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不重视企业文化
多数水利工程的建造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了解不够深刻。少数水利工程企业虽然慢慢开始重视企业文化,但却被企业文化应服从企业的利益的陈旧思想所束缚,而忽略企业文化的“人性”的一面,导致没有彻底发挥其作用。在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企业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企业应培养这种力量,并灵活运用,利用意志、思想、价值观等文化力量感召和影响企业的广大员工,使员工安心踏实地工作,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维持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水利工程企业应对企业文化给予重视。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仍以水利工程短期的利益为出发点,管理和配置都很难建立在水利工程长期战略目标的出发点上,让人遗憾的是,几乎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服务性质。使得水利工程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如调配、奖惩、招聘、解聘等,仅仅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又站在了错误的出发点,仍不是为了服务水利工程的发展战略。所以水利工程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并服务水利工程长期的发展战略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水利工程的长远战略目标与人才管理机制的绩效一致,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和远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和个人员工的提高。
(三)薪酬体系缺乏有效性
水利工程的人才管理机制缺乏竞争性和流动性。这也主要取决于我国的政策,在传统的集权体制下,尤其是在国有的经济部门,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一种单一不变的行政体制机制,这也使得员工一旦确定在具体的企业,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位置,就会沉淀下来,就像常说的拥有铁饭碗,陷入“锁定状态”使得员工没有机会充分体现个人的业绩和贡献,也就不能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普通员工、科技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在企业的外环境下无法流通,并且在企业的内环境下也无法流通。使劳务人员安于现状,没有积极性。因此水利工程管理者应建立一套与绩效评估相结合行之有效的薪酬体系,使得工作认真的劳务人员得到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对工作懒散、做事恍惚的劳务人员以警告或惩罚,使他们有危机感,在危机感的胁迫下迫使他正视工作,认真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
二、水利工程中人力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员工创造性地发挥。因此水利工程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培养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人力资源能够转化为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又能转化为水利工程企业优势,水利工程企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水利工程的坚实可靠的人力基础,最终成为能够保证水利工程按时按质按量的无形力量,使水利工程企业平稳快速发展。
(二)与时俱进的人力开发体制
水利工程企业需建立起完善的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和体制,从操作层面大步迈向战略层面,彻底突破传统的人才开发体制。首先,在“招人”方面,应做到建立完善的招聘体制,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的用人体制,根据应聘者的能力、政绩来择优录取,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录取优秀人才,提高水利工程的竞争力。其次,在“育人”和“留人”方面,完善并加强企业的奖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使得每个岗位都能为水利工程献出一份力量。提供人才培训,使得员工同企业共同进步,同时也根据绩效对员工采取奖惩措施。创造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环境。
(三)强化水利人才资源配置
关键词:水利工程 资源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 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 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论文摘要:回顾珠江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以及其江河流域规划与水工程建设的历程,对目前开展的珠江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中,各分区的供需水量平衡、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前言
目前,我国水利部门正积极开展全国、流域片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级别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这与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相隔已有20多年了。与以往相比较,现在人们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更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已成为综合的、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休戚相关、不可替代的资源。如何实现把江河流域的工程规划转变为资源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有必要对珠江流域片各地水土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未来对水资源供需的准则及协调平衡水量水质的难点,进行调查分析评定。同时,还要了解珠江流域片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实力、供水能力、节水潜力及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条件等,以此来考虑当地对水资源的供、需、用、耗、排水的指标定额,经济社会发展的年递增率等,即既要符合国家、行业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也要照顾该区域经济社会基础行业的特殊性。
