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终母亲放弃抵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女性主义;《春风秋雨》;身份构建;母女关系;母爱情节剧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熟。女性主义电影不同于其他理论电影,其可以受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强调电影本身的。如今的女性主义电影更加多元化,具有非常广泛的包容性,其对于性别差异给予肯定,并拒绝中西方的简单划一。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女性主义电影的主要关注对象,在女性主义等各种理论融合的诠释下,好莱坞电影再一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女性主义主题片《春风秋雨》介绍

影片《春风秋雨》根据范尼・赫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其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由约翰・斯塔尔拍摄于1934年。另一个版本是由道格拉斯・瑟克拍摄于1959年,这一版本曾获得两项奥斯卡提名奖等奖项。在这部影片中,瑟克在故事情节中赋予了大量的人个风格,因此使这部曾经被评论为“泡沫剧”的影片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促进了研究者对情节剧的批评研究。瑟克改编的版本摆脱了好莱坞电影的传统体制约束,不仅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批判性,而且还激烈体现了阶级问题,将情节剧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女性身份的建构和母女关系的角度出发,以女性主义视角对道格拉斯・瑟克的《春风秋雨》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以便更深一层次了解这部母爱情节剧。

二、女性主义主题下对《春风秋雨》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女性形象中女性身份建构

影片《春风秋雨》的故事发生在男权社会中,性别和角色的划分十分鲜明,男性的地位远远高于女性,女性在社会中是被动的,受抑制的。影片中母亲与女儿的身份深刻表达了女性身份的复杂。

1.母亲形象的身份建构

在男权社会中,母亲不存在主体性,其必须通过子女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影片《春风秋雨》中的母亲在男权社会中,便有了一种越界性质,超出了男权意识形态所认可的界限,希望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女性身份。影片中的主人公劳拉非常鲜明演绎出了这一特点。劳拉追求着属于自己的梦想,是一个有个性的母亲。劳拉从小的梦想就是戏剧舞台,她有着好强的事业心,所以在女儿的身上没有花费更多的心思,女儿一直被黑人母亲安妮看管。因此,劳拉这个角色与仅有抚养孩子功能的女性他者截然不同,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从表面上看劳拉表达了女性的自主精神,不过实质上,她这种超越界限的做法在最后还是得以矫正。影片通过展露劳拉的事业心首先建构了她的男性气质,而在后面的部分又以抑制的方式给予她女性气质,从而使劳拉回归到男权社会的压迫之下。

在影片中,主人公黑人母亲安妮是男权意识形态下典范形象,她是母亲职务优秀的榜样与实行者。安妮在影片中不仅是子女进入符号的媒介,并且以另一种方式被建构为物品。首先,安妮在男权社会中被剥夺了个人话语。她与劳拉截然不同,没有自己的梦想,她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只想怎样和女儿待在一起,在她看来只有结婚与死去是最重要的事情。安妮在男权意识形态下的被塑造为母亲职责的单纯肉体,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安妮向来看重葬礼,她在葬礼上所哀唱的歌词极富宗教意识,表明了她对于所承受的一切都欣然接受。在这种抑制中,无语的空间里仅仅留给了安妮奉献的机会。另外,在影片前部分对故事的描述中,场面调度对安妮黑人身体的运用非常有力削弱了她的主体性,她黑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深色的衣服仅仅起到了背景的作用,显而易见,她被当作了黑色的道具。

