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话水平测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范文第1篇

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语言能力一、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

(一)推广普通话屡倡不兴

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我国各个民族的交流,也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内容,推广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繁荣发展,走向文明之路。现如今,各类学校已经成为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和力量。高等院校也不例外,在现如今的高校中,推广普通话成为了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学生毕业。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强化训练两种方式丰富学生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人文气质。但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培养,对普通话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比较忽视推广普通话的实际效用。大大的降低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能经过训练和学习,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不到提高。在高校中,一些教师没有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一味的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主观性的参与进来,缺乏学习普通话的心理和状态。

(二)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

在普通话测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测试之前看到测试题目时,会提前准备好稿子,将其背熟,在测试的时候通常都是以“背稿”代替“说话”。在人工测试时,由于监考不到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趁老师不注意将提前准备的稿子拿出来看,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词语运用都到位,掩饰了学生的许多错误观点。这样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常会听到学生在考试期间所说的话和题目是没有一点关系的,这样的现象就是无效话语。这种现象往往是在机辅测试中出现。被测试学生在面对电脑时,会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进行说话,在说完之后,为了将时间填满,在剩余的时间学生会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3.离题与雷同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检查人员对学生考试内容进行查看,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遇到相同题目时,所说的内容常常会大致一样,或者不相同的题目,但是说的话是一样的。

以上三种现象都是在普通话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能够充分的证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不足。我们在教育的环节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更加注重对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正确发音,加强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

二、普通话水平培训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是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语言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一)高校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相关教育部门要结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充分的发挥人文学科的优点进行教学,突出语言的具体功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的总目标是相同的,也都是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的积累,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语音的训练,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语音发声,鼓励学生勤奋练习,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言能力培训的两种途径

1.扩大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语言能力学习的动力

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普通话是汉语言的共同语,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在语言应用上的要求。在平时的考试中加大普通话的测试量。让学生从心底重视普通话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词汇的使用效率,扩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与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紧密结合

在通常的普通话测试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在普通话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通过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语言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去使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这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平时的普通话测试中体现不出来的。在高校中,教师需要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人文学科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将普通话水平培训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需要在学习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增加词汇以及语法内容。要求专业的普通话老师示范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更好的掌握普通话。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目前来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力提高普通话教育的工作水平,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范文第2篇

1. 阴平: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缺陷是音高不够,把55发成44或者33,这主要受方言的影响;另一种缺陷是不够平,没有保持平调。阴平是最高调55,但这个“5”很抽象,多高才算“5”,很难把握。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儿:我们多数人会发阳平的字,靠阳平的这个“5”,来找阴平的那个“5”。如“天”这个字,不知道“天”有多高时,就在天前加个“蓝”字,组成“蓝天”,“蓝”字声调升到最高时就是“天”的高度。当然,你的那个阳平调的音高要到位才行。

2. 阳平:测试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把35调发成325甚至315,主要原因是不慬发音要领造成的,也就是咬字时字头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尤其是存在韵头(i、u、ü)的音节更容易造成这种缺陷,例如“quán”这个音,正确的读音是吸气时同时咬住q和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咬住字头q和ü,呼气时(即发声时)立刻弹出主要韵母an,这个介音ü,一定要读得短,做个口形,收住气就行了。即使没有韵头的字,声母也不能长,所以吐字发音时,要记住吸气时咬住字头,呼气时果断弹出主要韵母,千万不要把直调读成曲折调。

阳平缺陷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起音太高,导致后面的高音升不上去。原因是起音时声带已经相当紧了,无法再紧,音高也就不能再升上去。所以起音时声带要放松,然后再拉紧。平时多读去声和阳平相连的词语,更有助于练好阳平。

3. 上声:上声是普通话四个声调中较难掌握的,而且在语流中变化较多的一个声调 。在实际口语交际中,上声最后的音高并没有达到4度,所以在测试中,如果把214读成213或212都算正确,也就是带一条小尾巴就行了,这两种情况都不算缺陷。

上声在测试中发生缺陷的几率最多,缺陷大致有四种,一是大部分同学只读一半,即21,测试前千叮咛万嘱咐也不记得,这主要和基础教育有关,也就是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老师就没有重视上声的曲折性。第二种缺陷表现在发音时起调太高,导致发音时降不到1度也升不到4度,即下不来也上不去。第三种缺陷是把214读成2142,即带了两条尾巴。第四种缺陷是没有表现出平滑的弯曲变化,硬折硬拐。

练习上声时,首先应设法把声带放松,使声调的起点降低,并尽量把低音部分拖长。可以先读一个去声,以帮助放松声带和增加前半段的长度,气流不中断,紧接着念个短促的升调,就能读出较正确的上声了。

