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钟山石窟的动态塑造
钟山石窟的造像和我国其他地区石窟的造像内容基本相似,主要有佛教中主佛、菩萨、佛教弟子、金刚等人物。尽管在表现内容上类似于我国其他石窟,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位于钟山石窟的三号石窟中的胁侍菩萨的动态像就极具特色。
(二)钟山石窟中雕塑造像的线性表达
钟山石窟中的雕塑造像很好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韵律美。雕塑造像综合利用了直线、弧线、旋转线和自由线四种线条,既显示了直线刚中带柔的感觉,又体现出了弧线丰满富有弹性的感觉。钟山石窟中的线性表达还涵盖了旋转曲线绵延不断的生长感和自由曲线丰富多变的奔放感。上述这四种线条的应用,在佛手的线性表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钟山石窟的佛手雕刻得柔润如玉,栩栩如生,位于三号窟内基坛正中央的主佛佛手握着阿弥陀佛九品印中生手印,其无名指与拇指指尖微微屈合在一起。精湛的雕刻技术使得佛手看上去非常逼真,手指肌肉紧绷充满力度,肉中带骨,仿佛有真的血液在脉搏里头流动,不像只是冰冷的石雕。除了对佛手的表达运用了线性表达外,钟山石窟内佛像的衣纹也非常注重线性表达。衣纹的自然柔和之美揉合在佛像的庄严之美中,丰富了佛像的艺术内容。雕塑工匠让衣纹像是用毛笔描画的一般,衣纹线条自然流畅,衣服质地表达明显,反应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整体上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美感。
(三)钟山石窟中造像的色彩美
钟山石窟的造像色彩经过了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如今却还能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不得不说是历史沧桑给予人类的馈赠。尽管经过千百年光阴荏苒的洗礼,钟山石窟的人物色彩却依然熠熠生辉,给人以金碧辉煌的感觉。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不乏一些运用色彩艺术的经典例子,色彩作为钟山石窟艺术的重要表达方法,展示出了不同艺术形象的特征,反映了石窟艺术与色彩结合后所绽放出的巨大魅力。虽然钟山石窟的人物雕塑看起来绚丽多彩,但其实它选用的颜色并不算多。
(四)钟山石窟中罗汉表情的刻画
罗汉形象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形象不同于那些庄严肃穆的佛陀,而是倾向于世俗化。罗汉的数目众多且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因此给雕刻工匠们带来了较大的思维想象与创作的空间。钟山石窟内的罗汉,个个表情丰富,他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眺望远方,有的面有不悦,有的双眼微合,有的笑眼盈盈••••••每个罗汉的生动形象都是别具一格,神态万千。在三号石窟内从西向东数的第八位是笑狮罗汉,他的面部表情的刻画可谓是妙趣横生。罗汉双手托举着一只幼狮,幼狮一口咬住罗汉右耳的耳环,使得罗汉眉头紧锁,双目圆睁,嘴角向下。但罗汉还是疼爱地将小狮子抚于怀中,任其在怀里撒娇。除笑狮罗汉以外,工匠对于其他罗汉的表情刻画也十分注重表情的变化与运动,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人们可以从罗汉的神情外貌辨别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
(五)结束语
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以丰富多彩的纹样为特色,其装饰纹样之多,在世界各种建筑形式中首屈一指。清真寺的装饰纹样主要是由各种植物和抽象曲线互相盘绕而构成基本图案,无论是题材、构图,还是描线、敷彩,都十分独特。艺术史学家爱丁霍森(R.Ettinghausen)曾描绘道:“半棕榈叶装饰的风格,构成绵延不绝的图案……每片叶子长在另一片叶子的尖端。”这样的纹样密集地覆盖整座建筑,为清真寺建筑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按照题材的不同,清真寺的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植物纹、几何纹、文字纹三种。植物纹样装饰,主要是承袭了东罗马的传统。历经岁月的淬炼,如今已经集成了灿烂丰富的纹样形式。植物纹样并非对自然界植物的完全写实化的描绘,而是更加抽象化、形式化。其图案或者是由树枝和树叶交织弯曲成卷轴形,或者是由花卉与新月组成,形成一些富于象征或寓意性的图案,充满了幻想、浪漫的情调。几何纹样则是阿拉伯文化的独创,它以圆形和方形为基础,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延伸出各种形态。这种装饰艺术将线条的丰富性运用到了极致。各种连贯线条编织缠绕、回环延展,显现出千变万化、极具流动感的韵味,形成特殊的装饰纹样。文字纹样则是由阿拉伯文字图案化而构成,独立用在清真寺建筑的某一部分上,大多是《古兰经》上的句子。这在装饰纹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阿拉伯文字体种类繁多,文字纹样因此也各具风格。像最早的库菲体,就有花状和叶状的不同,都极富装饰性;纳斯黑体和斯尔希体则工整、圆润。随着11世纪后众多字体的相继出现,文字纹越来越呈现出奇丽多姿的局面。这些装饰纹样不仅仅运用于清真寺,也广泛应用于书籍装帧、陶瓷、雕刻、纺织物等各个方面。