2.女儿形象的身份建构

影片中的主人公女儿苏西是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中的一个未来的母亲,她在男权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的教化中逐渐成熟。她是一个从小就有玩偶陪着的小女孩,这个玩偶是母亲为了培养她的母爱职责而准备的,同时女儿的母职学习很多是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所体会到的。苏西的母亲劳拉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劳拉比较注重自己的社会活动。苏西抱怨母亲不关爱自己,在母亲劳拉看来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苏西的认可,从而两人发生了不愉快。苏西并不认同母亲的男性气质,反而认为安妮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这表明了影片已经将苏西塑造为认同家庭、被动的、受抑制的男权主义下的母亲身份。其次,少年时期的苏西爱上了史蒂夫,并发誓会长久爱下去,这表明她对男权秩序的认同。而在影片的最后,她对史蒂夫的爱结束了,因为史蒂夫要与自己的母亲劳拉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她出于对家庭的维护,放弃了自己主体性的追求。再者,苏西继承了种族主义。在影片中,苏西并没有明显对莎拉・简有歧视的举动,不过却有着强烈的种族意识。莎拉・简第一次在苏西家过夜,苏西把一个黑色皮肤的玩偶给了她。苏西一直在肯定莎拉・简的黑人身份。

如果儿童察觉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那其会表现出怨恨的情绪。影片中的主人公莎拉・简就对苏西怀有如此的怨恨情绪。在她们组建成一个新的家庭后,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莎拉・简想要有一个白色皮肤的玩偶,想要得到白人劳拉的亲吻,强烈表现了她对苏西的怨恨与嫉妒。她的这种怨恨态度一直维持到了少女时期。当史蒂夫再次出现,他与劳拉、苏西在一起时被莎拉・简看到,莎拉・简感到异常的愤恨,体现出她在社会中承受的认同矛盾与认同拒绝。她对黑人身份的抵抗完全是出于男权社会与阶级意识的影响,两方面的压迫更加降低了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因此,她非常抵触母亲职责,以至于在众人面前以表演黑人说话的方式来抵抗劳拉的抑制。莎拉・简并不认同传统的母亲身份与阶级压迫,她一方面想要摆脱黑人身份给她带来的低级地位,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一种底层的歌舞小姐的职业。因此,她虽然努力向上,不过最终依然被物化。在影片中,黑人角色全部在低层阶级,这就使莎拉・简形成对两种肤色的认同。同时拥有的白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接纳她,所以,莎拉・简在认同缺失中被不一致的建构。而影片最终让莎拉・简选择了顺从,不再有任何的挣扎,认同了自己的黑人身份。

(二)女性形象中母女关系的特征

母女双方存在着独特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的生活都会形成直接的影响,而对于母女关系的体现本身就充满了摆脱男权主义制度的倾向。影片《春风秋雨》中演绎了深刻的母女关系,尽管在男权主义强大压迫制度社会中,对于母亲和女儿的身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母女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不是被完全的迫害或者同质化。尤其是通过女性主义学者对母女关系的陈说,更能够呈现出母女关系独到的意蕴。这种关系不再只是男性的欲望,而是给予了一种颠覆性。影片中不仅呈现出了对抗的母女关系,同时也向观众们展示了融洽的母女关系,并关注了两者之间的连续性。

1.对抗关系

儿童对母亲的攻击性幻想能够让儿童对母亲产生排斥的想法,不过伟大的母爱会将这些糟糕的幻想转化为贴心的依赖。通常情况下,母爱情节剧对于母子关系的表现非常普遍,而对于母女关系的演绎除了在母爱之外,还会融入一些对抗的关系,比如母亲的管制或者是女儿的反抗。在影片《春风秋雨》中,反映母女关系不融洽的典范片断就是莎拉・简拒绝认可母亲安妮。在影片中两人的关系相当紧张,因为莎拉・简不喜欢母亲的黑人身份。影片中并没有出现莎拉的父亲,莎拉自幼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种密切的母女关系下,安妮对莎拉的管教非常严格,她期望莎拉能够成为另一个自己:她不允许莎拉淘气,更加不喜欢莎拉的职务。她想让莎拉嫁给黑人。不过如此严格的管教却忽视了莎拉作为独立体的特征,第一,莎拉与安妮的肤色不同;第二,莎拉表现出了儿童对母亲的排斥,她认为母亲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并且表达出对母亲价值观抗拒与嘲讽。莎拉离家出走并不再与母亲联系,为的是能够拥有自我。不过这种对抗的关系在影片中终于因为母亲安妮放弃了对莎拉的管制而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母亲去世之后,莎拉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并且选择了回归,这充分表明了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爱彻底超越了女儿对自我身份的向往。尽管莎拉一直都在努力逃避着黑人身份所带来的压迫,不过在她再次回到家中,这种压迫就会继续对她进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莎拉与母亲安妮的密切关系终于在影片的最后融解了之前的对抗关系。