4. 去声: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缺陷是起音不够高,也就是起调低于最高音5;另一种缺陷是发音短促,下降时降不到1,给人气息不够顺畅的感觉,听起来很别扭,这主要是受广东方言本身存在的入声音影响造成的。

发音时可用阴平带去声的方法来练习,即先发一个阴平,找到音高5,声带拉紧,再在阴平的高度上尽量把声带放松,就能读出全降调的去声了。多读阴平和去声相连的词语有助于读好去声。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普通话 培训测试 工作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自从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受到空前重视。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促进普通话推广,我院自2005年开始在同类高职院校中较早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至今正好历时十年。十年间我亲身参与经历了我院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萌芽、建设、发展、壮大等全过程,萌芽是艰辛的,建设是曲折的,发展是渐进的,壮大是必然的,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当然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但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研究。“做而不思则罔”,十年是一个很好的节点,是该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了。所以笔者针对工作实际情况,从三方面入手对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妥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分析

1.培训测试队伍的构成

我院从2005年4月选派第一批测试员参加自治区级培训开始,截至目前共有测试员41人。从性别上看,女性30人,占73.17%;男性11人,占26.83%,男女比例1:2.7。女性占大多数,虽然女性天生语感、耐心细腻的性格更适合此项工作,但是提升男性比例将使测试员队伍更趋于合理;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2人,占4.88%;31至40岁19人,占46.34%;41至50岁14人,占34.15%;51岁以上6人,占14.63%。结构合理,不过从长远看,还应每年选派1人补充队伍;从专业上看,汉语言文学11人,占26.83%;哲学思想政治4人,占9.76%;广告设计服装园艺7人,占17.07%;经济会计管理3人,占7.32%;数学英语化学6人,占14.63%;音乐美术2人,占4.88%;机械电气车辆8人,占19.51%。虽然不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来划分的,但同样有参考价值,汉语言专业比例偏低,后续发展应提高此项比例。

2.建设、壮大和发展过程

我院自2005年普通话测试站建站开始,如今正好历时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为初始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全新的开始,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而来;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为规范建设阶段,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开展,由试点阶段规模开始扩大,健全制度,完善流程,并且有2名国家级测试员;2011年8月至今为发展壮大阶段,从时间上看选派人数较多,队伍更为壮大,从培训测试对象看由当初单个系发展到全院学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

3.取得的成绩和前景展望

“十年磨一剑”,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十年间,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共培训测试12000余人,其中教师和社会考生600余人。目前测试员队伍中有7人为自治区级骨干测试员并有多人获得自治区汉语委荣誉表彰,同时是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集体会员,3人为个人会员。下一步我院将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回首往昔,十载征程,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将为这项事业继续努力付出。

二、目前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1.培训的专业性问题

测试员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仅占26.83%,本来比例就不高,再加上各种原因,每次培训的更少,见表1:

可以看出近几年培训所占比例为30%至40%之间,大部分培训教师是非汉语言专业的,相对而言语言学知识薄弱,导致学生提高不快,教学效果不佳,培训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汉语言专业测试员教师较少,有些年纪稍长的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加之周六日时间等因素,所以能否增加专业培训教师和提高培训积极性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

2.培训时间和内容问题

培训主要利用周六、周日等业余时间,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考勤难以保证,有的一百人左右的教学班到最后坚持培训的大约三四十人,甚至更少,影响教学效果。原因是学生平时专业课程较多,加之选修课程趋于分散,没有充裕的大块时间安排培训,所以本学期尝试纳入教学计划,调整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内容往往忽略宣传意义、转变思想、端正动机等必要内容,重标而轻本。意识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高等级证书,提高普通话水平才是根本。原因是对普通话培训认识不足,“实用”“有用”技能目的性强,急功近利心态严重。

3.培训方法和正音问题

培训仍以讲为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思想、内容、过程和方式没有革新。原因是观念保守还没有根本改变或不愿意花时间费心思研究教法。笔者认为要加强个别辅导、个别矫正,使教与学双方得到反馈与交流。除此之外加入实践训练、机测操作和考前辅导模块,进行绕口令、朗读、讲故事、三分钟演讲等比赛也是好方法。另外,没有掌握学生语音状况,不研究正音方法,使培训缺乏针对性。客观原因是课时少和大班课人数多,主观则是教师没有下工夫或自己语音理论基础薄弱,所以要研究对症下药正音方法,提高课堂正音效率。

4.测试标准规范化问题

由于测试采用口试方式,测试员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公正准确,出现测试结果不标准的问题。依据《大纲》标准,对一两项总体评分,语音误判上下幅度0.3分以内合格,0.5分以内基本合格,超0.6分不合格。朗读总体1分内合格,1.5分内基本合格,超1.6分不合格。说话总体不错档合格,错档但误差没超过1分基本合格,既错档误差又超1分不合格。见表2:

影响评分标准因素有评分标准理解差异、方音敏感度不同和临场情绪状态。为规范掌握标准,应给试卷制定标准答案,还要将每级、每等制成音像模版。同时在每次测试前集中学习,剖析重点和难点,使主观判断逐步趋向一致。实际测试中还存在不规范问题。如第1题扣1.2分,第2题扣2.2分,总分超过92分,仍将其列入一乙;朗读环节扣分随意性突出,不该扣的扣了,遇到临界状态时上下造成误差;更有甚者说话环节时间不听够或根据前三项打印象分。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素养不高、定量分析不够和测试能力高下存在差异,所以督促测试员加强学习,严格按规范操作,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5.测试客观公正化问题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一两项扣分很少,到三四项评判主观性增加问题;原因一是对应试人没有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没有定量作为基础,定性往往不客观。二是主观感情因素导致,朗读和说话表现突出。三是宽严不当,只有寻求适当的度,才能体现测试的客观性。

6.测试信度效度化问题

指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耐心原因,会影响测试信度和效度。有关专家根据实践将等级中正常非临界评分差异细致描述为:一甲差异在0.5分以内,一乙差异在0.9分以内,二级差异在1.5分以内,三级差异在2分以内。见表4:

按照宋欣桥编著《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标准每日极限数应控制在40人,实际有时达到50人甚至将近60人,测试量直接影响信度。原因则是快速完成任务或追求经济收益。部分测试员不熟悉普通话语音理论,听音辨音水平不高,有的干脆以其他测试员评判作为自己打分的依据,同测制度形同虚设。除年龄、文化、专业与否等因素外,一级乙等低分段受自身语音水平制约影响测试效度。

三、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及对策

1.提高培训测试认识

普通话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测试员要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推普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把它当成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当成事务来做。测试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测试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沟通讨论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很多非汉语言专业测试员即使通过了必需的等级测试,依然不具备所需掌握的语音理论水平。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开设普通话理论培训班,加强测试员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使之熟练掌握普通话各环节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声调调类和调值、各难点声韵调的对比说明、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的界限等。除了培训形式外,还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问题并研究破解方法。

3.规范掌握评分标准

要增强PSC的科学性,必须增强PSC的规范性。具体途径包括对测试员的业务培训和测试工作的研讨、学习研究等级参照表和评分规则等,同时掌握“定量”标准,增加定量分析的成分,定性才能准确到位;掌握“刚性”标准,学习研究130条《语音评定参照细则框架》;掌握“科学”标准,通过测试前对测试小组合理配置,测试中对前3名应试者试评,及时调整误差,尽快趋于一致等方法体现测试标准化和规范化。

4.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十分重要。测试不仅要“增量”,还要“提质”,所以要加强对测试员辨音能力的训练,明确区分错误与缺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围绕测试工作各环节开展研讨活动;加强对测试方法、手段的科学研究与改革;积累经验,探索更合理、更科学的测试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测试技能。

5.完善相关必要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一是后续培训制度。每年选派2~3人参加自治区级计算机辅助测试骨干班培训,以适应新发展趋势;二是监测员制度。包括测试前合理安排人数,测试中随机抽查,测试后监管成绩录入归档;三是回避制度。回避测试同单位应试者、直接教学考生和有亲缘关系人员;四是复核制度。每次测试后对成绩进行抽样检查,复核测试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五是管理考核制度。建立详细的测试员业务档案,定期对工作态度、测试工作量和质量、遵守纪律情况等进行考核;六是激励分配和荣誉表彰制度。根据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测试员进行表彰和奖励,还可以适当提高经济收益以调动测试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任何一项工作也是如此,只知道做但不思考、不分析、不总结就会迷茫。希望本文研究分析和形成的结论能丰富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的理论基础,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为相关高职院校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建设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针对作用、实效作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2]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

[3]王家伦,陆湘怀.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新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4]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9.7.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水平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不需要有多高的水平,再加上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人,语言的发音、表达习惯已形成定势,更改不易,对普通话的学习与练习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完成普通话教学内容需要36学时,受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影响,已经压缩到只有8至10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的确是个难题。所以老师只能有选择的教学。

(二)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是来自一个地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招生范围扩大,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口语表达都带有各方言区不同的特点。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从未接触过普通话方面的训练,即便是接受过普通话的理论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而缺乏相关的应用训练。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般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三)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动机

虽然口音各有不同,但方音特征差别不大,学生之间用方言交流未形成言语障碍。因此,在课下,这些学生更多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偶尔出现有人使用普通话的情况,还有可能遭到别人的嘲讽和羞辱。普通话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情况下被轻易地淡化了。