一、加强流域片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这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注重河道内与外、左岸与右岸、上游与下游、洪涝与干旱、城镇与农村等的来、供、用、排水的量与质的协调平衡,致力减轻或化解水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因地制宜地落实可行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珠江流域片的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山区,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不断扩展,水污染日益严重;东南沿海地带的水资源俗称“风头水尾”(台风、过境水),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西江流域腹地的红水河(含南盘江下游及黔江河段),是我国十大水电资源“富矿”之一,规划的l0个梯级水电站已建成(在建)7座,连同相邻的郁江、柳江两主支流上已建成的水电站,其电力调度可控制西江中下游河道内用水;北盘江沿岸的六盘水特区是我国煤炭基地之一,它地处珠江、长江分水岭的缺水地带,而煤炭却依赖水力开采,并要洗煤炼焦和建设坑口火电站,使该河段被当地人戏称为“黑龙江”。从珠江流域片整体来看,滇、黔、桂3省(区)已被列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份,对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必须要有对策和措施;东南沿海岸带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迅速,淡水紧缺,港澳地区还长年依赖从珠江三角洲内调水;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已建成,并两度召开了泛珠江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这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地带,水资源应如何才能满足其需求?可见要合理配置珠江流域片的水资源,就必须把以往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不能再把大、中型水电站的用水让电力部门支配,而水工程的防汛抗旱由水利部门承担。所以改革水利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在珠江流域片水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可参考在“九五”期间成立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由流域机构与各省(区)水利行政主管厅(局)组建一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机构。近年黄河防总办公室还与西北电网有限公司等建立一个水库调度信息平台,实现调度信息共享,促进上下游合理利用水资源。还可以考虑像海河委那样,为寻求南水北调工程改善海河的生态水环境状况,而制定出一个海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资源保障规划等措施。
二、明确水资源利用分区
对水资源利用分区的原则之一是尽可能保持与以往相关成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这次将珠江流域片第一次水资源分区时的广东的“粤西沿海诸河区”与广西的“桂南沿海诸河区”合并为“粤西桂南沿海诸河”二级区;把原广东省的“粤东沿海诸河区”和“韩江流域区”合并为“韩江及粤东诸河”二级区;把原来的“红柳黔江区”(指红水河和柳江汇合后流入西江主干的称之黔江河段)、“郁浔江区”(指郁江流至桂平汇人黔江后改称为浔江河段)以及桂江贺江等二级区调整为红柳江区、郁江区和西江区。可见这次水资源利用分区对江河水量传递互补,行政区域的供需水量余缺的调剂,将会带来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另以往在水资源供需平衡时,各省(区)及其省(区)内区域之间,有着“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的争议。广东认为需求水量大,有经济实力可多建设水工程拟实施“以需定供”,贵州、云南经济发展滞后,只能“以供定需”进行水量平衡。以往的需水量测算,对节约用水多停留在口头上,节水措施很不得力,也未考虑废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对水工程的现状的供水能力,多采用已运行20~30年的水工程设计效益指标,同时珠江流域片内不少地区的供水设施是以引、提水为主,其供水保证率低,欠缺调蓄能力,容易把供水量估计偏多。据2000年对珠江流域片中小型病险水库统计: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省(区)三类病险库分别占在运行的中小型水库的55%、49%、39%、47%和36%。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库经营要自负盈亏且转向集体或个人承包,把水库原来的开发目标转向水电、供水等。因此,这次在水资源供需平衡时,必须要对现有水工程的开发目标、供水能力及其工程的安全度进行评估核定。
三、落实编制珠江三角洲中长期供水规划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二级区,是由西、北、东三江聚汇后的网河区,水资源的量与质常受台风、暴潮、咸水、赤潮、污水及枯水期淡水紧张等的困扰而陷入水质性缺水。这里的土地面积仅占珠江流域片的4.8%,人口却占珠江流域片总人口的20.6%,城市化率高达77.5%。在广东全省的21个地级市中,珠江三角洲占有7个,它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收入。因此,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量与质需求,无疑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是个重大的压力,尽管一些区镇一年的水利建设投入可以亿元计,但地势低洼难修筑大中型水库来调蓄水量,原有联围筑闸的功能受目前城镇扩大,路桥急增及河道挖沙等影响未能重新综合规划调整,滩涂围垦造地占用了海岸亲水带,房地产开发商在岸堤边抢建码头仓库,带来河道流态变形、会潮点上移及废污水激增。以往珠江三角洲内的洪潮区和潮洪区,枯水期仍可利用堤围水闸水泵兼施进行潮灌潮排“偷淡”冲污,现在连东深供水工程,也因东江枯水期水量紧缺及水污染而要把取水口上移,并修建了大型污水处理厂及对河(渠)全程进行全封闭输水。