2.融合关系

与莎拉和安妮的母女关系相比,白人母女之间不会轻易出现这种明显、直接的争吵行为。在影片中,女儿苏西和母亲劳拉同时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史蒂夫。而苏西爱上他并不是因为有意要与母亲对抗,而是因为她对母系世界的传承。影片中,白人母亲比依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的人,他是父亲的朋友。在原著小说中曾经以很长的篇幅叙述了比依在年轻的时候对母亲的观察以及情愫。因此,可以说苏西对史蒂夫的爱正是母亲劳拉习性遗传的体现。劳拉为女儿苏西创造了生活与物质上的一切需要,原因是劳拉把苏西看成是自己的延续,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劳拉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富足的生活,所以要把这一切都补偿在自己的女儿苏西身上。如此强烈的母女联系让苏西对母亲有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影片中,对于母亲的苏西并没有感到震撼,对她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母亲威严的丢失,相反苏西更多的是对母亲有一种爱的态度,她在影片中说“并不排挤母亲的着装与身体”。显而易见,这种私密的,不在男权制度下的、母女融合的关系完全与男权制社会的规范不符,所以会受到男权的压迫。影片最后,苏西前往外地上大学,她选择了最远的城市,因为她想要通过与母亲身体上的疏远来抑制自己对母亲的依赖。影片再一次反映了男权意识的强大力量。

三、结 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美国母爱情节剧电影《春风秋雨》女性形象中女性身份的建构和母女关系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这部影片以母女关系为核心贯穿了整个主题思想。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一直被称为“泡沫剧”的母爱情节剧再次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虽然影片《春风秋雨》中表现的是女性生活,不过还是无法摆脱男权意识的操控,在影片中会有意识规划出母亲的角色。此外,影片中的白人母女劳拉与苏西的关系是一种婴儿期母女联系的传承,这种关系会使男权意识形态对其进行颠覆,因此影片在最后预示了两人将天涯海角。而黑人女儿莎拉在其对男权制与种族主义的女性身份进行反抗与逃避后,依然走向了回归。

[参考文献]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苏州大学,2003.

[2]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范文第2篇

女儿辰辰读小学高年级了,暑假里,每天晚饭后我坚持拉她去爬山。

一开始她极不情愿――怕热,实在舍不得离开空调。可是我反复劝导:“夏日里让小朋友出汗,也是妈妈爱你的方式之一。”并不断用“散步完毕后奖冷饮”来诱惑她。

终于,晚饭后爬山、散步能够列入女儿的日程表。

一路上絮絮叨叨,也是我至为喜欢的方式。一整天我都没有很多时间跟她说话――她要上游泳课,要午睡,要看书……

一天散步前,我跟她讨论散步后的方案:“因为今天妈妈要去超市购物,所以请你自己选择并决定:一、跟妈妈一块儿去购物;二、你独自留在家里。”女儿选择了后者,因为可以不错过她心爱的动画片,我表示赞同。

可是,散步后,我临时改变主意,动员女儿陪我去超市。女儿一百个不愿意,批评我“不守信用”。因为她态度不坏,没有发脾气,没有哭闹,只是絮絮叨叨,我便有“以大欺小”的嫌疑:一方面认错,一方面坚持带她去购物。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其实我有过反思:我这样轻易地女儿的选择与彼此的约定,给孩子树了一个很糟糕的榜样。孩子会不会也轻易父母的甚至自己的决定呢?会不会容易改变心意不够坚定呢?