格拉巴拉在《伊斯兰艺术的形成》中说:“(装饰纹样)无论是几何状还是植物状,都有象征意义,这是伊斯兰美学的极致。”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不仅仅反映着审美情趣,更有各种寓意。有的学者称清真寺的装饰纹样是“益智怡情”的形式,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审美和象征的双重意义。连续不断、枝繁叶茂的植物纹样,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节奏感和生命力,著名的“圣树纹”(以及后来衍伸出东方美术史上最早出现的“缠枝葡萄纹”)就是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时,纹样都是抽取了植物的某个图案要素加以运用,超越了具象的表达。穆斯林先于世界其他民族和宗教艺术而使用几何纹饰,并将其作为主要装饰艺术,既表现了穆斯林在代数学和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抽象的几何图案,是为了表现世界本质的一致性,同时也包括了让物体的结构更加稳固与美丽的原则;圆形象征完美的整体,代表永恒与无限;方形代表构成宇宙世界的四大元素,缺一不可……至于文字纹样,更是对伊斯兰教思想的直接表述。不同的纹样相互交错,变幻无穷,体现了清真寺装饰艺术语言的丰富性。清真寺的装饰艺术,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均衡的特点,体现出和谐的韵律美,这种艺术形式,其实是对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阐释:在肯定现实生活幸福、愉悦的同时,也注意对人的欲望加以规范。
至于装饰手法,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则因地制宜、不尽相同。例如,著名的土耳其蓝色清真寺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该寺的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这些瓷片使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而出自拜占庭工匠之手的大马士革清真寺柱廊的马赛克镶嵌画,则使用了20多种不同质地和颜色的马赛克,色块和色块之间自然地过渡,是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国,清真寺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融会贯通,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段,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使用中国传统的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画,或精雕细刻、或雕梁画栋,或放置香炉、屏风,使清真寺充满富丽堂皇的气氛。主要的装饰手法为砖雕、木雕、彩绘等。像青海湟中的洪水泉清真寺就以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见长。迎门的青砖照壁,正面全部用六角形绣球式的花瓣雕成,状如百花齐放,在阳光的照射下,花卉瓣纹形成一种柔和的韵律,让人叹为观止;清真寺内邦克楼的窗棂、大殿的格门雕刻,都是少有的木雕佳作。西安化觉寺则以彩绘著称,其大殿的天花彩绘多达600余幅,充分表现了中国清真寺古建筑彩绘的独特手法,堪称国内清真寺彩绘装饰艺术的代表作。而新疆地区的清真寺一般都有彩绘,门扉、藻井、梁枋、木柱,都用对比鲜明强烈而又相互协调的色彩绘成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的花卉、水果、花瓶、风景及几何图案,更为其他地区的清真寺中所少见。而描绘这些装饰纹样的色彩,鲜艳而又相互协调,体现了强烈的色彩观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清真寺装饰艺术偏重于抽象和象征手法,使用几何图案和线条艺术,融纯朴与华丽、高雅与简单于一体,以此可见穆斯林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天赋。
作者:葛辉单位:河南信阳农林学院规划设计系
1高职院校方面
1.1专业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近年来,随着扩招规模的加大,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生源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普遍素质较低,一些学生甚至没有美术基础,专业水平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在进入大学后就学习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行“2+1”教学模式后,专业课程较少,未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以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为蓝本,修改相关的专业课程。通常是先进行1到2年的基础学习,再一年的专业学习,最后进行专业设计,使得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只剩1年不到,进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完成工学结合。
1.3专业教材还需完善
大多数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的教材以本科院校专业教材参照,在进行一定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偏多且难,实践操作内容较少,同时因为学生还未能全面、系统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影响工学结合的实行。
2教学研究方面
2.1教学内容滞后市场需求
