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践

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最后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证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作者:周业春 单位:东营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刚.浅谈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机械工程(自动化教育).2015年11期

[2]曹春霞.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机电工程.2014年08期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职业教育方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涵盖了德国的“ 双元制”、美国的“ 合作教育”、英国的“ 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的困境, 打通工学结合的坦途,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几年来,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坚持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 形成了“制产品、砺素能、达标准、取单证”的 “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特别是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平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创新,有效地拓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 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一、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立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取了具有多年合作经验的西安专用机床厂作为校企合作单位,该企业是原国家机械部定点生产汽车、拖拉机等发动机修理机床、机具的专业技术厂家,是“中国汽车保修设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理事,是集成为科研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产品类型有T81系列缸体轴瓦镗床,T82系列连杆瓦镗床,TM82系列连杆镗磨床,3M97系列缸体平面磨铣床等10个品种21个规格的产品,畅销全国二十九个省市和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安专用机床厂所有机床电气产品的安装调试任务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教研室将产品课题化,不同的产品的复杂程度不同、控制方式不同,结合的课题也有所不同。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来完成。在生产性实训中体现了“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训教学与产品加工实训室过程合一,从而在实训中能生产出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

    二、生产性实训的运行机制

    (一)课程标准与企业的产品安装结合

    生产性实训首先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生产性工作环境,在该环境中使学生的“工”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电气自动化实训教研室作为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执行部门,首先是代替了一般企业的电气安装车间,其次将校企合作单位的全部电气产品的安装任务在自动化实训教室完成。同时,利用学院人才技术等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 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负责人与自动化实训教研室对企业提供的产品电气原理图、工艺要求及工艺文件进行研究,根据产品的特点及生产要求,对产品进行课题化。在实训教学课程标准中进行明确规定,课程标准中的双速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训练、线槽配线工艺训练、机床电气线路的故障检修、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等课题都与相对应的电气产品来完成。所有的电气生产任务都与典型生产机床电气控制电路课题相结合,同时与线槽配线工艺、机床电气线路的故障检修相结合。通过生产性实训环节,使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掌握。

    (二)生产性实训的开展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训由4个学期共31周组成,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学生第一次实训时,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次实训时,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结合实训课题进行生产性实训,第四次实训主要进行综合强化和提高训练,并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具体教学时通过任务驱动,项目载体教学方案的引导,运用一体化的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场所,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采用“电气产品—产品任务课题化—工作任务—实施—评估”五步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独立或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成立领导工作机构,确保生产性实训进行

    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为了协调企业生产任务与学生实训过程中的教学任务的关系,我们成立了常设机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该机构既有企业技术人员,又有企业的生产部门负责同志,既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又有实训教学的教师参与,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平台的正常运行。

    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学校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并实施实训教学课程标准,作好企业产品的电气生产任务;企业选取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来承担学生的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对实训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 并组织学生完成生产任务。

    三、生产性实训的优越性

    (一)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作性质,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作性质,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熟悉岗位要求,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学生深入业务领域,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岗位环境, 培养职业关键能力,及早形成职业能力, 这样在未来就业时就能够驾轻就熟、快速上岗, 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设, 对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促使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型, 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节约意识

    由于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实训的产品将直接作为产品发到用户手中,所以要求有严格的产品检验过程。西安专用机床厂是通过ISO2000认证的企业单位,因此有一整套产品的检验制度,如PDCA管理模式、4M作业管理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作业方法,提高劳动效率;守时制度、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尤其是电气作业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乐于奉献的作风,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我们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多年来采用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接触到具体的生产任务,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这正是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生产性实训”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学生的技能提升很快,与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相比较,我们学生的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在95%以上。而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级维修电工通过率较低。我们的学生到单位后适应工作岗位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连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甚至出现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毕业生的场面。

    四、生产性实训的特色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而大多数职业学校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来实现工学结合,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可能无法提供过多的岗位,使学生的实训场所相对分散,不便于管理;实习岗位可能与所学专业一致,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所起作用偏少;或者是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制作出一定的“ 产品”(即作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但是没有创造经济效益。而我们的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有企业的参与,以校企合作为前提,生产出有形的“产品”,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达到“实训课题与产品相结合,考核标准与质量标准相结合,操作工艺与实训教案相结合,企业文化与实训文化相结合”。而且在学生不出实训教室的情况下就完全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教育与产品的生产,即“前校后厂”的教学环境,接触新工艺、新技术,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达到企业人才订单所需的基本素质,实现学生技术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大特色,受到学生、企业及专家的好评。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国家骨

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63-03

一、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我院作为2008年示范建设的八所培育院校之一,成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二)项目意义

2010年1月,广西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广西“14+4”的工业布局及未来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以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带动百业发展,振兴广西经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要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和重点支持专业的数量,更好地发挥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作用,使其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本地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起到骨干和引领的作用。