近两年珠江委等虽曾成功地利用西江上中游梯级水库下泄水量,沿西江主干道,向西、北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压咸补淡,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在这次规划中抓紧落实编制出珠江三角洲区水资源中长期供水规划,以节水先行,环保跟上去,落实需水量,在考虑修建供水设施时除首推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的思贤活水利枢纽尽快上马兴建外,还可参考东深供水系统的思路,利用中顺大围顶部不受咸(枯)水困扰的东海水道已建的凫洲水闸经补强加固,引提西江水沿凫洲河(渠)南下至该围内东西向连通磨刀门水道与横门水道的石歧河构通,形成庞大的河渠水网调蓄水量,并进一步查勘线路修建渠(管)泵闸向长江水库补水及连通中珠围内的凤凰山、大镜山等水库,联合向中山、珠海、澳门等地供水。也可考虑像深圳市那样购置中型水库作为枯水期的应急供水专用水库,把众多原为农业灌溉的中、小型水库转变为乡镇供水水库。并要积极勘测规划修建海岸带的港湾水库或建设海水淡化厂。
四、明确各项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评价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常用单位指标来量化,一般多采用人均水资源量、亩均灌溉水量、人均GDP等表达。这个“均值”是相应主管部门在某个时期内逐年累加的平均值。现各有关指标、定额、年递增率等既有现状又要预测,都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或其科研院校提供控制数给各省(区),要求各省(区)再分解到各水资源分区和地、市、县行政区。例如:耕地面积这次只要求填报2000年数值,却要以199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公布数字控制。但珠江流域片内各省(区)的2000年统计年鉴或国土部门公布的耕地面积数,都比1996年少,多数省(区)还有1994年以后的年耕地面积是负增长。至2002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95hrn2,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耕地面积自大至小排名:云南被列为第14位,广西列在第20名,海南为第22名,贵州为24名,广东则排在第30位,只比全国末位的福建多一点。从珠江流域片2000年各行业用水结构分析得:生活用水占13.5%、工业用水占19.4%、农业用水占67.1%(含林牧渔占7.4%)。农田灌溉用水量只占珠江流域片总用水的60%,是耕地面积减少或灌溉面积减少?还是已推行了节水农业?这是在水资源合理配置时各省(区)要认真商讨的。
2000年珠江流域(片)耕地面积1109万hm2,总播种面积1465万hm2,复种指数为1.32,这比第一次水资源利用调查分析得的复种指数1.89,减少了近1/3,这次初步分析各省(区)的复种指数中,云南、贵州为0.93与0.72,广西、广东、海南分别为1.42、1.65和1.12。这样2000年贵州省耕地只有72%播种粮食和经济作物?被称为水稻可一年三杂的海南岛复种指数只有1.12?为此各省(区)深入调查分析现有的可垦耕地、复耕地等的农业用水量来适当提高复种指数是必要的。同时从1980—2000年各分区总用水量的年均增长率看:珠江三角洲为2.91%,南北盘江为2.40%,两者似较相近,但2000年珠三角区总用水量为167.86亿m3,占珠江流域片的20.4%,南北盘江区仅37.70亿m3,只占全区的4.6%。所以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特别是两个水平年的用水预测,要有中长期用水计划,要节约用水降低耗水等相关指标作依据。如果目前各省(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还未定稿出版,宜与近年国家和各省(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有关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修正。
一、美国水资源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洲中部,总面积937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地域上平原、山脉、丘陵、沙漠、湖泊、沼泽等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丘陵及平原占三分之二,境内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东部与西部大致以南北向的落基山东麓为界,也是美国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两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美国河流大都为南北走向,主要水系为:墨西哥湾水系,由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等河流构成,流域面积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太平洋水系,包括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萨克拉门托河等;大西洋水系,包括波托马克河以及哈得逊河等;白令海水系,由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及其它诸河构成;北冰洋水系,包括阿拉斯加州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根据降水量的自然分布,美国水资源特点可以概括为,东多西少,人均丰富。全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0毫米。以西经95度为界,可将美国本土化分成两个不同区域:西部17个州为干旱和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西部内陆地区只有250毫米左右,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区不足90毫米,是全美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地区;东部年降水量为800至1000毫米左右,是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97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2000立方米,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美国水资源管理情况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已基本形成体系,对局部洪水的控制和西部水资源的配置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说,美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阶段已经结束。