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多元化,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课本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独立精神,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从乡土地理的教学开始。这是因为:1、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利于调动积极性。2、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利于多渠道、多角度的教学、多元化。3、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耳闻目睹,弥补了教材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滞后。4、本人参与了南京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教材熟悉,指导思想明确,能够把握教材。5、先从小范围内实践,以便积累经验,以后逐渐扩大,形成体系。

一、开放式教学(乡土地理)主要做法

1、安排12课时的乡土地理教学(含野外观察、考察4课时),将教材分为6个考题,课堂上教师提纲挚领地讲清教学要点或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讨论、自学外,由学生针对本专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谈谈与这个专题有关的知识,见闻。

2、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南京的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哪些成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由于大规模,按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有种种困难,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按调查表格内容向家长,亲戚或邻居调查。这洋,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南京的经济状况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材料,有选择地在按专题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

3、按班级进行野外考察。先后考察了九华山、长江、珍珠河、三台洞、燕子矶等地。为了防止野外考察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我事先设计野外考察表,学生边考察边填写。考察时,除注意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外,还注意与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4、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到气候部分时,要求测算一天日均温、测一次降水量。讲到农业时,要求学生去一次农贸市场,看看南京有哪些主要农副产品,看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哪些提高,讲到交通时,站在马路边数一数一分种过往的车辆。感受一下南京交通的实际状况,讲到河流时,测一河流的水量,流速……。为了讲究实效,我仍设计表格,学生按表格内容逐一填写。

5、设计、制作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135幻灯。研制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教学投影片。使教学形象直观。

6、配合教学,利用学校橱窗进行一次图文并茂的乡土地理展览。

7、乡土地理教学的最后一节课,召开“爱我家乡、爱我南京”的主题班会。

同学们自己收集资料,从南京的工农业发展到古都新貌,从科技文化到风味小吃。

小区建设,从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条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到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歌颂我们的家乡,使热爱祖国之情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得到升华。

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最基本、最形象的体现,家乡奔腾东流的扬子江、潺流不息的秦淮河、巍峨苍翠的紫盆山、湖光潋滟的玄武湖、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枝繁叶茂的林荫大道……。这些内容既要在课堂上讲,也要走出课堂,尽可能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让学生在对家乡山川景色的赞叹中,陶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很多学生边考察边向老师诉说家乡的可爱。很多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通过考察,对可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家乡是多么可爱啊!”“我看到了家乡的可爱,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长大后,我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2、热爱家乡人民的教育

家乡的山水是美丽的,家乡的人民更加可爱。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家乡人民辛勤劳动下,家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九华山上,看看锁金村小区鳞次栉比的楼房,讲讲过去的模样。站在燕子矶头,数一数一分钟经过矶头的船只,想一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新旧中国对比。经济地理调查,了解一下该单位改革开放十年来的成就。这样,在各项活动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人民的思想教育。

3、增强责任感,激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家乡是可爱的,但也存在问题。当学生站在燕子矶头,眺望长江,沉浸在对美的熏陶中时,我叫学生回过头来,数一数东南方向有多少个烟囱在冒烟,想一想滚滚浓烟将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后果。当学生在长江边看泥沙堆积作用,惊叹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时,我也叫学生装一瓶江水,沉淀后看看含沙量。当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学生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感到自豪时,我也指一指乱刻乱画,破坏文物的不良现象。经济地理调查中,我也让学生调查一下该单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承认不足是为了能加强环境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指出不足,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同学在考察,调查中,从对这些问题的严肃表情上,可以窥视出内心世界有了很大震动,绝大多数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对破坏文物、乱写乱画表示深恶痛绝。很多同学对考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表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今后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三、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

由于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它能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教师被动答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济地理考察,学生要针对被调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野外考察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这样,学生已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个性在乡土地理教学中不断得到培养。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只要善于引导。张绍杰同学在经济地理调查时,嫌只调查一个单位不过瘾。他连续调查了三个单位,针对各单位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丁震杰同学尽管会因作业未按时完成而受到老师批评,但对能表现自己的地理活动不但自己积极参加,还督促其他同学参加。在学生写的考察报告、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见解及自己设计的改进措施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是他们经过调查、分析、思考后自己的见解。徐晓菁、王静二同学在“爱我家乡、爱我南京”主题班会的发言中,分别读了她们准备寄给市长伯伯的信,这种敢于将自己的见解向市长建议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何靖同学在发言中更是直接了当:假如我当南京市市长,我要……。看看学生们自以为是的办法与措施,听听他们的侃侃之谈。这在“升学率至上”、“地理是副科”的今天,是令人欣慰的。