可是反思归反思,这样的事情其实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女儿的生活中出现。每次,都因为她“不发脾气”地合作,我甚至有些欣慰:这孩子挺懂事的。

触动:孩子不肯自己作决定

一天,女儿写完作业后,跟我一起挤在沙发里看书。音乐悦耳,母女俩各自闲读,无限自在。我突然兴之所致起身弄水果,我问:“辰辰,你吃苹果,还是梨?”

“随便。”

“妈妈也随你,请你自己做出决定吧。”

“我就是不能决定啊,所以说随便。妈妈你帮我决定吧。”

这样“不肯决定”已经发生过好几回了――在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琢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但我知道要面对她这个问题了。

“你可以决定今天吃苹果,明天吃梨;或者今天吃梨,明天吃苹果。”我继续循循善诱。

“可是,我既想吃梨又想吃苹果,真的下不了决定。所以请妈妈决定吧。”

我有些无奈地看着她:“可是,辰辰,有些选择,必须你自己决定。而且你必须承担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决定吃苹果,梨就只能明天吃了。”――因为她习惯每天只吃一个水果。

女儿有些委屈,眼眶微微地湿了:“妈妈,我以前也经常这样拿不定主意,你不是都帮我决定的?你帮我选择梨或者苹果,我都喜欢的啊!”

我有些呆住了。我经常帮孩子决定?很多往事一幕幕想起,我不由汗涔涔。是我很多次了孩子的决定,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作决定的能力?满心羞愧的我很想亡羊补牢,说:“可是,辰辰你现在长大了,有些你得自己决定。”

女儿作楚楚可怜状盯着我看。

我被看得心慌,心生一计:“这样吧,既然你不能决定,妈妈就先自己吃水果了。你再想想,想好了自己去弄。想不好今天不吃水果也没有关系。现在还有10分钟就到你的洗漱时间了,注意时间哦!”

5分钟后,我很从容地提醒她:“辰辰,还剩下5分钟哦。”她站起来,自己去冰箱拿了个苹果,洗了洗,然后到客厅捧着苹果跟哈利・波特继续约会。

因为是我一次次强行女儿的决定,才导致她慢慢不肯作决定。孩子不会归纳整理这一切的由来,但我不可以不归纳整理。所以对“有些选择,必须要孩子自己决定并承担结果”的理念,我越来越上心,开始慢慢渗透给孩子。

反思:不再以母亲的名义强迫你

一个双休日,因为下雨蜗居了大半日,下午我决定带女儿出门溜达。

出门前我们讨论过:她要去图书馆,我想去看电影。

女儿郁郁不乐:“我不要去看电影。”

我继续动员:“电影也很有趣啊,《哈利・波特》你不是很喜欢吗?”

“可是,如果现在去看电影,看完后图书馆就关门了,那么,我这个双休日就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了……”女儿撅着嘴说道。

我突然醒悟过来:我又在以母亲的名义强迫她放弃自己的决定――对于成年人来说,惯性思维是多么的可怕,尤其是面对无力抵抗成年人的儿童时。

理智上,我一直提醒自己:孩子是有着自己独立人格的自由个体,不是我的附庸,我对她没有绝对的。但是感情上,一直觉得孩子还小,我有权并可以替她作决定甚至更改她的决定。

每星期至少去一次图书馆是女儿的心意,甚至是她一周学习生活的期待。她对图书馆的向往远远甚于对电影院的向往。而我,惯于用母亲的名义去强行要求她放弃自己的意愿?因为女儿不是个会撒泼的孩子,即使不开心也最多抑郁不会哭闹,我就一次次勉强她?如果她自己的心愿总是得不到顺遂,她的计划总是会被否定,那么,最终我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会渐渐对自己失去自信,她会渐渐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

遽然心惊!