在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受到生态和环境强力制约的今天,美国水资源工作的重心已转向高效管理,重点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防治水污染。其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以州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水资源属州所有,水资源管理基本以州为主进行。全国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规,管理行为以州立法和州际协议为准绳。州以下往往分成若干个水务局,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物统筹考虑,统一管理。以我们考察的南加州都市水务局为例,这个成立于1928年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起初只负责6个县,5200平方公里的供水事宜,向州供水工程买水再向下一级水务机构趸售。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务局的职能已不可能拘限于单纯的供水,而是必须统筹考虑工业、农业、服务业及生态用水需求,统一规划调度外来供水、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废污水处理回用,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这样的水务局不是政府部门,但州立法赋予其管理权限,对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负总责,使美国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管理。
2、行政措施主要体现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州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联邦政府在此方面只能袖手旁观。历史上,美国联邦有关部门一方面进行过大量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一方面也协调制定并监督执行了许多州级分水协议。在我们走访的内政部地质调查局、垦务局等部门,目前都有一些规划、计划在制定或执行中,这些计划涉及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节水、水生态系统恢复等等,都由联邦投资保证执行。通过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促进美国水资源管理更趋科学和高效。在加州水资源局,政府工作人员正在着手修改“加州水资源计划”。于1957年制定的“加州水资源计划”写入了加州的法律,即每五年就要修改一次该计划。此次修改将增加干旱对策、节水措施、环境气候变化等新内容,并对未来10年加州水资源供需作出预测。水资源局今后的行政措施将主要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得以体现。
3、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水价制定遵循市场规律。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国家,市场驱动机制无所不在。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到供水区域内水资源的配置,其融资、供求均通过市场机制调控。在南加州都市水务局,来水、蓄水、输水、抽取地下水、废污水处理、地下水回灌等都是有偿运行的。水务局根据用水需求和供水情况,通过水资源调度模型进行实时调度,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调度系统运行的基础就是市场化管理,水资源按质和成本论价。不同的价格决定了各种水源的分配,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废污水得以处理回用,使水资源向效益更高的产业部门流动,即“水往高处流”。
美国的水权与土地所有权密不可分,在水资源使用权的继承、流转和交易上,各州有较大不同,因涉及较多法律问题,都非常繁琐。近年来,在美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水银行的水权交易体系,将每年水资源量按水权分成若干份,以股份制形式对水权进行管理,方便了交易程序,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美国水价的制定遵循市场规律,基本上要考虑水资源价值、供水及污水处理成本、新增供水能力投资。水费包括供水债券、资源税、污水处理费、检测费、管线接驳费等等,水价每年修订一次。美国也注重水价对节约用水的杠杆作用,近年水价年增幅达到8%,对1985年以后全国保持用水零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的运营,使开源和节流成为市场机制调控的自觉行动,尽管存在管理失灵的问题,但在促进美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管理的重点。美国各级水资源部门在谈到目前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时,都强调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性。美国用水结构在20年前已基本趋于稳定,居民生活用水所占比例较高,在1950年至1980年的总用水量增长期内,农业、工业由于结构调整、降低成本以及对废水排放的严格限制,用水一直在下降,增长较快的就是城市居民和服务业用水。为此,美国水资源较紧缺的西部各州采取了许多节水措施,推广家庭节水器具,改革水价,开展节水宣传等。有的州对居民用水的限制措施非常细,甚至连灌溉草坪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鼓励节水,政府规定了详细的经济政策,凡家庭、商业单位、工厂采取节水措施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励补贴。节水措施有效遏制了用水量增长的势头。现在,各有关规划、计划中都把节水作为主要措施加以突出,尤其是西部各州,在开源与节流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节流。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减少对江河的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全美建有20000多座污水处理厂,各种规模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保证了较高的污水处理率。一些城市划定了大面积的水源保护区,如旧金山政府就购买了饮用水源地集水区,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美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维护进行了大量研究。联邦垦务局所管理的西部水库,都规定要下泄生态水量,以保证动植物对水的需求。美国地调局近年启动了一项计划,对全国地下水进行监测评价,以推动各州采取回灌等措施,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