四、开放式教学有利于

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地理

学科研究的范围之大,面之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乡土地理教学,特别是乡土地理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燕子矶、观音阁等都有动人的历史,考察植被必然与生物学科密切联系,因此,每到一处,我都尽可能将有关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把主要植被名称,特点尽可能地对学生讲解,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校是个初级中学,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也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较为艰巨,但我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动手的活动。通过测气温、测降水量、测河流流速、水深、野外考察还要动手测量树的胸径,计算直径、要步测距离。

要计算相对高度……。在观察、测量、分析的基础上,要填写考察报告,要画出考察路线图,要鉴别不同类型的岩石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很多同学在野外考察报告中写道: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课程 实践活动 课程基地 条件 过程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17

一、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提出――建设条件

1.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为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

2.拥有天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南京一中在1985年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学生天文台――望星楼,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增强对天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的能力。2005年又建成了江苏省首个中学生天象厅,2009年该校被授予首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并获得江苏省天文学会的表彰,2010年校本课程《望星》荣获南京市校本精品课程一等奖等,这些天文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为课程基地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厚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长期致力于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从校内的“立竿见影”――测量日影,到校外的“识图用图”――定向越野、参观1865――寻访工业遗迹、考察冶山铁矿等,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活动经验。

4.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在积极组织和开展学生活动的同时,也不忘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外出考察、动手实践、合作探讨等,不断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

二、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回顾――建设过程

1.成立项目小组,强化组织管理。课程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专门项目小组,定期研讨,分工明确,力求课程基地建设高质高效。

2.加强学习研究,细化建设方案。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并非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建设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取经,学习其他院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同时邀请一些课程基地建设方面的专家能手来校指导,最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建设方案。

3.加强软硬件建设,开发实践课程资源。硬件方面主要是场馆设施、各种标本、实验模型、模具教具等;软件方面主要是课程建设,如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建设专题网站、开展活动平台建设等,积极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成果展示

(一)地理实践教学环境已经形成

1.天文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学生开展对太阳、月球、大行星等天体的观测探究。

2.天象厅:可以逼真地演示四季星空、月相变化、流星雨、彗星运动、日食月食过程等天文现象。

3.古生物地质陈列馆:以开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精美的矿物、不同类型的岩石、不同地质时期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等。

4.地理园:作为古生物地质陈列馆的室外延伸,展示了太湖石等各类奇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内外力对岩石的作用和影响。

5.校园自动气象站:可自动实时监测校园内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并与南京市气象网,实现实时数据共享,通过气象信息显示屏及时呈现且每隔20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数据信息。

6.数字化创新地理教室:通过触摸式电脑一体机、电子白板、音响系统、网络互动、语音立体地图等现代化设备,创建数字化、信息化的互动式地理学习教室。

7.地理过程探究实验室:配备了风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的地貌模型,这里是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主要场所,同时配备数字立体多媒体投影设备,可实现双屏联动。

8.校外课堂: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开展野外地质学习和考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探究,行知学农基地感受农业生产过程,1865产业区寻访工业遗迹等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校外实践活动课程。

(二)三级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1.第一级基础性实践课程:围绕国家必修课程核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系列微实验,构建实践活动模型。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地理微实验如: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温室效应、流水作用与地貌、流水的沉积过程、 褶皱、地幔对流的过程、洋流等。

2.第二级拓展性实践课程:学校结合了学生兴趣、办学特色、高校资源等,开设了《望星》《动手做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知识。

3.第三级创新性实践课程:以学生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平台,为少数优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帮助,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学生的创新探究和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真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如2014年第七届“国际路边天文夜”,天文社团的成员们组织和指导市民观测星空,到瓜埠山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参加国际天文竞赛和地球小博士科技大赛并多次获奖等。

(四)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示范效应得到发挥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杜榕桓说:“不搞泥石流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不搞冻土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搞泥石流就是一难,二险,三苦。苦中有乐,这种乐才更甜。”

科考野人

今年83岁的杜榕桓,给人的印象非常爽朗,言语中不时带点小幽默和小调侃。这位著名地貌学家说,他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野外,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野人”。

野外惊险自不必说,因为在科考中伤了双腿,如今只能靠拐杖行走。他的左腿是在1973年复查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时摔的。考察完腊月大塌方路段第4条泥石流后,突遭暴雨,杜榕桓指挥大家撤退,自己却是最后一个出来的。雨大路滑,他从6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左腿膝关节软组织受伤,韧带撕裂,当时就不省人事了。另一条腿是在1982年考察东川小江流域的时候受伤的,江水很凉,留下了急性关节炎的后遗症。

在古乡沟考察时,他和科考队员们一起观察了85次泥石流,掌握了世界上最宝贵的泥石流资料,一条沟一年内能爆发泥石流85次,这属于世界奇闻。当时科考队为了在源头观测就住在山上,几个月不下来,还组织敢死队去最危险最近距离的现场。有一次杜榕桓走在前面,突然一个大石头滚了下来,他迅速躺下,大石头刚好从他肚皮上飞过去。