我马上改变方向,送女儿到图书馆路口。

她快乐地向图书馆走去,打着伞,背着包――包里有手机随时跟我联络,跳跃着跟我挥手说再见,还特意叮嘱我一定要到闭馆时间才能去接她。

看着女儿的背影,我想起龙应台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其实,何止“不必追”儿女,更是“不能勉强”“不能干涉”儿女。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裔女性;种族;文化;性别

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百年历史,从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蛮声美国文坛的汤婷婷、谭恩美等女作家,我们发现,华裔女作家无论在创作数量上抑或创作主题及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她们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华裔女性“双重边缘”身份下的极度沉默,反抗文化霸权和男权中心,在多元文化下寻求建构女性主体之路。

一、 女性沉默的被打破

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女性,长期以来,作为少数族裔女性被种族和文化“消声”,她们在无声的世界中演绎着自身生命的缠绵延续。华裔女作家通过写作挖掘历史、重塑历史、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正是贯穿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主题之一。

在《女勇士》中,开篇作者就被施加了这种沉默。“你不能把我给你讲的话告诉任何人。在中国,你爸爸有个自杀身亡的妹妹,她跳进了我家的水井里。我们一直说你父亲只有兄弟,没有姐妹,好像她从来没有出世过一样。”没有恪守妇道的姑姑不仅被剥夺了生的权力,死后也遭到家族的惩罚,这种惩罚首先就是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姑姑的不被人提起,她所有的痕迹从家族的历史上被抹掉,这种惩罚对女性而言最残酷也最严厉。作者最终不仅将姑姑的故事付诸文字,并且运用多种手法对其进行改写,打破了“我”及“姑姑”被强加的沉默,使原有的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

华裔女性一方面遭受美国华人社会中毫不掩饰的对女性的贬斥与否定;另一方面美国文化中围绕“发声”的肯定性话语系统给她们带来强大压力,无法抵抗主流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她们无意识之间接受了“如果你不说话,就没有个性”,“我认为讲不讲话是正常人与疯子的区别所在”的评判标准。强烈的自卑感使华裔女性自动放弃了言说的权利,汤婷婷自幼儿园时代的沉默就最好的证实了现实社会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然而作家通过写作打破了这种沉默,她们不仅是故事里的英雄花木兰,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女勇士,她们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振聋发聩,向主流社会和男权中心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二、文化身份的焦虑与寻觅

对于生活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美国人而言,两种文化的冲突为他们提出了文化身份问题,即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取舍以及获取认同感。

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和有色人种沦为被表述和叙述的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他们遭到歪曲甚至妖魔化,从“黄祸”到“龙女”的描绘,甚至后来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无疑都是将华裔置于“他者”位置。美国华裔文学的“反话语”写作策略之一就在于重新找回被白人主流话语抹煞的真实。汤婷婷、谭恩美等人针对主流话语中“唐人街”文学的书写模式,从故事场景、话语表述策略、人物形象都力图摆脱白人主导话语系统。她们笔下的唐人街截然不同于白人观念中那个阴森可怖的“异端”世界;华人也冲破定型化形象,重新恢复了真实、人性和善良。

而对故国文化的远离与陌生无疑使他们处于第二重“他者”地位。徘徊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美国人由于文化身份不确定而造成精神的痛苦和无助。在谭恩美的写作中所表现的母女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生存于两个世界之间的移民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母亲在这里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而女儿们代表的则是现代的美国文明,她们之间的隔膜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摩擦和碰撞。