二、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经过国家重点培育建设,目前已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定位于服务北部湾地区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资两制”产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点面向广西北部湾地区“两资两制”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深入践行“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以校内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和校外实习点为重点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以“校企共担,资源共享”为原则,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骨干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行“1+3”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共赢。“1+3”合作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自动化工程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产品供应商,由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与这三类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通过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议事章程》,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所涉及工作,分别成立专业人才培养组、教学组织实施组、实习基地管理组、教学团队建设组、社会服务技术组等五个组来承担相应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门工作组办事章程》来规定和明确各自的权责,从而保证理事分会的各项议题均能得以落到实处。

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校企各方权责利,由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起草并组织实施《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获益分配原则及责任分担方案》,规定校企各方在合作完成的教改、技改、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应遵循的分配原则和承担的职责。如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项目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以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技术改进、设备维护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积极探索项目股份制等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方可根据各项目来源、软硬件投入情况,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发挥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资源的各自优势,调动起各自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互动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及纽带作用,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岗位技能认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进程,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最终形成了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上,按照“1+3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指导理念,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工学交替实施教学,引导、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

2.课程及教材建设。成立由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课程建设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包括“课程开发调研”、“岗位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建设”,通过对应用情况的反馈,优化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资源的内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集散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机器人技术、电工基础、广西支柱产业生产经营概况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论等特色课程及教材。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组来开展具体工作,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管理及考核,实施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互认,实现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内容。选聘了具有电气自动化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形成“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通过共同主持科研与教改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培养深刻理解职教理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较强教研教改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带头人组合。通过采取境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带课题下企业锻炼、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重点提高专任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研课改能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聘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主要参与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指导、课程开发等。考虑到企业骨干的工作性质,除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外,还采取“1+1”双主体教学模式,即“1名兼职教师+院内1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西门子等企业对原有的工业控制技术中心进行了扩建,包括电气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速、单片机应用等六个专项实训室,以及仪表与过程控制、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三个综合实训室地。引进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共建“春茂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实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做中学”。通过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材、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等不断提升内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特点以及企业情况,扩大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组成,选择专业定位对口且毕业生就业相对较为集中的企业合作,试点设立“校外实习点”,主要承担三年八阶段教学模式中第三段(岗位认知实习)、第五段(岗位跟班实习)、第七段(岗位定向实习)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并考虑生产的周期性,校企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就学生的生活食宿、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安全教育及预案等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主要由企业能工巧匠或工程师进行技能传授的教学顺利实施。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校内“工业控制技术中心”和“春茂电气柜装配车间”为基础,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组织相关企业成立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对口帮扶等各项服务。

四、骨干专业建设成效

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以挖掘利益共赢点为基础,调动三类相关企业积极性,探索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工学交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特点,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弹性设计教学进程,创建了“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201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之中,把认证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构建了“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等两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11年又双双获得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充分利用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优势,校企合作,创建“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团队教师校企互聘双重身份、管理考核校企双向保障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模式。经过三年建设,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被评为2011年自治区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两名教师获得院级教学名师奖。

不断深化“1+3”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高标准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提供坚实保障。经过三年建设,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此基地为基础,每年开展技能与工种培训1200人次以上,承担企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经费达50万元以上。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建设立项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27]号)。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67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培养就业,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该注重实践,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 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顶岗实习 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工学结合进行,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78-01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创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关专家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行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产业技能,既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需求,又有自己的优势,即实践能力较强地解决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我系在力求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确定和建立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一系列的反复讨论、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和“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岗位认知模块

我们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从学校走入学校,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及专业技术的了解比较欠缺,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知之甚少。而目标的明确会对一个人积极努力的完成一件事情具有相当积极地作用。如果学生对今后会做什么不了解、不明确,那么,学生在今后三年学习中很可能就是茫然的、被动的。为了增加学生对今后工作岗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参加与已就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和知名行业专家举办的讲座,使学生初步认知工作岗位。

二、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模块

不管从事何种具体的工作,某些基本的技能、知识是今后走上相应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也是学生形成较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第一学年,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不会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中直接用到,但是他会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较强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电气制图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社会实践模块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学生毕业后将会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完成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完全独立完成的,人最终应该是融入整个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因此,我们在第一学年的暑假,指导学生走上具体的社会岗位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与人、与事的具体接触,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个体的技能,还有团队的合作等相应的能力。

四、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别人会的我更专业的地步,这样才会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二学年,安排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紧紧围绕本专业的行动领域,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五、生产性实习模块

学校的教学与真正的企业环静会有一定的差别,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我们按照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到技术对口的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开阔其眼界,进一步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

六、综合职业技能实习模块

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我们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使其将所学过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提高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整体认识和学习,使知识和内容更加系统化、完整化,进一步强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顶岗实习模块

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将学生分散到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校和企业都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具体岗位上的问题既可以问学校老师,也可以向企业的指导教师请教,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的查漏补缺,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已经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培养了合格的高职应用型人才。我们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