杜榕桓说,没有上过冰山就不叫冰川学家,没有亲眼观察过泥石流就不叫泥石流学家。1986年,杜榕桓获得了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章,他还是最早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一等奖等荣誉。

步入晚年的杜榕桓没有遗憾,他还写下两首诗勉励自己:一首是“你老我老他亦老,自然规律难避绕。发挥余热尽心力,老有所为乐淘淘”;另一首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小老弟。回首科学创业路,笑看此生无憾遗”。

冻土研究

1960年,高山冰雪队与兰州地理室合并成由施雅风领导的冰川冻土积雪研究所。在施雅风的倡导和组织下,研究所成立了冻土学科组(周幼吾任组长、杜榕桓任副组长),在中科院率先开拓了青藏高原冻土研究。为配合青藏铁路兴建,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幼吾和杜榕桓组织了青藏高原冻土考察队,沿青藏公路开展了格尔木至拉萨的高原冻土综合考察,查明自昆仑山西大滩至藏北那曲间的600多公里_范围内分布有连续发育的多年冻土层,厚达十几米至一百多米,考察队还对冻土的形成、结构特征、冻土冰缘现象、冻土发展演变等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

杜榕桓说,修建青藏铁路最大的难题就是高原冻土,冻土如果没有处理好,路基不稳,天冷时地面就会冻胀鼓起来,天热时发生融陷,地表就会陷下去。

杜榕桓说,光看地面看不出冻土,至少要挖8-10米的坑,而且不能爆破,只能手挖。“都是自己挖,没钱雇临时工。”当地气温晚上可达零下二十摄氏度,有人耳朵都冻坏了,只有把耳朵割掉,也有人手都冻黑了,就赶快把手锯了,不然整个人都会残废;大伙儿两年里都吃不到油,没有拼搏精神是上不去的,即便是28岁正值壮年的杜榕桓,一上青藏高原就指甲塌陷,狠狠地掉头发……

考察结束后,考察队提交了冻土考察报告,这是青藏高原冻土考察研究的处女作,填补了冻土学研究的地区空白和学科空白,对建立发展高原冻土科学和青藏铁路的兴建与畅通,起到了奠基作用。

识破冰川

1963年,杜榕桓调入泥石流考察队,当时泥石流还不叫泥石流,叫冰川爆发。

“冰川爆发指冰川突然从山上飞落下来。当时开辟川藏路,到了境内就遇到了泥石流,人们也不清楚情况。此后泥石流越来越多,有时还不止一个地方,一次有几十条沟同时爆发,川藏线于是断线不通了。”杜榕桓说,1963年7到9月,施雅风和他专程前往,预查“冰川爆发”灾害,提出科考方案,探寻解决途径。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农村高中的学生地理知识普遍较薄弱,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很低,要实现提高地理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有较大的困难。

那么,如何做才能提高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效果呢.

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学生所需能有机结合。

2 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不备学生,不备方法,殊不知学生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教师讲课与学生学习脱节,教学效果不好。因此,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比如: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学生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等,做到知己知彼。

3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方法一: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不浓,但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的心理特征,地理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教学方法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地理课。

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因此,教师要从各方面下功夫,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育教学方法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显得单调而枯燥,然而,生活世界却充满生机、色彩斑斓。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的割裂使课堂如一潭死水。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生动性、再现性,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使整个课堂鲜活灵动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方法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动、互动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教育教学方法五:创设多样化的地理课堂。

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就地理学科本身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加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变“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变“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5 课后及时总结反思

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反思,教师更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课堂上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如何克服课堂上最突出的问题.等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都需要总结、反思,并提出整改意见,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陈澄著,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地理教学论》,黄成林著,200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3] 《地理教学论》,胡良民著,200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转变之一,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氛围,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使学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提问、假设和表述的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置上去。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三、明确教学目标,迈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定,而要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等方面来处理教材。例如关于“大气”的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准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这样使得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根本。

四、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高中地理课堂呈现立体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现代多媒体为特征的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正不断受到教师的青睐,同样教育教学也完全可以因为计算机变17 得多姿多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尤其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们厌倦了烦燥无味的地理讲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讲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正广泛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以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首先是内容,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表现本堂课教学内容,切不可为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软件变得杂乱,而冲淡了教学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 CAI 有鲜明的教学性。

五、注重课堂有效性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例如:在昼夜长短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通过提问学生从暑假开始到现在及今后将来一段时间每天昼夜长短的的变化状况,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再启发学生通过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来解释原因。问题也要有适当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再深一步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并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