5、新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在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实时监控等方面,美国有关部门广泛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卫星传送,地理信息系统等。美国地质调查局负责水资源的监测、评价和科研工作,共设有覆盖全美各个河流和水源地的7028个观测站点,技术手段十分先进,这些监测站点全部与卫星联网,任何一个站点上发生在两小时以前的监测数据都能在因特网上查到。该局不仅开展正常的水资源观测和评价工作,近年来,还率先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了全美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技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水资源实时调度在美国也很普遍,许多供水区都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完成对水量的分配,自动化控制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
6、不断进行改革。美国的水资源管理处在不断改革中,体制问题是改革的重点。目前呼声最高的就是供水与污水处理业的私有化改革。由于美国环保部门对供水提出了更高的水质要求,大量20年以上管龄的供水管道需要更换(占70%),加之水处理成本也要增加,供水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呼唤私人资本的注入。美国目前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90%以上是县、市及各种社区所有,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使企业改造举步维艰;而投资回报率达到20%的美国供水业,对其国内和海外的私人资本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供水与污水处理业私有化趋势明显。在一些地区,私营水厂和委托管理的水厂越来越多。美国水公司协会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水厂体制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水质提高了,用水户投诉率降低了,经营成本降低了。更重要的是,私有化带来了资金、工作效率、优质服务,为美国水业注入了活力。
三、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北水南调工程
与我国相类似,美国的西部较之东部也是主要的缺水区域。美国西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主要由太平洋沿岸山地、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以及落基山山地组成。太平洋沿岸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干旱无雨,以冬季降水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尤其是毗邻太平洋的加州地区,在全美人口密度最大,工业和城市化程度很高,水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是美国联邦和加州政府十分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美国漫长的西部开发历史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重中之重。早在1902年,联邦政府就设立了垦务局致力于中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近100年的努力,在西部已经建成水库348座、泵站267座、渠道21.6万公里、输水干管2300公里、水电站58座。这些工程的建设,为美国西部水资源的配置,为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有了胡佛水坝,才有内华达美丽的城市拉斯维加斯;如果没有北水南调工程,今天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将风光不再。
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典型就是北水南调工程。北水南调工程是加州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配置性工程。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南北狭长,地形起伏,雨水分布不均。北部雨水较多,常有洪水;南部人口密集,降雨稀少。尤其是南加州,聚集了该州2/3的人口,又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地区主要依靠从东北内华达州科罗拉多河引来的部分河水和地下水。但随着各州对本州水源的控制和保护,加上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下沉等情况,迫使加州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起,统筹考虑解决北涝南旱的水资源配置之策。1960年,加州全民公决支持北水南调计划,使全长600多公里的调水工程得以开工建设。该工程主干道于1973年竣工,此后,完善和配套工作一直未停。整个工程建有28座大坝和水库,22座抽水站和一些发电站,年调水量近50亿立方米,供加州2000万人使用,调水量的70%用于城市,30%用于灌溉360多万亩农田,是目前美国乃至世界距离最长扬程最高的调水工程。
北水南调工程主体投资17.5亿美元,全部来自长期债券,由州水资源局根据用水需求与当时的29个地方水务局签署长期用水合同,再用水费偿还债券。这种市场化的资金运作,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也为工程的运营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北水南调工程的建设是成功的,即使美国对水利工程建设反对最激烈的环保人士也充分肯定这一工程的功绩。
四、体会和建议