《喜福会》里的四位母亲和《灶神之妻》里的威妮,这些母亲都属于第一代移民,她们从中国到美国实际上原有的民族身份已经丧失,虽然已经获得美国国籍,但是主流社会的制度和对待华人移民的政策使得她们丧失了原有民族身份后又难以为美国社会所接受。所以她们尽管也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努力去学英文但内心深处仍然强烈依恋并继续秉承原有的文化,表现出自己的中国性,这是她们对自己身份的文化认证,同时也是对美国文化的排斥。而孩子们往往对母亲蹩脚的英语和东方式的思维嗤笑,对母亲加诸她们身上的期望难以忍受,对母亲束缚式的管教加以反抗。孩子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在社会中,是接受西方教育的西方社会的一份子;在家庭中,是接受了西方教化的孩子,实际上女儿们在这两方面的定位都没能使她们自己满意,即使她们与美国人结了婚,在婚姻生活上也能感受到丈夫那或隐约或明显的优越感。她们以为自己是美国人,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意味着什么。但当别人把她们作为中国人,问起中国或中国文化而她们又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时候;或者当她们在家庭或华人社区中受到的文化熏染及生存于她们血液里的文化影响,与周围的美国文化出现不协调和冲突时,会突然意识到不能够正真地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无法去建构自身的地位与身份。母亲和孩子给自己及亲人在家庭、社会等方面都未能找到最恰当的身份定位,文化差异和代沟引发的矛盾也就在所难免。而一次次的冲突也终于使她们去思考自己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哈姆莱特 觉新 矛盾 性格 原因

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莱特》和中国作家巴金作于之后的《家》均表现了新旧思想交替下,具有新兴思想的青年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以个人的力量和方式进行思考和反抗并走向毁灭的悲剧命运。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一个处于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黑暗矛盾中挣扎的人文主义者典型。觉新生活在东西文化相互撞击、封建传统观念与科学民主思想激烈交战的五四时期,却是一个深受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矛盾的悲剧典型。二者的矛盾性格共同的原因表现为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社会环境中,背负着既定的身份和亲人的压力。

一、思想交替的社会环境

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德国威登堡大学的一名学生,受到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对世界人生爱情和友谊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①然而一旦出现刺激因素,新旧思想交替的特点就会立马显现,比如哈姆莱特与父王亡魂相遇后的内心独白:“是的,我要从我的记忆碑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过去的印象、我的少年阅历所留下的痕迹……”②当初的“快乐的王子”的人文主义思想不自觉地压抑着先前无意识中的旧的基督教精神和以“上帝”为指向的价值取向,而一旦出现刺激因素,二者矛盾就立马激化。

青年觉新在新式学堂读书,在形成的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潮流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多姿。“”后,觉新和觉民、觉慧一起读报,“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③但新思想激情过后,依然需要恪守旧有思想的儒家宗法家族以“孝悌”为轴心的等级人伦秩序。与哈姆莱特不同,在迷惘之中他试图将两种思想中和,但事与愿违,思想和行动分离,意识和意志分离,在新旧两种力量中委曲求全,不断妥协。

二、既定的特殊身份

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在生父暴死,母亲易嫁叔父,叔父篡位种种人生大变革的过程中感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来说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芳草”④。与“快乐的王子”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他采取“装疯”这一耗时的方式试探叔父克劳狄斯并借助“戏中戏”试探叔父直到其丑行彻底暴露,其犹豫的性格可见一斑。但即使到叔父在做祷告这一报仇的最佳机会摆在眼前时,哈姆莱特也没有动手,内心矛盾陡升:“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⑤在暴露犹豫软弱性格弱点的同时,却能感受到作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若此时的矛盾至极的心情,杀掉克劳狄斯可以逞一时之快,但其身边还团结着大批邪恶势力不容小觑,新王的死势必会导致政权动乱,况且与他“重整乾坤”的理想背道而驰。所以,哈姆莱特再次陷入矛盾之中,他以现在杀死克劳狄斯实为送他进入天堂为借口,在此拖延复仇时间,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复杂的内心矛盾。正如弗朗西斯・兼特尔曼对哈姆莱特矛盾的形象评价道:“他好冲动,又富于哲理;受损害时很敏感,但要反抗又畏缩不前;他精明,而缺乏策略;他充满孝心,但长亲受欺辱自己反而软弱无能;语言上大胆妄为,行动上优柔寡断。”⑥

