这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指导意义。

一、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总体思想在于“道”,大到园林别院,小到客厅卧室,“道”之思想始终存在。古人云:“园总之奇在变化万千、独藏与道之衍一,虽穷变亦在气中,顽石水榭楼台阁角,无不与气通。”其中的“气”就是指“道”,这句话的总体意思是说虽然环境艺术千变万化,但是每一种都要与“主人的气”相互沟通,通俗来看这是因人制宜设计理念的表现。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理念在于“藏”,既能“藏拙于巧”,又能“藏灵于愚”,具体表现在“不漏”二字上。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唐代的夸张、宋代的活用,但是就“不漏”二字而言可谓登峰造极,最著名的莫过于皇家别院与园林的设计。每当我们看到故宫、天坛等设计,总会感慨其气象万千,但如果仔细挖掘,则能够发现其设计材料种类虽少却精、颜色虽少却重,总体设计理念并不张扬,但是在稳重的表象下藏着设计者根据皇家气象别具一格的“不漏”思想,既不让人感觉到夸张,又能衬托出皇家的威严,这是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简”的思想。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方针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不同的设计。如,北京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大气,江南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别有洞天,西北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方便使用,因地制宜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设计理念,任何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地域风情、民俗习惯。因此,明清环境艺术设计针对不同的地域风格、人民生活水准、业主,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即追寻上述的“道”“气”“藏”“不漏”等思想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在1570至1620年间,由于当时民间思想更为开放,在这一段时间内基本打破了“士农工商”的阶级理念,建筑设计标准也随之被打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设计思想得到普及。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在于与人结合、与“道”结合、与时结合、与地结合,不拘泥于形式。

二、明清陈设思想的内涵

与整体环境艺术设计相比,明清的陈设思想更为复杂。明代陈设在于“自然”,沈津为《长物志》写序说:“几榻有变,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明代的陈设布置根据主人经济状况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分,但是总体讲究“自然”,陈设摆放的位置、款式、数量都有一定的规格。如,明代的书房陈设标准要有长桌、笔格、笔筒、笔洗、古砚、水注、糊斗、镇纸等,根据文人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这些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款式规格。又如,明代的卧室陈设要有榻床、滚凳、小几、花尊、定瓶、鼎炉等。清代的室内陈设讲究简约,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设计理念上,设计者根据自身喜好可以对室内物品进行增减,其总体标准在于简约实用。同时,清代的汉族设计理念与满族设计理念相互杂糅,所以清代的陈设思想也融入了一定的少数民族风情,更贴近自然。明清两代的陈设思想有一定的不同,但总体而言,陈设与主人的地位相适合这一中心思想没有改变,室内的陈设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地位、品节、风格,如读书人的客厅讲究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室内外布置为“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讲究自然、情趣、意境。

三、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明清两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都以尊崇主人的地位、身份为根本,配合“道”“藏”“自然”等思想在细节上进行一定的变化。这一思想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设计根本在于衬托业主的气质,配合地域、民俗等客观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业主的个人品格和思想观念;第二,设计的根本在于结合当下社会风气融入艺术气息,因时制宜地进行设计变通;第三,设计根本在于在繁复中彰显简约、自然,自然含有素朴、本性、本质之意。一些人常常注重繁复的设计风格,却忽略了自然的特性,也忘记了从简单的事物中体验快乐的感觉。因此,要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则必须回归简单的设计风格。明清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将环境与人看作一体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因此,若想将这种自然的设计理念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则必须基于时代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受时代影响较大,并且受文人思想与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延续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将其设计理念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如此才能传承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思天,郝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陈设艺术.现代装饰(理论),2015(1).

[2]肖一倩.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赵杰.关于植物造景的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08(16).