通过赴美水资源培训考察,针对我国及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实际,我们深切感到,美国作为一个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国家,又有多年来大量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仍然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很值得我们学习。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美国基层水务局的模式和供水业的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二是美国水资源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实施,对我们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如何保证实施有借鉴意义;三是在深入研究水权、水市场及制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政策上,美国的做法值得学习;四是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可以学习交流;五是西部地区水利建设从资金筹措到运营管理能够从美国西部开发的做法中学到经验;六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如何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应当借鉴美国经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保障。从美国水务局的运行情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涉水事物的统筹治理具有体制上的优越性。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国家和地方应制定政策予以推动。目前,我们在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上主要着重于理顺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以及回用的管理上比较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的统一管理。要指导水务部门积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做到政企、政事分开,推动供水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引入竞争机制,增强运营活力。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编制落实好水资源规划。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安排今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要汲取以往教训,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前期基础资料的整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编制出管用、落实的规划。
3、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制定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政策。我们过去过多的依赖于行政政策进行管理,对经济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水价、水权和水市场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要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水价这一杠杆促进节水,依靠市场对水资源实施配置,在全社会建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机制,为“十五”期间全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1.1区域概况
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在中部偏东,北接蒙古共和国瀚海戈壁,边疆线长1096.9km,东屏大兴安岭,西邻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壤,总面积2.03万km2。全境地跨东经110°59ˊ—120°00ˊ,北纬42°32ˊ—46°41ˊ。人口86.68万人,除汉族居多数外,有蒙古族29.27万人,还有满族、回族、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藏等7个民族,人数4.04万人。辖二连浩特、锡林浩特2市以及阿巴嘎旗、苏尼特左、苏尼特右、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太仆寺、镶黄、正镶白、正蓝9旗和多伦县。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
经济以牧业为主。工业以畜产品、盐碱、硝加工和毛纺、采煤、石油工业、火力发电、化工、机制纸、乳品、酿酒、制酒、制革、民族用品等著称。矿产资源有石油、煤、铁、钨、铜、金、锡、锌、天然碱盐硝、蛇纹岩、天河石等。境内有两条铁路线集—二线和集—通线。公路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通北京、天津、沈阳、石家庄、张家口、赛汗塔拉、赤峰、霍林郭勒等市镇。
1.2水文、气象概况
该区域地属内蒙古高原,地势南高北低,山地丘陵起伏;中部戈壁和盆地交错,沙丘连绵;北端高平原与各地衔接,海拔800—1800m。气候属中温带干旱、亚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短、冬季长,严寒、春秋多雨。雨季集中在七、八、九月,年均气温1—2℃,无霜期90—125d。风速3.4m/s—6.0m/s,年蒸发量为1500—2500mm。
全盟年降水量为200—400mm,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和周围邻近地区比较,西部和南部大致接近,东部和大兴安岭东麓偏少50mm,甚至100mm以上。年降水量以太仆寺旗为最多,达400mm,西北部最少在200mm以下。主要河流有20条,分属三大水系,位于南部多伦的滦河是滦河流域的上游段。滦河主要由闪电河、黑风河、吐力根河组成,流径多伦转入河北省丰宁县在营口入渤海。位于中西部阿巴嘎旗的巴音河属内陆河流域巴音河水系。巴音河由灰腾河、高格斯太河组成,在阿旗境内注入查干诺尔。位于中东南有乌拉盖尔河、大、小吉林河、高力罕河、彦嘎河、锡林河等属内陆河流域乌拉盖尔河水系。三水系流域总面积为745万km2,主要干支—河总长度为约4174km。各河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衡,伏汛春汛水量较大,其余月份水量较少,五月份是最枯水期,水量最少。除南部的黑风河、吐力根河外,其余各河一般在每年的11月底均发生连底冻,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有冰上流水。三水系所属各河均为草原型河流,上游植被较好,含沙量都不大。除上述三条水系外,还有时令小河41条,有名的泉287个、湖泊(淖尔)490个。
1.3水资源状况
1.3.1开发利用现状