二、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计的改革办法

(一)课上改变授课内容,讲清细节,课下强调随时练习,养成语言习惯

在普通话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指导的机会相应减少。为了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明显高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顺利考取等级证书,可将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所讲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紧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四道大题: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的标准程度。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第三题朗读,注意避免错读、漏读、加读、倒读、不要读破词和句造成歧义,做到自然流畅。第四题说话,注意减少方音、自然流畅、有口语感等。普通话课的授课内容打破了过去按教材章节进行讲解,而以这四道大题作为四次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讲授与练习。

在课堂训练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任课教师不断督促学生养成几种习惯。一是学习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只有学生自觉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督促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督促。二是听普通话的习惯。我们的有些学生不习惯听普通话,这就需要督促学生常听普通话,养成听普通话的习惯。三是练普通话的习惯。很多说方言的同学羞于说普通话,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有针对性地多练普通话,不断纠正语音上的问题。四是说普通话的习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前三题把握得很好,一到说话,问题就较多。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说,抓住一切机会练说普通话,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五是纠正习惯。分两种情况:一是自纠,二是他纠。以上习惯必须在课下养成。任课教师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择一个负责人,记录和汇总同学们在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反馈,教师予以指导。另外,同学之前也相互督促,形成“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共同获得进步和提高。

(二)教学模式更新,强化目标驱动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普遍存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知道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并能自我纠正的;二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大多数问题,有些可自我纠正的;三是个别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不知道问题且不能纠正的。一般情况下,第一种学生基础较好,语音问题不大,本身的基础可以通过测试;第二种学生可以通过测试,但是进入更高一级不太容易;第三种则过级有困难,需要重点辅导与督促。

在教学中,需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将上述学生分三个层次A组、B组、C组,为了让同学们都有学习的动力,分别为三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针对A组学生,我们对其有更高的要求,给他们设定的目标是进入二级甲等。学生听到自己不仅可以过级,而且有进入更高一级的希望,学习动力非常足。针对B组,我们为他们下达的任务是保住二级乙等,争取拿到中高分;针对C组学生,要重点辅导,努力过级。学生们在目标的趋动下,学习积极性大大加强,更加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顺应学生需要

第一,针对我校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个别学生普通话基础好的实际,在课上实行“因地施教”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方言地不同进行授课,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所有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让一些乡音较重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帮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我们看到学生们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普通话,自觉地纠正乡音,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还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克服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多向老师和基础好的同学学习。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范文第5篇

前言:自从国家提出了普通话的普及指示后,各地区都加强了对普通话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有效交流,加强战略合作,推动经济整体的革新进程 。基于此,教育部门必须对此加强重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培养学生的普通化水平。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对方言的认识及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形成了固有的语言表现形式。这给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带了严峻的挑战,教育部门必须对此提高关注力度。

1.针对方言区高年级语文课程的普通话教学的作用分析

国家针对各地区的语言规范,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为了实现语言的统一,加强各地区的有效交流,要求各地区必须加强普通话的普及。然而,贵州省是由多个民族组成,当地居民多采用方言进行沟通,对普通话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保证方言文化不被流失的基础上,加强普通话的普及,为实现更好地交流奠定语言基础。同时语言的使用,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呈现的作用十分显著[1]。基于此,当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有效渗透普通话教学,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实际的普通话技巧。

2.方言区高年级语文普通话教学的实践举措探究

2.1 设置普通话水平测试。伴随着普通话的高度普及,针对贵州省的方言地区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对其今后的深入学习及发展作用显著。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考查比较大。针对高年级学生,在开展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时,融合普通话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设置合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学生的语言发音及使用情况[2]。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对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实际考察,以及设置一些听说内容,考察学生的普通话的掌握情况。方便老师根据学生的普通话实际水平,合理设置训练内容,创新普通话教学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普通话的掌握与使用方法的?范。

2.2 针对测试表现实现分层教学。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在结合语文课程,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实现普通话教学。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在发音上与普通话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声韵母的发音标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针对在语文普通话测试中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基础教学。循序渐进地训练该类学生,对声韵母进行正确的发音,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3]。并鼓励学生将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体会二者在发音中存在的不同,从而快速掌握普通话。

2.3 加强课文的普通话朗读训练。老师在实行普通话教学时,应该结合语文课程的普通话测试内容,择优选取文章,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经过实际朗读之后,能够加强对普通话的掌握,为其在今后的普通话测试中稳定发挥提供帮助。

2.4 开展普通话教学的课外活动。老师在进行普通话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测试标准相符合,必须加强课外内容的有效渗透。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觉订购相关的语言学习资料,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实践技能。比方说,就民族文化开展演讲比赛,或者是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普通话教育。再者,老师可以依据语文教材设置主题,鼓励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表演。表演全过程必须使用普通话完成角色的阐述。在进行教材文章的选择时,老师要注重选取对话形式比较多的文章,方便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语言情境。学生经过深入了解之后,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用普通话进行演绎时会表现的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