装饰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最多进行一些模拟设计,并未能以实际的行业专业发展为导向,将学、产和研结合起来。装饰艺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将行业实际需求和教学需求统一起来,很难提升工学结合的预期效果。比如: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发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和市场需求已经不适应了,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
2.2教学方式创新不够传统
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粉笔+黑板”,学生的“死记硬背”,进而形成“赶鸭子”的灌输,使得教学显得死板、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失去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主动性,极大的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只有创新观念、创新想法,才能设计出创意、优质的作品。
3学生方面
3.1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目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艺术设计行业也有广泛应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已全面实现计算机和数字化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尤其是计算机的特殊功能,能够完成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工作,并能达到奇特的效果。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或者只重视形式而脱离实际设计内涵,或只重内涵而缺乏艺术感染力,都会降低设计的质量。
3.2为重视原创的设计构思
一些学生在做设计作业时,通常从网上下载相关的信息,再稍微进行调整和修改,就当做自己的设计作业交上去,缺乏系统、全面的构思和创新。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设计者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充分领会题目的本质,再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找到完美的形式将其创意表现出来。
二.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工学结合的有效对策
壶艺的发展与装饰艺术集于一身,方器线条挺括,轮廓清楚;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有形状类,理趣兼备,体现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在装饰上展现多种书法,人物图案、山水花鸟,使之与壶艺融入一体,更增添人在饮茶之余,品其韵味,陶冶情操领略美感,更展现出紫砂壶的宽广天地。
方舟壶全手工制作,全壶每一处都透射着力的动感,阳刚遒劲,有“荡气回肠”、“大舸争流”的豪畅、气度扑人的眉宇,在壶上可以感觉到张力、膨胀力随想而生,器虽小,然气魄宏大。在整体壶型的设计上,笔者联系虎的刚正特性,将壶定位为方形器,壶身、壶盖、壶把与壶嘴,都以方传神。流畅的线条,将每一个转折或装饰之处,都表现得清晰利落,端庄而稳健。作品正气凛然,古韵荡然,周正挺括,构设极为精妙。
壶身以虎作装饰,细致刻画,尽显祥和氛围。在这幅画中,老虎栩栩如生,其形态动作,生动传神,其表情神态,细致入微。悉心观之,不觉这分明就是一幅壮阔的虎之国画,可与纸上泼墨的大作媲美,足见作者的绘画功底,然壶上作画更见难度,作者把握如此精准,颇为难得,其刻绘造诣定是炉火纯青。整把壶因这不凡的虎画而更为与众不同,更因此深添了高雅的文化气质。
虎,素有兽中之王的美誉,南方方言中,“虎”与“福”常作谐音,因而,虎也是祥瑞与吉利的象征。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虎排位第三,足见人们对虎的崇拜与喜爱。中国的民俗风土里,人们将虎奉为吉祥物,并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千百年来,虎福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陶刻能赋予紫砂艺术生命,没有陶刻的紫砂壶只能说是半成品的艺术,因为它缺少了主题内涵和作者本身想表达的意图,就像一张空白的画纸,人们领悟不出任何情感,只有有陶刻的紫砂作品才能说得上是一件真正意义的艺术品,观赏者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紫砂作品所要传达给人们的内涵和寓意,就像一张五彩缤纷的画卷,作者的思想一目了然。只有包含了内涵和思想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陶刻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语言,它会说话,会用暗语传达情感,紫砂有自身的局限性,光用泥料的塑造是很难真正意义上表达制作者的思想,唯一能体现的只有通过轮廓和形状,欠缺了情感上的表达。
2结语
1.传统装饰艺术的主要部位