锡盟地广人稀,地处干旱地带,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上分布差异较大,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也较低。据2000年末的统计,全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为13935.69万m3/a,其中地表水利用量为2040.67万m3/a,地下水利用总量为14895.02万m3/a。在总用水量中,饲草料地灌溉用水3423.20万m3/a,农田灌溉用水4239.39万m3/a,林地灌溉用水492.79万m3/a,天然草地灌溉用水375.81万m3/a,人畜饮用水4625.82万m3/a,城镇生活用水601.55万m3/a,工业用水1956.91万m3/a,其它用水1220.22万m3/a。在总用水量中农牧林业灌溉用水8531.19万m3/a,占总用水量的50.37%。各旗(县)地表水量较多的东乌旗,其次多伦县,最少者为苏尼特右旗。可探明的地下水总量为32.31亿m3,地下水蕴藏量从大小到依次为:兰旗、多伦、白旗、太仆寺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等。从而构成了锡盟东部和南部的山区地表水较为丰富,但利用较少,相当一部分流失蒸发掉,东部和西部地区都有富水带,但开发利用的不多。详见表1-3-1
锡盟水资源总量汇总表
表1-3-1单位(万m3/a)
旗县
面积(km2)
地表水资源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
侧向入境量
地下水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占本旗(%)
地表
地下
全盟合计
202130.00
5415.51
334143.68
8818.31
5911.30
346651.83
357604.22
15.10
锡林浩特市
15758.00
2357.50
25753.05
25783.05
26581.68
8.91
东乌珠沁旗
47554.00
14500.00
83579.91
86479.91
88654.91
16.36
西乌珠沁旗
22960.00
7965.51
52017.17
5250.00
90.50
53713.64
54497.32
14.62
阿巴嘎旗
27459.00
3089.88
34308.81
35310.21
34617.79
8.68
苏尼特左旗
334469.00
1717.25
30567.23
30590.57
37038.95
5.59
苏尼特右旗
26700.00
0.00
19399.21
4054.29
23903.50
23903.50
多伦县
3773.00
12358.87
15478.85
3568.31
255.39
16143.68
20851.27
60.13
正蓝旗
9963.00
7299.80
43221.12
625.35
44096.37
45476.05
16.05
正镶白旗
6083.00
1103.87
16701.53
16817.30
17048.78
6.47
镶黄旗
4860.00
607.03
5420.72
408.77
5895.08
6076.23
9.99
太仆寺旗
3415.00
2965.80
7696.08
7918.51
9157.75
32.39
据2000年末统计,全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4座,总库容17937万m3;塘坝15座,库容26.10万m3;扬水站18座,装机256KW;小水电站5座,装机4825KW;引水工程182.3km,其中引水渠68km,引水管道114.3km。全盟现有机电井5456眼,利用的5023眼,占机电井总数的92%。在机电井中有机配井2542眼,利用的2136眼;配套井2922眼,利用的2777眼。供水基本井1423眼,其中利用的1285眼,封存的51眼。集雨工程149处,蓄水量11.24万m3,其中水窑119眼。还有筒井、大口井26378眼,利用的23541眼,村镇供水工程65处。
1.3.2供需分析
在全盟十二旗(县、市)所在地,目前有东苏旗的满都拉镇,正镶白旗的明安图镇,镶黄旗的新宝格镇处于严重缺陷水状态,急待解决;二连浩特市和西苏旗的赛罕塔拉镇水源地处于超开采状态,尤其是二连浩特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今后需水量将会猛增;包括锡林浩特市区、阿巴嘎旗等十个城镇生活用水水质超标,并处于工业污染状态。不少苏木所在地和嘎查草场的人、畜饮水仍有较大困难,供水的质量很低。农田、草料地灌溉数量极少,平均每头畜0.005hm2灌溉饲草料基地,农业人口人均有水灌地0.18hm2,整个农业均处于靠天雨养,十分脆弱。
但从水资源供水前景分析,全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137.10m3/年,人均可采利用资源量为1281.16m3/a,全盟平均有21.71倍和5.72倍潜力,可使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完全能满足超小康水平的供水需求。因此,锡盟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应根据各旗(县、市)水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战略性、科学水利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整。做到在满足人畜用水的前提下,以水定发展,定企业的规模,定发展方向,为地区的国民经济稳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供水保证。
2推进锡盟工业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2.1总体原则
目前,锡盟盟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加快工业化战略”的构想,把地区工业化作为真正拉动全盟经济的核心工作来抓,是非常明智之举。锡盟工业的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按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统一兼顾”的原则,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优化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主要有效手段之一。
⑴应按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用途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利用。基本生活用水指居民的饮用和基本卫生用水,参照国际标准一般为3T/人·月,这一水量应由政府控制,不应在市场交易。生态用水必须在国家分配用水量予以保证,其内涵是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最低水量,其标志是地下地下水位不下降,其表现是河流不断流、湖泊不萎缩、湿地不干涸。发展工业要制定出行业万元GDP用水定额和产品用水定额,促进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⑵过去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要走出传统工业经济这种“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即建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⑶要建设一种社会机制,要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水资源的过度消费。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建筑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之上,不断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最终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2具体措施