陈设艺术设计范文第2篇

(一)空间功能不可替代性很明显所谓餐饮空间就是为人类餐饮或者说吃饭活动而存在的空间。我们知道享受美食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单是满足食欲,更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的要求,就餐行为是促进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闲暇时,就餐是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餐饮空间更成为就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空间表现的集中性餐饮空间作为餐饮的必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一种餐饮文化。这种餐饮文化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一天中总是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餐饮方式和地点也有一定的集中性。

(三)空间使用的广泛性消费结构的不同、社会需要的差异造就了多样化的餐饮空间,对于餐饮行业的依赖性使得餐饮空间在数量上十分庞大。餐饮行业的消费对象是整个社会,研究餐饮空间是对整个室内空间极大的补充。”

二、陈设艺术应用到餐饮空间的举措

(一)将有特色的家具应用到餐饮空间作为餐饮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具,与餐饮环境紧密相连,餐饮空间的主要构成是餐桌,餐椅,柜台等等,这些家具与人的联系最为密切,深深的影响着就餐人员。基于此,不同格式、样式、风格的家具对就餐人员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将家具的样式风格与餐饮空间的装饰风格相协调。与餐饮空间装饰风格相协调的家具能给客人以美的享受,具有感染人的魅力。其次,要注意家具的摆放位置。众所周知,中国人重视风水,其实风水也不一定就是迷信,这里所指的风水是指正确的摆放家具的位置可以给人一种人与自然的协调之美,有层次,赏心悦目之感。最后,家具的色彩、风格对餐饮空间的影响也比较大。

(二)重视装饰品与装饰图案的运用在装饰品与装饰图案的选择上,要注重与餐厅的主题相搭配,比如火锅店的装饰图案就要与其火锅相匹配,而不能采用咖啡店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餐饮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选择不同的装饰品图案,比如石雕,石刻,瓷器,字画等等装饰品,以突出此餐饮空间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中式餐厅中,使用装饰品、装饰图案突出餐饮空间特色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在一个传统的中式餐厅中,如果只是强调中式风格的装修与设计,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完美的。在一个主题鲜明,装饰较好的餐厅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品和装饰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较为常见的是通过匾额,字画,瓷器等的悬挂与摆放而呈现出一种古典、大气的气韵。与中式餐厅不同的是西式餐厅,其装饰风格往往通过绚丽的吊灯,浓厚的窗帘,雅致的餐具,以及具有西方特色的雕塑等来烘托。给人一种美轮美奂、高贵的氛围。

三、结语

陈设艺术设计范文第3篇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的同时也更加丰富多样。面对信息化的冲击,陈设设计也不能仅仅只是照着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来做,我们更要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给我们设计带来的便捷性和多样性,对于陈设设计来说这既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古老的艺术传统对于现代化的设计师来说不再是陈设设计唯一的方向,他们可以根据数字化的设计工具创造出更多的可能,也能通过信息化接触到不同的艺术体系,给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数据信息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信息化工具,如何把握未来的设计方向?这将是每个设计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1 陈设艺术的起源及相关概念

在现代生活中,室内陈设艺术设计能将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透过塑造空间的方式来提高生活水准和精神文明程度,它最终的目标就是创造让人喜欢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生命价值。

2 陈设艺术设计的发展缘由及现状

有这样一句话:室内陈设艺术不管存在多长时间的历史,陈设是永远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去留意它。

2.1 室内陈设艺术早已是室内环境的一种标点符号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慢慢学着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实施到生活中,更好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从最原始的穴居生活到后来的追求艺术的美感,人们也开始学会如何将空间和装饰尽量合理地搭配在一起,以得到更舒适、合理的居住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独立的空间和尊重自己独特的个性。室内陈设设计也从单一的改变整体空间效果到更加系统地美化和彰显个性的一种手法,这也使得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具备很好的发展潜质。

2.2 室内陈设与室内设计

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室内设计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室内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室内陈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还与组织空间,创造理想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室内陈设艺术是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根据环境特点、功能、需求、审美要求、使用对象要求、工艺特点等构成要素,精心设计出高舒适度、高艺术境界、高品位、高情感的理想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也代表着更高水平的室内设计,不仅只是在表面层次上为了舒适,更主要的是通过陈设设计调节人的心情,提升人的思想以达到“品位和格调”的层次。