觉新作为封建大家族的长房长孙,既定的身份业已意味着觉新不可能自由地发展自己,只能按照别人为他决定的方式去生活。只能遇事妥协牺牲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奉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庭。所以,觉新在父亲的安排下放弃升学,以抓阄的方式选择结婚对象瑞珏,放弃与青梅竹马的梅的姻缘。觉新说:“我一生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都被人打破了……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以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⑦正是因为五四新思想唤醒了觉新被忘却的青春,而且他明知旧制度及其思想体系正处于崩溃之中,大家庭不断衰落,旧观念日渐瓦解,家庭内部的矛盾不断滋生,他所奉为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已不能畅通无阻。然而长房长孙的身份使他不能也不愿思考,宁愿生活得像个傀儡,除了躲避外没有任何办法不使自己的心继续忍受痛苦的矛盾的煎熬。虽然到帮助觉民逃婚、觉新出走,但始终将自我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相比哈姆莱特“装疯”等待时机的反抗,从既定的身份上说,哈姆莱特比觉新走得更远。

三、亲人的施压

哈姆莱特从接受父王鬼魂的托付之时,就从昔日“快乐的王子”向“忧郁的王子”开始转变。从伦理道德层面,作为父亲独子,为父报仇天经地义,然而哈姆莱特面对的报仇对象不仅是一国之君,而且是自己的叔叔和继父,忍受着辜负父王鬼魂放弃报仇的耻辱和忍受世人指责陷入不仁的境遇的双重矛盾的折磨。

面对从前心中的庇佑自己的圣女形象的母亲,他爱母亲,而母亲却在亡夫去世后的两个多月里就嫁给了篡位的叔父,给予哈姆莱特更沉痛的打击,他开始恨母亲,却无力撕毁这样残忍的结果,母亲在哈姆莱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幼年的他最早的对女性的认知并作为最初的参照系统存在着,所以在哈姆莱特陷入迷惘后,他对女性的认知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判断,进而怀疑恋人奥菲丽娅的贞洁,并对她恶言相向:“你们烟视媚行,声浪气……卖弄你们不懂事的。”⑧最后遭遇重重打击的奥菲利娅精神失常自尽而亡。

觉新的多重角色使他扮演了一个承受巨大压力的形象,在压力中矛盾着,形成人格的分裂。作为高老太爷的长孙,父亲的长子,他要保证这个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人人都可保全;作为叔婶的侄儿,要尽量照顾每个人的利益,尽量不得罪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为觉慧、觉民的兄长,面对兄弟的不被理解,觉新无奈表示:“你们可以反抗,可以脱离家庭,可以跑到外面去。……我呢?你想我能够做什么?我能够一个人逃走吗?”⑨他只能在从中不断周旋,尽管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瑞珏的丈夫,他深感愧疚但无力保护。在维护封建制度和保全妻子的矛盾中选择前者,导致在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面前妥协到让瑞珏到郊外生产,结果瑞珏难产而死。在处理梅和瑞珏的感情问题上的矛盾时,他的犹豫软弱甘愿做礼教的殉道者,致使两个女人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的悲剧。因此,对于觉新,巴金在《家》中对其评价道:“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青年。”⑩这种双重性格使他充满了矛盾,也促使他形成了“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

刘再复认为:“作为最复杂事物的人的性格世界,其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现实性语言和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实事上人的性格世界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11}正是这样一种立体网状结构和界限的模糊性才构成了哈姆莱特和高觉新两个具有高度审美意味的矛盾性格。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处于社会思想变革之中,由于特殊的身份而承担特殊重任,并在亲人的主动或被动的施压中饱受矛盾心理的折磨,他们最终悲剧性的选择典型性地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悲剧。

注释:

①④⑤⑧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②③⑦⑨⑩巴金.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最终母亲放弃抵抗范文第5篇

导演: 伦·怀斯曼

主演: 柯林·法瑞尔/凯特·贝金赛尔

类型: 动作/科幻/惊悚/冒险

上映日期: 2012-10-20

与1990版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相比,此次的翻拍版更忠于菲利普·迪克的原著小说。故事发生在未来,那时地球上有“新上海”和“欧美国”两个国家。男主角是“新上海”一个工厂的普通工人,但他总隐隐觉得自己是间谍,只是不知是为哪方服务的。与此同时“欧美国”的元首维洛斯正打算在保护人民的幌子下秘密入侵“新上海”。他的计划遭到了以“Quatto”为首的抵抗军的顽强抵抗……