在加快锡盟工业进程中,除了要立足旗(县、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生产;加大招商引资和横向联合力度和注重工业人才培养等等方面搞好工作外,重点一点是在发展工业化进程的过程,应合理开发利用好相关地区有限的水资源。
(1)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应坚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尽量拦蓄天上水,“三水归田”的利用原则。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上,重点是抓好多伦县的47条河流开发利用。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重点是开发利用好太仆寺旗4条沟,多伦县南部、北部一些地下水富集区和蓝旗、白旗的地下水资源。应坚持深、浅层开发相结合,浅层为主的原则。拦蓄天上水重点是太仆寺旗西部、白旗、西苏旗的部分地区,主要是集中力量建旱井、水窖和小塘坝,蓄积天上水,实现闲水忙用、秋水春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形成“三水齐抓”的新局面,把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综合利用好,做到提、引、蓄结合,统一调配、互补余缺。
(2)石油、煤炭是我盟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总产值近几年一起保持工业总产值的24%左右。在今后几年中,由于工业进程步伐加快,这个比值还将有所增加。预测2010年,用水量将达1006万m3/年,年增加率达4.46%。所以,在锡盟的二连盆地和煤炭储量集中区的锡林浩特、阿巴嘎旗、东苏旗、西乌旗和东乌旗等地要做好水源建设规划,把当地的水资源条件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主要条件来考虑,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需求,应确保其工矿用水需要。
(3)预计今后一个时期,锡盟水资源利用的总趋势是:随着锡盟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技术的应用、工业用水的比重将会有所增加,存在着用水高增长时期的水管理失控和挤占环境用水等问题,提高用水效率是今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因素。在全盟用水量继续保持一定时间内的高增长后,用水低(零)增长可能提前到来。新的用水平衡将继续在城、乡(牧)区用水之间进行。农(牧)业用水比重的将会逐步降低,用水量从低效率向高效率转移,只有保持用水的低增长或零增长,才能为治理过用水高增长时期的后遗症创造条件,才能为今后减少污水排放,减轻环境压力打下基础。
(4)水污染是加剧锡盟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之一。“节流减污”是防治水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工矿企业实施定额用水,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大力推动节水工艺技术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使工业由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向全面达标排放转变,进一步加大“一控双达标”的工作力度。对一些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的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要坚决予以退出。
(5)由于锡盟地区长期处于生产力水较低的自然经济状态,部分地区社会经济规模大大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要特别警惕植树、种草和工农业用水过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剧而导致生态灾难。甘肃民勤60年代初曾是治沙先进县,但后来由于过渡开采地下水(每年超采1—2亿m3),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批植物死亡,固定沙丘活化,沙尘暴频频发生。同样的事例还有陕西榆林。锡盟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吸取这些方面的教训。发展轻纺、化工、造纸全属采矿等产业的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量,即便是水资源的富集的南部五旗(县)也要节水,明确只有“在节水中求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发展方向,做到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保障功能,合理安排地区工矿企业的布局,建设富有地方特点的节水型工矿企业。把节水灌溉,节水经济放到突出的位置,迅速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科学地确定各市、旗(县)的地下水位的警戒红线,决不允许低于这条红线。
(6)应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机制,按照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逐步理顺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进一步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对超计划和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缺水地区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以经济手段促进全社会的节约用水。
(7)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应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加快符合盟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使水资源的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全面实施依法治水,在努力解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统筹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