2.3 陈设物与室内环境

一个舒适的室内空间如果没有陈设品的点缀,室内空间将显得空荡无味,缺少活力如没有血肉的躯体一样,是一个不完善的整体。可见室内陈设品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作用有多么大。而室内设计也正是通过合理的陈设物让空间和环境变得不再单调,也同时赋予室内空间更多的活力和精神价值。这正是陈设艺术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陈设艺术设计师的设计与非专业人士简单拼凑组合所不同的地方。

2.4 室内陈设成为室内设计的灵魂

“轻装修,重装饰”的概念将随着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发展而更加明了。室内陈设作为凸显个人生活与品位的衍生物慢慢成了室内设计的主要环节,人们往往能够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陈设物。但是如何挑选和布置室内陈设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空间变成具有生命力的过程,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需要对居住者各方面有个简单的布置。

2.5 陈设艺术对室内设计来说是一种传承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陈设艺术同样离不开人机工程学,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人性化设计。陈设艺术可以看作是室内设计所要汲取的养分,根据陈设原理和法则,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将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的方式,把一个非常平凡的、不起眼的物质打造成一个十分具有内涵的室内装饰。陈设艺术可以加强室内的氛围,使整个室内的空间艺术更加有表现力,更加有灵魂。

3 信息化时代下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3.1 信息化时代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我们逐渐步入一个强大的信息化时代。早在20世纪中期的时候,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就昭示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逐渐落寞,社会形态也从原先的工业时代进化到信息时代。也就是说,今后的社会慢慢会淘汰体能与机械能,更加倾向于智能化,更加以智能为核心。

同样,在信息化时代里的陈设艺术设计,不管是从表现手法还是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陈设艺术设计也慢慢走向智能化,而且这必定会成为一种主流。

3.2 设计工具的数字化

陈设艺术设计随着时代趋势,顺着信息化时代的河流,也普遍开始运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方案。设计师们认为计算机制图使整个设计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精准。电脑绘图更加便利,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够了,可以反复进行修改、复制、粘贴。许多人只要通过培训,运用命令工具菜单,就能做出很好的电脑效果图,而且也会迅速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非常符合现在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而且电脑绘图会更加精准,能够做出更加还原于现实、客户更加容易理解的效果图,并且还是高清的图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绘图软件,如二维绘图软件Auto CAD、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渲染插件VRay。设计师们应用这些软件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表现方法,提高了整个设计的效率,而这一点就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利。

3.3 信息化使交流变得更快捷

信息化时代可以使资源相互共享,人们通过信息来进行交流。陈设艺术设计师们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设计方式找寻最适合的需要的材料,而且在信息化时代,设计师能够更加便捷地与材料供应商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及时地讨论自己设计方法的可行性。通过网络平台,设计师不需要每完成一张图纸就要上门跟客户介绍一次,客户也不需要经常亲自到店询问。在网络平台里,双方可以有效地进行交流,可以及时地沟通,客户可以亲自参与到自己的设计中,打造出一种特色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而且客户自身也亲临设计当中,会更加满意设计作品,更加理解设计师。

信息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变化,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普遍,信息越来越畅通。我们不出门就能通过网络了解到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与交流。设计师们在写字楼或者设计公司里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地跟供应商们交流,设计所需要的材料、样板,在网络上应有尽有,甚至比实体店的种类更加齐全,而且能够取得最新的资料,价格也会更加实惠,网络上能够买到所有关于设计方案所需要的材料。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信息越来越发达,也逐渐凸显出陈设艺术设计对于室内空间的重要性,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多种多样的风格体现出来。假设我们把室内空间比作舞台,那么就可以把陈设艺术看作扮演传达空间内涵的重要角色。在室内空间这个舞台上,室内陈设艺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展现出自己各种各样的风采,绚丽夺目,光彩照人,而且更加具有内涵和精神灵魂,室内陈设艺术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和重视,而信息化的陈设艺术则尤为重要。

陈设艺术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陈设艺术教学;现状;改革与创新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室内陈设艺术成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专业课程,它进一步深化了室内设计专业,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学习方向。