太极2:英雄崛起

导演: 冯德伦

主演: 梁家辉/袁晓超/杨颖/彭于晏

类型: 喜剧/动作/奇幻/武侠/古装

上映日期: 2012-10-25

杨露禅和陈玉娘大喜之日,失踪多年的陈家长子栽秧,突然带着媳妇允儿现身,并以莫测高深的武功震慑众人。未久,高挂在陈家祠堂里的铜钟“大法陀”突然在深夜落地自转、巨响不歇。村 民骚动,他们说“铜钟夜响”是灭族前兆,长老则认为收外姓入门,触犯了祖先立下的禁忌“铜钟谶”。任凭玉娘如何辩护,改变不了家族成员驱逐杨露禅的决心。深谋远虑的掌门人陈长兴亲手拆穿了儿子栽秧的诡计……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导演: 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 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

类型: 伦理/ 家庭

上映日期: 2012-11-13

纳德与西敏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赌气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纳德分身乏术,聘请了一位护工瑞茨照顾父亲。纳德某次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出离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

无敌破坏王

导演: 瑞奇·莫尔

配音: 简·林奇/约翰·C·赖利

类型: 动画

上映日期: 2012-11-06

影片围绕街机游戏《快手阿修》中的大块头反派“无敌破坏王”拉尔夫展开,30年来身高2.7米、体重291公斤的他不仅一次次被人类操作的英雄快手阿修击败,而且从未获得过玩家哪怕一丝好感。厌倦了这一切的拉尔夫决定洗心革面,憧憬着自己也做一回惩恶扬善的英雄。于是他偷偷离开自己的游戏,穿越到了其他电子游戏中,一场反派逆袭翻身当英雄的难忘之旅就此展开。

寒战

导演: 梁乐民/陆剑青

主演: 郭富城/梁家辉/刘德华

类型: 动作/犯罪

上映日期: 2012-11-08

一辆载有五位警员及武器装备的前线冲锋车被胁持,被劫警员之一是行动副处长李文彬独子。适逢警队一哥外访未返,下任处长选举的两大热门:鹰派人物李文彬与年轻的警长刘杰辉都开始大施拳脚。李立即指挥营救,并将此次行动代号为“寒战”。可劫匪竟对警队动向了如指掌,警队精英尽出,依然无功而返,处处受制,众同袍均开始怀疑他的决策,推举刘杰辉接手整个行动,危急时刻,二虎相争……

横山号

导演: 周伟

主演: 杜雨露/吴健/徐囡楠/萨日娜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12-11-08

影片讲述石国梁为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投身于“流动医院”事业。斯日大学毕业后,回到生养她的内蒙古大草原,希望成为牧民的贴心医生和健康使者。然而,在医疗实践中,她发现自己无法面对病人。在母亲萨日娜的鼓励下,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她选择加入“流动医院”。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让石国梁的儿子石蒙生看清自己内心深处对父亲、对女友斯日的爱,放弃出国,加入了流动医院。

冰雪11天

导演: 陈国星/王小列

主演: 刘桦/冯远征/黄奕

类型: 剧情/灾难

上映日期: 2012-11-01

2008年南方发生大规模冰雪灾害,数十万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形成空前险峻的公共安全危机。《冰雪11天》就是描述在这一事件中,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志愿者等万众一心,日夜奋战,最终成功化解危机的故事。导演陈国星希望从不同人的视角和心理,来客观的把这场雪灾背后的春运故事讲述给观众。片中冯远征饰演公安分局局长方之林。

天生爱情狂

导演: 叶念琛

主演: 张智霖/刘心悠/廖羽翘

类型: 喜剧/爱情

相关期刊更多

西江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梧州市委

软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海外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