门罩。灶儿巷古民居的大门外观朴素,简约大方,民居大门的门罩以石料制成,特点是在其上雕刻各种传统装饰图案。有的民居造型讲究,规模大,大多用水磨砖砌出向外飞挑的檐脚再在顶上覆盖瓦片。普遍以砖石雕图案装饰其门罩,造型丰富多彩,生动感人。门罩和门框在墙的外延属于一个整体,门框多以青石条砌成,上下呼应,相映成趣。门罩以青石料制成,石为天地之精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寄予着万物长久的美好愿望。与之相伴的门框呈现出长方形状,在易经中为四方、四时、四季、吉祥,表四方流通之意,线形的长短组合线的曲直变化也都是太极阴阳观念的体现。以传统装饰手法来说,重视底边齐平,铺线工整,以平行线来布置山水、花鸟、人物建筑等图案,以达到规整统一的视觉效果,非常具有传统艺术的文化韵味。雕窗。窗户作为建筑的眼睛,常有精彩之笔作为点缀。灶儿巷古建筑中漏明窗常见于院墙和室内分隔等地点,漏明窗在民间也称为花窗。材质多种,图案结构常见以方形、圆形、菱形,偶有镶嵌花朵等造型。形态丰富,生意盎然,随处可见。通过多样的图案外形和对称的骨格组织来表达赣南人民纯朴的审美观念,如以四方、圆形组成的骨格图案,暗示天圆地方,四通八达,喜结连环等寓意。在形态结构的设计上,主要有通风换气,防潮祛湿等实用功能。图案结构在文化用意上大多是代表吉庆美满,象征幸福连绵不绝、长长久久的美满人生。屋脊。赣南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屋脊常见的脊身有一层和两层的,融合了皖南徽派建筑的特点而独具风格,极具地方特色。通常在脊身上可以见到许多的几何条纹,主要是砖砌并用灰塑的图案和纹路在脊身上进行装饰,用动物,器物的造型装饰屋脊。一般来说悬山屋顶只有一条正脊,往往用灰塑在屋顶两端做起飞翘,造型飞旋出外,姿态呈现出轻盈灵动的感觉。屋脊的边缘常饰以传统的民间图案,表达了聪慧的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展现出地道的赣南传统艺术情趣。
2.传统装饰艺术的题材
民间传统装饰艺术题材大都采用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祥禽瑞兽、人物神仙、山水花草、虫鱼飞鸟等。传统装饰图案的题材可以概括为祈福纳吉、驱邪消灾、伦理教化三类,其中祈福纳吉是民间装饰中应用最广泛的题材。其主要内容有:招财纳福、益寿延年、功名利禄等。这些题材以朴素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家族兴旺的向往和期盼,对自身生命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关注与追求。灶儿巷古建筑传统装饰艺术,立意选材都十分讲究艺术美感,富含传统文化的气息。诸如“四季平(瓶)安”“岁寒三友”“喜上眉(梅)梢”“五福(蝠)临门”“三阳(羊)开泰”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借以抒情的生活器物、花草、鸟虫、动物来表达祈福纳吉的心愿,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富足、幸福美满、平安长寿以及各种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灶儿巷古建筑传统装饰雕刻中,像“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狮子镇宅”等驱邪消灾的题材随处可见。这类题材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平安长寿、多子多福和主宰自然、趋福避祸的美好心愿。另外,传统的装饰图案经常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例如:“桃园结义”“目连救母”“竹林七贤”,这些以生活环境为载体的装饰题材,潜移默化的对人们进行教化,使传统装饰艺术的精神功能得到强化。
二、灶儿巷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表意
1.装饰性
灶儿巷传统装饰图案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其造型纯朴,结构简练,充分反映了赣南劳动群众的审美理念和生活理想,表现出浓郁的装饰性。
2.意象造型
灶儿巷古建筑的装饰图案在造型观念上,不似西方艺术追求对客观自然的真实摹写,而是注重主观感受和精神意念的表达,用心灵去感受自然,重建理想的审美境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图案装饰艺术的造型观念。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灶儿巷的设计者在建造中缘物寄情,以民间吉祥图案寄托人们美好的祝福,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象征性的造型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美学寓意。
4.教化实用性
图像的存在具有明劝诫,著深沉之功能。图像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内涵如同教科书一般可以教化后人,使其明礼诚信、引以为戒。建筑是一种古老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它以砖石竹木为语言,在建筑人类栖息环境的过程中诉说着自己的情感、展现着自己的才智、表达着自身的信仰。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灶儿巷的古建筑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通过图案,空间,环境的方式表达人们的需求、价值、情感和欲望。灶儿巷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真实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及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关系。灶儿巷古建筑传统装饰艺术反映了中原汉族原有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体现了天人合一道家的价值理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