一、室内陈设设计的概念

在“轻硬装、重软装”的室内设计时代,人们对于房屋设计的要求开始向自然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室内陈设也从单纯的实用性需求,逐渐向艺术性、舒适性和功能性的综合性需求转变。室内陈设设计,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这种要求,充分利用设计学、心理学、色彩学、人文学等多种学科,提升室内陈列和搭配水平,从而给居住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与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学科不同,室内陈设设计更加重视后期的设计工作和室内的文化氛围,它强调物品与环境的协调,强调最大程度地发挥室内陈列物品的作用和审美特征,进而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我国高校陈设艺术教学工作的现状

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刚刚开始尝试将陈设艺术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因此教学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教学中的实践内容不足。很多教师对于陈设艺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还是按照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艺术背景、风格流派、艺术赏析、设计操作等课程的讲解工作,使教学工作停留在陈设艺术的理论表层,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一些实践课程的安排中,教师们又过分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限制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挥。另外,教学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造成学生在日后无法独立解决操作中的实质性问题。除此之外,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不高、校内教学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环境条件与实际操作不符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室内陈设艺术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陈设艺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升室内陈设艺术课程的教学水平,高校必须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实现与国际艺术教育的接轨,获取社会最新艺术设计信息,并且及时更新学校的课程内容,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系,加快实现更具实践意义的教学。近年来,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训式教学法获得了来自社会、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本文就以实训式教学法为例,探讨高校内陈设艺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一)实训式教学法的内涵。室内陈设艺术更加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目的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因此,对于陈设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陈设艺术的实训教学和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训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以陈设环境的模拟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室内陈设的自主操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实训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实训式教学法,主要强调通过字画、工艺品、植物等物品体现室内陈设的装饰观赏价值,并通过对厨具、灯具、器皿等实用性工具的合理搭配和摆放,在满足器具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体现其美观性。1.实训式教学法强调多层次空间的构建。实训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固定的房屋结构之中,综合运用陈设艺术手段,实现新的室内空间的生成。学生在模拟环境当中充分体验了空间的概念,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之下,理解地毯、家具、植物、水体等陈设对空间改变发生的作用,感受不同陈设的不同摆放,给空间带来的层次感和合理性,从而使空间构建这一抽象的概念,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2.实训式教学法强调室内陈设的主题性。室内设计强调空间主题的统一性,实训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主题意识,实现设计思维与主观情感的碰撞。实训式教学法格外重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在优秀案例参观和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们会格外注重对于设计师设计理念的讲解,引导学生们观察一些细微的设计巧思,从而帮助学生体会优秀设计中不同设计部分呼应主题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3.实训式教学法通过陈设体现环境色彩。室内陈设是一门有情感的设计艺术,它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更加强调人情味。在实训式教学法当中,教师们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室内陈设的不同色彩,体现出室内空间的柔和感和亲切感,从而使房屋设计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比如,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鼓励学生们重视各种植物颜色的运用,由此给房屋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陈设艺术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陈设艺术;极简主义

一 室内陈设艺术的来源

室内陈设艺术是由室内艺术发展细化而来。室内环境是人们高频接触并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环境之一。所以,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房屋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及心里状态。良好的室内设计应该是能够适合环境特点,满足使用者功能、审美要求,并能良好的结合工艺特点等因素而设计出的高舒适度、高艺术境界、高品位的理想环境的艺术。室内陈设艺术作为室内艺术中表现力最为强烈的的一个内容,现已得到业内的高度重视并单独提出加以研究并进行细化。

二 陈设艺术的研究意义

“空间”是创意与生活连结的场域,而“装饰”则是运作“设计”这个构思过程最后呈现的一种媒介,也是赋予空间独特审美的展示权利。“装饰”也是设计与生活连结的最后一层肌肤。无论“装饰”是否意味着潮流、或时尚、或仅仅是风格,这都是紧密连结着当代人所展示的审美与生活态度。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室内设计师林振中说,陈设艺术设计看起来是一个美学,却更是一个文学,设计必须从先从文学、历史和哲学开始。在相关的空间我们可能只可用20%,10%,甚至更少,而且只能在原装修的基础上提升,要做的更好,所以设计师就要有功夫,有阅历,四十岁之前别谈优秀陈设艺术设计师。

中国陈设艺术学科创始人、陈设艺术泰斗、清华大学教授潘吾华说:“饰品的选材、组合、搭配,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必须刚刚好,这就得考我们的‘眼光’,看我们的修养。”我认为陈设作品是设计师的,也是业主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充分采集业主“情况”和业主的需求。再像导演一样写出“脚本”来,然后决定主题、风格、色彩和饰品类型等。

三 极简主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极简主义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绿色设计将在良性家园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在设计风格上,后现代主义的“宁可丰盛过度,也不要简单的贫乏”的理论受到了责难,而朴素的美学观在对繁复的设计批评中开始成长。

极简主义设计力求通过简约整洁的感官体验,给人以优雅的品味和思想境界。极简主义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抛弃了以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极简主义也被称为最低限度艺术、简单抽象派、ABC艺术等,他以简单的几何形,如方、圆、三角等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

四 极简主义新发展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忙碌的工作节奏使人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心情烦躁而混乱。由此而产生的净化心灵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突出。极简主义刚好满足人们简化环境的需求,为烦乱的生活腾出缓冲的空间,极简主义回归的趋势愈发明显。

日本设计风格将极简的内涵运用的恰到好处。简约而不简单的精髓来源于对于精致的不断追求,日本人认为生活不能是粗糙的,因为不能凑合,对细节的忽视最终会使提升生活品质遭遇到瓶颈,而习惯粗糙的人即使有一天产生了追求精致的意识,也已经不具备精益求精的能力。在日本生活你会时刻随处体会到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一块纸尿布,未用时,平常无奇,一旦尿湿,一道彩虹图案赫然出现在宝宝的小屁屁上,这个小细节既有提示父母宝宝该换纸尿裤了,另一方面“雨后见彩虹”的幽默让养育着婴幼儿的家庭常有机会展颜一笑。

一处房子用多少盏灯挂在哪里才是最恰当的?

对种种细节的精益求精使日本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精致感,而这种精致感和法国人充满艺术气息的精致不尽相同,它更多地表现出日本人对细节的态度――细节和整体对生活的意义是同样的,而整体的品质和可靠则是基于每一个细节的精致,粗糙的细节不可能产生优质的整体。

一切设计都基于对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而日本的设计师能做到设计服务于受众,除了他们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在操作层面上他们是对所设计的对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的。

无印良品每年都会和深泽直人、隈研吾、坂茂等著名设计师签约,请其设计能够为大众所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而这些生活用品不仅设计卓越,品质精良,而且价格不贵,无印良品所主张的“平实好用”是它的经营主张和设计哲学,而持有类似观念的设计师及具备这种品质的设计在日本随处可见。追求简素并没有伤及产品的诗意。这也是当代日本设计对于极简主义所保全并发展的价值。

五 极简主义思想下的室内陈设艺术

5.1 线条简洁:极简家具通常由简单的线条构成,不仅橱柜是简单的直线直角,沙发、床架、桌子亦为直线,不带太多曲线条,造型简单,富含设计或哲学意味但不夸张。

5.2 色彩单纯:黑与白是极简主义的代表色,而灰色、银色、米黄色等原色在极简主义的室内设计中也常被应用,无印花、无图腾的整片色彩带来低调的宁静感,沉稳而内敛。

5.3 材质多样:在极简主义的家具中不仅应用木质、皮质等家具主要的基本材质,现代工业的新材质也被设计师们广泛采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室内环境氛围添加了各种可能性,如防水、耐刮、轻量、透光。

5.4 功能强大 :极简家具不仅拥有简单的线条与颜色,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功能。例如在可塑性最高的椅子部分,由极简主义思想所设计出的椅子大多具有功能性,或可自由调整高度、或可变化造型。

参考文献

[1]胡景初、方海、彭亮,《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

[2]李旭等 著,《现代设计艺术丛书--室内陈设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潘吾华著,《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